平均數的應用滬教版五年級數學上教學反思

平均數的應用滬教版五年級數學上教學反思

  平均數作為一個統計學上的概念,在生活中的應用是無處不在,同學們在以往的生活中是有一定的接觸的,在三年級的時候曾經簡單的涉及到過。對於五年級的學生來說求平均數的方法並不難,重點是體會理解平均數在現實生活中的意義。

  新的課程改革要求我們老師要以學生的發展為本,要給孩子提供自主探索的時間和空間。要變聽數學、看數學為做數學,關注孩子在數學活動中學習,關注孩子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相結合,關注孩子對學習過程的經歷和體驗。因此,在學習新知識的過程中,本節課在設計之初,是要將平均數的比較和用部分的平均數去推測全體的情況結合在一起上,用一個相同的可以連續的情景進行過渡,中間還涉及到一個新的概念步幅。實際在上下來以後,發現如下問題

  1、用部分來推測全體情況的實際體驗過後,沒有及時進行提煉,學生對這一體驗所獲得的經驗比較模糊,沒有形成清晰的概念。

  2、在兩組同類資料要進行比較時,由於個數的不同,直接進行總數的比較沒有意義,所以要轉化成平均數來比較。在比較的過程中,我發現其單位往往是複合單位,不像小時,噸,升等單個單位。

  3、在學生討論的時候,涉及到只有架次沒有具體的時間不能比時,應該及時的追問,總數不能比,那怎麼辦?應該及時的`總結學生的發言。

  4、在列出21633=721(架次) 56427=806(架次)時,應該讓學生來說一說算式的含義,滲透強化平均數的概念。在比較721<806時,滲透比較兩個數的單位必須是相同的。

  5、從區域性推算整體的討論中,知道五一十一的平均起降次數,可不可以推算出五月和十月的總體起降次數?這裡應該加強過渡鋪墊,透過平均數能否算總數?十一的平均數代表的是十一7天期間的一般水平,由於十一期間是假期,乘客的流量相對平時較大,所以用十一的平均數來推算十月的總流量的誤差太大,不適用。那麼,用十月普通一個星期的平均數可以嗎?也不行,應為在十月裡有一個7天的假期,假期後的流量會有明顯減少,普通星期的平均數去推算十月,誤差也會很大。那麼用6月的一個普通星期的平均數可以嗎?可以,應為6月是普通月,流量比較穩定。最後推測出的結果誤差小。

  6、每一個平均數的算出都要說出它的含義,要體現出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

  7、在第一部分平均數的比較時,缺失一定的鞏固練習,最好再有一些的資料的特點,可以滲透移多補少的思想。

  8、在講授步幅時,對於步幅這一新的概念沒有做到詳細的解釋。應當在出現步幅的概念是,先問問同學們對步幅的認識,從他們已有的認識出發,一步一步的引匯出具體步幅是從一隻腳尖到另一隻腳尖或者一隻腳的腳跟到另一隻腳的腳跟之間的距離,叫做步幅。

  9、本課的定位缺少與單元目標之間的溝通,本課是應用平均數來解決問題,那麼在本課中,應該體現出本單元中所有涉及到的概念,比如說移多補少,平均數,求總平分等等。重點對平均數的比較和用部分推測整體的體會,要進行適當的強調,和應用這兩種方法來解決問題。

  10、總體來說,本節課的每一環節之間的銜接,我的引導語如果能有更明確的指向性和目的性那就更好了。每一環節之間要有有效果的總結,來體現出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這樣在最後總結回顧本堂課內容的時候,就會減少出現學生左耳進右耳出的現象,避免冷場。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