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教學反思

草船借箭教學反思

  《草船借箭》這篇課文寫周瑜由於妒忌諸葛亮的才幹,要諸葛亮在十天內造好十萬支箭,想以此陷害他。諸葛亮同周瑜鬥智鬥勇,用妙計向曹操“借箭”,挫敗了周瑜的暗算,表現了諸葛亮的有膽有識、足智多謀、才智超群。下面給大家分享草船借箭的教學反思,一起來看看吧!

  草船借箭教學反思1

  《草船借箭》這篇課文是根據我國著名古典小說《三國演義》中有關“草船借箭”的情節改寫的,情節曲折,引人入勝。整個故事讚揚了諸葛亮的神機妙算。

  本文的教學設計,我力爭培養學生的自主閱讀、自主感悟、合作探究的語文綜合素養,重視探究性閱讀過程的指導,並抓住主要問題,適時、適度地巧問妙點,使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更透徹,對人物形象的把握更準確。

  這節課在設計上直入研讀專題,牢牢抓住“神機妙算”這個牽一髮而動全身的關鍵詞,並以此輻射全文,擺脫“多餘的情節分析、繁瑣的提問設計、僵化的章法講解”的傳統模式,整堂課以學生為主體,以探究為核心,充分體現以人為本、以思為本、寓學生的主動研究於閱讀活動之中。並緊扣單元訓練重點,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句,讓學生在“讀議、探究、感悟”中不知不覺理解課文,感悟活的人物形象,並拓展相關文章及影片,並延伸到整部小說,讓學生對閱讀《三國演義》產生興趣。

  但這節課也有很多的不足,我覺得很遺憾,備課時沒有很好的考慮到學生實際及怯場的狀況,以致本該出彩的地方沒達到高潮,甚至在指導朗讀的時候有點頭重腳輕的偏差等。總之還有很多地方不盡人意,懇請各位專家提出寶貴的意見。

  草船借箭教學反思2

  《草船借箭》是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的一篇講讀課文,課文的主要內容是周瑜由於妒忌諸葛亮的才幹,讓諸葛亮在十天內造好十萬支箭,以此來陷害他。而諸葛亮用妙計向曹操“借箭”,成功地挫敗了周瑜的暗算。課文篇幅較長,如何做到“長文短教”,是我在備課時一直想要突破的難關。經過縝密思考,我決定這樣開啟本課的學習之旅:

  一、佈置預習作業,將課前預習落到實處

  為了使學生對本課故事發生的年代、背景不陌生,提前一週,我便讓學生利用手機或電腦蒐集有關的三國故事來讀一讀、看一看,透過讀故事或看影片,對三國時期的魏、蜀、吳有所瞭解,進而對書中塑造的曹操、孫權、劉備、諸葛亮、張飛、關羽等人物形象也略知一二。有了課前預習這一環節做鋪墊,學生對即將要學習的《草船借箭》就不會感到那麼唐突、難以接受。

  二、讀題質疑,以問題為導向進入文字

  都說題目是一篇文章的眼睛,在教學這篇課文時,我讓學生先讀課題,從課題入手,提問學生:讀完課題,你知道了什麼?學生回答說用草船借箭、草船能借箭……我又接著提問:讀了課題,你還想知道什麼?“用草船怎樣借箭?誰用草船借箭?向誰借箭?用草船借到箭了嗎?……”學生在我的啟發下各抒己見,紛紛提出自己的問題。因題質疑,培養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透過提出問題,也讓學生有了徜徉文字、自主答疑解惑的源動力。

  三、理清文章脈絡,圍繞問題展開教學

  有了第一環節的“讀題質疑”,接下來就是“順藤摸瓜”,找到故事的主線,讀懂課文內容。根據同學們在讀題時生髮的疑問,課件出示“為什麼借箭?怎樣借箭?借到箭了嗎?”三個問題,只要學生透過讀課文能回答出這些問題,那麼草船借箭這個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就全部浮出水面,文章的脈絡開始變得清晰,學生就不會迷失在長篇幅課文的“文字森林”裡,這對理解能力較弱的聽障學生來說是令人振奮的改變。

  為什麼借箭?透過研讀課文1-2自然段,絕大多數學生可以輕鬆地拿下這個問題:因為周瑜很妒忌諸葛亮的才幹,所以他用造十萬支箭的任務來為難和陷害諸葛亮。這是草船借箭的起因。

  怎樣借箭?這一部分的內容在課文的第3-9自然段裡有詳細的描述。如果逐段逐句進行教學,學生就會被大容量的又長又難的句段資訊淹沒、裹挾,一頭霧水地在文字中穿梭而行,最終的收穫不過是一些似懂非懂的`關於怎樣借箭的較為凌亂的隻言片語,而這些對於聾生正確理解課文內容是沒有多大幫助的。因此,這一部分的教學就需要去粗取精,從聾生的認知特點出發,我利用擬定小標題的方法嘗試將長文“肢解”成學生易於理解與接受的句段,透過每個小標題的提示去找尋我們想要的文字資訊。

  出示小標題1.借箭準備,課件彈出課文第4自然段,學生自由讀文,讀完分享自己已經讀懂了的內容。

  魯肅見了諸葛亮。諸葛亮說∶“三天之內要造十萬支箭,得請你幫幫我的忙。”魯肅說∶“都是你自己找的,我怎麼幫得了你的忙?”諸葛亮說∶“你借給我二十條船,每條船上要三十名軍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來,還要一千多個草把子,排在船的兩邊。我自有妙用。第三天管保有十萬支箭。不過不能讓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計劃就完了。”

  以上這段文字以諸葛亮與魯肅的對話形式呈現,這段話對於七年級聾生來說讀懂它並不困難。為了更好地理解這段話的內容,我還請兩位學生分別扮演諸葛亮與魯肅,讓聾生進行分角色表演讀。學生興致頗高,不但讀得出色,也對本段課文內容理解得較為深刻。透過讀文,學生了解到借箭需要準備:二十條船、三十名軍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來、一千多個草把子排在船的兩邊、對周瑜保密。

  出示小標題2.借箭經過,課件引導學生聚焦“三天”:

  ……第一天,不見諸葛亮有什麼動靜;第二天,仍然不見諸葛亮有什麼動靜;直到第三天四更時候,諸葛亮秘密地把魯肅請到船裡。魯肅問他∶“你叫我來做什麼?”諸葛亮說∶“請你一起去取箭。”魯肅問∶“哪裡去取?”諸葛亮說∶“不用問,去了就知道。”諸葛亮吩咐把二十條船用繩索連線起來,朝北岸開去。

  上面這段話透過對諸葛亮三天“動靜”的解讀,學生不難讀出諸葛亮的胸有成竹和從容不迫。接下來的兩段話是借箭的詳細經過,課件出示第7、第8自然段,透過研讀這兩段課文,明確借箭經過:

  連船、靠近曹營、一字擺開、擂鼓吶喊、受箭、調轉船頭、再受箭、謝箭回營

  教學至此,最後一個問題——借到箭了嗎?不用老師再多說什麼,學生心裡都有了答案。

  透過《草船借箭》這一課的教學,我感受到了在聾生的語文課堂中實施“長文短教”的喜悅。都說“教學有法,教無定法”,只要我們在教學中積極思考、樂於嘗試,我們就能引領學生朝著我們嚮往的遠方一步步走近,直至抵達。

  草船借箭教學反思3

  孩子們聽說《草船借箭》在遠端教育室上時,教室裡一陣譁然。於是,我開啟資源,同學們看著花花綠綠的課題,原本沸騰的教室,一下子安靜下來,顯然,大家都把注意力集中在螢幕上了。這節課的匯入,我透過多媒體畫面再現歷史故事,幫助學生們更好地理解知識,開拓視野,同時也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有課件就是不一樣,當時,我就覺得這節課肯定能上得非常成功。想到此,我不禁感慨萬分:素質教育倡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在玩中學、樂中學,即使你是一個幽默大師,只憑一支粉筆、一塊黑板是沒辦法把孩子們帶到這種歷史境界中的,而遠端教育資源恰恰做到了。

  當教學進行到課件範讀環節的時候,怎麼有些人昏昏欲睡了?問打瞌睡的同學是怎麼一回事,其中一個膽大的同學站起來說:“老師,課件中的範讀沒您讀得吸引人,你的語氣抑揚頓挫,,有的地方加上動作,既誇張又幽默。”學生的話讓我無言以對。我們又接著上課,我一邊點著課件,一邊帶著學生學習課文,我們的學習步驟可以說按部就班,接下來,有一個Flash動畫吸引了學生,那就是周瑜給諸葛亮派任務時的對話,學生看得津津有味,其次是魯肅和諸葛亮在江中草船借箭的過程,學生看得不亦樂乎,看了一遍要求看第二遍,這節課快結束了,課文小結時,我問學生這節課學到了什麼,教室裡鴉雀無聲,連平時最愛回答問題的同學也睜大了茫然的眼睛,我又問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是什麼,有的同學小聲嘀咕著,可請起來也說不出個所以然。

  我很傷心,記得前幾年前,我也是教這一課,同學們又笑又樂,把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談得頭頭是道,還提了不少建議,其中課本劇的表演,更是把課堂氣氛推向了最高潮,怎麼,今天用了先進的現代化工具,結果會是這樣的呢,我不禁迷惑起來。

  我情不自禁地對這節課進行深刻地反思:

  我沒能較好地控制教學過程,原因有兩點:

  一、過分依賴遠端教育資源,準備不充分。

  課堂上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是師生的權利,是師生之為“人”的具體表現。情感是語文教學的靈魂,學生透過語文的學習,要感受到祖國語言文字的親切可愛,課堂上教師與學生的交流既是語言的交流,更是情感的交流。如果課件範讀那個環節,我能考慮到學生的實際需要,就不會出現課堂中那種沉悶的現象了。語文教學,雖可運用遠端教育把語言符號及口頭表述以鮮明的視聽形象再現,但一定要先讓學生進入文字,透過對語言文字的朗讀和理解,展開想象,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學生準備不充分表現在心理準備不充分,他們忘了自己是來學習的,帶著好奇的心理,把學習的注意力全放在觀課件上了。當然這裡也有我引導不當的原因。其次學生準備不充分還體現在課文的預習沒到位。我的反思結論是:運用遠端教育,教師應該更認真地備課,不但備所上的遠教課,還要充分備學生。這樣才能成竹在胸,理清課文脈絡,真正成為學習的倡導者和引路人。

  二、沒能創造性地選擇教學資源。

  先進的教學手段和傳統教育的優勢相結合,方能駕馭課堂。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手段可以用,但傳統的有效的教育方式不可廢,這就需要教師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有選擇的運用課件,把自己的優勢教育與先進的教學手段有機的結合起來,從而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曾有人說過,新的不一定是先進的,新的不一定是更好的,手段先進並不意味著理念先進,傳統的不一定就是落後的,不一定就該擯棄。例如課件中的朗讀,正如學生所說,字音雖標準,但缺乏生氣,缺乏動感,缺乏表情。因此,教師的傳統範讀不可缺少,須知教師的範讀,學生不但能感受其音,還可觀其動作和表情,從而更好的模仿語氣和理解課文內容。在以往的教育中,我重視課本劇的表演,這樣不但增加了課堂氣氛,使學生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而且培養了學生表演的能力。就這一點,我反思的結論是: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手段可以用,但傳統的有效的教育方式不可廢,這就需要教師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有選擇的運用課件,把自己的優勢教育與先進的教學手段有機的結合起來,從而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要想充分利用好遠端教育資源,並不能一味地照搬、照用,它需要根據自己的教學實際,進行合理地選擇和運用。於是,要在備課上下功夫。

  草船借箭教學反思4

  《草船借箭》是根據我國著名古典歷史小說《三國演義》中有關“草船借箭”的情節改寫的。課文寫了周瑜妒忌諸葛亮的才幹,要諸葛亮在十天內造好十萬支箭,以此陷害他。諸葛亮用妙計向曹操“借箭”,挫敗了周瑜的暗算,表現了諸葛亮有膽有識,才智過人。

  一、我首先“從題入手,因題質疑”教師板書課題,引導學生由課題展開思考,設疑。師:看了《草船借箭》這個題目,你想知道什麼?學生質疑:“草船借箭”是什麼意思?“誰用用草船借箭”?“為什麼用草船借箭”?為什麼說是“借”箭而不是“取”箭,“騙”箭?等等。根據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討論解決,學生的積極性高漲,提高了課堂學習效率。

  二、課堂中我利用小組合作研讀第二自然段的人物對話,體會人物內心,感知人物形象:在學生彙報到透過三天之後的漫天大霧,體會到了諸葛亮的神機妙算時,“諸葛亮看到這場大霧又會是一種怎樣的心情呢?”從而進一步體會諸葛亮的神機妙算與魯肅的老實忠厚。體會周瑜的妒才陰險與諸葛亮的機智、胸有成竹。學生在小組內交流的時候,議論紛紛,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觀點。最後引導學生總結了本課無論是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周瑜的妒才陰險,還是魯肅的仁厚守信,曹操的謹慎多疑,我們都是從文章對人物的語言描寫中體會到的。

  三、在學生熟讀課文的基礎上,我還採用了鼓勵學生提出自己感興趣或不懂的問題,跟大家討論,有預設的問題,如“草船借箭為什麼能夠成功?”“諸葛亮神機妙算表現在哪?”如果這些問題學生能夠提出最好,如果學生提不出我就一此問題作為切入點,引領全班學生交流。突破學習的重點和難點。我覺得這是體現生本高效課堂的個關鍵所在。

  反思自己的教學最大的疑惑是:對於這片篇幅較長的課文來講,如何把握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的深度與朗讀訓練到位的統一?這還需要自己在日常教學中進一步的研究與探討。

  草船借箭教學反思5

  近幾年,“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的議題引起了越來越多的老師的關注。透過探討,我認為以媒體為強有力的輔助,採用“談話法”學習《草船借箭》,能真切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性。在談話中,力求教學目標明確,“三維”目標整合,年級語言訓練目標突出。透過師生互動,讓靜止的課堂變成流動的活水,讓師生沉浸在和諧的課堂人文環境中。

  一、觀察圖片,談課題

  從兩個字的比較入手,揭示課題。由“箭”與“劍”的形狀談到它們的區別及各自的用途。講這一點是為了配合課文中周瑜的一句問話,“水上交戰,用什麼兵器最好?”,這是周瑜向諸葛亮挑戰的第一步,他作為一個都督,怎會不知道用什麼兵器最好呢?以周瑜的性格,他怎麼會是誠心請教呢?在談話中學生了解了“箭”與“劍”的不同用途,就不難理解周瑜的“別有用心”,而諸葛亮將計就計,讓周瑜輸得心服口服。為了更好的理解這兩種兵器,運用圖片來幫助學生直觀感知,不僅清楚它們各自的用途,也對漢字的演變有所瞭解,滲透文化意識。

  二、觀看影片,談三國

  課一開始播放電視劇《三國演義》主題曲,引起學生對三國曆史的回憶,激發閱讀文字的興趣。對於三國鼎立,孫劉聯合共同抗曹等學生不十分了解的內容,教師直接剪輯電視劇中的片段,配上簡潔的語言進行介紹,進行一種及時的、必要的補充。這些資料的及時補充,不僅創設了一定的歷史情境激發學習探究的慾望,還幫助學生理解故事的發生、發展。

  以此為契機,教師在談話中很自然地向學生展現草船借箭的時代背景、三國的形式、課文中人物身份和背景,並用現代的官職來幫助學生理解故事中人物的職責等。透過談話,努力挖掘學生的知識儲備,談三國,知三國,為深入理解課文做好鋪墊。

  三、品味文字,談人物

  抓住關鍵詞“神機妙算”引導學生探究學習,讓學生聯絡上下文找句子體會“神機妙算”,引導學生緊緊抓住文字去讀,去品,去悟。透過讀一讀,畫一畫,議一議等方式促使學生與文字與教師之間進行更深層次的對話,感悟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

  如引導學生揣摩句子“這時候大霧漫天,江上連面對面都看不清。”提出疑問:魯肅看到這場大霧會是一種怎樣的心情?假如你是魯肅,怎麼讀這個句子?諸葛亮看到這場大霧也會吃驚、害怕嗎?他會是一種怎樣的心情?討論中體會到魯肅的害怕、吃驚,諸葛亮的暗喜、得意,突出諸葛亮的自信,突出諸葛亮的運籌帷幄,突出諸葛亮的神機妙算──知天文。還如引導學生加嘆詞誦讀“諸葛亮神機妙算,我真不如他!”一句,則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到了周瑜自愧不如無可奈何的深深嘆息。

  課件出示這些重點的句子,起到了很好的強調的作用,引起學生的充分注意,根據這些句子設疑問難,猶如向學生的心海投下了一顆巨石,激起了學生思維的浪花,他們就會更主動,更細緻地研讀語言文字,深入理解課文,從而在品味文字中感受名著的魅力,激發對名著的閱讀興趣。如果不抓住這些重點句子進行探究,勢必達不到長文短教的效果。

  四、積累運用,談表達

  設計中注重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和思維能力,如概括主要內容是引導學生把幾個人物的聯絡用簡潔的話說出來,不僅簡潔地概括主要內容,還使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故事的脈絡。再如讓學生用四個字的詞來讚揚諸葛亮,待學生詞窮盡之時出示詞語加油站,提供與人物形象特點有關的四字詞,豐富學生的詞彙,達到運用恰當的詞語讚歎諸葛亮的訓練目的的同時,也促使學生多了詞語的積累。

  在比較句子環節,透過反覆誦讀重點句子等方式領悟課文的寫法的奧妙,又充分把握文章留白處,引導學生想象人物的神態、心理活動等來展開想象說話。如啟發想象說話:“‘霧這樣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來。’這是話中有話、話後有話呀!你能把諸葛亮沒說出來的話說出來嗎?”類似的訓練既加深對文字的理解,又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