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數學《角的度量》教學反思

四年級數學《角的度量》教學反思

  角的度量這一課,要求學生能達到會用量角器正確量出角的度數的目標。下面給大家分享《角的度量》教學反思,一起來看看吧!

  《角的度量》教學反思1

  在《角的度量》課程實施的過程中,我們越來越發現:要上好一堂課,瞭解學生的學習起點非常重要。布魯納說過:影響學生學習的最重要原因是學生已經知道了什麼。因此我認為在數學的教學設計中更應該先了解學生的知識基礎及掌握新知識的能力水平。我在執教《角的度量》這一課時,力爭從學生的實際出發,設計教學過程。

  一、引領自主學習,捕捉觀察亮點。

  學習過程是學習環境主體與學習相互作用的過程,教師應當為學生主體的主動參與創設必要的環境和條件,使得學生能夠利用這些環境和條件主動學習獲取知識。認識量角器是學習讀數和量角的基礎,而量角器對學生來說是較為陌生的。他們對它充滿了好奇心和新鮮感。在此我讓學生先自己觀察量角器,給學生一個初步的感知,學生極易發現上面有很多的刻度和刻度線。但中心點學生髮現較難。可在課上有一學生髮現:“老師我的量角器上有一個小洞”。又有一個學生髮現:“我的量角器上沒有小洞,中間有一個相交的點”。此時我及時捕捉學生觀察中的亮點,順著學生的思維及時引導學生認識了這個小洞、相交點就是量角器的中心點。

  二、利用直觀教具,突破知識難點。

  在課堂教學中,我設計了兩組角讓學生來比較它們的大小,學生很容易看出第一組角的大小關係,而第二組角的大小很接近,學生出現了不同意見,我藉此機會引入上邊介紹的新課教學,學生掌握了測量方法以後我讓學生自己動手測量第一組角的度數,再讓學生算一算兩個角相差多少度,以此來鞏固測量方法。

  在測量第二組角的時候,因為這組角邊的長度懸殊大開口方向不同,也就出現不同的測量方法,目的是讓學生靈活掌握角的測量方法。經測量學生髮現這組角的大小是相等的,在此我設計了思考填空:角的大小與()無關。學生小組討論後彙報: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為了加深學生對此結論的印象,我拿出自己用電視天線做成的“活動角”,先延長角的一條邊問學生角的大小怎樣,再使另一條邊更長讓學生再次觀察,然後又依此縮短兩條邊,使學生更直觀的體會到: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不僅如此,我透過追問將學生的思考引向深入:為什麼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提示學生從角的定義考慮。學生茅塞頓開:角的兩條邊不就是兩條射線嗎,它是可以無限延長的。當學生正處於發現的快樂當中時,我又問學生:那角的大小與什麼有關呢?這一問題又引起學生的沉思,學生利用“活動角”這個教具很快就發現了角的大小與兩條邊張開的大小有關。

  老師的問題環環相扣,使學生的思維開闊了、思考深入了,完全沉浸在探索新知的樂趣中,難點被不知不覺地突破了。

  透過這節課的教學我有了很多收穫,還找到了自身的不足。

  一、課堂氛圍不夠活躍,孩子比較拘謹。沒有平時上課表現那麼活躍,原因有二,一是到了四年級,學生沒有了在低段那種“初生牛犢不怕虎”精神。敢說的他們變得害怕說錯。課後和孩子們聊天,我開玩笑地說,你們今天在課上怎麼沒有平時那麼“瘋狂”啊?小A說:老師,我的後面就坐著王健老師,本來我很想說,可是我怕說錯。小B說:我看見陸老師走來走去看我們的.草稿紙,我以為我們都寫錯了,所以我都不敢大聲說。小才說:王老師,你今天的笑容沒有平時那麼好,我們以為自己表現不夠好……孩子們的表述可以看出,他們沒有放開,可能我的設計沒有充分、渲染氣氛,導致孩子們太拘謹,沒有放開,沒有做到敢說敢做。公開課主題彰顯力度不夠。

  二、本節課涉及到的數學概念比較多,作為老師,擔心學生沒有充分掌握,擔心學生不會量角,擔心學生不會總結量角的方法太多的“不放心”促使老師始終“扶著”學生走,學生沒有自由學習空間。

  三、在以後的課堂上,作為老師,我要始終提醒自己,這群學生很棒,相信他們吧!他們會有超強的自學能力,老師可以“省省心”了。老師更多的思考如何讓自己的語言更受學生歡迎?將深奧難懂的知識分解在有趣輕鬆的談話中。

  《角的度量》教學反思2

  “角的度量”是在學生認識角的大小基礎上進行的,是小學階段幾何初步知識的一個重要內容,也是操作性課題,感覺比較抽象、枯燥。這節課中數學概念教多,有1°的認識、中心點、零度刻度線、內刻度線、外刻度線都是一些抽象的純數學語言。量角對四年級學生而言,有一定的難度。

  課堂上我首先透過故事講述、動態演示1度角的產生;還讓學生閉眼感知想象1°的角有多大,自己畫1°的角。使“度”的概念形象化,而且分解認識量角器上刻度的難點。剛開始我發現有些學生拿著量角器就想量角,但卻不知怎麼放在要量的角上。於是我及時讓學生

  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並讀出量角器上大小不同的角。認識量角器時,我是讓學生仔細觀察自己的量角器,認真地研究,看看有什麼發現。從課堂上學生的表現來看,學生的回答很不錯,如:“我發現量角器上的有兩行數,這些數的排列有規律,一行從左往右,一行從右往左,中間正好是90度”“量角器上有很多刻度”等。但在讀角時學生卻容易把內圈和外圈上的刻度搞混淆,這時我讓學生在量角器上讀出內圈和外圈相對的兩個角的度數如(30°、150°),學生透過這兩個角的認讀,認識到讀角時要注意把內圈和外圈上的刻度看清楚。同時還要注意讀量角器上沒有標數的角如(75°)這樣可以讓學生注意,不僅要會讀有標上刻度數的角,而且要會讀沒有標刻度數的角,要認真地看清楚量角器上的刻度,才能正確地讀出量角器上的角來。

  有了以上讀角的經驗,再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就容易了。然後再讓學生進行嘗試量角,探求量角的方法,並鼓勵學生說如何量角的。學生透過一系列的學習,掌握了量角的方法。

  《角的度量》教學反思3

  《角的度量》一課一直是我感到難以教學知識點。數學概念多,如中心點、零刻度線、內刻度線、外刻度線都是一些抽象的純數學語言,同時知識盲點也比較多,幾乎沒有舊知識作鋪墊,操作程式複雜,尤其是對於動作不夠協調的四年級學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為了突破重點與難點,我把教學過程設計成四個層次來進行。

  第一層是感知角的度量的必要性。我先出示兩個角,讓學生去比較兩個角哪個角大?有人認為角1大,有人認為角2大。當他們在爭論不休時,引入課題,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角的度量”從而產生學習需求。

  第二層是結合之前所學的度量知識,發現度量其實就是找到需要度量的物件含有多少個“度量單位”,那麼角的度量單位是什麼呢?從而引出後續內容。

  第三層是讓學生認識量角器,採用的方法是“讓學生仔細觀察自己的量角器,認真地研究研究,看看你有什麼發現”這種自主探究的方法。從課堂上學生的表現來看,學生是具備較好的觀察、總結能力的。學生的回答也很精彩,如:“我發現量角器上的有數,這些數的排列有規律,一個從左往右,一個從右往左,中間正好都是90”;“我發現量角器上90這個刻度與量角器上最下面這個刻度交叉在一個小點上”;“我從最大的刻度數是180這個數上猜測到量角器是把半圓平均分成180份”;“我發現下面有一個小半圓,最中間有一個點”。你看學生研究得多認真,觀察得多仔細!

  第四層是實際動手測量角的大小。這個環節出現問題較多的是,學生會把內圈刻度和外圈刻度搞混,明明量對了卻讀錯讀數。為了避免這樣的錯誤,我要求學生量角前先觀察這個角是鈍角還是銳角,這樣就能很多程度上避免這類錯誤了。

  《角的度量》教學反思4

  我把重點放在讓學生認識量角器,找大小不同的角,能很快地讀出量角器上大小不同的角上。對小學生來講量角方法的真真道理其實就是用量角器上知道度數的角與要量的這個角重合,讀出的量角器上角的度數就是要量的這個角的度數了。而怎樣進行重合學生是容易理解的,依據以上的認識,我把教學過程設計成上面三個層次來進行。

  第一層是課題的引進。一開始出現兩個角,讓學生比較大小。然後問能具體知道這兩個角有多大嗎?從而引出課題。

  第二層是讓學生認識量角器,重點放在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上。這裡又分認識量角器、認識1°角和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3個層次進行教學。

  認識量角器時,採用的方法是“讓學生仔細觀察自己的量角器,認真地研究研究,看看你有什麼發現”這種自主探究的方法。在課前我想象學生是具備這種自主探索能力的。我的想法是好的,但課堂中學生的回答並沒有我想象的那樣,學生的表現一點而也不活躍,舉手發言的只有幾個。在量並說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時,又分以下層次來學習的:

  (1)在量角器上讀出一個角的度數。

  (2)在量角器上讀出兩個角的度數。

  因為讀角時學生容易把內圈和外圈上的刻度搞混淆,學生透過這兩個角的認讀,深有體會地說:讀角時要注意把內圈和外圈上的刻度看清楚。此題主要是為了讓學生注意,要認真地看清楚量角器上的刻度,才能正確地讀出量角器上的角來。學生有了以上讀角的經驗,再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就容易了。

  第三個層次是嘗試量角,探求量角的方法。學生有了以上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角的經驗,我用嘗試的方法讓學生自己來探求量角的方法。但是課堂上學生的表現並沒有我想象的那樣好,而且講量的方法時學生也講得很不好。在此過程中,我感覺到學生學的並不透徹,還有部分學生不懂。但我引導的也不夠就匆匆收場。課前備課時只想著教學過程的設計,並沒有充分備學生。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