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不開的空氣》教學反思

《離不開的空氣》教學反思

  《新課程標準》強調科學教師應當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提倡以探究為核心組織科學課程的教學,教材內容的組織,要從便於學生的探究性學習出發,而不是從知識體系出發。透過觀察、實驗、設計、製作、蒐集資訊等各種探究活動,引導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過程,激發對科學探究的興趣,初步形成科學探究的能力。

  《離不開的空氣》一課透過學生的體驗、實驗,查詢資料、討論等活動,瞭解生命與空氣的關係,空氣是生命之源。同時也教給學生收集和整理資訊的科學方法。學生透過實際感受,體驗空氣對於生命的重要性。並透過經歷收集和整理資料的過程,體會運用資料也是科學探究的.重要方法,同時使學生知道空氣是所有生命存在的重要條件。使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保護空氣、珍愛生命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教育。所以透過這節課教學覺得特別注重學生的“親歷”,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引導學生透過實際感受,實實在在地體驗到人的生命離不開空氣,空氣是我們維持生命的必需條件,主要是用兩個活動來達到認知。透過問題:“為什麼在登山和潛水時要帶氧氣瓶?”從而引起學生思考:人與空氣的關係、一切生物與空氣的關係。從我們時時刻刻在呼吸的空氣,透過“憋氣比賽”使學生體會人離不開空氣。透過這一體驗使學生認識如果沒有空氣我們將無法生存。並引申出動物同樣離不開空氣。“豆芽生長對比實驗”比較豆芽在兩種條件下的生長情況如何?目的:利用豆芽生長的對比實驗,使學生明白植物的生長也離不開空氣。水裡的動物需要空氣嗎?透過讓學生查詢資料瞭解:生活在水裡的動物同樣也需要空氣。“我們需要什麼樣的空氣環境?”,把保護大氣環境的教育自然地滲透其中,以期形成對自然環境的珍惜和愛護,有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豐富了課堂活動,也培養了學生蒐集資料和整理資料的能力。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