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求甚解教學反思

不求甚解教學反思

  這篇課文,我曾在基礎差異較大的兩個班教學,先在基礎較差的班上課,以上課堂實錄記錄的就是這一堂課。因為學生學習興趣不濃,因此我放了《孫悟空大鬧天宮》電視劇的一個片斷。因為學生基礎較差,所以我花了多半的時間引導學生讀文字,旨在讓學生讀通文字,理解“不求甚解”這一讀書方法。

  在結尾處設計了一個“思維對對碰”來引發學生對於讀書方法的選取的思考,而課堂也僅止於此。第二次在素質較好的班上課,我主要採用了文字讓學生課前自己讀,也就是讀文字的功夫放在了預習上,提了一個預習題:作者認為陶淵明的.“不求甚解”有哪些意思?包含一種怎樣的讀書方法?上課時,花十分鐘左右的時間解決預習題,而用更多的時間來討論更多的讀書方法。為引導學生思考更多閱讀方法,我先後提了兩個問:在語文課堂上,我們對課文是怎麼閱讀的?這樣讀有什麼好處?當你閱讀你所喜歡的課外讀物時,你是怎麼閱讀的?有什麼收穫?你覺得你的這種閱讀方法好不好?

  對這兩堂課的教學,聽課的老師眾說紛紜。有的說第一堂課更好,理由是緊扣文字,他們認為閱讀課就應當緊扣文字,學生讀文字既是學生學知識的過程,也是學生增強語感,增加閱讀經驗的過程,這樣對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更有效。有的說第二堂課更好,因為學生收穫更大,因為拓展的內容多,學生對讀書方法思考得更多,對讀書方法有更全面的瞭解。

  而我對這兩節課是這樣思考的:

  首先,一堂課是什麼課型,並不重要,關鍵是學生的學習效果如何。我在設計本課教學時,並沒有想這堂課一定要上成閱讀課,想得更多的是讓學生了解一種或一些讀書方法。我覺得讀書方法和本課閱讀兩者比較,前者是更上游的東西,也是更重要的東西。所以這兩節課我都著重講讀書方法。

  其次,兩堂課之所以設計不同,是因為學生不同。第一堂課,根據學生平時語文成績及對學生的瞭解,我知道這個班的同學對閱讀並不是很感興趣,精力也常常難以集中,因此用《孫悟空大鬧天宮》電視劇的一個片斷來吸引學生注意力。又因學生平時閱讀量少,對閱讀方法談不上什麼體會,所以即使組織學生討論讀書方法,他們也沒有多少可說,如此課堂就難以為繼。正如《不求甚解》中提到的,缺少好讀書的習慣,空談讀書方法是白搭。所以我選擇以文字閱讀為重,間雜學生髮言,鍛練學生的說話能力,也搞活課堂。而上第二堂課的所在班,較多學生好讀書,有閱讀經驗可談,才可以組織討論。

  故此,我們不能單從教學內容是否符合教材編排、教學手段本身來評判一節課的優劣,更重要的是把握好學生情況,教材處理符合學生實際,達致理想的教學效率。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