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陋室銘》教學反思10篇

精選《陋室銘》教學反思10篇

  《陋室銘》是一篇名傳千古的美文,透過對簡陋居室的描繪,極力形容陋室不陋,表達了一種不慕榮利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下面是小編收集的《陋室銘》教學反思,歡迎閱讀。

  精選《陋室銘》教學反思篇1

  《陋室銘》是我國古代銘文藝術魅力的縮影,《陋室銘》的教學,應該承載起傳承經典的責任。基於這種思考,我設計了“初識陋室”、“走進陋室”、“感受陋室”、“裝扮陋室”這樣四個課堂環節,言與文交融、讀與悟結合,圍繞文字,讓孩子們讀進去,字斟句酌,把古今言殊的障礙打通,引領學生體驗現代漢語和古代漢語的一脈相承的“血緣”關係,體會作者的思想內涵和經久不衰的文化精神,而感受劉禹錫安貧樂道的志趣和高潔傲岸的節操,也正是這篇文章主要的教學價值所在。

  與此同時,我以“文”為載體,適時穿插講解“瞭解寫作背景、掌握文言文誦讀和翻譯的方法、關注文言現象、注重讀背積累”這五種學習文言文的方法,盡力避免剛才談到的兩種文言文教學的錯誤傾向,在完成熟讀成誦、疏通文意、理解和把握《陋室銘》文化內涵和藝術魅力同時,幫助學生熟知一些學習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課堂教學,永遠是充滿遺憾的藝術。學習文言文是中學生接觸傳統文化的起點、瞭解傳統文化的視窗。做好優秀民族文化的傳承,任重而路遠。回首來路,徜徉其間,需要自己學習、探索、完善的地方實在是太多太多。但是,我所痴迷的語文、我所熱愛的學生和課堂,都是那樣生動地融入我的生命,與我一起行走在路上。

  精選《陋室銘》教學反思篇2

  劉禹錫的《陋室銘》流傳了千百年,聊聊八十一字,作者用凝練工整的語言表達出了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如何讓剛剛接觸文言文不久的七年級孩子透過文字來理解作者的思想,把握作品的情感呢?我在進行了深入的文字分析之後,將朗讀作為了這節課教學的一個抓手,透過朗讀來理解課文內容,掌握重點的文言實詞,並在此基礎上了解作者安貧樂道的品質。

  朗讀是我這節課的一個重要抓手,朗讀和課文理解是互為補充的,朗讀是為了更好地理解課文,課文理解之後,朗讀才能更有感情。所以,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每一次讓學生朗讀都必須問一個“為什麼”?這次朗讀是要達到什麼樣的目的?要對學生提哪些要求?層層遞進,層層深入,學生的朗讀能力才會提高,自然也就滲入了對課文的理解。

  匯入之後,我設計了各種形式的朗讀來幫助學生完成對課文的感知。首先是散讀,對學生的要求是大聲,意在活躍課堂氣氛,營造一個學習文言文的氛圍。接下來我特意挑了一個朗讀基礎不是很好的學生站起來讀課文,並提醒其他學生仔細聽,挑出他讀錯的地方,在這個過程中完成了對課文的正音正字。但我還是忽略了一點,應該讓學生上黑板寫一寫“馨”、“鴻”等字,對於七年級的孩子來說,寫字的基礎還是很重要的。疏通字詞之後我又讓一個聲音洪亮的學生帶領全班齊讀了課文,並進一步提出“整齊、準確、流利”的要求。三次朗讀,三次要求,完成了對課文的整體感知。

  在重點讀析部分,我設計了一個統領全文的大問題“陋室為什麼會被稱為陋室?你認為它陋還是不陋?”讓學生就此展開討論,並在文中圈畫相關詞句。我給了學生將近三分鐘的時間進行小組討論,這也是基於“以學生為主體”的理念。

  可能是學生的課前預習比較充分,在“陋”和“不陋”這一問題上並沒有引起太大的爭議。學生能找到“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認為和作者交往的都是有學問的人,“可以調素琴,閱金經”可見劉禹錫的平時生活很充實;而且課文中還舉到了諸葛亮和楊雄的例子,劉禹錫將自己的房屋和他們的放在一起,孔子也說了他們的房屋不陋,所以學生認為“陋室”是“不陋”的。在這裡我又提醒學生“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絲竹”也是音樂,“素琴”也是音樂,有何區別呢?這個問題對於學生來說難度大了一點,所以我還是主動給了學生答案,“素琴”是不加裝飾的琴,彈奏出來的是清新高雅的音樂;而“絲竹”是指樂隊演奏的音樂,一般只有達官貴人才能享受。這裡也能看出劉禹錫不喜歡榮華富貴,而是喜歡過自己有精神追求的生活。

  在分析到“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這一句時,有學生認為臺階上長滿了青苔,房屋的外面也長了很多青草,所以可以看出陋室是“陋”的。我在對文字進行解讀時認為這一句應該是表現出陋室的自然環境很清幽,是表現“不陋”的,但是聽到學生這樣理解,我覺得似乎也可以,於是就順著他的理解講了下去。現在看來,這一處課堂上的處理還是有問題的,這兩句應該是表現出環境的清幽,正是因為劉禹錫追求的是簡單、樸素、樸實無華的生活,所以這樣的環境,他是喜歡的,在他眼裡是不陋的。當時在課堂上應該對學生進行這樣的引導,沒有做到正是因為自己對文字的解讀還不夠通透。

  對於文章的前四句,我也是用了一個問題來處理的,“前四句和陋室無關,似乎多餘,你怎麼看?”學生都說不多餘,但似乎可以意會不多餘的原因而無法言傳。於是我提醒他們關注“山”、“水”、“仙”、“龍”和“陋室”的共通之處,在前面分析的基礎上,他們說出“仙”、“龍”對“山”、“水”來說才是重要的,正如在“陋室”中最重要的實際上是“人”,我又追問:“是人的什麼呢?”“品德高尚。”說出這一點,我知道學生已經理解了課文了,可以做總結了,“外表看起來非常簡陋的房屋,因為有了優雅的環境,儒雅的友人和高雅的生活,在劉禹錫看來不陋了,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劉禹錫這個人的品質非常高尚,也就是文中提到的一個詞‘德馨’,德馨也就成了支撐這個房屋的一個橫樑。”我的板書也設計成了一個房屋的形狀,屋頂部分寫上陋的表現,房屋的根基是不陋的表現,而橫樑就是“德馨”二字。這個板書設計比較形象,對於七年級的孩子來說可能更容易理解和記憶。

  在對課文進行了理解和分析的基礎上,再提問學生劉禹錫寫這篇文章表達了什麼,他們基本可以說出安貧樂道的意思,只是無法準確表達。於是,我給了他們“安貧樂道”這個詞,並作了解釋。有一個學生提到了“寬容”,我也不假思索地認同了他的觀點,現在想來這和我在文字解讀時所理解的“豁達”還是有區別的,課堂上沒有及時發現還是說明我在解讀時沒有通透地理解文字。

  在理解了文章的基礎上,我又要求學生讀課文,並且提高了要求,要“生動,有感情”。學生的朗讀較整體感知時有了提高。重點讀析部分用時二十分鐘左右,透過一個大問題的設計基本能夠幫助學生梳理全文,思路也比較清晰,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落實了“德馨”、“上”、“鴻儒”、“白丁”、“勞”等詞的意思。在這過程中也同樣存在著不少問題,重點字詞的落實還只是浮在表面,沒有反覆敲打;在分析課文時雖然有朗讀,但對一些重點句的朗讀還缺乏細緻的指導以及示範朗讀,這也是自身功力不夠的表現,亟待學習和提高。

  在拓展遷移部分,我讓學生談讀了此文得到的啟示是什麼?並寫成敘議結合的,目的是想讓他們將課文中學到的內容和自己的生活實際聯絡起來,文以載道,對整節課的學習內容也是一個內化。

  以有感情的背誦課文作為整節課的結尾,達到鞏固的目的。

  從整節課的教學效果來看,大的環節沒有問題,思路比較清晰,課堂氣氛也調動得不錯,媒體的適時使用對課堂教學起到了很好的輔助作用。教學目標基本達到了,整節課也是圍繞著教學重點展開的。最大的問題還是出在重點字詞的敲打落實上。

  在今後的文言文教學過程中,要重點關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是重點的文言實詞的敲打和落實,文言文要上的有味道,更要實實在在;其次是要加強對學生朗讀的指導以及文言文學習方法的指導,比如工具書的使用,課文註釋的關注等等,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再次要關注課堂上生成的資源,讓學生的發言為我所用。

  無論是哪個方面的關注,其實最終都要歸結於對文字的解讀和對學生的解讀,只有將這兩者都解讀通透了,並有機結合,才能上出精彩的課,才能上出真正適應學生的課。

  精選《陋室銘》教學反思篇3

  《陋室銘》是唐代劉禹錫所寫的一篇託物言志的名篇。借“陋室”來表現作者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本課的教學過程大致如下。

  課前演講沒把時間把握好,耽擱了一兩分鐘。用《古文觀止》匯入,本可新穎,可惜不知是聽課的緊張氣氛是影響了學生還是我,講的不傳神,學生聽得很麻木。板書課題,讓兩個劉家女孩回答問題。劉豔上黑板寫了劉禹錫,而劉紫楚回答其人其事,實在沒想到她沒多預習,有點答非所問,頓時打亂我的佈局,差點沒hld住。力挽狂瀾之餘竟忘記了有關“銘”的講解。

  接下來課文的多種朗讀還算順利。課文字詞翻譯講解匆忙了一點,只對“上”“入”“勞”“白丁”“何陋之有”稍作分析,可惜遺忘了“之”字在倒裝句中的重要,本可水到渠成的事情疏忽了,實在可惜。對課文講解有點凌亂隨意。以劉禹錫三搬住宅終住陋室的故事引入,以劉禹錫想對欺壓他的上級說什麼引出主旨句,圍繞主旨句如何成功的表達自己的思想。

  一、山水的比興;

  二、陋室景友生活;

  三、古人類比,成功反擊欺壓他的人。

  讓對手無可奈何七竅生煙,讓我們不禁發出這樣的感慨,劉禹錫你真是的人呀,由學生補充詞語,概括作者高潔傲岸的節操。最後點到託物言志,這也是本課重點之一,小練筆以一位名人拿著某件能託物言志的事物來拜訪劉禹錫為題,可惜難度偏大,不能覆蓋全部。但劉豔,賀孝江,覃梅,譚小強,回答還是很好。

  結合本文的教學過程我有以下幾點反思:

  一、心理素質不行,不光我,還有學生。

  二。細節把握不到位,演講耽擱教學時間等

  三。隨意性太強,語言缺少嚴謹。有利有弊,以後需注意。

  四、學生積極,我代替太多,甚至提問題。

  五、沒有照顧後排境況較差的學生。

  六,學生“出奇”,師生方能“制勝”。課堂的出彩常常在學生的奇思妙想。

  經過同事們熱心地指導之後。我決定在以後的語文教學中多鼓勵學生大膽想象。口水話要少。雖然其他老師讚美之詞較多,這既是對自己努力的肯定,也是鞭策。在進步的同時,一定要看到潛藏的危機。語文教學任重道遠。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精選《陋室銘》教學反思篇4

  一、分層次的朗讀教學貫穿文章的始終。

  這篇課文文質兼美、篇幅短小,讀起來琅琅上口,容易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在學習本文時,讓朗讀貫穿整堂課,學生在讀中感知語言,在讀中揣摩作者的感情,充分“發揮文章的巨大感染力”。我設計了幾個朗讀環節:

  1、講完背景故事後,學生已有了學習本文的興趣,我於是進行範讀,讓學生初步感受短文的優美語言和意味,產生閱讀的慾望。

  2、學生自由讀,這是初讀,要求讀準字音,把握節奏,初步進入文字。

  3、指名朗讀,要求讀出情感。讀後學生帶著對文章的理解進行點評,對什麼地方應該重讀,什麼地方應該輕讀,什麼地方應該停頓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學生根據自己提出的看法再讀課文,就不僅讀出了情感,更讀出文章的韻味。

  4、女同學朗讀,男同學畫出描寫陋室的語句,品析這些語句是如何來表現陋室不陋的。在這樣的幾輪朗讀之後,學生已能當堂背誦,而且並不太有文字難度的文章,已經理解得比較好了。

  二、想出新穎的匯入方式吸引學生對文章的感悟。

  劉禹錫的《陋室銘》運用託物言志的方法表達了自己高潔傲岸的節操,安貧樂道的情趣。這與今天學生的生活相去甚遠,如果學生不知道劉禹錫是在怎樣的情況下寫了這篇不朽的名篇,理解起來會有一定的難度,所以我在匯入部分以講故事的形式介紹了本文的寫作背景,讓同學們瞭解到這是一篇不畏權勢的戰鬥檄文,從而帶著對劉禹錫錚錚傲骨的佩服學習此文,品味其儒雅高傲之感,激發學習興趣。

  三、巧妙的設計提問,引導學生逐步走入文字

  精心設計問題,並形成一個問題鏈,讓這些問題逐步深入地把整篇文章的內容串聯起來,每個問題都讓學生從課文內容出發,挖掘其意義,讓學生在每一句課文的理解中都綻放出思維的火花,最後運用課文內容的內在聯絡和前後呼應把它連線在一起,融匯貫通,把全篇課文的講析內容全部帶了出來,在學生頭腦中形成了“串珠成鏈”的整體把握效果。這種方式不僅能活躍課堂氣氛,不讓人覺得死氣沉沉,而且問題與問題之間環環相扣,從屋外到屋內,從景—人—趣,一步步地隨著學生自主地交流探討深入進去,使學生在深入的過程中理解全文。

  四、培養學生主動質疑,大膽發問的習慣和能力

  在疏通字詞這個環節,我改變了以往以老師串講為主的方法,而採用同學互相質疑、解答的方法,鼓勵學生從書中發現問題,大膽提出問題,然後同學們互相解答。對於重、難點教師適當點撥、強調。

  但可惜的是這個環節安排的時間太少了。文言文畢竟是一種與現今實際使用的活的語言相去甚遠的古代書面語,學習時會有一定的難度,如果學生連字面意思都還沒有搞懂,就很難理解此文的深層含義了,因此掌握文言詞語和文言句式應該是本文的學習重點。可是,我因害怕設計的內容上不完,有意縮短了這個環節,使很多重要的字詞沒有得到解答,學生沒有很好的理解,因而在後面瞭解文章主旨這一環節時,出現了一次短暫的冷場,雖然這次冷場被我巧妙的解決了,但仍然感到遺憾。

  精選《陋室銘》教學反思篇5

  一、朗讀貫穿始終。

  這篇短文文質兼美,篇幅短小,讀起來琅琅上口,容易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在學習本文時,讓朗讀貫穿教學始終,學生在讀中感知語言,在讀中揣摩作者的感情,充分發揮文章的巨大感染力。我設計了幾個朗讀環節:

  1、在瞭解寫作背景後,學生已有了學習本文的興趣,我讓學生聽配樂朗讀,讓學生初步感受短文的優美語言,產生閱讀的慾望。

  2、學生自由讀,要求讀準字音,把握節奏,初步進入文字。

  3、代表朗讀,學生邊聽邊思,品味每一句話的意思,給文章劃分層次,側重整體把握。

  4、學生精心朗讀,劃出文中的有關語句,品析這些語句是如何來表現陋室不陋的,感悟作者的高尚節操和安貧樂道的生活情趣。幾輪朗讀之後,學生理解比較到位,已能當堂背誦。

  二、新穎的匯入方式,吸引學生走近文字。

  《陋室銘》運用託物言志的方法,表達了作者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這與今天學生的生活相去甚遠,如果學生不瞭解劉禹錫是在怎樣的情況下寫了這篇不朽的名篇,理解起來會有一定的難度,所以我在匯入部分以講故事的形式介紹了本文的寫作背景,讓同學們瞭解到這是一篇不畏權勢的戰鬥檄文,從而帶著對劉禹錫錚錚傲骨的佩服學習此文,品味其儒雅高傲之感,激發學習興趣。

  三、巧妙的提問,感受文章的三美。

  精心設計問題,並形成一個問題鏈,讓這些問題逐步深入,把整篇文章的內容串聯起來,每個問題都讓學生從課文內容出發,挖掘其意義,讓學生在理解中都綻放出思維的火花,感受文章的魅力。整體把握中,我讓學生給文章劃分層次、概括層意,感受文章的結構美;合作探究中,我讓學生找出描寫陋室不陋的語句,體驗作者的情懷,感受文章的思想美;精讀品析中,我讓學生找出你喜歡的語句,並說出你喜歡的理由,感受語言美。這種方式不僅能活躍課堂氣氛,不讓人覺得死氣沉沉,而且問題與問題之間環環相扣,一步步引導學生深入文字,較好地達成了教學目標。

  四、學生主動質疑,培養探究問題的能力。

  在疏通字詞這個環節,我改變了以往以老師串講為主的方法,而採用同學互相質疑、解答的方法,鼓勵學生從文中發現問題,大膽提出問題,然後同學們互相解答,教師適當點撥,師生在平等對話中解決問題。

  但可惜的是由於課堂安排前面有點松,後面時間有點緊,未能將劉禹錫其它的詩文呈現出來,讓學生比較全面的瞭解劉禹錫在逆境中表現出來的樂觀向上的情懷,讓學生懂得人應該怎樣面對挫折。

  精選《陋室銘》教學反思篇6

  在本節課中,學生學習的較為活潑主動,基本上完成了學習的預期目標,對“銘”這種文體的特點有所瞭解,特別是對韻腳和韻的學習,由於學生是第一次接觸這些知識點,在思想意識裡面還沒有形成清醒的認識,在課堂上如果能夠聯絡學生已有的詩歌知識基礎,那麼對學生來說就會增加更多的感性認識,從而為學生深入理解該知識點奠定基礎。

  其次,學生在學習課文過程當中,感覺自己給學生朗誦的時間不太充分,使學生未能在朗讀背誦中深入體會銘文的韻律和內容的把握,在今後的語文教學中一定會迴歸課堂,使學生從多個角度感受到語文的文質兼美,增強學生學習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自豪感。

  第三,在學習本文寫作手法託物言志的時候,感覺有點匆忙,學生思考和咀嚼的時間較短,應該給學生更多展示的空間和舞臺。

  最後,唯一感到較為欣慰的是學生在做後面的習題時,理解比較到位,今後會繼續加強考點知識的學習。

  總之,本節課的講授,多媒體技術的運用在一定角度上為學生提供了較大的課堂容量,是傳統教學無法比擬的,在今後的工作中希望自己能進一步熟練多媒體,給自己的課堂教學注入更多的生命活力。

  精選《陋室銘》教學反思篇7

  本節課是以學生為主體,還學生以調控策劃課堂流程的權利,而不止是按教師自己的計劃演進。精心設計了評價性語言。儘量使用激勵性語言,讓評價性語言具有幽默感。課堂中最精彩的部分應是師生在不可預知的情況下迸發的思維火花,是隨著教學環節的調整變化流淌出來餓教學機智。從這點出發,教師備課,應該是備教學資料,備對教材及教學的獨特理解。所以,有的老師課後問我要教案,我只能遺憾地告訴他:我只有七、八頁的資料和感悟性的東西;以朗讀為主線。

  這堂課我主要設計了四層讀:一讀疏通字詞,二讀把握主旨,三讀弄明白文章是怎樣寫的.,四讀弄明白文章為什麼這樣寫;以體驗為核心。引導學生調動語言積累和生活積澱,以豐富語感,提升修養;以運用為旨歸。注重語言實踐。透過評價性語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這堂課以朗讀為主線,每讀一遍,提出不同要求,由淺入深,由外到裡,透過讀把感情主旨等主要問題解決了,把工具性和人文性和諧地統一了。為充分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教師的評價性語言力求準確生動。課堂上學生互助互動,像自助餐,老師也很好地發揮了主導作用,緊扣標題,處處圍繞“陋室“來引導,調動了學生的智慧和才華,煽動了學生的所有積累,如關於”苔痕上階綠“一句的理解,有的學生甚至用生物學方面的知識加以詮釋。

  我的評價性語言還缺乏啟發性與生動性。我本來想在第四個環節“放膽評,出口誦”中聽到學生關於主題的侷限性的發問,可惜沒聽到,後來時間緊了,便沒有再做引發。劉禹錫的思想很矛盾,一方面,從“無案牘之勞形”中可以看出他不想混跡官場、同流合汙;另一方面,從“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中,又可看出他有大展宏圖之志。那時他剛貶謫洛陽,“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劉禹錫此時的複雜心境便是儒家人格的生動體現。但因學生的提問沒有涉及到,時間也比較緊,就沒有深入進行。這真是應了一句話,教學是遺憾的藝術。但我想,《陋室銘》的解讀時空是會伴隨學生一生的。

  精選《陋室銘》教學反思篇8

  這節課上,我覺得學生們是最可愛的。他們因為真實而可愛、因為思考而可愛、更因為富有激情而可愛。是的,他們批判的激情最為動人!

  上課中,學生循序漸進,由淺入深,能把《陋室銘》這一名文的韻美、景美、情美融於心懷。尤其是在學習的最後一個環節中,他們對劉禹錫的人生態度及生活情趣談看法的時候,我更是看到了學生在課堂上的真實和可愛在於他們的激情四溢,也真切地感到他們在文字中讀出了自己的見解。

  分析了劉禹錫之所以絲毫不謙虛地聲稱“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是在於他覺得自己所居之“陋室”“景雅、人雅、事雅”,有學生感悟出劉禹錫雖然身居陋室,但卻樂在其中的情懷,看出他是個不慕榮利、安貧樂道的人;而也有學生從文字中讀出不同的聲音,對劉禹錫之“德馨”的內容、“德”的性質極其“馨”的程度進行了一番別樣的剖析和批判。在爭辯討論中,最後課堂上形成了一股刻意批判劉禹錫的思維定向。雖然挑刺,但也精彩。

  如對於“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這一繪景句,其判斷是:作者在自我陶醉。“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給人的感覺是苔蘚爬滿臺階,雜草叢生,那裡該是地勢低而潮溼的,有“城春草木深”之感,而室主人還悠然怡然,不肯動手掃除,這就脫不了生活疏懶、厭惡勞動的干係。與“茅簷長掃靜無苔,花木成畦手自栽”的生活情趣相比,這位陋室主人要遜色得多!

  又如對“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這一寫人句的談論:這寫出作者只歡迎“鴻儒”,不喜歡“白丁”。而事實上,並不是只有與“鴻儒”“談笑”才能求得知識的,“白丁”的耕種技術、生產經驗、社會閱歷、帶有生活氣息的幽默笑話之類,也是寶貴的知識。勞動人民同樣值得接近與學習。來此陋室“談笑”的“鴻儒”只能說是作者自己心目中的“鴻儒”,不見得有名有實,也不見得能為大眾所承認。由此看來,作者難免有攀附所謂的“名流”以抬高自己身價之嫌。將“鴻儒”與不能來此室的“白丁”對舉,只能表明作者的結交面太狹窄,只能顯示出他性情的孤傲與對勞動人民的感情隔閡。

  再如對“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這一敘事句的剖析:陋室主人的生活確實是單調的。他日常所能做的只是閉門彈琴,自娛自樂,此外便是翻讀佛經。在他看來,“絲竹”是“亂耳”的,“案牘”是“勞形”的,非但無樂趣,純然是苦不堪言,無法忍受。推究起來,這隻能說是作者無遠大抱負、無進取鬥志的表現。既不願意又不能夠廣泛地參與社會、改造現實,就只會逃避現實,離群索居,孤芳自賞。

  批判者從的繪景、寫人、敘事中,認識到的陋室主人是厭惡勞動,鄙視勞動人民,有一種遠離現實的清高與孤芳自賞,過著孤寂的疏懶生活。是不配與諸葛亮、揚子云相提並論的。因為單說諸葛亮,鄉里老少都能傳唱他教的歌謠,都熟悉他的行蹤,瞭解他的品性。在他出山輔佐劉皇叔之時,鄉里百姓都依依送別。這是諸葛亮與鄉里百姓朝夕相處,感情融洽的結果。諸葛亮輔佐劉皇叔興復漢室之偉業,可謂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而劉禹錫的自比前賢卻是自不量力。

  這一節課上,學生激情四溢的犀利批判,有理有據,讓我看到了學生在課堂上迸發的思想火花,使我感覺到了學生在課堂上最可愛的一面。

  雖然,劉禹錫在文學史上的光環無庸質疑,值得學習,但是語文課上能讓學生結合文字,以發展的眼光,辨證地看待和評價他,這無疑也是一種學習方式,而且可以說是一種富有激情的學習方式。畢竟,學會批判是學會創新的重要前提。而學會創造才是現代學習的根本。

  精選《陋室銘》教學反思篇9

  《陋室銘》是唐代劉禹錫所做的一篇託物言志的名篇。文章借“陋室”,來表現作者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結合本文的教學過程我有幾點反思:

  1、文章的教學目標設定符合教材要求及學生的實際,教學設計能夠圍繞教學目標進行。

  2、教師對教材內容熟練掌握,但是在備學生方面還有所欠缺,教學設計還要更多的體現學生的參與,力求讓每個孩子都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還需要教師日常教學中注重學法的指導,讓學生真正學會學習。

  3、本文注意了以讀為主,但是忽略了對學生的朗讀指導,在教學中還要注意對學生適時的點撥,有層次的進行朗讀指導,不僅讓學生會讀還要讀好,讀出韻味,真正把自己融入文章中來,並且要注意利用激勵性的語言對學生鼓勵。同時要讀深入,邊品邊讀,注重品位文章的語言文字。

  4、在文章的教學細節上我還有些體會:首先在學生彙報學習情況時,還要注意彙報的條理,實詞、虛詞、重點句子,本節課彙報環節有些凌亂,不利於學生真正掌握;其次對於文章韻腳的處理欠妥當,應該放到文章分析中來,這樣有利於學生朗讀的訓練;再次還應該讓學生整體疏通一遍文意,更有益於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最後對於課堂的時間安排再緊湊些,讓學生當堂完成練習,更有利於教師對學生學習反饋的掌握。

  精選《陋室銘》教學反思篇10

  1、聯想與想象是語文的翅膀,缺少聯想與想象的語文課也就缺少了靈性。為此,在進行教學時,讓學生在清幽的古箏曲中展開想象的翅膀,以“透過文字,你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聞到了什麼?”的提問方式引導學生進行想象,使陋室之雅具體地表現出來,為突出陋室“何陋之有”張本。而以往教學此文時,為突出“陋室不陋”這一重點,一般設計的題目為“陋室環境如何?陋室主人交往情況怎樣?陋室主人有怎樣的興趣愛好?”提問瑣碎,學生也不明白回答這些問題的目的何在。而改動後有力地突出了重點,也解決了難點。

  2、“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語文必須與現實社會緊密聯絡,方可體現語文教學的現實意義。因此,課上在分析完陋室主人安貧樂道、高潔傲岸的情操之後,我設計了一個小討論:“今天的你如何看待這種不慕名利、安貧樂道的做法?”這個問題的設計應是學生最有話說的部分,但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有些怯場,我也沒有留下足夠的時間,一起參與學生的討論,導致學生沒有充分討論和大膽發言,這是我的失誤。

  3、培養學生主動質疑,大膽發問的習慣和能力。因此我設計了一個學生質疑發問的環節,鼓勵學生從讀書中發現問題,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個環節因為留的時間相對充足些,學生提出了一些很有價值的問題,如“為何以《陋室銘》為題?”“為何自比名人居室?”“篇末為何引用孔子的話作為結束語?”“為何自比‘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為何將平民比作白丁,是否歧視平民?”等等。學生在質疑的過程中,也在思考著如何解答這些問題,這個思維的過程本身就是教學的目的。

  4、語文課上應有琅琅讀書聲,尤其是文言文。《陋室銘》是一篇文質兼美、膾炙人口的名篇。課堂上無論是範讀、散讀、齊讀,目的都是讓學生從讀中去悟作者的感情,品味文字的美感。因此我設計了四次讀書,開篇散讀,是為了使學生正確把握停頓和節奏,初步感知作者感情。接著一生範讀是為了啟發學生的想象。第三次讀是明確本文寫作目的後的齊讀,是讀出對作者節操的讚美之情。上課結束時還有一讀(或背),是為了體會本文一直押韻,只最末一句不押韻的作用,品味文字的美感。但最後這一讀,因下課鈴響而導致未能實現,是一大遺憾。

  5、藉助多媒體教學,使學生感受陋室之雅,也使學生的想象有了具體的對照,學生中有不認同者,我正好趁此機會說:“這正是文字的魅力”。在課堂教學實施過程中,果然碰到了類似情況,因此我進一步向學生介紹讀書的好處。雅緻的動態畫面配以《廣陵散》等音樂,是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藝術薰陶。因為語文字身與藝術是密切相通的。

  6、語文課是美的教學,老師本身的語言也應是美的。在教學中我力爭做到不講或少講“水話”,使自己的授課語言更規範、更優美。也許這一點帶來了相應的弊端:似乎更拉遠了原來就已很感陌生的師生距離。而我在自己班上課,因為師生有感情基礎,學生也適應和習慣了我這樣的教學方式,所以在自己班上課是得心應手的。因此我反思之餘也頓生一絲迷惑與彷徨:外出與不熟悉、沒有感情基礎的學生交流,是否還該保持規範、優美的授課語言和一貫的授課風格?如何更好地拉近與學生的距離?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