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例尺的應用教學反思的範文

比例尺的應用教學反思的範文

  篇一:《比例尺的應用》教學反思

  《比例尺的應用》是在學生初步瞭解了比例尺的含義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這節課內容較多,要求學生能讀懂平面圖,理解比例尺的一般意義,會根據比例尺求實際距離或圖上距離,還能在平面圖上畫出物體的位置。要讓學。針對這節課我反思如下:

  一、在教學這部分內容時,我先複習一下比例尺的意義,然後創設了學生所熟悉的生活情景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新課的學習。

  二、這節課的重、難點是能按給定的比例尺求相應的實際距離或圖上距離,而準確把握比例尺的意義,為計算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提供了演算法多樣化的依據。在教學時,我先讓學生說出比例尺1:8000表示的意思,在學生對比例尺的多角度理解的基礎上,透過讓學生獨立探究與合作討論相結合,靈活的選擇解決方法。在反饋彙報時,給學生提供展示自己思維的機會,充分發揮了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使學生最大限度地參與探究新知的活動。並讓學生獲得成功的喜悅。

  三、在鞏固練習時把數學學習與解決實際問題有機結合起來,讓學生在實踐中應用知識,讓學生真正體會比例尺的價值,在解決問題過程中讓學生髮現數學問題就在我們身邊,體會到解決問題的快樂。

  這節課,學生興趣濃厚,學得積極主動。反思整個教學過程,我認為成功的關鍵是把生活中的鮮活題材引入到數學課堂上,給學生提供一個展示激情、智慧與個性的大舞臺,讓他們在實踐活動中獲得多方面發展。

  反思這節課,也存在以下一些問題,部分學生在用解比例這種方法時,解設時用的單位還是搞不清。課後我把這個問題和老師們討論了一下,大家認為如果讓學生討論能不能設為米?為什麼要設為釐米?而不是老師重點的提示,可能學生的記憶會更深,理解的更透徹。

  篇二:《比例尺的應用》教學反思

  在教學這部分內容時,我曾想過這樣設計:先複習一下比例尺的意義,然後隆重推出課本的資訊窗,讓學生根據資訊提出問題,如:從濟南到青島有多遠?需幾小時到達?然後重點探索如何根據圖上距離和比例尺求出實際距離。但根據以往的經驗,學生對根據數學資訊提問題這個環節似乎興趣不是很大,如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呢?我靈機一動,對資訊窗做了一下修改:

  課一開始,我問:同學們,你們到過青島海洋世界嗎?(由於青島是我們比較熟悉的城市,學生熱情比較高。)如果我們要從威海出發去青島,客車以每小時100千米的速度行駛,你知道路上需要幾小時嗎?

  這時,學生紛紛發言: 這怎麼行?必須知道青島和威海兩地之間的路程啊!接著,我出示了資訊窗中的地圖,問學生:根據現有的資料,你能算出這兩個城市之間的距離嗎?學生興致很高,找到的思路很多,但很少用課本上的方法,想法最多的思路有:

  思路一:比例尺1:8000000可以理解為圖上一釐米代表實際8000000釐米,因此圖上3釐米實際就是3×8000000=24000000釐米=240千米

  思路二:因為圖上距離:實際距離=比例尺,困此實際距離=圖上距離÷比例尺,也就是說,3÷1/8000000=24000000釐米=240千米。

  雖然學生沒有用課本上的方法,但我認為還是非常有必要給學生補充的',而且由於思路簡單,利於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掌握。另外,在設未知數時要引導學生思考,為什麼要設成釐米為單位,最後為什麼要注意化成更大一些的單位,如米、千米。

  本節課的知識比較零散,還涉及到如線段比例尺的型別,放大比例尺應注意的問題等,本節課沒能全部解決,但我覺得本節課的方法思路學生明白透徹了,也為其它型別的題打好了基礎。重要的是,本節課中,學生體會到了用不同的思路來解決問題,那麼在出現線段比例尺的時候,學生就不會生搬硬套的用公式來解決了。

  這節課,學生興趣濃厚,學得積極主動。反思整個教學過程,我認為成功的關鍵是把生活中的鮮活題材引入到數學課堂上,給學生提供一個展示激情、智慧與個性的大舞臺,讓他們在實踐活動中獲得多方面發展。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