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勤奮》的語文教學反思範文(精選21篇)

《說勤奮》的語文教學反思範文(精選21篇)

  在不斷進步的社會中,課堂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反思自己,必須要讓自己抽身出來看事件或者場景,看一段歷程當中的自己。反思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說勤奮》的語文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說勤奮》的語文教學反思 篇1

  一看到“說勤奮”這個課題,我就告訴自己,切記:別上成品德課。為了避免過重的說教,那就得把語文味上出來。前段時間從學校部落格的中讀到胡昕組長轉載的一篇文章,說到王崧舟提出語文課得有“三味”。在我執教的這節課上,我從以下幾方面體現著語文味。

  一、注重生字詞的教學

  作為第一課時的教學,我本著把生字讀準、把文章讀通的原則,大膽地給足時間放手讓學生自由讀,自己檢測。同時,對於“勤”“末”“慣”這些常見字也做一些寫法、讀音上的適當的點撥。從反饋效果來看,學生的掌握程度還是不錯的。

  二、滲透說明文的表達方式

  對於這種說理文,如何不露痕跡地介紹體裁特點?我嘗試從文章的中心句入手。“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樑是什麼?是勤奮。”這句話還可以怎麼說,那為什麼作者要先問再答呢?學生在對比品讀的基礎上自然體會到設問句的強調的作用了。

  三、由“勤”入手,強調學習習慣的養成

  在學生初讀課文的基礎上,我順勢提出:勤讀書;在學生自學、交流完第二自然後,我總結出:勤動筆;在品讀“一遍又一遍、滾瓜爛熟、警枕”等詞語後,我又板書出:勤思考。這樣,不僅是學習方法的傳授,也是全文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的有效達成。

  《說勤奮》的語文教學反思 篇2

  《說勤奮》是一篇說理性的課文,課文主要透過司馬光和童第週一古一今兩個事例,說明了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樑,以及古今中外,每一個成功者手中的鮮花,都是他們用汗水和心血澆灌出來的這個道理。在教學時,我抓住“勤奮”這兩個字,以讀為主線,讓學生在讀中感悟,體會到“勤奮”是透過哪些事例表達出來的,並透過第一個例子悟出:成功=一分天才+九十九分汗水;從第二個例子悟出: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

  由於課文的兩個例子結構很相似,所以在處理教材時,我採用由扶到放的方式,學習司馬光那部分內容時引導多一些,學習描寫童第周的那一部分則放手讓學生自讀。新課結束後我為學生設計了兩道實踐題:如果有一個同學認為自己很聰明,不需要勤奮學習,你會怎樣勸他?如果一個同學認為自己很笨,怎麼學也趕不上同學,你想對他說什麼?孩子們答得很好。

  但在學習第一段時,我有些操之過急,讓孩子們說說文中的“鮮花”與“心血和汗水”是指什麼?很多學生不會回答。我想,如果等他們學完全文後再提問,孩子們是可以給我一個滿意的答案的。

  《說勤奮》的語文教學反思 篇3

  《說勤奮》是一篇說理性較強的文章。課文透過古今兩個具體的事例,告訴讀者: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樑;只有一生勤奮,才能有所作為,才能對人民、對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

  在還沒有上這課時,我真擔心學生沒有興趣學這篇課文,因為這樣說理性很強的文章該怎樣調動他們學習這篇文章的積極性呢?課文中主要介紹了兩個人物,一個是古代的司馬光,一個是現代的童第周。在學習這兩個人的例子時,我要求學生找出兩個人各自的特點。學生透過仔細閱讀發現,司馬光是“抓緊時間”,而童第周是“勤能補拙”。圍繞這兩個特點,讓學生找找語句來好好體會。同時也讓學生找到了表示成功的句子,從句子中我讓他們找司馬光和童第周成功的標誌是什麼?當然學生也很容易就找到了作者的觀點,那就是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樑。在此基礎上,讓學生進一步體會突破課文的難點“古今中外,每一個成功者手中的鮮花,都是他們用汗水和心血澆灌出來的。”透過這樣比較以後的學習,學生理解難點到這裡便水道渠成了。

  《說勤奮》的語文教學反思 篇4

  《說勤奮》作為一篇說理性的文章,作者圍繞著“勤奮”開頭鮮明地亮出了自己的觀點,中間透過敘寫兩個人勤奮成才的故事加以證明。

  在教學中,我讓學生尋找司馬光和童第周兩人相同的地方是什麼?在交流司馬光和童第周相同點時學生都說他們都獲得了成功,都付出了努力。再次基礎上,我讓學生找出表示勤奮的句子,並進行了品讀。在兩個例項的解讀中,學生都明白了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樑。在找相同點的基礎上,再讓學生找不同點,於是學生告訴我他們一個是古代的,一個是現代,透過找有關句子弄明白一個是天資聰明的人靠勤奮成才,一個是起步晚,基礎差也靠勤奮成才。在此基礎上,讓學生進一步體會突破課文的難點“古今中外,每一個成功者手中的鮮花,都是他們用汗水和心血澆灌出來的。”同時也明白了書中的“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

  透過本課的教學,學生不僅理解了課文內容,並且明白了作者所要告訴我的道理: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樑;只有一生勤奮,才能有所作為,才能對人民、對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

  《說勤奮》的語文教學反思 篇5

  《說勤奮》是一篇說理性很強的文章,透過古今兩個具體事例,告訴學生應該深刻的道理:只有一生勤奮,才能有所作為,才能成為對人民、對社會做出應有的貢獻。

  劉芳老師整節課教學流程清晰,重難點突出,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全體學生都參與了進來。她巧妙地指導學生理解課題,並開篇直奔主題,讓學生充分去讀悟,找出文章的中心句,並緊緊圍繞中心句來展開教學。文章重點是學習司馬光和童第周勤奮學習的事例,從中受到教育。在學習事例過程中,利用多媒體出示《資治通鑑》和青蛙卵手術剝離的介紹,讓學生更形象瞭解了他們透過孜孜不倦的勤奮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多麼令人欽佩並值得學習。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注重培養學生的讀悟能力,並養成做讀書記號的好習慣,抓住關鍵詞句品讀人物的 優秀品質。

  教師還注重學生的積累,讓他們課前去積極找資料蒐集有關勤奮的名言,從積累的名言中感悟勤奮是多麼重要,並 也立志要一生勤奮,成為一個有所作為的人。

  縱觀整堂課,充分反映了劉芳老師嚴謹認真的教學態度和紮實的基礎功底,把握住了學好語文的命脈,讓學生從課堂中得到了字詞句的訓練,從一遍一遍的讀中感悟文章所表達的情感。學生會潛移默化中不知不覺有顯著的提高。

  透過對比,覺得自己和劉芳老師之間還有很大的差距,自己在教學中還存在一些需要改進的地方,所以作為教師的我也要一生勤奮,善於學習,對每個學生的未來負責。

  《說勤奮》的語文教學反思 篇6

  《說勤奮》是四年級上冊中的一篇說理性文章,目的是讓小學生初步接觸議論文型別的文章,大致瞭解什麼是議論文,以及透過怎樣的方法來表達觀點。本文思路清晰,脈絡分明,透過舉例子的方法來證明“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樑” “只有一生勤奮,才能有所作為,才能對社會、對人民做出應有的貢獻。”這個觀點。

  在教學中我緊扣“勤奮”兩字,以讀為主線,讓學生對課文的語言文字經歷一個感知——感受——感悟的過程,透過品讀重點詞句,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

  本課的教學設計主要有這麼幾個板塊:第一塊,理清文章脈絡,讓孩子找出文中直接點明作者觀點的句子。再從反覆的品讀、理解中,悟出一個道理——只有勤奮才能最終取得成功,直接揭示全文主旨。第二塊,圍繞兩個具體的事例,對比學習,抓住關鍵詞句品悟、想象,讓學生感受司馬光和童第周的勤奮,也深刻領會了作者要闡述的道理。第三塊我設計了“小小辯論臺”,針對學生中出現的一些現象,結合學習課文以及收集到的資料談自己的看法,進而加深對勤奮的理解。第四塊,透過講名人勤奮的故事,受到啟發,深化本課所講的觀點。

  上課是檢驗教學效果的標尺。感覺這節課比較滿意的地方有如下幾方面:

  1.教學環節清晰。從作者觀點入手,再到品讀課文,感悟司馬光和童第周的勤奮,層層深入,抓住重難點,調動了學生的學生興趣。

  2.學生能深入與文字對話。本節課學生的學習狀態都比較好,能針對問題深入與文字進行對話,敢於表達自己真實的想法,可以感覺到學生在思考,會思考。

  本節課上有許多不足之處:

  1.整體教學節奏偏慢,沒有很好地把握時間的分寸,遺憾地導致了設計中的部分內容沒有上完,匆忙收尾。

  2.教學過程中遺漏了教學內容。對於“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這個重點句子的理解給漏掉了。對於重點句子“古今中外,每一個成功手中的鮮花,都是他們用汗水和心血澆灌出來的。”過渡不自然,講解太匆忙,完任務似的點過去了。

  總之,這節課使我懂得了以生為本的重要性,懂得了教學不能急於求成,要真正做到循循善誘就必須從學生的角度出發,教給學生的不僅僅是教材本身,更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學習技能和學習習慣。我也會在今後的每一節課的教學中身體力行,踏踏實實地為學生上好每一節課,讓他們學有所得,學有所悟。

  《說勤奮》的語文教學反思 篇7

  語文是一們基礎學科,對於培養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和科學文化素養,都具有重要意義。

  在蘇教版小語第七冊《說勤奮》一課,以司馬光和童第周兩位人物的事例說明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樑是勤奮,並且告誡人們“只有一生勤奮”“才能對人民、對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學習這篇課文,對指導學生自身的生活實踐。培養學生“勤奮”的美好品質,有著積極的意義。

  在教學中,如果能充分利用教材,讓學生主動學習,自覺接受課文的觀點,以受到深刻的教育。

  一、 感悟中銘記

  在教學中,注意在教學生學習課文語言的同時,讓學生記住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話,明白人生真諦,激發學習的原動力。

  《說勤奮》的第一自然段中這樣的一句話:“古今中外,每一個成功者手中的鮮花,都是他們用汗水和心血澆灌出來的”讓學生記住這句話,並付之實踐,將會受益終生。在教學中,能用“成功者手中的鮮花,是他們用汗水和心血澆灌出來的”與書上的第三句話進行比較。透過比較讓學生懂得,“勤奮”是取得成功的必要條件。在學生理解之後,鼓勵學生以“自勉”的形式進行摘記。可以說,每個學生都是用整顆心在書寫。贊可夫曾說:“教學法一旦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便能發揮其高度有效的作用”摘記自勉,以“我要記”、“我有用”代替了“要我抄”的任務,將一粒粒“成功的花種”播在學生的心田。

  二、 朗讀中內化

  《說勤奮》的第二、三自然段,講的是司馬光和童第周因“勤奮”而取得“成就”的事例。在教學中,我讓學生將表現他們勤奮努力的`詞語或句子劃出來,再讀一讀。然後啟發學生:你覺得這些句子該怎麼讀?在讀中,你又能體會到什麼?學生從朗讀中體會到,“司馬光真用功呀!”“童第周真有志氣!”等等學生深有感觸,從心底裡自然流露出對兩位人物“勤奮”努力的佩服之情。

  三、 閱讀中延伸

  語文的外延與整個生活的外延相等。所以,讓學生在課外蒐集資料,閱讀課外書,是拓展與延伸語文學習渠道的重要方面。學習了《說勤奮》這一課後,可以向學生推薦閱讀“名人故事叢書”,讓學生去讀一讀有關司馬光、童第周的其它故事,讓學生在感悟課文後,進入全方位的體味,從自我探索中實現教育的延續。

  《說勤奮》的語文教學反思 篇8

  《說勤奮》是本學期第五單元的第一篇課文,篇首即擺明觀點——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樑,接著舉了兩個生動的例子來證實這個道理,結尾提出在當今社會中勤奮的必要性。學生剛經歷過期中調研,成績參差不齊,在這個時候學習這篇課文,很有現實意義。

  我的教學分為以下幾個步驟:

  一 讀懂課文,練好朗讀。

  1 圍繞“古今中外,每一個成功者手中的鮮花,都是他們用汗水和心血澆灌出來的。”這句話在文中的兩個事例中找到“鮮花”及“汗水和心血”的具體表現:

  司馬光——抓緊時間讀書,歷時19年編成史學鉅著《資治通鑑》。

  童第周——基礎差而急起直追,成績名列前茅,後來又完成高難度的青蛙卵剝離手術,轟動歐洲生物學界。

  二、故事補充,深化認識。

  其實,關於勤奮的故事,學生平時已積累了不少。學習此文,要喚起學生記憶中的相連資訊。如談“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的理解時,有同學談起了科學家愛因斯坦小時侯交手工製作的故事,童話大王鄭淵潔勤奮寫作的事。學到司馬光的“警枕”時,學生就自然想到了古人“懸樑刺骨”、“囊螢映雪”的典故,李白的“只要工夫深,鐵杵磨成針”的道理也就更加明瞭。

  三、聯絡實際,討論探究。

  明理的目的是能指導學生的言行,所以,聯絡實際展開討論是必不可少的。在教學中,圍繞以下幾點引導學生共同探究:

  1 天資聰明的同學也許稍微認真一點就能取得好成績,難道一定要勤奮嗎?

  2 接受能力較差的同學如果非常勤奮,能趕上那些天資聰穎的同學嗎?

  3 你認為怎樣才是“勤奮”的表現呢?

  在討論過程中,學生從實際出發,表明了自己的觀點,說出了自己的理由,教師在這一過程中要引導學生認識到:一個人,無論基礎怎樣,也無論定下什麼目標,只要你想取得成功,都離不開勤奮。討論中,教師也要有意識的請天資聰穎的同學和接受能力較差的同學多談談,引導他們正確地認識自己,並認識到“唯有勤奮才能成功”的道理。

  四、作文訓練,內化積累

  在學習課文以後發動學生在身邊找找勤奮的人和事,用作文的形式記錄下來,表達自己的情感,學習別人的做法,把課上所學的延伸到生活中去,使勤奮學習成為學生的一種嚮往。

  《說勤奮》的語文教學反思 篇9

  《說勤奮》是一篇說理性很強的文章,課文透過古今兩個具體的事例,告訴讀者: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樑,只有一生勤奮,才能有所作為,才能對人民、對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

  還沒有上這課時,我真擔心學生沒有興趣學這篇課文,因為這樣說理性很強的文章他們從沒有接觸過,該怎樣調動他們學習這篇文章的積極性呢?於是上網尋找了相關資料,覺得可以在比較中學習這篇文章,於是就有了以下的教學思路。

  因此,我在上課一開始就從“理想”入手,引出說勤奮。接著讓學生快速瀏覽課文:你明白了什麼道理?作者向我們提出了什麼觀點?找出表達作者對勤奮觀點的句子後讓學生談談對這句話的理解。疏通完這些後,我讓學生尋找他們兩個相同的地方與不同的地方,在交流司馬光和童第周相同點時學生都說他們都獲得了成功,都付出了努力。同時學生也找到了表示成功的句子,從句子中我讓他們找司馬光和童弟周成功的標誌是什麼?當然學生也很容易就找到了作者的觀點,那就是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樑,只有一生勤奮,才能有所作為,才能對人民、對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在找相同點的基礎上,再讓學生找不同點,於是學生告訴我他們一個是古代的,一個是現代,找有關句子弄明白一個是天資聰明,一個是起步晚,基礎差。在此基礎上,讓學生進一步體會突破課文的難點“古今中外,每一個成功者手中的鮮花,都是他們用汗水和心血澆灌出來的。”透過這樣比較以後的學習,學生理解難點到這裡便水道渠成了。最後初步體會文章前後呼應的寫作方法後,在課文結束時讓學生說說關於“勤奮”的名言和根據生活實際說說同學中勤奮學習的故事,拓展學生的知識。

  不過由於本身素養問題,課堂教學中仍有遺憾:課堂上學生自讀的時間多了,但是全班讀的時間少了,課堂上“書聲琅琅”的感覺不夠;同時學到最後我讓學生起來交流相關名人名言時,由於時間把握不好,在此沒有很好的讓學生去交流,只匆匆出示幾句名言,讓學生讀,原先設定的教學環節沒有能夠很好的體現;課堂上還缺乏對學生進行語言理解方法的引導、表揚激勵的方式少等等。

  我想如果讓我再上著一課,我課前會對收集資料,多備學生,在課堂中注重多引導學生感情讀書,讓學生在讀中悟;同時還注意把握好教學環節的步驟,語言力爭簡練,提問題應更注重實效性;課堂上還注重多表揚學生等。

  《說勤奮》的語文教學反思 篇10

  《說勤奮》是第七冊中的一篇課文,它作為蘇教版小語教材中為數不多的議論文之一,以清晰的論題、生動的論證和樸實平白的語言讓四年級的孩子初步領略了“說服他人為成功”(葉聖陶語)的議論文的魅力。

  在教學中我緊扣“勤奮”兩字,以讀為主線,讓學生對課文的語言文字經歷一個感知——感受——感悟的過程,引領學生一步一步經歷“參與——建構——生成”,力求在平等融洽的對話環境中培養了學生積極的情感和態度。第一版塊,由四個關於勤奮的成語引入課題。由於比賽課要求上第一課時,上課的學生又沒有提前預習課文,所以在這一塊我設計了讀通課文、開火車讀詞語和找、讀難讀的句子這幾個環節,為進一步感知課文做準備。第二塊,理清文章脈絡,讓孩子快速找出文中直接點出勤奮非常重要的句子(全文的中心句不夠明顯),學生從中品讀、理解,在四句話中悟出一個道理——只有勤奮才能最終取得成功,直接揭示全文主旨。第三塊,圍繞兩個具體的事例(學生自主學習一個事例),抓住關鍵詞句品悟、想象,讓學生感受司馬光和童第周的勤奮,也深刻領會了作者要闡述的道理。第四塊我設計了談談自己的感受,拓展學習名人名言。這既超越了文字,又充分發揮了文字的情感內涵,引發了學生與文字的深層次對話。

  上課是檢驗教學效果的標尺。總體感覺這節課較滿意的地方——把握教學重難點,紮紮實實教學。在這節課上我從每個細節入手面向全體學生,抓住重難點,重點指導學生朗讀、感悟,培養學生不動筆墨不讀書等良好習慣,調動了學生的學生興趣,學生學習得法,教學效果較好。不足之處:一方面,整體教學節奏偏慢,因循學生的朗讀、自學,沒有很好地把握時間的分寸,遺憾地導致了設計中的部分內容沒有上完,使得這節課沒有整體感。另一方面,在個別環節的處理上還不夠精當,語文教學的基本功還需繼續磨練。教學之路漫漫,我將上下而求索!

  《說勤奮》的語文教學反思 篇11

  高年級的語文比賽課,令我最猶豫的就是這一節課上哪些內容,要進行取捨。當早上得知要上《說勤奮》一課時,我腦中的弦繃得更緊了。因為這是一篇說理性的課文,課文主要透過司馬光和童第週一古一今兩個事例,說明了“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樑”,“以及古今中外,每一個成功者手中的鮮花,都是他們用汗水和心血澆灌出來的這個道理。”相對於其它課文,內容缺乏趣味性。如何高效的上好這節課,同時又調動同學們的積極性,是我備課時主要解決的問題。

  在教學內容上,我選擇生字詞以及課文的第一二自然段。課前的交流利用美國總統的故事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匯入抓住“勤奮”這兩個字;生字詞以難讀難理解的四字詞為主;課文內容以讀為主線,讓學生在讀中抓住重點詞感悟;最後留下思考:如果一個同學認為自己很笨,怎麼學也趕不上同學,能否成才?待第二課時引入第二個例子完成。

  上完後,整節課比較順利,流暢,但同時也缺乏高潮點,沒有激起學生的共鳴。在上第二自然段時感悟司馬光用“警枕”這一句時,無論怎樣引導,學生說的比較單一。我在思考是否有些操之過急。或者說我應該再把第一課時內容安排少一點,淺顯一點,這樣學生是否學得更紮實,更有激情呢?

  《說勤奮》的語文教學反思 篇12

  蘇教版四年級語文上冊第15課《說勤奮》是一篇說理性很強的文章,課文透過古今兩個具體的事例,告訴讀者: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樑,只有一生勤奮,才能有所作為,才能對人民、對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

  在教學時,我抓住“勤奮”這條主線,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從對具體語言文字的感悟中去明理,從而提高學生對文字的感悟能力,也讓他們受到一定的思想教育。具體做法如下:

  一、課前閱讀 加深理解。

  為了使文中童第周這個人物形象更為豐滿,更有感染力,也為了拓寬學生的閱讀面,課前我準備了《一定要爭氣》這篇文章讓學生自讀,體會童第周的精神,尤其是他的勤奮。透過這篇文章的閱讀,學生很好地理解了課文中“毫不氣餒”、“急起直追”等詞語,童第周在路燈下苦讀的情景深深地留在了學生的腦海裡。而且,學生對於童第周對人民對社會所做出的貢獻也有了瞭解,為理解課文結尾“只有一生勤奮,才能有所作為,才能對人民、對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作好了鋪墊。

  二、教給方法 由扶到放

  二十一世紀是一個知識經濟迅猛發展的時代,新時代人們對教育的要求開始轉向追求個體的自由,“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重視學法指導,是改革課堂教學、提高學生自學能力的需要,更是讓學生終身受益的需要。為此我根據課文內容的特點讓學生充分去感知語言材料,讓學生自己去讀書感悟、小組學習,研究語言文字,動筆做記號。我教學生用“讀”“思”“議”“悟”的方法學習本課,仔細品味重點段、句、詞,體會文中的情感。

  由於課文並不難以理解,兩個例子的結構也有所相似,所以在處理教材時,我採用由扶到放的方式,學習司馬光的例子時引導多一些,童第周的例子則放手讓學生自讀,並結合課前補充的文章《一定要爭氣》來談感受。為了讓學生較好地進行自學,我有意識地教給了學生一些學習方法,比如透過找關鍵句子和詞語來體會人物精神。這樣一來,不僅能使學生順利完成學習任務,也讓學生掌握了一定的學習方法,不僅授之以“魚”,也授之以“漁”。

  三、比較學習,巧破難點

  課文中主要介紹了兩個人物,一個是古代的司馬光,一個是現代的童第周。他們有著許多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於是在教學中,我讓學生尋找他們兩個相同的地方與不同的地方。在交流司馬光和童第周相同點時,學生都說他們都獲得了成功,都付出了努力。同時學生也找到了表示成功的句子,從句子中我讓他們找司馬光和童第周成功的標誌是什麼?當然學生也很容易就找到了作者的觀點,那就是“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樑,只有一生勤奮,才能有所作為,才能對人民、對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在找相同點的基礎上,再讓學生找不同點,於是學生告訴我他們一個是古代的,一個是現代,找有關句子弄明白一個是天資聰穎,一個是起步晚、基礎差。在此基礎上,讓學生進一步體會、突破課文的難點“古今中外,每一個成功者手中的鮮花,都是他們用汗水和心血澆灌出來的。”透過這樣比較以後的學習,學生理解難點到這裡便水到渠成了。

  四、聯絡實際,指導行為

  學生在對語言文字的感悟中明白了課文所揭示的道理,即“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樑。古今中外,每一個成功者手中的鮮花,都是他們用汗水和心血澆灌出來的。”而司馬光和童第周身上的“勤奮”也讓他們敬佩不已。這時候,我趁熱打鐵,聯絡課文內容,問學生“懷著對美好理想的憧憬,我們可以怎麼做呢?”學生自然而然地將“勤奮”與自身聯絡起來了,原來自己只要勤奮也可以像這些名人一樣獲得成功。因為不管是天資聰明的人,還是基礎較差的人,都是透過勤奮才實現自己的理想的。不過由於課堂上時間不夠充分,學生談自己的打算時,說得還不夠具體化,但我想他們只要有了這種理解,多多少少在潛移默化中能對自己的行為產生一定的影響。

  五、平等對話,和諧相處

  師生對話是本節課的主要教學形式。整堂課我緊緊抓住“勤奮”談勤奮,在輕鬆愉悅、靈活深刻、豐富幽默的對話中,師生關係融洽、親密、民主、平等,如渠水般自然,似琴瑟般和諧,師生浸染於真實美好的氛圍裡,沐浴在健康向上的陽光中。這充滿生機活力的互動過程,“解放了孩子的頭腦”,讓他們學會思考,學得主動,學得聰明,學得愉快。在教學議論文的方法時,為了讓學生明白要用典型的事例證明自己的觀點。我並沒有直接告訴學生,而是透過生動、幽默的對話來暗示和點撥學生,循循善誘,讓學生在輕鬆、愉悅的氛圍中受到啟發,學生學得生動而又深刻。

  “平等對話”也離不開學生與學生的交流互動。這是因為學生之間年齡、心理、水平相近,交往中最放鬆;而且,在交往中碰撞,在爭論中啟發,最能激發創新。共同體驗應當是孩子們內心情感的真切流露,是他們個人見解和智慧的展現。因此應該重視語文的薰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在分析重點段落時,我就放手讓學生自己來動筆,做記號,留給他們個性的空間,再交流,談感受,學生說出我是從哪句中的哪個重點詞中體會到了什麼,並讓學生評價,補充,珍視了學生個性的獨特體驗。真正讓學生自主學習,教師只作適當的點撥。學生學得輕鬆,理解得也不錯。

  學好語文還要實現教師與教材的平等對話,並引導學生實現自我超越。讓學生融入教材情境,運用多種方法,巧妙地激發學生對教材產生強烈的探究慾望,形成濃郁的學習氣氛。發揮學生自己學習語文的巨大潛能,提高閱讀的效果和效率。如:課的最後我設計了一個拓展練習,就是讓學生把課前做好的有關勤奮格言的書籤贈給同學,以此來互勉,學生不僅深入理解了“勤奮”,還學會了積累。

  六、注重朗讀,創新引導

  語文學習過程中“讀”是第一位的。讀是吟詠品味,讀是鑑賞領略,讀是情感共鳴。課文的語言、意境、情感,都要在讀中才能領受體悟。在課文的學習過程中,教師的講絕對代替不了學生的讀,學生讀的過程是一個審美體驗過程,是與課文、與作者間開展的一種心智交流的過程。讀——作為傳統語文教學的精髓,其魅力依舊光彩照人,也正因為有了它,語文才具備了有別於其他學科的特質。因此在教學中,我讓學生齊讀、默讀、更有創新地引讀。在多種形式的讀中體會理解文中“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這句話的含義。

  “聽、說、讀、寫”是語文教學的四大支柱,支撐著語文素養這座大廈。學生的頭腦不是需要被填充的容器而是需被點燃的火把。課堂中我嘗試多讓學生自己說,把精彩留給他們,還他們一個自由表達的園地。在學習司馬光的事例時,我設計的問題是:馬光手中的“鮮花”是什麼?他付出了哪些汗水和心血?引導學生從文字的字詞句入手,潛心體會,真正領悟到“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

  《說勤奮》的語文教學反思 篇13

  《說勤奮》是一篇說理性強的文章,圍繞“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樑”這個中心,透過描寫司馬光和童第周兩哥人透過勤奮成才的故事,讓學生從中明白只有勤奮才能成功。

  在教學中,我首先讓學生了解“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樑”。再指導學生學習司馬光合童第周的故事。在學習這兩個故事的時候,我先講解司馬光的故事,先讓學生仔細的讀課文,從課文中找出有關司馬光勤奮的句子或詞語,並畫出來,這樣可以讓學生體會用詞的準確和精闢,讓他們先自己體會,然後在他們理解的基礎上,我再進行更能進一步的講解,這樣避免了足額生過度的依靠老師,讓學生也動起來,參與到學習中來。在講解和足額身跟自己理解的基礎上,讓學生明白司馬光的成功是因為他的天資聰明加上他的努力勤奮。在講童第周的故事的時候,讓學生自由讀課文的同時讓他們思考童第周和司馬光的不痛之處,這時先讓學生自己思考,再和小組的其他學生交流,從而得出更加完整的結果。講完這兩個故事讓他們反覆的讀課文,透過朗讀感悟,從而體會文章的中心,不管一個人天資聰明還是基礎差的人,只要勤奮就能取得成功。

  本課的教學基本上還算成功,但是沒有一堂課是完美無缺的,學生剛開始合作,所以合作的效果方法不是太好,所以還在於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一些學生上課很少舉手回答問題,下一步,想培養學生大膽的回答問題,鼓勵學生積極的回答問題,對他們多鼓勵少批評,特別是上課積極回答問題的學生。讓學生積極地參與到學習中來,真正地動起來,學到知識才是我們的教學的最終目的。

  在閔成小學上完《說勤奮》一課,給我的感覺特別好,我覺得這堂課學到了很多東西,也存在著一些問題。

  首先,針對中年級的學習,更多的應該是引導而不是牽著學生的鼻子走,整堂課在這一點上我作得不是很好,例如:當我讓學生談談文章的2,3自然段講了什麼時?學生反映很快,迅速地說出文章這兩段主要是舉了兩個例子,司馬光和童第周是怎樣透過勤奮取得成功的。其實接下來我可以順著這根主線讓學生講下去,而不是又從頭開始,先學第2自然段,再學第3自然段。中年級的學生領悟能力已經很強了,教師更多的應是教育和啟發學生。

  第二,當我講完文章時,忘記了把文章回顧一遍,總結一下作者的觀點,這對學生系統學習知識是十分重要的,儘管我在開始的時候也想到這點,但真正上課的時候還是忘記提了。

  第三,我聲音不是很大,因為我的聲音比較小,學生髮言的聲音也不自覺地變小,課堂顯得有點壓抑,這點我以後要特別注意。

  第四,板書不完整,開始設計的作者的觀點“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樑”在講到第一自然段,學生理解正確時,沒有及時地寫在黑板上。另外我的粉筆字還需要勤加練習。

  《說勤奮》的語文教學反思 篇14

  《說勤奮》是蘇教版小學語文第七冊出現的一篇議論文。它作為蘇教版小語教材中為數不多的議論文之一,以清晰的論題、生動的論證和樸實平白的語言讓四年級的孩子初步領略了“說服他人為成功”(葉聖陶語)的議論文的魅力。文章開篇即以一個設問句,把論點鮮明、清晰地呈現在讀者眼前。接著又以兩個人物的事例證明了論點的正確。最後以“只有一生勤奮,才能有所作為,才能對人民、對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結尾,再次闡明論點,把對於勤奮的理解昇華到一個至高的境界,體現了這篇議論文的價值導向。

  應該指出的是,課文所例舉的人物事例極具代表性:一個是自小天資聰穎的司馬光,一個是大器晚成的童第周。教學時,我立足於兩位傑出人物的不同基礎素質,讓學生透過關鍵詞的理解、揣摩,瞭解他們珍惜時間,勤奮學習的共同之處。文章第一個用來例證的人物是孩子們比較熟悉的我國宋代傑出的史學家司馬光。在這部分內容的學習中,我丟擲“終於”這個詞引導學生透過深入地讀,瞭解司馬光為成功而付出的艱辛。很快,孩子們從“一遍又一遍”“直到……為止”等詞句中瞭解司馬光小時候就是一個勤奮的孩子。接下來的對“警枕”的認知,輔以“19年”這一“列數字”的方法,使孩子們準確地感知勤奮者對於時間的珍惜和利用,從而在孩子們的心靈裡播撒下第一枚關於勤奮的種子。

  在第二個事例的教學中,我設計了三個問題,讓學生自主讀悟,以使“在文章中抓住重點詞句理解文意”的方法在學生的自主與合作實踐中再一次得到運用。在交流自學成果的階段,我適時地加入了關於“直”字不同意思在具體詞語中的表現的小練習。這處練習是針對我們班學生在對具體語言環境中理解字義的聯絡中所存在缺差而設計的,旨在透過平時課堂中的有效訓練,積累在具體語言環境中理解字詞的經驗,以求達到入文解字的功效。在瞭解了兩個人物的具體事例後,我及時地引導學生總結了人物珍惜時間,勤以致學特點,鼓勵學生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做時間的主人。希望學生對課文的認識,能使自己的行為受到好的影響。最後的拓展訓練,我設計了積累名言的練習,以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

  從整個課堂時效來看,這節課的預期目標如期達成,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很高,自主探究和合作學習能力也得到了訓練和提高。回顧本課的教學,我有兩個想法:

  1、我們的語文課應關注學生在課堂上的訓練機會,儘可能地讓學生在文字的學習中提高自己的閱讀能力。本堂課中,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句品讀,感悟,進而理解人物精神就是一種很好的閱讀方法,假如學生在每篇課文的學習中都用這樣的方法去讀書,那麼久而久之,學生就能透過自己的實踐經驗,摸索出一些閱讀的技巧和方法,閱讀能力也就會隨之進步了!

  2、在我們進行練習和測試時,總會發現學生出現某方面的缺失。面對這樣的問題,有的老師採取在講評後再做一次試卷的方式,也有的老師急忙地找來一堆同類型的題目進行加強練習。這兩種方法所得出的效果如何暫且不論,但所耗時耗力是顯而易見的。莫如抓住日常的教學,有意識地將學生所缺差的知識點滲入課堂訓練,日積月累,學生所缺乏的能力將會得以改善。本課中,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理解字詞的做法即處於這樣的考慮。

  總之,課堂是學生語言能力得以提高和訓練的主陣地,在課堂教學中,結合班上學生的實際情況,儘可能地為學生創造訓練機會,引導正確的訓練方法,將會使學生的語言訓練在一個利於發展的氛圍中有序進行,其最終促使學生的語言能力朝著積極的方向穩步發展!

  《說勤奮》的語文教學反思 篇15

  上課之初,先讓學生找出表達作者對勤奮觀點的句子,學生大部分都能回答,目的是讓學生複習鞏固第一課時知識,並以一種積極的狀態投入學習。接著引導學生體會司馬光手中的“鮮花”是和他小時候的刻苦學習和長大後用“警枕”提醒自己努力分不開的,透過研讀詞句明白“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透過討論交流使學生明白“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在這此程中始終以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為條件,使課堂教學為學生服務。

  語文學習過程中“讀”是第一位的。讀能產生情感共鳴。課文的語言、意境、情感,只有在讀中才能領會體悟。在課文的學習過程中,教師的講代替不了學生的讀,學生讀的過程是一個審美體驗過程,也是能與作者進行一種心智交流的過程。因此在教學中,我讓學生自由讀、齊讀、默讀、選擇喜歡的重點讀、引讀。

  課堂中我嘗試多讓學生自己說,給他們創造創造精彩的空間,在學習司馬光的事例時,我設計的問題是:馬光手中的“鮮花”是什麼?他付出了哪些汗水和心血?引導學生從文字的字詞句入手,潛心體會,真正領悟到“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在學習童第周的故事時,設計了以下問題:

  (1)童第周手中的鮮花又是什麼?

  (2)童第周的情況和司馬光相比有什麼不同?

  (3)童第周起步晚,基礎差,為什麼他同樣取得了成功?

  (4)童第周的成功說明了一個什麼道理?問題具有拓展性,使學生的思維得到了最大的活躍,效果也比較好。

  但是由於本身素養問題,課堂教學中仍有遺憾:如缺乏對學生進行語言理解方法的引導,自己的語言表述也不夠精彩,我會再接再厲!

  《說勤奮》的語文教學反思 篇16

  《說勤奮》這篇課文是一篇議論文,雖在說理,但不抽象。在本課教學中,我突出了兩個比較和一個聯絡。對“司馬光”和“童第周”兩個例子的比較,完全由學生討論概括。同學們概括出了他們之間的三點不同:所處年代不同,一古一今;學習基礎不同,司馬光從小天資聰穎而童第周卻基礎很差;獲得成就不同,司馬光是用17年的時間完成了史學鉅著《資治通鑑》,童第周實施了青蛙卵剝離手術在生物學界產生了很大影響。兩點相同:他們都勤奮;彼此都取得了成功。然後再讓學生討論:在不同和相同之中,你們能發現什麼?引導學生最終得出這樣的結論:是勤奮讓司馬光和童第周都走向了成功。在此基礎上,我要求學生聯絡自己的學習與生活,把自己和其他同學做比較,比較彼此間的異和同,讓部分學生認識到自己在學習付出上存在的不足。

  這樣的兩個比較和一個聯絡,不僅加深了學生對“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樑”的理解和認識,也讓他們認識到了自身學習的不足,對他們今後能更加端正學習態度也很有幫助。

  但課後背書的情況不是很理想,我讓他們分自然來被背誦,主要是課文太長,課上沒有充足的時間朗讀,看來讀書仍需加強。不過,現在的教學任務較重,這一情況有其客觀原因,我今後要儘可能的在課堂上指導學生完成背誦任務。

  《說勤奮》的語文教學反思 篇17

  《說勤奮》是一篇闡明道理的議論文。議論文在小學階段比較少見,但是這篇文章開頭就擺論點,中間用了古與今兩個名人事例論證,最後一節總結,四小節文章,議論文的三要素:論點、論據、論證,一應俱全,而且文章首尾呼應,結構清晰。更因為前幾年上過此課,孩子學起來特別輕鬆,為此這一次我決定不上第一課時,佈置學生朗讀課文後,直接學習新課。

  文章闡明瞭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樑,古今中外每一個成功者都是憑藉勤奮取得成功這個道理,意在告訴我們不忘勤奮,已有所作為,有所貢獻。因此設計這節課我就緊抓“勤奮”二字,開頭明確“勤奮”有什麼作用,並且知道“鮮花”是“汗水和心血”的結果;然後透過兩個例項進一步體會“鮮花”取得的成就,“汗水和心血”付出的艱辛勞動——勤奮;最後再次強調“勤奮”的重要性。

  設想是好的,教學環節是完美的,但是學生的因素是不可控制的。課前佈置學生回家讀熟課文,可是總有同學不把朗讀作業當成任務,結果在第一環節認讀生字就遇到了“攔路虎”,不用說,文章讀的更不熟了。怎麼辦,鮮花和汗水的理解如果不讀,肯定不理解。這個問題提出來就是造成冷場,更關鍵是讓孩子上課伊始產生困難情緒,後面的學習肯定有影響。“文章給我們介紹了兩個成功者,那他們手中的鮮花是什麼?他們付出了那些心血和汗水?”由對它們的理解,改成了這個問題,讓學生再次讀書體會。等到名人事例學完後,進一步明確由於付出“汗水和心血”——勤奮,取得了“鮮花”——成就。

  課雖上完了,我心裡卻想法頗多——教學環節不能一成不變,要隨情況及時而變;關鍵是讓我重視起來——更要注意不檢查學生的學習情況,千萬不要輕易下結論——哪怕平時再瞭解,但也會有突然變化,這就要求教師要有靈活的教學機智。

  《說勤奮》的語文教學反思 篇18

  《說勤奮》是一篇說理性很強的文章,課文透過古今兩個具體的事例,告訴讀者: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樑,只有一生勤奮,才能有所作為,才能對人民、對社會作出應有獻。

  還沒有上這課時,我真擔心學生沒有興趣學這篇課文,因為這樣說理性很強的文章他們從沒有接觸過,該怎樣調動他們學習這篇文章的積極性呢?上“鳳凰語文網站”尋找了相關資料,覺得可以在比較中學習這篇文章,於是就有了以下的教學思路。

  課文中主要介紹了兩個人物,一個是古代的司馬光,一個是現代的童弟周。他們有著許多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於是在教學中,我讓學生尋找他們兩個相同的地方與不同的地方,在交流司馬光和童第周相同點時學生都說他們都獲得了成功,都付出了努力。同時學生也找到了表示成功的句子,從句子中我讓他們找司馬光和童弟周成功的標誌是什麼?當然學生也很容易就找到了作者的觀點,那就是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樑,只有一生勤奮,才能有所作為,才能對人民、對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在找相同點的基礎上,再讓學生找不同點,於是學生告訴我他們一個是古代的,一個是現代,找有關句子弄明白一個是天資聰明,一個是起步晚,基礎差。在此基礎上,讓學生進一步體會突破課文的難點“古今中外,每一個成功者手中的鮮花,都是他們用汗水和心血澆灌出來的。”透過這樣比較以後的學習,學生理解難點到這裡便水道渠成了。

  不過在課堂上我認為我還有許多地方做得還不夠的,我總感覺課堂上讀的部分不夠理想,可能是說理性很強的文章,描寫得不是很優美,所以學生的朗讀就沒有那麼投入,同時學到最後我讓學生起來交流相關名人名言時,由於課前學生的預習情況做得不夠理想,所以學生不能回答,後來只好我說了兩句。看來我以後在課前準備方面要做得更全面一些,而且,學生已經是四年級了,他們完全有能力自己去準備,這樣也可以培養他們蒐集資料的能力。

  《說勤奮》的語文教學反思 篇19

  聽了付珍巖老師的課,我收穫了很多。下面是我個人的一些心得體會。

  一、吃透教材是最根本的。

  聽完付老師的課後,她深厚的語言文字功底讓我佩服,即使這樣,她為上好課,認真研讀教材,仔細查閱有關《資治通鑑》的資料,精心準備教學課件,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大開了學生及聽課老師的眼界,同時,這也是潛移默化的教給學生自己學習的方法。我認為她對教材的把握有其獨到之處,能抓住題眼,一步步的深入文字。

  二、積極倡導“自讀感悟、開放引導”的課堂。

  新課標中說到:學生的自讀感悟是第一位的,教師的引導調控是第二位的。著眼於學生自主發展的閱讀教學,應該是一個“先學後教、先讀後導、先放後扶”的過程。”付老師在教學《說勤奮》時,對於課文中的兩個事例,放手給學生自己學。學前多媒體出示學習的要求:第一、兩人一小組自由選擇你喜歡的事例。第二、畫出與“勤奮”有關的句子。第三、寫一寫自己的感受。這樣,很快就激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事例,學生在閱讀中有了新的感受就隨手寫下來,做到了“不動筆墨不讀書”,做好批註,有利於培養學生集中精力的好習慣。同時提高了學生的表達、寫作的能力。學生交流後,教師再“扶”,再總結。我想,賈老師的《說勤奮》一文的教學過程就是這種教學模式的一個充分展現吧。

  三、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

  “自主學習”是指在教師指導下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使被動學習轉化為主動學習,積極主動參與學習的整個過程,養成自己學習思考,探索的習慣。賈老師在教學《說勤奮》一課時,把時間充分的還給了學生,從一開始複習匯入的讓學生聽寫生字,到初讀課文的整體把握,再到品味研讀的自讀自悟,以及精心設計的練習的,(如:春天,彩蝶翩翩,哥哥、弟弟讀了一會書,就去玩了,他卻躲在屋裡一遍又一遍的高聲朗讀,一直讀到滾瓜爛熟為止。夏天,哥哥、弟弟讀了一會書,就去,他卻躲在屋裡一遍又一遍的高聲朗讀,一直讀到滾瓜爛熟為止。秋天,哥哥、弟弟讀了一會書,就去,他卻躲在屋裡一遍又一遍的高聲朗讀,一直讀到滾瓜爛熟為止。冬天,哥哥、弟弟讀了一會書,就去,他卻躲在屋裡一遍又一遍的高聲朗讀,一直讀到滾瓜爛熟為止。)還有隨時寫下自己的感悟等等,都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賈老師給學生創造主動參與的機會,把時間真正留給了學生,讓他們有更多的機會思考,交流。使學生在閱讀中感受到這就是勤奮,我們應該勤奮,我們也必須勤奮,因為,只有勤奮,才能有所作為。

  總之,這次聽課學習,使我更深刻地體會到學習的重要性與緊迫感。在以後的教學中,本著吃透教材,吃透學生,提升自身素質的方面去努力,努力上好每一節課。

  《說勤奮》的語文教學反思 篇20

  《說勤奮》是一篇說理性的課文,課文圍繞“勤奮是實現理想的橋樑”這一中心,透過司馬光和童第週一古一今兩個事例,說明了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樑,以及古今中外,每一個成功者手中的鮮花,都是他們用汗水和心血澆灌出來的這個道理。

  在教學時,我抓住“勤奮”這兩個字,以讀為主線,讓學生在讀中感悟,體會到“勤奮”是透過哪些事例表達出來的,並透過第一個例子悟出:成功=一分天才+九十九分汗水;從第二個例子悟出: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

  課文開頭鮮明地亮出了作者的觀點——勤奮是通往成功的唯一橋樑,中間透過敘寫兩個人勤奮成才的故事加以證明。

  在教學中,我讓學生尋找司馬光和童第周兩人相同的地方與不同的地方,在交流司馬光和童第周相同點時學生都說他們都獲得了成功,都付出了努力。同時學生也找到了表示成功的句子,從句子中我讓他們找司馬光和童弟周成功的標誌是什麼?在找相同點的基礎上,再讓學生找不同點,於是學生告訴我他們一個是古代的,一個是現代,找有關句子弄明白一個是天資聰明的人靠勤奮成才,一個是起步晚,基礎差也靠勤奮成才。

  在此基礎上,讓學生進一步體會突破課文的難點“古今中外,每一個成功者手中的鮮花,都是他們用汗水和心血澆灌出來的。”還引導學生認識到:一個人,無論你的基礎怎樣,也無論你定下怎樣的目標,只要你想取得成功,都離不開勤奮;離開了勤奮誰也不能取得成功。勤奮也要有個度,必要的休息和活動也是需要的。

  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童第周的勤奮,一是抓關鍵詞,讓學生談談自己的感受,二是讓學生帶自已的實際做法和想法去與他進行比較,從而反襯出他的勤奮,這種建立在學生生活實際和自身體驗上的思考與理解是真實的,印象深刻的。並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想象童第周的勤奮的表現,在擴充的基礎上,更為深刻地理解了他的勤奮,實現學生與文字的對話,這樣學生的理解加深了,學生想象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在學完第二、三自然段後,對這一部分做了一個小結,我設定了這樣一個問題:看板書,說說兩個例子不一樣的地方。引導學生寫文章時要有意識選擇典型的例子,更有代表性,也更有說服力。為他們寫作作鋪墊,課文舉的是不同的例子,都說明了同一個問題:勤奮是實現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樑

  新課結束後我為學生設計了兩道實踐題:如果有一個同學認為自己很聰明,不需要勤奮學習,你會怎樣勸他?如果一個同學認為自己很笨,怎麼學也趕不上同學,你想對他說什麼?孩子們答得很好。

  《說勤奮》的語文教學反思 篇21

  《說勤奮》是一篇說理性很強的文章,課文透過古今兩個具體的事例,告訴讀者: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樑,只有一生勤奮,才能有所作為,才能對人民、對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對於這篇議論文的學習,學生能明白課文所要告訴我們的道理,但是對課文的寫法還是模糊不清。為了讓學生了解議論文的特點,在教學中我採取了以下嘗試:

  1.讓學生了解議論文的特點。我直接告訴學生這是一篇議論文,議論文主要有論點、論據。讓學生想一想,課文在一開頭告訴我們的中心觀點(論點)是什麼?經過一番討論、交流,學生知道“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樑”是作者的中心。在此基礎上,我讓學生理解什麼是“鮮花”、“汗水和心血”,學生能說出含義,看來大致理解了。接著,我就問:作者為了證明自己的觀點,主要寫了哪兩個人勤奮成才的故事?學生都知道是司馬光和童第周的故事,卻無法更詳細地概括。這時,我引導學生比較司馬光和童第周他們有什麼不同,瞭解這兩個例子的不同點,感受作者舉例的典型。

  2.恰當的說話練習,加深了學生對勤奮的認識。在學習司馬光的例子時,我抓住“躲”這個字,引導學生想象畫面:

  春日裡,彩蝶翩翩,哥哥、弟弟______________,他卻躲在屋裡一遍又一遍地高聲朗讀,一直讀到滾瓜爛熟為止。

  夏日裡,________,哥哥、弟弟______________,他卻躲在屋裡一遍又一遍地高聲朗讀,一直讀到滾瓜爛熟為止。

  ________________,哥哥、弟弟______________,他卻躲在屋裡一遍又一遍地高聲朗讀,一直讀到滾瓜爛熟為止。

  ________________,哥哥、弟弟______________,他卻躲在屋裡一遍又一遍地高聲朗讀,一直讀到滾瓜爛熟為止。

  在這樣的說話訓練中,學生知道了司馬光的成功與他的勤奮刻苦是分不開的,從而認識到,即使聰明的人,也要勤奮刻苦,不然也不會有所成功的。

  3.課內課外相結合。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及時補充了懸樑刺股、牛角掛書、韋編三絕等關於勤奮刻苦的名言,還補充介紹了補充介紹我國著名經濟學家王亞南的“三腳床”的故事,還拓展了關於勤奮的名言,幫助學生營造“大語文學習”的時空,引導學生將課內外知識聯絡起來,運用課堂上所掌握的知識和能力,去解決實際問題。讀中學寫、寫中促讀、在學中做,在做中創。

  4.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現在的孩子都比較懶,不僅不愛勞動,在學習上也懶,什麼都等著老師來講解,似乎自己不會動腦子。透過對司馬光例子的學習,我教育學生,即使有點小聰明也要勤奮學習,並適時講了《傷仲永》的故事,讓學生明白勤奮對於每個人都是至關重要的。在學習童第周的例子時,我鼓勵學生現在學習差沒關係,只要努力,就一定有成功的機會。要給自己定計劃,哪怕每次只是前進一點,日積月累,自己也會走向成功的。雖然一次教育可能不能徹底改變學生,但是我想總會對學生的心靈有點觸動的。

  不足之處:

  1.教學中光注重“講”了,而忽視了學生的“讀”。課堂上我講的太多了,學生自主思考、發言的機會有點少了。今後應擺正角色,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2.感覺學生蒐集資料的渠道太窄了,知識面不夠寬。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