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與編碼》教學反思

《數字與編碼》教學反思

  “數字與編碼”這節課是人教版六年制小學數學第九冊教材“數學廣角”的一節實踐活動課。教材第一課時的教學內容是透過調查郵政編碼的編排使學生了解編碼的編排方法。我選擇調查學生比較常見、而且將來使用頻率也比較高的身份證號碼,目的是使教學內容更貼近生活。通過了解身份證號碼的含義,引導學生探索數字編碼的簡單方法,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本堂課我將教學內容分為兩個主要環節,身份證號碼的編排規律、學生嘗試自主編碼。《數學課程標準》對數學教學活動提出的基本理念是“數學教學活動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基於以上理念,我把本課設計如下:

  匯入透過現在每天兩次量體溫後,老師叫學生的學號,讓學生報體溫,引出我們不但在班級裡都有一個代表自己的號碼,在全國也有一個屬於自己的號碼——身份證號碼,成功激發學生的興趣,為自主探究身份證號碼的含義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本節課注重理解與運用。在學生了解、掌握了身份證號碼的含義之後,我進一步引導他們瞭解了身份證在生活中的用處以及數字編碼在生活中地運用。最後讓學生運用所學的數字編碼知識給全校學生編學號,讓學生親身感受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培養了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造能力,也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在協作中互補,感受到合作交流學習的重要,使學生用積極的情感來學習數學。

  這節課也有一些讓我感到遺憾的地方:如本節課的教學是從身份證號碼入手,進行自主編碼。因此,如果在瞭解了身份證的含義後,進一步引導他們歸納編碼的好處以及編碼時要注意的問題,那麼在後面進行自主編碼時,可能就會更加順利。另外,有些細節上的處理還要注意,如上出現的身份證號碼331023196712203578這是一個錯誤的編碼。總之,課堂的生成是複雜的、動態多變的,以後還要好好學習。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