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七年級的地理教學反思(精選18篇)

最新七年級的地理教學反思(精選18篇)

  在社會一步步向前發展的今天,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所謂反思就是能夠迅速從一個場景和事態中抽身出來,看自己在前一個場景和事態中自己的表現。反思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最新七年級的地理教學反思,歡迎閱讀與收藏。

  最新七年級的地理教學反思 篇1

  經過一學期的初一地理教學,我發覺地理課程是義務教育階段學生認識地理環境、形成地理技能和可持續發展觀念的一門必修課程。它兼有社會學科和自然學科的性質,它既與物理、化學、生物等自然學科相聯絡,又與歷史、思品等社會學科密切聯絡,是唯一一門跨文理兩大科學部類的學科,地理教學在中學各學科教學中因其獨特的性質,使地理教學方式多樣化,幾乎可以借鑑所有學科的教學模式,以下是我一學期的體驗和反思。

  1、結合教材特點,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

  從關注學生的學習出發,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學是師生的雙邊活動,既要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要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並將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融為一體,形成和諧、融洽、積極、活躍的課堂氣氛。一節課的成功與否不是看老師講得如何,關鍵看學生能否成為學習的主人,看學生學得如何。初一學生年齡在13歲左右,正值求知慾、表現欲非常旺盛的時期,在課堂上學生厭煩教師的“滿堂灌”,迫切希望自己能在課堂上有“說”的機會,教學參與意識非常強烈。

  新課標教材在知識的表述上避免了冗長的文字敘述,文字表達簡潔明瞭,從教材的結構和內容上看減少了很多難度較大的知識點,加大了“活動”、“閱讀”、“思考”方面的篇幅內容,使“活動”、“思考”成為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結合教材特點,讓學生主動參與整個教學活動的全過程,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為學生創設“多說”學習情境,師生一起討論,共同完成教學目標,從而促進學生學習意識的轉化,學生主動參與課堂學習,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學生在“活動”中探究新知識,提高能力,初步掌握科學的研究方法,形成正確的科學觀。

  2、講究學習方法,培養創新精神。

  教材倡導對學生探究式學習方法的培養和訓練,旨在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根據教學的內容特點及學生年齡特徵,開展探究學習法,為學生創設一個具有研究性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動腦、動口、動手,在形象感知、自主感悟、合作討論、相互評價、自由表達、創造想象等探索性活動中,體驗解決問題的過程和創新的情感,逐步學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並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3、學習對生活有用的知識,增強學生的生存能力

  “學習對生活有用的知識”是新課程標準中非常重要的理念。人總是生活在特定的自然環境和人文背景中。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經說過“生活即教育”。“生活中處處有地理,地理知識就在我們的身邊”。從根本上說,學習生物、地理等文化科目,是為了更好地瞭解我們的生存環境,並在改造利用環境的同時,協調與它的關係,達到“天人合一”,實現可持續發展。

  上冊地理教學中,有許多“生活地理”的內容。由於生活中的地理問題,學生看得到、摸得著,學生容易接受,便於理解。例如,夏季的白天,站在海灘上的人感覺地面“好燙”而水中的人則感覺“水裡還是涼的”,晚上情況相反;冬季感受與夏季相反這些老師學生已有的生活體驗,因此在學習“海陸因素”對氣候的影響內容時,聯絡生活實際藉助於學生的生活體驗,引導學生運用“水陸受熱散熱的差異”原理解釋生活現象與問題,從生活中理解地理知識,學生易於接受“同緯度地帶,夏季陸地氣溫高於海洋,冬季相反”。

  初一學生年齡較小,缺乏生活經驗和生活技能,因此結合教材資源,如“野外迷路怎麼辦?”“地圖定位與估算距離”等,對學生進行有關地理技能的訓練,幫助學生應對生活中的困難,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增強生活能力,提高對未來生活的適應能力,更大程度地滿足生存的需要。

  最新七年級的地理教學反思 篇2

  七年級上冊引領學生走入地理世界,激發學生學習的地理興趣,同時幫助學生獲得一定的地理知識(地球、地圖、陸地與海洋、天氣和氣候、居民與聚落等)與地理技能(讀圖、表和分析和繪製相關地理圖表),本學期以上冊為鋪墊,進行分割槽地理學習,以實現學生地理知識的昇華和地理技能的提升及對社會、環境的正確態度和價值取向。在新課標的指引下,我設計本節課的指導思想是以學生為本,為了一切學生的終身發展,讓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氛圍中實現本節課的學習目標。為了更好的掌握初一年級地理的教學能力,為了提高實際教學水平,現總結如下:

  一、拓展知識面,激發學習興趣

  為了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有效的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和地理學科的資訊量,進行專題教學,加強和學生的學科專題意識,一則使學生有了直觀的知識結構,二則引導學生進行了充分的複習,這種由分散的知識點組合形成知識結構,透過教師引導,將內化為學生的學習方法

  二、注重學法指導

  現階段的地理主要包括自然環境、人文特徵以及二者關係。這條主線一直貫穿在大洲、地區和國家的教學中,對自然環境的學習掌握主要依託圖的記憶和分析,而對後兩者的學習掌握主要靠文字記憶和邏輯分析。為了提高學習效果,對自然環境的學習我主要側重輔導學生識圖、記圖、析圖的能力,並在此基礎上分析概括出它與農業、工業、交通和旅遊業等的關係。比如講《亞洲》這一課, 亞洲地形複雜,河湖眾多,需要識記的重要的山脈、河流、湖泊、平原、高原等名稱很多。因此我讓每個同學畫好一張亞洲地圖的輪廓,完成填圖遊戲,把班級學生分成五組,引入競賽機制,在老師的比賽規則下,看哪組填圖最成功。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得到提高,學習地理的興趣更濃。

  三、注重反饋

  一堂課效果如何,最終還是要看課堂效果,所以我無論在課上還是在課下都非常重視學生的學習反饋,為此我一直沿用課前導學案的設計並在每節課前分發給學生,讓學生帶著問題預習,並在課堂上邊講邊練,達到了及時鞏固的效果。

  四、教學工作不足之處和自我反思

  根據實際的教學檢測,我發現,從整體看,學生學習興趣充分調動,普遍認可地理學科。中等學習能力的學生反饋良好,有明顯提高,學習能力薄弱的學生由於學習習慣尚未養成,學習效果提高有限,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出現“吃不飽”的現狀,我在今後教學中將此現狀認真分析,探討,逐步解決地理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最新七年級的地理教學反思 篇3

  經過一個學年的七年級地理教學工作,我發現地理課程是義務教育階段學生認識地理環境、形成地理技能和可持續發展觀念的一門必修課程。一個學年即將過去,重新回顧這一學年,我在課堂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能積極創設符合教學內容的問題情境,啟發學生在觀察、分析、思考、討論中靈活運用地理知識;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平臺以及自己製作簡單的教具,在教學中體現地理的圖片美、文字美、動畫美、語言美,給學生以美的感受,引起學生學習的慾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但是怎樣進一步發揮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是擺在我面前一個亟需解決的問題。面對這些問題,以下是我的一些體會及思考:

  一、發揮地理學科優勢,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對於學生,尤其是鄉鎮學校的學生,我校學生主要以農村學生為主。在教學中,我始終堅持紀律為先,才是教學工作的開展,沒有良好的紀律,就不會有好的課堂學習氛圍。讓他們認識充分到自己的缺點和良好紀律的重要性,積極改正不良的習慣,才能為以後的學習打下一個好的基礎。發揮學科優勢,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課堂教學中,學生只有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積極主動學習,才能學得好。因此,學習興趣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重要條件。從地理這門學科來看,地理趣味性是其一大特點,它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及積極性。所以,教師在上課時有一個好的匯入可以喚起學生學習的慾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或者我們可以在上課時給學生講一個地理趣味故事,那麼學生必定會更加努力認真的聽你講課。只要學生的學習興趣上來了那麼我們就可以以興趣帶動學生學習,可讓課堂動起來,活起來。

  二、加強學生學習指導,教會學生學習

  新課標下教師和學生的角色變換,不再是教師的“一言堂”,而是要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體作用,要讓學生學會學習,使他們真正成為教學的主體,成為學習的主人。地理學科在初中科目中算是較難學習的科目,那麼作為老師我們就要教會學生學習地理的方法,充分利用地理教學的特點,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使學生學會思考地理問題,解決相關的地理問題。針對地理學科的特點,在地理教學中常用的方法有:

  1、觀察法: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觀察我們身邊的地理事物,聯絡課本上所學習的地理知識,分析地理現象的成因和規律等,要使學生掌握正確學習的方法,就要在課堂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學習我們生活中的地理”,這樣既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展現教師的教學魅力,讓學生認為你是一個“事事通”的老師。因此,在地理教學中我們要善於運用觀察法,啟發學生思考地理問題,注意培養學生的地理興趣。

  2、對比記憶法:在我們地理學習中,有很多的知識可以對比記憶。例如學生反映的世界的主要氣候型別這一節很難學,因為教材中的內容很簡單,而考綱要求我們掌握實際中氣候型別的特徵、分佈及其所對應的景觀,那麼這就難倒學生了。對於一個七年級的學生,以前沒有或者很少接觸氣候,這是我們就要教學生運用對比記憶的方法,把熱帶季風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以及溫帶季風氣候對比記憶,把亞熱帶型的亞熱帶季風氣候與地中海氣候對比,找出相關的規律,那麼這一節的內容也就沒有想象中難學了。

  因此,我在向學生傳授地理知識和技能的同時,也要給予學生必要的關心、激勵、尊重和理解,教會學生學習,培養學生積極參與的信心和熱情,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發揮學習的主體作用和地位。

  三、運用身邊的“生活地理”知識,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生存能力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經說過“生活即教育”。“生活中處處有地理,地理知識就在我們的身邊”。從根本上說,學習地理知識,是為了更好地瞭解我們的生存環境,並在改造利用環境的同時,協調與它的關係,實現可持續發展。

  在七年級上冊的地理教學中,有許多“生活地理”的內容。例如,晝夜長短的變化、氣象災害(滑坡、泥石流等)的發生、水陸受熱散熱的差異等相關的知識都與我們生活聯

  系非常的大,因此我們在學習這些知識的時候,讓學生聯絡生活實際,藉助於學生的生活體驗,從生活中理解地理知識,那麼學生久很容易接受“晝夜長短變化、同緯度地帶,夏季陸地氣溫高於海洋,冬季相反”等知識點的教學。由於生活中的地理問題,學生看得到、摸得著,學生容易接受,便於理解。

  四、自身不足之處

  在一個學期的地理教學實踐中,我喜憂參半,有得有失,喜的是我查詢相關的資料以及運用自身的知識把這個學期的教學工作做完了,憂的是我的身上也暴漏出很多的缺點:

  (1)沒有做到真正公平的對待每一位學生。教學過程與教學方法的有待提高。對於學習能力差的同學引導不夠,課堂不應總是尖子生唱主角,應使教學真正面向所有學生。

  (2)師生交流的平等性應加強。在提出問題時,應站在學生的角度,從學生的身心特點和實際出發,而不是一味把學生的思路往自己設計的路上引,對於問題的設計也應該進一步斟酌,提高提問技巧。

  總之,只有不斷地進行教學反思,才能不斷地提高自身的教學能力和素養,才能不斷地創新,全面提高學生的地理素質。

  最新七年級的地理教學反思 篇4

  一、立足農村學生學習侷限,拓展知識面,激發學習興趣

  由於地處偏遠山區,資訊來源單一,網路覆蓋較差,多數學生缺乏對地理的感性認識,因此提高學生對地理的學習興趣就成了教學中必須解決的關鍵問題。為此,筆者對學生進行了調研,充分了解學生的意願和需求,在此基礎上,最大限度利用實際條件展開教學:

  (1)開學預備周,在多媒體教室放映科教電影《地球家園面臨的危機》,這部電影由英國的BBC電視臺組織拍攝,多位有關地理學科的科學家對地球現在所面臨的種種危機進行深入淺出的分析,由於是英文版,筆者與朋友合作翻譯校對完成了字幕。放映後,組織學生就自己所感興趣或者有一定了解的專題寫作,藉此充分了解了學生的學習能力差異和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後面的教學工作做了初步的準備。從課堂效果來看,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極大的調動起來。

  (2)正式教學階段,我針對教材的單元設定,分為大的專題,如天氣和大氣運動、海洋和陸地的運動形式等等,充分利用央視十頻道的《探索發現》、《百科探秘》等科教欄目的影視資源,根據初中學生的學習心理和學習能力,選取和教材密切相關的片段整合,進行專題教學。

  根據學生反饋和學習檢測,筆者發現,平行班學生學習興趣較高,有效的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和地理學科的資訊量,另外進行專題教學。

  加強和學生的學科專題意識:

  一則使學生有了直觀的知識結構,

  二則引導學生進行了充分的複習,

  這種由分散的知識點組合形成知識結構,透過筆者引導,將內化為學生的學習方法。

  二、改變傳統的文字學案,努力構建以影片為主、圖片為輔的學案

  自從資訊科技應用於教學以來,慢慢陷入一種誤區和怪圈,教師的課件越來越華麗,文字內容越來越多,甚至形成教師怕放映不完,學生怕抄不完的惡性迴圈。更有甚者部分教師圖省事,“熱衷”在多媒體教室上課,一節課下來,話沒有幾句,埋頭於電腦桌下,學生幾乎看不到教師的體態語言,有的時候課件一放,就讓學生一抄了事。針對多媒體教學存在的實際問題,經筆者探索,形成一些初步對策:

  (1)根據心理學和認識學理論,人對圖片和影片接觸最為敏感,記憶最為深刻。在教學中,要充分認識這個規律。筆者據此,結合教學內容,努力構建以影片和圖片為主要內容的課件,例如《地球的公轉》一課,分為:公轉的方向、公轉的週期、五帶的劃分、太陽直射點的季節變化四個小欄目,筆者對每一個小欄目採用了一個影片加四張圖片的組合製作了本課課件,對於太陽直射點季節變化這個難點,筆者格外準備了包括什麼叫直射點、南北迴歸線和赤道、直射點季節運動的軌跡三個子欄目的影片設計和圖片展示,同時附加兩個拓展知識面的小知識:地球運動的近日點和遠日點、地球大氣二氧化碳含量與地球公轉的關係。文字大幅壓縮,除了一個必須的歸納表格,全部字數僅僅三十餘字。

  (2)教學中根治課件製作過於花俏,以及以放代講的“多媒體教學綜合症”。根據教學觀察,有的教師課件製作水平較高,但是課件穿插了太多的卡通動畫,本來卡通動畫只需在導學部分應用,能調動課堂氣氛即可,卻一再使用,使得學生被和教學關聯性不強的卡通動畫干擾,極大的分散了學生學習的注意力。據此,筆者製作課件本著樸素明快的原則,對影片和圖片是反覆推敲,充分保證引用資料與教學的密切度。

  此外,在進行多媒體教學時,注重體態語言和教學口語表達,杜絕以放代講,使學生與筆者能夠形成有效的雙向互動——人人互動,而不是“人機互動”,使學生能夠透過教師的體態語言和教學口語表達將注意力放在學習內容上。

  三、最佳化習題設定,緊跟中考命題思想,摒棄題海戰術

  農村教育有兩個“極端現象”:

  其一是教育基礎普遍薄弱,

  其二教學力量不均衡導致的教學質量兩極分化。

  有鑑於這個客觀因素,筆者在進行教學時,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學習基礎、學習能力和學習興趣,劃分為三個層次,在習題練習上有不同程度的傾斜。

  (1)將題目仔細分析難易程度,劃分為基礎題、提高題和綜合題,大膽的跳出習題冊的拘泥,重視自主命題和交流命題,根據中考的命題動態進行試題研究,同時利用網際網路優勢進行交流命題,借鑑吸收其他教師的命題經驗和成果,將這些習題應用在教學訓練過程中。

  (2)對學生進行習題練習“標準化作業”教育,具體而言,就是根據教學、練習、講評的各環節的需要,制定出“答題五步驟”,讓學生再做練習時,按照五步驟依次完成,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比如“第一步閱讀題幹,找出關鍵詞語”可有效防止學生看錯題目和漏題現象;

  “第二步閱讀題支,作答並說明理由或解答過程”可以有效鍛鍊學生的細節意識和對課本知識點分佈的熟稔程度,同時有助於教師分析學生的思路偏差以作為講評的依據。

  例如在批改中,發現學生在比例尺換算和錯別字等方面的問題,在講評中有的放矢,極大的節約了教學課時,減輕了筆者與學生的負擔。

  使節餘下來的時間充分地用在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地理課外知識的拓展上面。

  四、教學工作不足之處和自我反思

  根據實際的教學檢測,筆者發現,從整體看,學生學習興趣充分調動,普遍認可地理學科。中等學習能力的學生反饋良好,有明顯提高,學習能力薄弱的學生由於學習習慣尚未真正建立“標準化流程”,學習效果提高有限,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出現“吃不飽”的現狀,筆者在今後教學中將此現狀認真分析,探討,逐步解決地理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最新七年級的地理教學反思 篇5

  我於20XX年工作至今,從事初中地理教學工作已有10年有餘。雖然教學經歷說短不短,說長也不長,但自己有得有失,感受頗多,期間也在不斷地自我總結,以期達到良好的教育教學效果。以下是自己就近年來七年級地理教育教學工作中的一些總結:

  一、重視學生對地理學習興趣的培養

  七年級地理所學的內容在學業水平考試中所佔的分值大約為40%左右。就所學內容來看,可以分為三大部分:一是地球和地圖,其中涵蓋了地圖的要素、經線緯線和經度緯度、等高線地形圖的判讀;二是初一上冊所介紹的世界地理部分,包括世界的海陸分佈、世界的居民和世界的氣候;三是初一下冊的世界主要的大洲、國家和地區。內容看似不多,但其實初一所學的知識是整個初中地理課程最重要也是最難的,例如:經緯網和氣候型別圖的識讀、時區的劃分和計算、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等。這些知識的學習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空間思維能力,學起來難度較大。所以許多同學在剛開始接觸地理的時候就很容易被這些難點所“打倒”,以至於對地理課的學習產生畏懼感,從而影響到他們今後的學習。所以如何攻克這些“攔路虎”, 培養學生對地理課的學習產生興趣,同時把這些枯燥和抽象的知識變得生動有趣,對於我們廣大教師來說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在課堂教學中,學生只有對所學內容產生了興趣,才會把學習由被動變主動,更加積極主動參與課堂教學,也只有這樣,才能學好所學知識。回顧我這些年來的做法,我從一開始就格外重視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在教學過程中,我緊扣教材,從學生身邊的實際例子出發,引導他們對這些例項進行分析,最後得出結論。例如:初一上冊第一章第一節列舉了很多事例來說明地理和我們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在介紹了教材中的事例後,我還舉了很多與我們騰衝當地密切相關的例子來引導學生分析:騰衝農村的屋頂是什么形狀的,為什么會這樣?為什么騰衝人比較喜歡吃餌絲,而不是饅頭呢?北方人為什么卻又比較喜歡吃饅頭呢……透過從學生的實際出發,不僅能調動他們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還可以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積極思考。同時也能簡化難點,使他們能對地理知識、原理和規律理解得更加透徹。

  二、透過地理知識的學習和技能的培養,提高學生的生存能力

  地理學是研究地理環境中各個要素之間相互作用和影響、以及人地關係之間的一門學科。我們人類生活在地球上,時時刻刻在影響和改變著地理環境,同時,我們也受到地理環境的影響和制約。由於地理學特殊的研究物件,決定了學習地理知識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更好的認識和了解地球,順應自然規律,達到人地關係的和諧統一,最終實現可持續發展。

  七年級的學生,由於年齡較小,許多生活知識和技能相對缺乏,對於生活中一些經常用到的技能更是知之甚少。如:對我市的東南西北方向毫無方向感、許多學生出門不會使用地圖、在野外不知道如何定向等等。因此在教學中,我們應當重視這些地理技能的培養,這樣做不僅幫助他們學到了地理知識,還可以幫助他們解決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難,提高了實際生活能力。

  三、引導學生勤思、好問

  興趣是學生學習最強大的動力,初一的孩子對於世界的認識有太多太多的問號,對於他們那些看似無稽之談的問題,我們老師不應當打壓。相反更多的應該是給予鼓勵和肯定。都說計劃沒有變化快,的確如此,很多時候在我的課堂上,學生經常會問一些奇思怪想的問題讓我覺得措手不及,儘管有些問題與我們所講內容關係不大,甚至不相干。但對於他們的這些好奇心我們老師不應該因為學生提出的問題“無理”、“可笑”或是老師一時無法回答而置之不理,甚至批評他們是在“無理取鬧”。相反,此時我們應當順應學生的心理,發揮他們思維活躍、敢想、敢問的特點,積極引導他們對所提問題加以分析和探究。例如:在初一上冊學習世界的人口分佈時,我讓學生觀察世界人口分佈圖後,學生不難總結出世界有四大人口稠密區:東亞、南亞、西歐和南北美洲東部。然後引導學生分析為什么這些地區人口稠密,很多學生都能從圖中看出這些地區大多地處沿海交通便利的地區。此時,有個男生問我:老師為什么澳大利亞西部同樣臨近海洋,但那裡卻人口稀少呢?對於這個問題,我沒有因為涉及到高中知識而回避它。相反,我讓學生再看地圖,問:澳大利亞被哪一條特殊緯線經過?學生答:南迴歸線。它的中西部地區地表以什么為主?學生結合世界地形圖可得出:沙漠。在此基礎上,我給學生講述:因為澳大利亞中部被南迴歸線穿過,受副熱帶高壓的影響,終年盛行下沉氣流,降水稀少,所以中西部地區以沙漠為主。儘管中西部靠近海洋,但該地區由於終年高溫少雨,因此人口稀少。透過這樣的講述,雖然學生不大理解什么是副高,但他們至少知道了沿海地區並不一定都是人口稠密區。同時為他們更加全面、正確的學習地理知識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四、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把課堂交給學生

  在落實新課標理念的過程中,我們教師應當避免採用滿堂灌的傳統教學方式。取而代之的是應該把老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更好的結合起來,這樣既發揮了以老師的主導,又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理念。現在的學生都是00後,他們獲取知識的渠道非常多,接受和理解知識的能力也比我們那個時代要強很多,因此,作為“引路者”的老師們不能小看他們的這些能力,而且還要幫助他們把這些能力進一步提高。在教學過程中,對於重難點我們適當講解即可,更多的問題可以交給他們去自學探究或是分組討論完成。這樣不僅可以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還培養了他們動手、動腦分析和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真正做到“授之於魚不如授之於漁”。

  總之,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應當給學生更多的時間去思考,學生會的我們儘量不講,學生不會的我們儘量少講。相信他們的能力,給予他們更多的鍛鍊機會,這樣不僅能培養他們學習地理的興趣,還有利於他們對地理問題的思考方式和解答問題能力的養成。

  最新七年級的地理教學反思 篇6

  透過上個星期的期中考試,學生成績一般。但是從卷面內容上看,一部份學生沒有掌握地理的學習方法,特別是應用湘教版的地理教材後,學生不能在教材中直接找到答案,也不知道該記些什麼。具體體現為:優秀率為0,及格率為30%,平均分為45分。具體分析原因為:學生不具有地理思維;知識點多而抓不住重點;課前不預習,課後不復習;而我自己相信了領導的話——要有好修養。我現在認為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米蘭中學的老師要考分就要發很。針對這種情況,我決定今後應該這樣去做:

  (一)培養學生創新知識和創新思維

  為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營造和諧、以學定教、鼓勵學生勇於創新,發展學生的求異生自主創新學習的信心,教師要明確學生是不習主體,教與學的關係應該是平等,協商式的,而不是君臨天下式的,知道學生知識的生長點,知道學生會朝什麼方向發展,在課堂上,一切頃其自然,教師順勢而教,學生順心而學,教師和學生全身心地沉浸在教與學的塊樂之中,如初一地理內容適宜搞一些遊戲和課外探索性的興趣小組活動,讓學生如何發現問題和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就教材內容而言,可以以下問題作為切入點,有什麼特徵?有什麼規律?是什麼原因,有什麼樣的聯絡等等,讓學生在愉快中接受知識,鼓勵學生敢於創新,敢於實踐,牢固樹立學生全面發展思想,從而形成一種不唯書,不唯師,敢於質疑敢於於創新的學習風氣。

  (二)採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將更有利於在課堂教學中創設創新教學

  我認為,在教學已經進入現代化、資訊化的今天,傳統的教學手段已經遠遠不能適應新形勢要求,因為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將討教與學的方式,課堂教學效率產生重大的影響,採用現代化教學手段能對學生的視覺、聽覺、觸覺等進行多方位的刺激,使學生在真實的學習情景中接受新的知識,使一些抽象難懂的觀念變成具體的客觀的,化抽象為具體,能有效地突破難點,提高教學效果,所以我充分利用課堂教學所需的`圖片資料、多媒體網路等教學手段,如第一冊中礦產資源這一節,為了加深學生的印象,我除了找—些平時熟悉的鐵、煤、石油等常見礦物例項外,還左網上下載一些罕見礦物(男冰洲石、水晶、石英等)五彩繽紛的圖片,這樣大大吸引了學蘭的注意力,然後採用;司式的方法,請同學們講述鐵、煤、石油的作用,看誰講得多靶合理,在講述鐵、煤、石油的分佈時,我首先採用多媒體手段,在空白填圖上打出一個個產地,然後分組比賽,看誰能記得多,學生的回答多種多樣,大大地超出了我的想象,最後給予評價,突出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們為了能主動表現自己,個個踴躍回答,使學生在輕鬆的欣賞中獲得知識,從而拓展學生創造的空間,有意識地激發學生創造能力,也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三)運用課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在初中地理教學中,必須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放在首位,要求教師在吃透教材和大綱的基礎上敢於對尹有教材同現實生活問題聯絡起來,把生活中的熱點、焦點問題滲透到教學內容之聿,引導學生學會運用所學知識去分析實踐問題,我主要運用課題,給學生一定時間,去探求尋找答案,在尋拔中,提高學生的各種能力。我設計了四個階段,準備階段—採訪階段一討論階段一討論評價階段,如“中國的資源”一章為例,把全班同學分為四個組,各承擔土地資源、水資源、曠產資源、環境問題等課題各一個,首先我和他們一起去討論準備,確定課題中心,如土地和人類發展關係,水資源的利用和保護,本鎮環境汙染和工業發展關係,人人動手珍惜資源等課題;第二階段,讓學生去各村採訪調查,

  利用圖書室或上閱查詢資料,經過一星期準備後,讓他彙報成果;第三階段,各組討論,互為補充,或直接談自己的見解,或與其他組交流,最後師生相互釋疑,這些問題發生在學生身邊,既反應了時代特徵,又體現理論聯絡實際的機會,培養其全面辯l正看待問題的習慣,總之,在課堂教學中儘可能穿插一些與課程內容相關的事,有利於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更有利於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

  總之,把創新教育納入地理課的教學中,以培養學生創新以此來搞活地理教學,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主學習興趣,充分挖掘教材中所蘊涵的創新教主積極思考,學生能具體地實際參與,並且能用所學的知識去理解,解決身邊的問題,進而提高學生的思想品德和全面素質,從而促進教學的實施和知識的應用,以提高地理科學的總體效益。

  最新七年級的地理教學反思 篇7

  本冊教材是世界區域地理內容,從亞洲總論開篇,由我們臨近的國家和地區出發,由近及遠介紹了東半球和西半球的國家和地區。印度這一節內容,簡明的選取了人口的過度增長、水旱災害頻繁、糧食產量的巨大變化、工業部門的調整和快速發展,這四個內容集中的反映了當今印度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的主要特徵。計劃分兩課時完成,本節課的內容是前兩個框題,是人文和自然部分最突出的兩個問題:即人口問題和水旱災害問題。這兩個方面問題學科特點突出,理論性強,重點、難點比較集中。本段教材共安排了十幅各種圖形,兩處活動練習和一個閱讀材料,旨在讓學生學會運用地理材料,去探究印度人口增長特點和水旱災害頻繁的原因。在學習了《日本》之後,對印度的主要特徵進行探究、分析,不僅能讓學生認識到印度最突出的地理特徵,還能讓學生透過比較進一步認識到亞洲自然環境、經濟發展的地區差異。這一部分,可以理解為對前一章內容的延伸和補充。印度又是我國的鄰國,並且與我國有著太多相似之處。瞭解它,對了解發展中國家在經濟發展中面臨的問題和出路,及對於我國經濟的發展都具有特殊的意義。

  這節課的教學設計我比較滿意。首先是各種風光圖片的匯入,以及教學中插入印度國人對“牛”和“恆河水”崇拜的風土人情的介紹,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使學生能很快進入角色。其次是活動的開展,從多方面鍛鍊了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活動一透過讓學生看圖、讀圖、上臺畫圖,增強了學生的識記和判讀地圖能力;活動二主要是透過學生獲取圖表的資訊及相關思考題的討論與交流,從而更直觀、更透徹地瞭解了印度人口的現狀和問題。本活動字尾的的拓展部分,“人口的過度增長和負增長會帶來哪些影響?”的問題設計,讓學生理解眾多的人口會帶來住房緊張,交通擁擠,環境汙染,資源緊缺等壓力;人口的負增長會帶來勞動力不足等社會問題,同樣會給本國的經濟發展帶來負面影響,從而幫助學生樹立了正確的人口觀和發展觀:人口的增長要與本國的資源、環境相適應,與經濟發展相協調。活動三的探究是本課的重點和難點,透過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和比較思維方法的靈活運用,讓學生充分獲取圖示的有效資訊,透過填表格的形式,來分析印度水旱災害頻發的原因。以填表格形式進行比較,增加了直觀性和針對性,從而比較輕鬆地突破了教學難點。儘管如此,經過教學之後的學生作業檢查和對教學環節的回顧,仍然感覺到還有很多地方值得完善。

  一、反思教學內容和時間安排的科學性

  本次課從教材內容的安排來看,包括地理位置,人口及人口與資源的關係問題,氣候與水旱災害三個方面。地理位置的確定不僅僅是知道了印度在哪裡就行,還要學會“定位”的一般思路和方法,約需要8-10分鐘;人口及人口與資源的關係問題涉及到讀圖、表兩種不同資訊載體的步驟和方法的基本技能的培養,有一定難度,大約需要15分鐘左右。就這兩部分內容應該作為一節課內容來處理。最後的氣候與水旱災害問題是重點和難點,至少需要圖示法和比較法兩種重要的地理思維方式的應用,對培養學生學科思維和基本技能有著突出的地位和作用,至少要用一節課的時間。因此說,本次課內容偏多,教學時間過緊,教學目標難以達到理想的效果。

  二、反思教學難點的突破方式的合理性

  為了更好的突破難點,在這個板塊中,採取了分組討論法,圖表比較法,講練結合法,鼓勵學生自由討論,培養學生從圖表中獲取資訊,整理資訊,綜合分析資訊的能力,然後做歸納總結。在這幾種方法的應用中,學生都侷限於教師的教學思路,按照教師精心設計的路線和方案一步步去實施,學習的主動性、創新意識難以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圖表比較”環節的思考題應該具有開放性。比如:比較印度一月、七月風向圖,你認為有哪些異同?讓學生充分思考,然後討論交流探究的成果,最後確定比較的內容和角度,這樣既突出了教學過程,又調動了學生的學習激情,這種過程、方法、情感的交融,落實了知識,培養了技能,豐富了情感,一舉多得,事半功倍。

  三、反思作業設計的最最佳化

  根據教學內容代表的三個方面,我設計了三個簡答題,分別代表三個知識點的歸納和總結。事實上,學生做作業就是比較呆板地把教師整理的文字搬到作業本上,純知識再現,能力目標難以實現。簡答題型是對學生能力要求較高的一種檢測形式,首先是透過對文字、圖表等資訊的獲取,再透過調動和運用相關知識來描述或闡釋問題。因此說,本次課練習設計的題型單一,檢測效果不夠理想。應該以單項選擇題作為主要形式。一方面,該題型比較靈活,任何知識點都能憑藉它合理地調整考查的角度和難易程度,也能夠靈活地考查一個或多個相關的知識點,發展學生聚合思維的能力,也因為是各種題型中較簡單的考查形式,學生會快捷地找到成就感,有利於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輕鬆學習,快樂地理”是我在地理教學中不變的宗旨。透過一段時間的反思和總結,我覺得教與學的相長,需要教師思考的方面太多太多,需要老師完善的方面也太多太多,我會在工作中不斷地加強業務素質的培養,不斷地透過與同行的探討和交流,積極地去尋求打造高效課堂的途徑,實現教學過程的最最佳化,不斷提升教學效果。

  最新七年級的地理教學反思 篇8

  在前段時間的地理教學中,我深感許多教學環節沒能做到位,值得反思的地方很多。以下是我教學工作中的部分不足之處和今後的對策,希望它能時刻提醒自己,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不再走同樣的彎路,調整和改正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

  第一,為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營造和諧、以學定教、鼓勵學生勇於創新,發展學生的求異生自主創新學習的信心,教師要明確學生是不習主體,教與學的關係應該是平等,協商式的,知道學生知識的生長點,知道學生會朝什麼方向發展,在課堂上,一切頃其自然,教師順勢而教,學生順心而學,教師和學生全身心地沉浸在教與學的塊樂之中,如初一地理內容適宜搞一些遊戲和課外探索性的興趣小組活動,讓學生如何發現問題和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就教材內容而言,可以以下問題作為切入點,有什麼特徵 有什麼規律 是什麼原因,有什麼樣的聯絡等等,讓學生在愉快中接受知識,鼓勵學生敢於創新,敢於實踐,牢固樹立學生全面發展思想,從而形成一種不唯書,不唯師,敢於質疑敢於於創新的學習風氣。

  第二,在初中地理教學中,必須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放在首位,要求教師在吃透教材和大綱的基礎上敢於對已有教材同現實生活問題聯絡起來,把生活中的熱點、焦點問題滲透到教學內容之中,引導學生學會運用所學知識去分析實踐問題。運用主體教學,給學生一定時間,去探求尋找答案,在尋找中,提高學生的各種能力。總之,在課堂教學中儘可能穿插一些與課程內容相關的事,有利於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更有利於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

  第三,新的教學理念要求賦予學生更多自主活動、實踐活動、親身體驗的機會。課本內容逐漸的濃縮為主要的知識點,閱讀、思考和活動環節的實踐讓學生更好的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在這方面的處理上,為了完成任務,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沒有很好的處理課本內容與活動環節的關係,生搬硬套的痕跡明顯,沒有達到預期效果,反而成為課堂累贅。

  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我應該重視教學目標的確立、教學內容的處理,使教學方法的選擇上達到最最佳化。應努力提高活動的“質”的水平。對探究問題或任務的設計要符合學生的經驗水平;情景的創設要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並能引起學生的共鳴;活動過程中要多加鼓勵,創造“思維性討論”的氣氛,激發全員的參與慾望,並注重適時評價。例如:在教學素材的選取上,要充分圍繞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對學生終生有用的地理;教學方法上要突出個性化的教學,滿足學生的參與欲、表現欲、競爭感和成就感,透過對地理課堂教學的最佳化,培養學生對地理的興趣,克服由非智力因素而造成的學習困難。

  在教學過程中,沒有注重學生的層次性,以同樣的標準要求每一個學生,這樣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進步。同時,很多學生在課後仍然對一些基礎知識不明確。對策:引導學生以書本知識為基礎,認真構建知識框架,學會舉一反三,掌握分析問題的方法和技巧。對地圖的分析上,學會讀圖名、圖例,瞭解題目要求。對於不同層次的學生,做到課後及時輔導和解析,讓他們更直接、更具體的接受知識。

  地理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知識跨度很大的學科,又十分注重實際應用。要讓學生真正地學好它,一方面需要不斷向學生強調地理學科重要性的教育,引導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寓教於樂;另一方面需要不斷地改進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和動手實踐能力,創造良好的地理教學氛圍,調動學生學習地理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最新七年級的地理教學反思 篇9

  在今年的地理教學中,深感許多教學環節沒能做到位,值得反思的地方很多。以下是我教學工作中的部分不足之處和今後的對策,希望它能時刻提醒自己,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不在走同樣的彎路,調整和改正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

  (一)對培養學生創新知識和創新思維的反思為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營造和諧、以學定教、鼓勵學生勇於創新,發展學生的求異生自主創新學習的信心,教師要明確學生是不習主體,教與學的關係應該是平等,協商式的,知道學生知識的生長點,知道學生會朝什麼方向發展,在課堂上,一切頃其自然,教師順勢而教,學生順心而學,教師和學生全身心地沉浸在教與學的塊樂之中,如初一地理內容適宜搞一些遊戲和課外探索性的興趣小組活動,讓學生如何發現問題和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就教材內容而言,可以以下問題作為切入點,有什麼特徵有什麼規律是什麼原因,有什麼樣的聯絡等等,讓學生在愉快中接受知識,鼓勵學生敢於創新,敢於實踐,牢固樹立學生全面發展思想,從而形成一種不唯書,不唯師,敢於質疑敢於於創新的學習風氣。

  (二)對運用主體教學,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的反思在初中地理教學中,必須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放在首位,要求教師在吃透教材和大綱的基礎上敢於對尹有教材同現實生活問題聯絡起來,把生活中的熱點、焦點問題滲透到教學內容之中,引導學生學會運用所學知識去分析實踐問題。運用主體教學,給學生一定時間,去探求尋找答案,在尋找中,提高學生的各種能力。總之,在課堂教學中儘可能穿插一些與課程內容相關的事,有利於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更有利於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

  (三)對設計教學目標的反思新的教學理念要求賦予學生更多自主活動、實踐活動、親身體驗的機會。課本內容逐漸的濃縮為主要的知識點,閱讀、思考和活動環節的實踐讓學生更好的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在這方面的處理上,為了完成任務,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沒有很好的處理課本內容與活動環節的關係,生搬硬套的痕跡明顯,沒有達到預期效果,反而成為課堂累贅。

  最新七年級的地理教學反思 篇10

  透過一學期的地理教學工作工作,學生們對地理知識有了初步的認識,併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瞭解到了地球和地圖知識、陸地和海洋知識、天氣與氣候知識、居民與聚落知識、發展與合作和人文環境等自然地理知識,並認識到學習地理與生活的關係,認識到了學習地理的重要性。所以說學習地理是很重要的,學生們都從思想上重視了地理這門學科。

  透過地理教學提高了學生的民族素質。地理教學貫徹了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方針和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介面向未來的精神,要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就使他們具備所必需的地理基礎知識,我們的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質,而不是單純為了升學,或者只是依據地理學科知識的科學性,系統的去確定教學內容。

  透過地理教學樹立了可持續發展觀念。在教學中,我要求學生認識到地理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人類透過地理環境中的各種資源發展生產。在利用合理時,就能促進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利用不當時,則會出現生態平衡遭受破壞、環境被汙染等危及人類生存的問題。這樣就體現了“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全世界、面向未來”的宗旨。在教學過程中,我收集一些地理材料和圖片,使學生認識不同地區、不同國家、不同民族,如何因地制宜,利用當地的自然條件發展工農業生產和社會進步,以及不同的國家所出現的程度不同的環境、資源、人口等問題,增強了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透過地理教學啟迪了學生的智慧,也促進了他們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在教學時,我注意學生智慧的發展,注意地理知識聯絡生活實際,聯絡本地區實際,為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打下基礎,讓學生更多地瞭解到一些自然現象、社會現象、國際事務及學生生活等方面與地理教學內容有關的事例,增加了學生的知識面,同時也擴充套件了學生的視野。

  透過地理教學,除了使學生獲得更多的地理知識以外,還培養了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瞭解了我們祖國的土地遼闊、資源豐富,從而更加熱愛它。同時也意識到我們人口眾多,人均資源少的現狀,培養了孩子們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情感,激發了他們的民族自豪感和責任感,從而樹立起為社會主義祖國奉獻的志向。

  以上是這一學期來,我在地理教學方面的側重點及目的,透過師生的共同努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同時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最新七年級的地理教學反思 篇11

  對於初一年紀的學生來說,主要是學習一些比較基礎的入門知識。這節課所講的課題是《板塊的運動》。從複習以前的知識做引導,來一起同學們的思考,從而引出今天所要講的課題。

  這次講課主要用到的事多媒體,把豐富多彩的地理圖片展示給同學們,並展開了小組討論,在積極的討論中得出問題的答案。並將本節課重點給學生們做出一個整體的總結。講完課後的幾分鐘,又帶領學生做了一些練習題,有簡單到複雜。最後佈置作業。整節課自我感覺還可以,但是還是會有許多不足之處。

  課後,老師們對我的課堂進行了評課。提出來一些需要改正的問題。我的知道老師李老師指出在提出問題的時候沒有給學生時間去思考,而是直接給出了答案。年紀組長張芳老師提出,板書有點少,應該把課題寫上並且還應該把本節課的重點以板書的形式列出等。其他老師還提出了:一,講課太細,對與初一的孩子來說講的太多了。二,老師建議讓學生多動手,自己去黑板上畫出六大板塊的輪廓和大致位置。三,是以我講為主,應該響應新課堂的概念,鼓勵學生自己動手動腦。四,課件不應太多,而要很清晰。對於老師們提出的問題,我覺得很有用。我也一直在思考,如何去更正。改掉缺點,發揚優點。在平時上課中就要體現新課堂的教學理念。讓學生從玩中學到東西。

  這次公開課,給我很多幫助。我認識到了自己的很多不足。作為一名老師,我一定會虛心學習,學習老師們的一些教學方法,在這半年的實習中我會不斷成長,為學生的未來而奮鬥。我堅信,我會成為一名優秀的教師。

  最新七年級的地理教學反思 篇12

  課後反思本節內容較少但比較抽象,涉及的時空尺度大,學生對具體的地理分佈知識掌握不多,增強教學內容的直觀形式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的有效手段,對所學知識的及時應用能夠較好地理解所學內容。學生已經學習了大洲大洋的知識,對他們的分佈有了一定的瞭解,可以為板塊的分佈起到良好的知識鋪墊,因此,我減少教師講述,增加學生活動,透過分析案例,結合課件,提供多種方式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改變地理學習方式,令其積極主動的參與到學習中來。

  心理學原理告訴我們:單一刺激有助記憶,多種感官協同作用對記憶的幫助更大。在教學過程中,透過小組活動、讀圖、拼圖、分析、想象等多種活動形式和多種教學手段,把學生的頭、手、口、眼、耳動員起來,讓學生多想、多做、多說、多看。透過學生之間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互相激勵、互幫互學、互為師生,實現有效學習。

  新課程的一個理念就是學習對生活有用、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讓學生拼圖等操作可能會遇到一系列的實際問題,但這恰巧會促進學生思考、探索,在不斷失敗中求得成功。同時,在上課過程中,力求讓自己去組織、引導、啟發和激勵學生,成為學習的引導者、組織者,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自始自終處於主體地位,並體會到學習過程的快樂,最大限度的拓展學生思維,培養動手能力、學習競爭意識和創新精神。

  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存在一些問題:在學生案例分析過程中如何準確地找到問題的關鍵,如何對活動時間的適時控制,如何保證課堂秩序活而不亂,拼圖時其他學生的活動怎樣安排更合理,小組內部的合作互助學習如何才能更充分有效,如何針對不同班級學情進行適度調節等都是令我疑惑的問題,這些問題都還有待於在今後的教學中逐步摸索、完善。

  最新七年級的地理教學反思 篇13

  學生碰到的第一個難點是某個地點經緯度的判讀,在教學中從經緯度的劃分入手:00經線以西為西經,以東為東經;00緯線以北為北緯,以南為南緯。如果給定的圖中有00經線和00緯線,學生不會有太大的困難。若圖中沒有出現00經線和00緯線,則要推斷00經線和00緯線會出現在這個點的什麼方位,那麼這個點就位於00經線和00緯線的相反方位,以此得出該點到底位於東經西經還是南緯北緯。

  判讀某地所處的東西半球位置是學生遇到的又一個難點,教學中我仍然是從定義著手,讓學生明確200W以東至1600E以西為東半球,此範圍以外為西半球。不論給定什麼地點,先在它的附近劃出200W和1600E這兩條經線,再觀察這個點是否在200W以東至1600E以西的範圍內,若在,則該點位於東半球,反之,則位於西半球。

  此外的一個難點是南北極附近經度的判讀,我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是在00經線上選取一點,如果給定的圖中極點是南極,則向南極的方向為南,其相反方向為北,再以此點為中心,根據上北下南左西右東的原則,即可判讀出東經和西經。學生在遇到南北極為中心的圖時,往往會出現方向的混亂,原因是上北下南左西右東的原則對於以極點為中心的整圖不適用,但對於除極點外的各點依然適用,只不過此時的“上下”一定要和“北南”相一致,必要時可把作業本或試卷旋轉一定的角度。

  最新七年級的地理教學反思 篇14

  本節課知識點多而細,每個知識點都很重要,為以後學習提供基礎,所以上好這一節課至關重要。經緯網在地球表面並不存在,是人們在地球儀上人為劃定的,所以需要學生要有空間感,再加上教材中以圖為主,給學生預習也增加難度。

  根據以上情況,我採取了學生自學和小組交流為主的方式,讓學生自主閱讀教材5分鐘,我發現大部分學生根本完不成學案,對於抽象的事物僅憑閱讀教材是不能夠完成的。於是我安排學生分成四大組,每組一個地球儀,小組內進行充分討論(大約15分鐘),教師深入到組內進行指導,學生的積極性很高,透過我的提問和指導感覺大部分學生能夠將本節課的基礎內容有了一定的理解,這讓我感到非常高興,以往的教師教學老師在前面使盡全身解數的講解,達到的效果也不過如此,現在透過自主學習和學生間的交流討論、再加上教師有針對的點撥,學生同樣也達到了很好的效果。

  不足之處是地球儀仍不夠直觀,各組的地球儀有的是經緯網地球儀,有的是政區地球儀,這樣學生自學起來程度不一樣,教師在點撥時也有一定難度;個別學生仍然對抽象的事物不能理解,希望在下面的幾節課中再進行滲透。

  最新七年級的地理教學反思 篇15

  星期三,我在長安實驗中學初一15班中上了一節《降水的變化與分佈》的公開課。這是我在長安實驗中學的第一節也是最後一節課,心中的緊張感早已伴隨我兩個星期。對學生的未知,讓我緊張;不同的小組教學方式,讓我覺得新奇;還有身在錄播室,那潛伏的攝像頭,讓我頓感壓力山大。所幸,一上講臺,我就搖身一變為教師,在學生們的奇思妙想中,愉快度過課堂的40分鐘。

  初一的學生們真的有很強的好奇心。在看到課本沒有的內容“霰”時,小眼睛都閃著光芒,專注著研究圖中在生活裡不曾見過的白色顆粒。在談到“生活中你與降水的‘愛恨情仇’”時,許多學生都深有體會,踴躍發言。甲說“我對降水是愛,因為生活中吃的糧食需要雨水的滋潤”;乙說“我對降水是恨,因為有一次出門,天突然下冰雹,砸到我了”;丙說“我喜歡降水,因為如果昨天雨下得夠大的話,我就不用上課,可以在宿舍睡覺”……答案五花八門,出乎意料。這些都是學生們真真切切的生活經驗,他們在回憶中已深深體會到“降水與生活的息息相關”。從他們的言語中,我也能關注到學生們的內心世界,他們有許多想法,很聰明。比如課堂拓展“下雪了,怎麼測量降水量”“製作簡易雨量器,測量當地降水量”時,學生們都結合書本與生活實踐,提出很實用的方法,如“測量降雪量需測融雪後的雪水”,“用生活中的塑膠瓶製作簡易雨量器”等。這一些都是學生自己悟出來的,而不是老師一味地講,學生一味地接受。人對於自己找到的答案,會有自然的成就感,學生也是這樣。嘗過這種成就感,學生們自覺喜歡上發現的過程。老師也可以卸下“獨挑課堂大梁”的重任,把課堂還給學生,還可以從中坐收漁翁之利。

  愉快的一節課很快就過去,我滿足地回味學生們的積極表現,也靜靜地回憶自己的表現。臺下學生,臺上教師,這就是說的我吧。只是這個教師還是一個初出茅廬的嘗試者,與學生一樣,有許多奇奇怪怪的想法,充滿好奇心;又與學生不同,有許多顧慮,許多不成熟。比如,課堂語言組織能力終歸不太嚴謹,關於課堂“留白”把握得較欠缺。課堂中,我一般會按照先前教學設計進行,一旦學生思維超出這一設計,我就有點失措。此時,我常會犯一個錯誤,就是用許多廢話,把學生兜回原來設計軌道上;或者一個問題,得不到想要的答案,我會設計許多小問題,引導學生,有時繞遠就有點跑題了。這一節課上,我感覺語言還不到“一語中的”;關注到的學生也不夠廣,課堂中自主回答問題的學生不少,只是參與的範圍不夠廣;課前準備進行小組之間的計分競賽,最終並沒實現;時間把握不好,導致拖堂……

  就如肖老師所言:沒有完美的課堂。每一節課堂都是一場嘗試,有滿有缺。滿讓我感激,缺使我進步。

  最新七年級的地理教學反思 篇16

  “地球與地球儀”是初中地理課程的開頭篇章,主要包括地球的形狀和大小、地球儀的認識、經緯線的特點、經緯度的劃分和南北半球的劃分等知識點。其中經緯度的劃分和南北半球的劃分是這部分教材的重點和難點,也是初中階段最難學的知識點之一。按教學大綱規定可用2~3課時的教學時間來完成,需要準備的教學用具是地球儀和相關的教學掛圖。

  開學這兩週來,我一直都在進行這部分內容的教學,由於考慮到七年級的學生才剛剛接觸地理這門課程,我不想讓學生一開始就感到地理難學,所以儘量放慢教學進度(安排了3課時),但3節課下來,除了第一課時時間略有充裕外,第二、三課時的教學時間都非常緊張。

  教學中為了提高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我儘量讓地理課程貼近生活,把地理課程生活化、趣味化,如教學地球的形狀和大小時,讓學生看了地球的衛星照片時,為了提起課堂氣氛我說“請同學們看,這是我們地球母親的照片,她美嗎?”有學生回答“她是靚妹”,還有學生說“她是一個孕婦”(都不是誠心的回答,蠻有起鬨和搗亂課堂的火藥味——學生太調皮了,想給老師下馬威),我不知哪來的靈感(太突然了),順口答道“對,地球確實是一個懷孕的靚妹,她孕育著包括人類在內的一切生命,是目前為止所發現的唯一有生命星球。她肚子漲得圓圓的,看上去像皮球”(點明瞭地球的形狀),接著我又問:“大家說,如果要給這位靚妹孕婦穿一條褲子的話,要給她找多長的皮帶?”學生異口同聲說出了地球的赤道周長(可能被我的應變能力折服了吧),一堂本來要亂成一鍋粥的課,竟然一氣呵成了。

  教學中存在的遺憾也不少,浪費了3節課的口舌,結果還有很多學生沒有掌握好經緯度的劃分和表示(N、S、E、W常常分不清),還有東西半球和東西經的劃分界線學生也還容易混淆,特別是“0°—20°W”和“160°E-180°”經度範圍內的半球位置還有更多的學生沒有掌握好。這也一直是我近20年來地理教學生涯的一塊心病,有時也在想,教材編寫者能不能不把這麼繁難的知識點安排在地理課程的開頭篇章,但沒有這些基礎知識為起點,學生又怎樣學習地理課程呢?希望有辦法的同行們給指點津迷吧!

  最新七年級的地理教學反思 篇17

  本章教材內容作為全書乃至全套教材的緒論,有相當重要的啟蒙作用,能夠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熱情和探索世界的求知慾。它由兩大部分組成:一、生活離不開地理;二、學習地理,為了更好的生活。都是以現實的事例作為分析思考的物件,有很強的可操作性。學生能夠透過古今中外的事例學習到地理的概念,形成地理的頭腦,對今後的地理學習有很好的促進作用,也有利於對現實問題的思索理解。

  在本章的教學設計方面,我針對學生對於地理的混沌認識狀態,決定結合地理學科特點和新課程標準精神,以教師的引導為方向,學生的活動為主線,透過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活動討論,提出質疑,產生認知衝突,激發學生的探究意識,從而在教師引導下自行得出結論。

  在具體實施方面,我把重點放在學生的討論活動上。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我認為重要的不是講述,而是要分析總結完教材事例之後,讓學生回到自己生活的環境,用自己身邊的具體事例來進行討論,進而展開思考,這樣才能讓學生真正理解地理的學習方式和對學習“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產生體驗和感受。所以本節課的一個重要安排就是圍繞本土的問題討論較多,力爭讓學生從身邊熟悉的事情開始,投入到以後的地理學習中去。例如,我在課堂教學中設計了圍繞我們身邊地理事物和我們親身體驗過的地理現象展開的討論題,我認為這些活動比較好。本節課我認為還有可以學習的方面就是師生互動較好,老師始終在和大家“談”地理、“聊”地理,沒有嚴肅的說教,我想這樣學生會學得更輕鬆、感覺更親切。

  欠缺的一些方面:課件製作時我本想穿插一些影片資料給學生看,沒有找到合適的影片。我認為國際長跑比賽中東非選手領先可以用影片播放一個比賽片段更好。以後我會補充上去。

  最新七年級的地理教學反思 篇18

  本節課是第一章《地球和地圖》第二節《地球的運動》的第一課時,這節課的內容知識性極強,重難點內容很多,同時還涉及到了很多較抽象的看不見,摸不著的地理事物。由於初一學生抽象思維能力還未形成,難點較難突破,所以在上這堂課時,我採取了教師聯絡實際舉例、用多媒體課件演示、類比分析、學生分組實驗探究、教師演示啟發分析說明等方法,充分發揮“學為主體,師為主導”的作用。現簡單地談一下感想。

  一、從日常生活現象入手,巧妙匯入,激起學生的興趣

  在匯入時,透過向學生提出兩個問題:同學們觀察到的太陽從哪個方向升起,又從哪個方向落下?小時侯你們認為是太陽轉還是地球在轉?現在呢?然後再透過播放影片“人類認識地球運動的過程”,輕輕鬆鬆地就把地球的兩種運動形式展示給了學生。

  二、利用類比的方法,引導學生或分析生活例項,或聯絡生活實際經驗,類比分析推理獲得地理知識。

  比如:針對我們就生活在地球上,地球一直在動,而我們為什麼感覺不到的研究,就採用類比的方法——根據坐汽車在很平直的道路上行駛的感覺類比分析得出結論;再如:在地球自轉引起的時間差異時,我引入了今年夏天倫敦奧運會時,北京和倫敦觀眾觀看賽事的時間不同,而分析推理得出相關結果。

  三、善用多媒體課件,增加直觀性。

  為更好地上好這堂課,我們對課件進行了精心設計。一是插入了影片和音訊檔案,加強了學生的視覺和聽覺刺激;二是將flash動畫插入到課件中,使運動的演示過程更細膩、更生動。如在二分二至圖中,地球的公轉、太陽直射點的移動,地球自轉中從北極、南極上空看方向如何,都以動畫的形式播放出來,取得的效果也更好。

  四、充分發揮了地球儀的作用

  課堂上學生人手一隻小地球儀,自已動手演示自轉和公轉,學生的學習興趣更為濃厚了;在說明地球自轉引起的現象時,我先在大地球儀上沿經線貼一張紅色紙條,再沿方向慢慢轉動地球儀,讓學生分排觀察紅線轉到的位置,並說出是早晨、中午、還是晚上,既直觀又形象。

  五、充分發揮了小組的合作探究作用

  小組合作探究有助於培養學生勤於動手、勇於創新,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及概括總結的能力。在本節課中,有很多地方小組合作都運用得非常好。比如,在二分二至圖時,分組完成四個節氣的填寫;在地球公轉時,小組成員利用自已的生日討論地球運轉在公轉軌跡中的哪個地方?這一天的晝夜長短情況如何?這些活動既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又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鞏固。

  六、充分利用學生的演示活動來糾錯,達到邊學習邊反饋的效果。

  比如在研究完地球公轉時,找兩名學生分別扮演地球和太陽來演示地球與太陽是怎樣運動的,其他學生觀察判斷他們演示的是否正確,對有錯誤的地方,再找學生下來演示,一直到演示正確為止。這樣,既激活了學生的興奮點,又加深了學生的印象。

  總之,本節課在設計上突出了新課改理念,在實施上也注重運用了新課改的精神實質,而且較好的完成了預計的教學內容,學生反饋的很好,對知識達到理解的程度,並突破了難點,在分組探究實驗中,增強了小組合作能力,提高了學生實際動手能力。但仍有一些地方存在不足:

  1、各個環節之間的過渡還比較生硬,個別活動沒利用好,應該給學生做出相應的講解讓學生理解。

  2、時間掌控不太好,本節課的兩個目標都是重難點,但給學生記憶掌握的時間過短,其最主要的原因還是我講的太多。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