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蟲草》美術教學反思

《吃蟲草》美術教學反思

  “小樹需要不斷的修枝吸取養分,才能長成參天大樹”,面對新課改下美術課堂的教育教學,我著實在不斷的反思和實踐中探索。處理每節課的教學環節,也是在嘗試和實踐中,讓學生體驗美術課的審美和藝術表現。

  《吃蟲草》是小學美術教材三年級中的一節。因為我和孩子們都沒有接觸過這種吃蟲植物,所以在制定教學目標時我將重點放在學生對吃蟲草自然知識的瞭解和運用多種方法表現上。在匯入時,儘量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用“抓蟲子”這個遊戲讓學生活躍思維。然後,以播放短片的形式,瞭解吃蟲草的捕蟲過程,加深學生對吃蟲草的認識,找到它們的獨特之處。從而,展開豐富的想象來表現各種形式的吃蟲草。學生在聯想吃蟲草的外形時,我嘗試讓學生到黑板上來畫,他們表現的外形確實也體現了吃蟲草的'捕蟲特點,大大的捕蟲器用變化的線條補充裝飾。回答時,有的說“用折線裝飾,是為了將抓到的小蟲子緊緊的抓牢”“設計成帶蓋子的瓶子狀,這樣蟲子就逃不掉了”等等。他們的想象力真是無窮無盡。

  新課程標準,要求課堂要讓學生得到成功體驗,在學習中得到成功的樂趣,在學生製作環節中,學生們運用了不同的材料去表現,這種形式的採用,從學生喜悅的表情中就可以感受到他們是樂於接受的。但是,讓我覺得不解的是,學生的興趣集中點,過於注重製作表現這一環節。我猜想他們在三十五分裡,最期待的可能就是“大顯身手”吧。

  之後,靜下心深深的思索,如果將學生表演吃蟲草捕蟲這個環節補充上,同時讓學生進行“吃蟲草捕蟲比賽”,評價環節讓學生用“小蟲子”來投票,可能會收穫意想不到的效果。形式的多樣變化,必然會讓學生情緒大增。本次課學生雖完成了課堂的學習內容,瞭解了吃蟲草的自然知識,體驗創作的樂趣,但未收穫藝術的享受。也許,孩子們的天性是需要從“玩”中逐漸的滲透和理解知識,過於注重知識點和過分“畫蛇添足”都會影響他們“玩”的情緒。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