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蛇狂舞》音樂教學反思(通用5篇)

《金蛇狂舞》音樂教學反思(通用5篇)

  身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透過教學反思能很快的發現自己的講課缺點,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金蛇狂舞》音樂教學反思(通用5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金蛇狂舞》音樂教學反思 篇1

  《金蛇狂舞》是我國民間傳統音樂作品中的一首,由音樂家聶耳改編而成,樂曲以熱烈的鑼鼓貫穿全曲,採用我國民間音樂中常見的形式——領奏、合奏來描繪龍船比賽的熱鬧場面和表達群眾喜悅歡騰的情緒。

  在欣賞教學過程中,我讓同學們在視、聽、動、想緊密結合的欣賞活動中努力獲得“音樂耳朵”的能力,讓學生體會作品內容中的人民生活情趣和積極向上的情感,使同學們儘量發揮自己的想象來欣賞音樂,因而他們始終渲染在歡騰熱烈的情緒之中,受到了音樂的感染和得到樂曲所表達的情感的體驗。

  透過讓學生欣賞錄影中的舞龍敲鑼打鼓場景,進一步感受樂曲歡騰熱烈的情緒。學生很快地從樂曲中聽辨出生活中所表現的各種音響,他們急切地訴說著“鑼鼓響了,太熱鬧了”;“聽到這首音樂我想打架子鼓”;“我好想唱歌、跳舞”等等。從學生說話的內容以及他們神態中流露出的表情說明了他們已體驗到了樂曲中所表現的熱烈的情緒和樂曲所表達的情感。

  《金蛇狂舞》音樂教學反思 篇2

  王月明《金蛇狂舞》是1934年由我國著名音樂家聶耳根據民間音樂《倒八板》整理改編的民樂合奏曲。《倒八板》是《老六板》的變體。原曲經常在民間喜慶的節日裡演奏。樂曲以樸實活潑的曲調,緊湊有力的節奏,表現了江南人民在端午佳節比賽龍舟的喜慶場面。那飛速前進的龍舟,帶著輝煌的燈火倒映在水面上,就像條條金蛇(龍)在水中疾弛狂舞。兩岸的人群,你呼我喊;助威的鑼鼓,你敲我擂,一派歡騰熱烈的景象。

  對於民樂低年段接觸少,只能初步認識幾種簡單的民族樂器,如:琵琶、二胡、笛子這些常見的民族樂器。在教授二年級第三單元課題三《金蛇狂舞》中,主要還是以欣賞為主,在認識樂曲曲作者聶耳的基礎上,聽賞《金蛇狂舞》,感受樂曲中都有哪些民族樂器,並鼓勵學生用肢體表現出來,觀看民樂合奏《金蛇狂舞》影片,在初聽的基礎上,透過視聽加深學生對民族樂器的印象,感受民樂的魅力,讓學生在聽的過程中,認識這是一首單三部曲結構的樂曲並能瞭解到樂曲歡騰熱烈的音樂特點,並出示第三部份樂曲簡譜,教師視唱,學生聆聽,感受樂譜中樂句的特點,引導學生想象樂曲中熱鬧的場面,並分小組扮演角色演唱不同樂句,在唱唱中加深學生對樂曲的理解。

  透過本課的教學,雖然有部分學生對於民樂並不是很感興趣,不容易理解樂曲所表現的意義,但是今後我將會更注重欣賞課的教學,多創設各種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民樂的興趣,提高學生欣賞美、鑑賞美的能力。

  《金蛇狂舞》音樂教學反思 篇3

  在本次活動中,我使用的音樂不是純音樂,而是用了嗩吶演奏的音樂,讓幼兒在欣賞音樂時,一下子把前奏和正文音樂區分開,給幼兒在為音樂配樂器演奏帶來了方便。所以整個活動中幼兒對於用樂器演奏很感興趣。

  這個音樂,我們上一週已經帶孩子進行了欣賞,也就是本節活動再帶孩子們進行打擊樂,故孩子們對音樂已經有了很好的認識,但我在本節活動開始,讓孩子欣賞音樂,然後回憶兒歌時,孩子們根本就回憶不起來,孩子們都說:“不知道有什麼兒歌”,於是我就和上週實施欣賞活動的老師進行了交流,原來他們那節欣賞活動中,確實沒有涉及到什麼兒歌,我發現這兩節活動的銜接有問題,故我再開展本節活動時,就沒有辦法開展第一環節的1和2兩個小環節,臨時開展活動時就有了一些小的調整,效果倉促孩子們跟不上活動節奏。

  音樂的圖譜應用的較好,能吸引幼兒觀察,能更好的幫助幼兒能看圖譜進行演奏,給音樂的配樂器演奏打下了基礎。

  我以後,再開展這類活動時,特別要和上週的老師做好銜接工作,這樣就不會出現,沒有辦法開展第一環節的1和2兩個小環節,孩子的活動效果不佳的現象了。

  《金蛇狂舞》音樂教學反思 篇4

  很多音樂老師都對低年級的音樂欣賞課感到頭疼,尤其是民樂欣賞課。的確,低年級學生對中國民族音樂瞭解較少,音樂積累不豐富,不能夠主動積極地參與到教師的教學活動中去。因此,在設計這節課時,我將所有的環節都緊緊扣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個核心展開,透過各種有效的途徑和方式引導學生走進音樂,在親身參與音樂活動的過程中喜愛音樂,掌握音樂的基本知識和初步技能。

  匯入部分從學生耳熟能詳的樂曲《賣報歌》入手,旨在感受2∕4音樂的節奏特點,從而為聽賞部分的節奏教學作好鋪墊。由於是學過的曲子,孩子們積極性很高。在復賞全曲的時候,為了讓學生進一步感受樂曲的氛圍,我採用了最最直觀的方法,播放了姜堰溱潼會船的影片,吊足了孩子們的胃口。“螺螄結頂”和“對答呼應”是《金蛇狂舞》的創作特點,也是本節課的難點,教師講多了,顯得太枯燥,講少了,學生又不能理解。於是我乾脆不講,透過猜謎語、做遊戲等音樂實踐活動,讓孩子們自己去感知、去思考、去發現,讓他們在快樂的活動中學音樂,在優美的音樂聲中感受音樂,以培養他們的.音樂興趣,強化他們參與音樂的意識,激發他們表現音樂的慾望。

  另外,在復賞全曲之後,我提了兩個問題:金蛇指的是什麼?狂舞又是什麼意思呢?這樣設計的初衷本是想加深學生對樂曲的理解,前一個問題孩子們基本都沒有異議,都認為金蛇是指龍舟。後一個問題很多孩子舉手發言,然而我僅叫了兩個學生回答,在我認為沒能答到點子的時候就進行了總結,而沒有讓其他孩子繼續說。課後我進行了反思,顯然當時我過於急躁了,我應該鼓勵學生對所聽音樂有獨立的感受和見解,讓更多的孩子有表現的機會,而不是灌輸式的學習。

  《金蛇狂舞》音樂教學反思 篇5

  網路學習得天獨厚的資訊傳遞優勢使得它不僅僅是一種學習工具,也是一種交流中介。它可以提供同學之間,學生與教師之間共享資源與交流不同觀點、看法的機會。在網路環境中,學生可以自由地訪問他機,多機互動,合作探討,將其在學習過程中探索、發現的資訊和學習材料與他人交流,最終形成自已的、有獨創性的觀點。

  在欣賞樂曲《金蛇狂舞》時,教師預先設計的“資料庫”,存入了與本課欣賞相關的、大量的各種資料,讓學生在計算機上獨立的操作相關環節。另外,設定有關於本曲的“名曲賞析”“圖片資料”“音樂知識”等幾個視窗,意在刺激學生的感官,激發賞聽興趣,從而培養學生的蒐集資訊的能力。其中有一環節,教師問:“大家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賽場上你追我趕的緊張氣氛呢?”這時,學生們藉助網上有關此曲的各方面資訊,開始解決老師的提問。有的同學從圖片資料中觀察龍船手的動作、神態來感受,從圖片中,同學們看到了龍船手們奮力拼搏的形象;有的同學從音響庫中聽樂曲旋律的變化,學生點選“名曲賞析”這一視窗,透過仔細賞聽,瞭解到賽場上的緊張氣氛是透過樂曲中的“螺螄結頂”的結構來體現的;還有的同學從“音樂知識”這一視窗中查到了與之相關的歌曲創作背景。同學們在課堂表現非常積極,但他們並不是單一地去了解作品,關鍵是要把自已的看法、觀點上網公佈,並透過互動、監看、廣播、傳送等功能進行多機互動,合作探討,取長補短,最終從動作、神態、旋律特點等幾方面體會了賽場上的緊張氣氛。像這樣的協作學習,使生生之間打破了空間了限制,使每位參者的思維與智慧相互碰撞,集思廣益,形成自已獨特的觀點,而不只限於音樂的表現要素。久而久之,學生自然以“主人”的地位進行學習、分析、創造,而不侷限於效仿他人,從而達到了全面的、正確的、獨特的觀點。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