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天都峰》教學反思(精選7篇)

《爬天都峰》教學反思(精選7篇)

  作為一名人民老師,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透過教學反思可以快速積累我們的教學經驗,那麼問題來了,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爬天都峰》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爬天都峰》教學反思 篇1

  在教學《爬天都峰》這一課時,我引導學生在朗讀的基礎上,充分發揮想象,體會人物的內心,從而讓學生豐富語言,受到文中情感的激勵。在課堂中,學生的表現十分出色,做到了走進課文,充分地感悟,自由地表達。這堂課,學生思維活躍,想象合理,語言豐富,首先是因為課文給學生提供了豐富的想象的空間。文中除了在“我”面對天都峰時描寫了“我”的心理,其餘的地方都是透過人物的語言來揭示人物的內心。在體會天都峰的高和險上,我讓學生多次朗讀第二段,並在範讀中讓學生抓住重點詞句進行體會。“峰頂這麼高,在雲彩上面哩!”體會天都峰的高。在朗讀到“再看看筆陡的石級,石級邊上的鐵鏈,似乎是從天上掛下來的,真叫人發顫!”體會到天都峰的陡和險。在學習我和老爺爺相互的激勵話語上面,我重點抓住了老爺爺和小作者的對話進行體驗。

  讓學生從下面兩句話中驗:“小姑娘,你也來爬天都峰?”和“老爺爺,你也來爬天都峰?”特別是那個“也”字的感悟,老爺爺心理變化過程其實也是小姑娘的心理變化過程,學生有了對老爺爺的心理感悟以後,對小姑娘的心理變化及其原因就有了清楚的認識,表述時便能做到合情合理,並從中受到了感染和教育。

  《爬天都峰》教學反思 篇2

  今天上了《爬天都峰》這一課。開課時以《黃山奇石》一課為匯入,本計劃讓學生把這篇課文回憶著背一下,結果學生都忘得差不多了,於是我只得引學生背了其中的一段,學生回憶起當時的金雞叫天都了。接著以爬的前後為線引導學生進行朗讀理解。在找自然段時,學生先講學生們說前兩段是爬山前,三到七是爬的過程,我當時覺得學生說得有道理,就很贊同,然後我們就這樣進行了練習朗讀及指導,在指導朗讀的過程中我抓住小女孩和老爺爺的對話和動作,說明他倆在比,這一點學生體會得較好,邊想象了當時的情況邊述說,不少學生都覺得這兩個人很有意思大笑起來。

  惹得我和其餘學生忍不住哈哈大笑,本想忍住笑再找幾個說一說,但卻和學生一樣笑得肚子疼,這時候老師不像老師,學生不像學生了,過了一會兒我忍住笑說:“看來同學們都認為老爺爺也很努力,所以他們爬呀爬,終於爬上了山頂。”然後進行讀七八九段,學生就學會了對比。

  透過這一課的教學,我瞭解到課堂必須有一個主要目標把這個目標記在心裡,讓學生每上一節課就有一些收穫。

  《爬天都峰》教學反思 篇3

  這是學生從低年級升入中年級,學習的第一組第3篇課文,透過本組教學,幫助學生儘快地適應中年級的語文學習,逐步完成由低年級向中年級教學的過渡。因此這一組教材是低年級和中年級兩個年段語文教學的介面處,而這篇課文是第3篇精讀課文,所以它在本單元是舉足輕重的。本文表達上的一個明顯特點是透過人物的對話反映人物思想感情的變化。對話語言樸實但內涵豐富。

  學習這篇課文意在讓學生從具體事例中懂得怎樣從別人身上汲取力量,學會運用多讀多想、邊讀邊想的方法,讀懂課文內容。在教學中,我明顯感覺孩子們對課文非常感興趣,於是,我就給孩子充分讀的時間,引導孩子們在讀中理解了課文,並且整節課輕鬆但效率極高。指導讀六七自然段時,有個學生提出來個問題“為什麼要用“爬”字呢?山上不是有臺階還有扶的鐵鏈嗎?”當時我就鼓勵說:“她提的問題很有思考價值,她真動腦子!”然後我和學生一起討論了一下,透過看天都峰的`高等,學生知道因為山太高太陡,所以直起身子走可能走不動,大都是像猴子一樣爬的,所以用爬山。

  《爬天都峰》教學反思 篇4

  《爬天都峰》一課主要講了天都峰的高和險以及我和老爺爺相互激勵解決困難爬上天都峰的。透過對課文的朗讀體會善於從別人身上相互學習、相互激勵、共同進步解決困難的道理。

  課堂上,我首先對生字和詞語檢查過關,然後就把重點放在朗讀感悟上。這一課中我把朗讀感悟重點放在了對天都峰的高和險上以及我和老爺爺相互激勵的話語上面。這裡重點說一直對於第二自然段的教學。在體會天都峰的高和險上,我讓學生多次朗讀第二段,在讀中讓學生抓住重點詞句進行體會。如:“峰頂這麼高,在雲彩上面哩!”體會天都峰的高;透過“掛”等詞體會天都峰的陡。

  但是在找一找這些詞語時,卻碰到了一些困難,尤其是對於“掛”這個詞語,很多小朋友不能理解,因此花在這裡的時間就相對多了些,最後我希望透過知識的遷移來使學生理解,我舉了《望廬山瀑布》的例子,透過這裡的“掛”字來使學生理解課文中的“掛”字,由於學生已經學習過了《望廬山瀑布》這首詩,所以這樣一來就比較容量理解了,我也認識到有些東西的學習對三年級剛升上中段的學生不能太強求了,要透過知識的遷移和感性的事物的幫助才能行!

  《爬天都峰》教學反思 篇5

  今天是第一次講公開課,題目是《爬天都峰》。反思內容如下:

  1、心態。上課前很緊張,早上五點半的時候就突然醒過來了,意識裡還是準備的公開的教案。但在正式上課前,給自己做了積極的心理建設。因為我明白,如果我慫了,聲音中傳遞出緊張、害怕的情緒或直接的磕絆、顫音等,對於小學生而言,他們會更加緊張,不敢回答問題了。因此,正式上課後,大概有1分鐘的過渡吧,之後就沒再想這件事,所有的都是圍繞教學和學生髮言情況展開。

  2、時間。上課前會擔心自己的教學任務是不是有點多,時間夠不夠用,學生能不能消化得了。上課後,感覺對於每一個教學任務的時間分配上不是特別清晰。但最後的結果是,總結剛說完,鈴聲敲響了。所以不知道是否能證明自己很好地把握到了。

  3、教姿教態。無論是從衣著還是行為舉止上,感覺都符合一個教師的身份,這一點對自己還是滿意的。

  4、教學方法,明白以啟發式的教學思想為指導,具體採用了以語言傳遞為主的教學方法,如討論法、朗讀法、講授法等。

  《爬天都峰》教學反思 篇6

  [成功之處]

  在教學過程中,我抓住天都峰的“高”和“陡”這兩個特點,透過對“啊,峰頂這麼高,在雲彩上面哩!”及“石級邊上的鐵鏈,似乎是從天上掛下來的”等句子的分析,結合觀看天都峰的錄影、圖片資料,讓學生理解天都峰的“高”和“陡”,要爬天都峰的艱難和不易。

  接著以爬山的前後為線索,找出爬山前“我”的所思所想、爬山中“我”和老爺爺艱難攀登、爬山後“我們”的喜悅的心情的有關詞語、句子,引導學生進行理解體會。在理解中,我緊緊抓住小女孩和老爺爺爬山時的動作詞,如:“奮力”“一會兒……一會兒”“爬呀爬”“終於”等詞語,從中體會到爬山的艱難。又從小女孩和老爺爺的兩次對話中,抓住“居然”“也要……才……”這些詞語來理解體會小女孩和老爺爺能從對方身上“汲取”力量的精神,突破了教學難點。

  [不足之處]

  為了搶教學進度,對重點字詞段的品讀不夠,學生理解得不深入,教師講解過多,學生主體地位不夠突出。

  在今後的教學中,應以學生為主體,引導學生以讀促想,以想促說,再向以說促寫過渡,加強學生讀寫能力的提高。

  《爬天都峰》教學反思 篇7

  1、在教學過程中,我抓住理解天都峰的“高”和“險”這兩個特點,透過對“啊,峰頂這麼高,在雲彩上面哩!”和“似乎是從天上掛下來的,真叫人發顫。”等句子的理解,結合觀看天都峰的圖畫和我自己在爬天都峰時的一些照片,讓學生有個直觀的印象,這樣對學生理解爬天都峰的困難,為學習我爬天都峰的過程打下鋪墊。

  2、注意引導學生充分地讀“我”和“爺爺”的兩次對話,揣摩“我”和“爺爺”各自的內心的複雜心情,想像他們的思想起伏和鬥爭,體會他們是怎樣從對方身上汲取力量的。再抓住“奮力“、“一會兒……一會兒”、“爬呀爬”、“終於”等詞語,聯想他們登山的艱難,是怎樣互相鼓勵和從對方身上汲取力量,奮力攀登、勇往直前的精神。然後,在課堂上讓學生情景表演體驗爬天都峰的困難,這樣學生了解了這一點,就會明白,兩個人爬上天都峰之後,為什麼會互相道謝。最後,理解爸爸說的話這個難點也就在以的上的教學中層層滲透下突破了。

  3、課後延伸,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說說自己平時在生活中怎樣克服困難的事例,讓學生自己悟出在困難面前首先要有戰勝困難的勇氣和信念,那樣,做任何事情就能夠達到目的。學生能夠結合自己生活談,效果還不錯。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