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園不值語文古詩教學反思(精選8篇)

遊園不值語文古詩教學反思(精選8篇)

  在辦理事務和工作生活中,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反思是思考過去的事情,從中總結經驗教訓。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反思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遊園不值語文古詩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遊園不值語文古詩教學反思 篇1

  人教版第十冊四單元第一課為古詩三首。第一首為《遊園不值》。

  我在學這首詩時是讓學生根據自己對古詩的理解,編排成一幕獨角戲將作者去遊園的整個過程表演下來。在表演過程中,提醒學生透過動作、神情、語言將作者的所做、所思、所感表現出來。

  學生對這個活動非常感興趣。然而在表演過程中發現,學生對其中的第一句:“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有了不同的解釋。

  一個學生是這樣表演的:(欣喜的看看天空):哇!今天的天氣真好!風暖暖的。瞧,柳枝都綠了。我朋友的園子裡一定是春意融融了吧。(快步走上來,輕釦柴扉,再扣,再扣)咦?為什麼不開門?哦,大概是怕我猜壞了他園子裡的蒼苔,所以才不給我開門吧。(失望的低頭,然後四顧)哈哈!雖然你不讓我進去,可是你園子裡的春天是關不住的!你瞧,那一枝火紅的杏花正從牆上探出頭呢!

  從這個學生動作、神情的表演和語言的描述上來看,她的這幕戲應該是比較出色的。但是,她的表演一結束,馬上就有很多學生舉手表示有話說。

  臺下學生的意見主要有這樣幾個:

  第一:主人不是不讓進去,是不在家。這個從題目就可以看出來。所以,剛才的表演中,作者的猜測是不對的。再說,既然是朋友,園子的主人要是知道有朋友來訪,就不會這樣做,而作者作為朋友,也不該這樣想。這裡應該理解為:作者覺得應該愛惜這小路上綠意茸茸的蒼苔,所以走路時總是小心翼翼,儘量不讓木屐踩踏在蒼苔上而留下印痕。

  對於這個問題,我把解決的權利交給學生,讓學生再讀一讀古詩,認真想一想:你覺得哪種解釋更有道理?為什麼?經過討論,學生覺得還是解釋成作者因愛惜路上的蒼苔而怕木屐踩出印痕來為好。第一,這樣和題目不矛盾。第二,也符合作者與園子的主人是朋友這一條件。再有,更能體現作者愛春天事物的情感。

  對於這個教學環節的處理,我覺得比較滿意,因為,從學生的思辯中,我看到了人文性的感悟,看到了情感性的理解。但是,我也有這樣的疑惑:“應”在古詩文中有沒有“應該”這一意思呢?還有,我今天在一個資料中看到了這樣一種解釋:這是作者的一種幽默化的寫法。輕釦柴扉後,他明知朋友不在家,卻故意說成是“應憐屐齒印蒼苔”才“小扣柴扉久不開。”藉此來表明園子的主人也熱愛這滿園的春光。如果這樣來講,也能講得通。到底有沒有證據可查呢?

  第二:園子裡的春色本來就沒有關住,因為是柴扉,柴扉是用樹枝編的,作者隔著柴扉,是可以看到園子裡的景色的。所以,根本不用為“輕釦柴扉久不開”而失望。

  對於這個問題,我先是稱讚學生的細心。但是,如果說作者能夠隔門盡攬園中景色,則“一枝紅杏出牆來”的意境就體會不到了。所以,我引導學生看圖並想象:作者是怎樣隔門望春的?當時感覺該是怎樣的呢?學生覺得挺有趣,漸漸感到,隔門望春總是不夠盡興,未免感到遺憾。這時,再理解作者“猛然抬頭,看到伸出牆外來的那枝紅杏”時的心情,就能夠理解到位了。

  第三:杏花是白色的,文中怎麼說是紅杏呢?

  大概由於學生實際生活中沒有見過紅色的杏花,所以都不能解答。我告訴學生:杏花的品種不同,顏色也不同,紅杏花還是有的。而且,顏色是洋紅,而不是大紅。(如果我提前能夠預設到這個問題,提前準備一些圖片就好了。)

  這節課使我想到了上學期學習《望天門山》一詩中,在理解“孤帆一片日邊來”時的教學片段。那時,我也是把兩種不同的解釋提供給學生,由他們自己選擇答案。我想,凡是遇到無證可查的問題,我們不妨就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來解釋古詩吧。

  遊園不值語文古詩教學反思 篇2

  《遊園不值》是一首讚美春天的好詩,作者寫得別具特色,是一篇透過體會句子含義啟發學生思維,發揮學生想象力的好教材。這首詩整體上有一定的敘事性,還揭示了一個道理:美好的事物是壓制不了的,必然會蓬勃發展的。在教學過程中,我引導學生在熟讀的基礎上透過描述事件講故事的方式,引導學生進入詩所描寫的意境。由於教材對詩中的一些詞作了註釋,所以我主要讓學生自己藉助註釋,發揮想象理解詩意,避免了冗長沉悶的串講,效果較好。但學生對詩的後兩句,只能作表面的理解,未能體會出詩句所包含的哲理,我及時啟發點撥,結合看圖,邊讀邊想象,讓學生感悟詩句的含義。課後我還佈置了詩改文的訓練,由於學生對原詩理解得較好,所以不少學生寫得令人滿意,發揮了學生的想象力。

  一、成功之處

  1、本首古詩的教學重點是讀懂詩句,有感情地朗讀並背誦這首詩。為了突 破這一重點我從理解詩題入手,引導學生質疑“作者在不遇中,又遇到了什麼 呢?”讓學生帶著疑問讀詩,透過聽錄音範讀、教師指導讀、同坐對讀等多種形 式的朗讀來把詩歌讀熟,達到熟讀成誦的目的;再經過看資料、看註釋或工具書 的形式讓學生理解詩意,然後抓住“應憐” “小扣不開” “出牆來”等詞語進行教 學,引導學生感悟詩人情感的變化,體會詩人對春天喜愛和讚美之情。

  2、本首古詩的教學難點是引導學生想象詩歌描繪的畫面,體會作者表達的 思想感情。為了突破這一難點,教學中我為學生創設了這樣一個情境:這個園子 的主人養的花是遠近聞名,詩人慕名前來觀賞,但是卻沒有敲開門,大家想想作 者的心情怎樣?突然,作者的眼前一亮,看到了一株粉紅色的杏花,開的是那樣 鮮豔,那樣旺盛,此時詩人的心情怎樣?又會想到些什麼?這個情境的創設,大 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學生提供了廣闊的想象空間,同時也為理解詩人 的情感奠定基礎。接著重點抓住“蒼苔” “紅杏”“柴扉”來理解詩歌描繪的畫面, 感悟詩歌所描繪的意境美,體會作者“欣喜”的思想情感。

  二、不足之處

  1、由於我在教學此詩前對學生理解能力的估計不準確,因此,在理解詩意這個環節中顯得倉促、不實在,學生對詩意的理解還是不夠到位。

  2、在拓展環節內容方面多了一些,致使時間不夠用。在課堂上教學的不足,我將努力克服,加以改進,在以後的教學實踐中爭取做得更好

  遊園不值語文古詩教學反思 篇3

  我在教學《遊園不值》時,我針對這首詩進行了四次有效引導:

  第一次,引學生自學詩意。同學們,讀得字正腔圓了嗎?讀出抑揚頓措了嗎?俗話說:書讀百遍其意自現。詩句講了什麼意思?回憶一下,平時我們理解詩句意思的方法。(大螢幕顯示理解詩句意思的方法:補空白、補省略、換語序、看插圖、看註釋、查字典)然後學生自學,順理成章,效果很好。

  第 二次引導,引導學生讀悟第一句。見過蒼苔嗎?能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或讀書,看電視,查電腦等,說說“蒼苔”是什麼意思?(學生說)(出示課件,蒼苔的解 釋)看到蒼苔我禁不住想說,蒼苔,學生說:真綠呀!春天,學生說:真美啊!作者也會這樣嗎?帶著這種感受讀第一句。再品品哪個字,包含了作者對蒼苔的情感 呢?(憐)再讀,讀出這種情感。學生讀的聲情並貌。

  第三次引導,引導質疑。感悟了後兩句詩後。讓學生質疑有不懂的問題嗎?接近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學生一下子提出了“一枝”怎麼就是“滿園春色”呢?我相機解釋以點帶面的寫法,並拓展這種寫法的詩句。恰到好處。

  第四次引導,想像拓展。在學生聲情並貌的朗誦完後兩句詩後,我即時點撥,此時,你就是那枝紅杏,前邊同學往後看,後面同學往前看,你彷彿看到了什麼?(引導以詞的形式說)學生妙語連珠。這實際上是將學生自我生命個體與古詩畫面結合的一次朦朧引導,有了前面的想象基礎,古詩讀的基礎,於是使得畫面越來越清晰,詩中的一幕幕彷彿就出現在眼前。

  這四次引導,使得整堂課學生不是在為學古詩而學,是在享受古典的文化生活味。

  學完詩後,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已將其積累在腦中,我想其中的重要原因是教師朦朧地對待古詩本身,引導學生生自己關注他們所關注的,所能關注的。對於小學生生,我們不能因為積累而積累,因為理解而理解,那樣古詩到最後還是生硬的語言塊。課堂中,我們能放手處且放手,深奧的又不是主要的字詞可以不談,讓學生在自我範圍內去欣賞,在情感範圍內去感悟,真正將古詩作為培養學生文化素養的引導物。真正讓學生在學習古詩後能有所感,有所思,有所悟。

  但遺憾的是這堂課,讀和拓展的時間搭配不夠合理,讀的時間多了些。課堂就是充滿遺憾的藝術,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努力改進的。

  遊園不值語文古詩教學反思 篇4

  新課程要求教師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組織者的含義應是組織學生髮現、尋找、蒐集和利用學習資源;給學生創設自主、探究、合作的空間;建立人道的、和諧的、民主的、平等的師生關係,讓學生在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和寬容的氛圍中受到激勵和鼓舞;組織學生營造和保持教室中和學習過程中的積極心理氛圍等。現將在教學《遊園不值》中的教學片段提供探討。

  一、創設問題情境,把學生置於問題之中

  問題是教學活動的核心,沒有問題的存在,教學就無法進行,什麼樣的問題,就決定什麼樣的思考;思考決定行為。問題要能引發學生的質疑、探究、發現,讓學生在質疑、探究、發現中獲得知識和經驗。《遊園不值》的教學中,猜想“柴門久扣而不開的原因”和“為什麼不能把‘紅杏’中的‘紅’譯為‘紅色’”是兩個問題的情境,問題的開放性和探索性給學生提供了廣闊的想像和思維的空間,對第一個問題學生聯絡已有的舊知識進行了合理而大膽的猜想,對第二個問題學生透過課文插圖並聯生活實際來思考,體現了多種多樣的思維方式,當學生仍然解釋不通的時候,教師適時地補充了學生的知識,拓寬了他們的知識面,同時提示了學習的又一種途徑:查詢資料。

  二、給學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間與時間

  教師作為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一個非常重要的任務就是為學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間與時間。這種合作交流的空間與時間是最重要的學習資源。 “改寫最後一行詩”這一處有難度的教學內容,教師採用了讓學生合作學習的方式,學生與學生之間相互交流、溝通、補充,實現了對教學內容的深入探究。而此時,教師就是學習的組織者,只是在適當的時候加以肯定、引導、啟發,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了充分體現。同時在這一個課例中教師創設的豐富的教學情景和問題空間,給學生提供了合作交流、互動探究的廣闊空間,對於學生探究過程中產生的疑點或不同意見,鼓勵他們的發現,鼓勵他們的勇氣,使每個學生都能把富有創見性各個性化的感受、看法不受約束地表達出來。

  三、創設豐富的教學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遊園不值》的教學中教師讓學生以詩人的身份來想像“園內景象”、作一回葉紹翁吟誦這首詩、以其他景物為內容創造性地改寫最後一行詩,豐富的教學情景最大限度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動機。想像“園內景象”為學生進行創造性想像提供了廣闊的空間,那一串串美妙生動的詞彙,那一個個有趣卻不無依據的猜想,把學生帶入了詩中情境,自然而然地體會到了詩中感情,領略到詩文中“空白”的藝術魅力,深層次地誘發了學生的審美體驗。創造性地改寫最後一行詩,既是進行仿寫古詩文訓練,也是對學生前面想像的概括、昇華。有的學生一人改寫出幾句,發散思維也得到了培養。讓學生表演葉紹翁《遊園不值》的故事情節,使學生對全詩又一次加深理解,學生們用他們的動作、神態、表情演繹了一段鮮活的故事,也是在表明自己對這首詩的詮釋,一舉一動皆是創造,一顰一笑皆蘊感情,跨越了遙遠的時空界限,真正做到了讀者與計人的心靈溝通。學生學得開心、輕鬆,不知不覺中創造性想像得到了發展。

  遊園不值語文古詩教學反思 篇5

  《遊園不值》詩文的外在語言顯得樸實無華,給人以娓娓道來的敘事感,但在這看似平淡的語言背後卻飽含著作者那對春天的無比喜愛之情。詩中由一枝紅杏聯想到春色滿園的內在詩句魅力,給讀者留下了無限的想象空間。所以教學此詩我結合了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及課程標準中的要求來綜合考慮確定教學目標及教學重、難點。因此,我在教學本詩時主要注意了下幾個方面:

  一、創設情景,讓學生進入情境,間接接觸文字。開始一組配有音樂的圖片課件的運用有意識的讓孩子感受到春天的美好,在心裡埋下對春天的喜愛的種子,為學習過程中使學生與詩人對春天的熱愛產生共鳴埋下伏筆。

  二、用課件中的朗讀資料讓學生聽,會使學生在字音、節奏、韻味上有所感悟,對後面的品讀打好基礎。

  三、充分利用課件的輔助作用,解決了詩中難解的字和生活中不常見的事物,如“屐齒”“柴扉”,給學生以直觀的感受。

  四、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從中受到美的享受和陶冶,發展了他們的想象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五、多讀也是學習古詩的一個重要方法,在學生充分理解了詩的外在語言以後讓學生誦讀詩句達情、達意。一是扣住“小扣”、“久不開”、“關不住”等詩語,讓學生誦讀。二是扣住兩次情感變化的詩句誦讀。三是整體引導誦讀,這樣採用先理解後誦讀,邊理解邊誦讀,從整體到部分,從部分到整體,層層上升遞進的誦讀,多次進行。達到當堂熟讀成誦的積累運用效果。,同時讀出自己對詩歌的理解,體會詩歌的意境。

  一節課上下來,其實我更是感覺到語文教學中,教師語言的感染力具有無窮的力量,它能引領著學生走入一種美好的境界,而我在這方面做得還是遠遠不夠的。還有就是教師的知識儲備不足,有時感到自己都詞窮,沒法用淵博的知識感染學生。我想真正提高自己,是在“行動中”,而不是新在“口頭上”。

  遊園不值語文古詩教學反思 篇6

  今天,我又觀看了竇桂梅老師執教的蘇教版五年級下冊的《遊園不值》一課,竇老師以她獨特的氣度、神韻,深厚的文化底蘊讓我深深陶醉、折服,有感於這位大師的教學風範,有感於她那豪爽的教學激情,特把心底的激動訴諸筆端,與大家共享。中國是詩的國度,竇老師的課堂是詩的課堂。短短一個多小時的《遊園不值》,已領著孩子和聽課者在古詩的國度裡暢遊一翻,讓人感到酣暢淋漓之際又覺意猶未盡。

  1、巧抓題眼,走近詩句。竇老師對學生說:今天我們要跟著這位詩人(葉紹翁)去遊園,更重要是體味遊園的“不值”。明確的告訴學生,遊園就是要透過讀詩體味詩人蘊涵於詩裡的情感,感悟詩歌的深層含義。在隨後的教學中,竇老師就是用這種“遊園便是悟詩”的潤物無聲的教學方式,帶著孩子們看到了遊園路上的綠瑩瑩的蒼苔、園門口簡陋的柴扉、園子內渴望自由的紅杏……彷彿身臨其境,真切地體會到詩人葉紹翁遊園不值中的“值”,不遇中的“遇”。

  2、推敲詩意,推敲課堂。竇老師開篇第一句:詩是推敲出來的。緊接著,賈島推敲的典故娓娓到來。整節課,學生就在竇老師的引領下反覆推敲、反覆體味:

  推敲“憐”,讓學生想想為什麼不用最初的“嫌”而用“憐”,從“憐”看出作者葉紹翁對蒼苔的愛惜、憐惜;

  推敲“扣”,透過比畫“扣”的動作理解詩人對園主人的尊重,對春天的.喜愛;

  又把“關不住”的“關”與陸游的“楊柳不遮春色斷,一枝紅杏出牆頭”中的“遮”作比,突出園內紅杏渴望自由的情感;這時詩歌的含義得到昇華,學生的對詩歌的理解更進一層;

  最後推敲“滿”和“一”,得出“一就是滿”的結論,順勢向學生灌輸“一生萬物”的道家思想。

  從理解古詩字詞的意思到理解整首古詩的詩意,進而上升到體味古詩的內在意蘊,最後感悟詩中包含的人生哲理,這一推敲詩意過程的同時也在推敲著課堂,推進學生對文字的理解和感悟。從而上出一節經得起推敲的語文課。

  3、詩中有情,情亦是詩。葉紹翁的《遊園不值》,寫詩人訪問友人,因主人不在,柴扉久關而進不了門。而畢竟滿園春色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旨在讚美春天裡萬物旺盛生命力。而這短短一首七言詩,寥寥28個字,在竇老師的解讀下卻變得如此多情。課堂上,學生們在老師的引領下吐出燦若蘭花的語言。學生說,他從“憐”字看出了詩人對春天的喜愛之情,他又從“扣”字品出了詩人對園主人的尊敬之情,他還從“關”字感受到詩中紅杏渴望自由、嚮往春天的力量之美,他更從“滿”和“一”中領悟了“一生萬物”的道家哲學及“不遇中有遇”的人生哲理,猶言更深。詩中有情,需有善解之人,竇老師就是詩情的解語者。而竇老師在解詩過程中與孩子們的情感交流、智慧碰撞,又怎能說這不是一首動人的詩篇呢?

  詩意的課堂詩意的享受。課堂上,竇老師每一個神情都傳播著情感,每一動作都散發著魅力。其聲情並茂的講解,其揮灑自如的演繹,給予聽課者藝術的享受。使人不禁感慨:語文課堂原來可以如此多情,原來可以如此詩意!她以自己的“主題教學”思想把《遊園不值》演繹得柔腸千轉、意境迷離、哲思飛揚、風生水起。

  遊園不值語文古詩教學反思 篇7

  《遊園不值》是宋代詩人葉紹翁的作品,詩中描繪了一幅美妙的春景圖,詩人抓住景物的特點,抓住重點,以少總多,景中有情,情中寓理,是陶冶學生情操和發展學生想象力的好教材,因此,教學這首詩,要在指導學生弄懂詞句的基礎上,展開想象,反覆吟誦,從而領會一個道理:滿園的春色是關不住的,一切新生的事物,都是有生命的,是任何力量都禁錮不了的。我教這首詩主要抓住了兩點:即理解詞句這個難點和啟發想象這個重點。

  一、關於詞句的理解:這首詩有些詞義和現代漢語差異很大,而且有些名詞如“屐齒”、“蒼苔”、“柴扉”等都是學生感到生疏的,我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讓基本瞭解意思的同學,說說從哪看到的,加強直觀教學,效果較好。對差異大的詞,我放在句中去理解,如“應”作“大概”講,“扣”作“敲”講。首句是全詩的難點,我幫助學生弄懂兩個問題,一是本詩中有一個字直接表達了人物的感情,請學生找到,學生很快找到了“憐”字,二是著重對“憐”字理解:

  (1)“憐”字從字面上怎麼理解?

  (2)“憐”什麼?誰“憐”?

  (3)從哪看出來?對於次句,我引導學生理解,“小扣”、“久”的意思,並設想當時的情形,懂得詩人識禮知趣,後兩句淺顯易懂,我重點引導孩子們展開想象。

  二、關於啟發想象:這首詩結構嚴謹,分兩層,第一層寫看到的,看中有想,第二層寫想到的,想中有看,兩層意思聯絡緊密。我啟發學生想象,主要以理解詩意,匯入意境為目的。前兩句引導學生以久不開而想象園主人心情,想象詩人的心理活動,後兩句啟發學生想象園中的情景,把萬紫千紅的景象顯示出來。想象越美妙、豐富,越有助於學生的理解,越能受的美的薰陶,從而體驗出自然界中春天的生命是旺盛的,無私的,是關不住的。學生不僅體會到詩中表達的對美好春天的讚美之情,還進一步聯想到生活的哲理:一切新生的事物,都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它將衝破一切禁錮茁壯成長。

  遊園不值語文古詩教學反思 篇8

  連結生活、利用插圖、結合詩意這些都是學生能夠接受的解詞好方法。

  蒼苔,城市學生不常見到,於是,我出示了兩張不同角度的圖片,引導學生由遠及近地觀察蒼苔,感受它的蓬勃生機,感受春天的氣息。

  觀察插圖理解“屐齒”“柴扉”,用我們現代的門與“柴扉”比較,感受“柴扉”的原生態和帶來的自然氣息。

  二、滲透大語文觀

  “楊柳不爭春色,一枝紅杏出牆頭。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體會陸游詩中的紅杏與本詩中的紅杏有何不同。類似這樣的拓展,貫穿於整個課堂教學,目的是授之以漁,以一帶多,豐厚學生的語文素養,從詞入手進行巧妙引導(如“憐”),加大課的容量,進行古詩的背誦積累。

  三、尋“詩眼”悟詩情

  “文章的眼睛是‘文眼’,題目的眼睛叫‘題眼’,而詩的眼睛叫‘詩眼’。”這樣的說法只是一家之言,不知是否合適。“眼睛是心靈的窗戶。”我想尋找詩的“眼睛”定能感受作者的情感。但,沒想到的是,一個語文素養較好的女生,卻撇過了“憐”,而找了個“春”字。看來或許是我的講解誤導她以為作者所要讚美的是什麼?現在想來,我可以因勢利導,是呀,詩人對春天,對春天的這些景物,包含怎樣的感情呢?相信這樣一啟發,她一定能找到。而不是馬上叫另一個學生來回答。再次告誡自己:耐心,再耐心些,或許精彩就在下一刻。

  四、感悟“留白藝術”

  為什麼“一枝紅杏”就能想到“滿園春色”呢?當我反覆品讀“一枝紅杏出牆來”時,忽然腦海中閃現了多年前讀過的一則故事。“有個考官出題‘踏花歸來馬蹄香’,考畫家。很多畫家畫了一地的花瓣,而一位高明的畫家,卻只畫了幾瓣,他在馬蹄的周圍,畫了幾隻翩翩飛舞的蝴蝶。”有時,越少的事物反而越能引發人們的想象。那不是跟古詩中的紅杏有異曲同工之處。至於“留白藝術”在這裡揭示是否恰當,自己也不得而知。意外的是,班上竟然有兩個學生聽過這個故事。看來是我太低估他們了。

  今天的古詩教學就權當是一枝探出牆外來的“紅杏”吧。或許生澀,或許稚嫩,或許模仿的痕跡還有,或許自我的突破有限??但我相信,這“一枝紅杏”一定會綻放在教師與學生心中。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