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文《科利亞的木匣》教學反思範文

課文《科利亞的木匣》教學反思範文

  這篇精讀課文講的是科利亞埋木匣,挖木匣和從中得到啟示的故事。課文重在體會事物是在不斷變化發展的道理。

  這篇課文敘述清楚,層次分明,以孩子的眼光觀察生活,體驗生活,在表達方面有獨到之處。在教學時,為了使課堂不至於過於呆板,我主要設計了以下幾個環節:

  一、抓住學生興趣,以此入手

  透過與學生的談話,我瞭解到很多同學,對本篇課文最感興趣莫過於科利亞埋木匣這一段。於是我便從此段入手,引導學生想像,科利亞都會的木匣裡都會有哪些東西?科利亞埋木匣的具體情景。甚至課堂上隨機請同學表演這一情節,體會科利亞當時的心情。

  二、探尋原因,找尋結果

  在媽媽成功地挖出木匣之後,科利亞第一次找木匣,卻沒有找到。這是本文最關鍵的部分。在這一環節中,我創設情境讓學生幫助和科利亞一起尋找原因,引發學生的興趣。以此引導學生對為什麼找不到木匣進行全面深入的閱讀思考。在提示科利亞思考過程的同時,也引發學生的思考。並以此為契機,談談對科利亞兩次挖木匣的感受。初步理解課文的含義所在。

  三、精讀啟發,深入理解

  抓住描寫埋和挖的`句子去品讀。以讀來通課文,以讀來解文意以讀來悟道理。在這一過程中注重朗讀的指導。在默讀上是引導學生邊讀邊劃邊思考課文的深義,在說和悟的環節中藉助板書讓孩子對文字有深入的體會後達到語言與情感的共振,讓學生去交流。從而達到深入理解的目的。

  課堂上這些環節基本上得到實施,也出現了不少的問題,這又引發了我對本課教學的一些思考:

  一、課堂教學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

  新課程改革下的語文教學,早已不是問答式的教師提問,學生解答的的單一形式,而應該是開放的,動態的,是對當下實態的過程的有效對策。所以教學設計中應該充分體現這一點。在本節課的課堂中,我注意到了這一點,也想最大限度地放手給學生,調動其學習的主動性。

  在教學過程中,為了讓學生充分理解,我還讓請學生到講臺來表演,既是加強其理解,也是為了調動其自主體驗的興趣。自覺此環節收益不小,以後還應設計諸如此類的環節,多放手給學生。

  二、教學環節應為教學目標服務

  課堂上所設計的每個教學環節都應該為教學目標服務。

  回想自己在講述第二自然時,我讓學生來想象一下除了課文中講的那幾個東西外,科利亞的小玩意兒還可能有哪些?學生們興盎然地想像,個個都能講出許多東西。現在想來實在對課文理解沒有什麼幫助反而白白浪費了時間。既然和教學目標沒有太大的聯絡,花這麼多的時間來講讀沒有太大的價值的東西又有何意義呢?

  因此,教師對教材的把握必須準確。這就要求教師深入地鑽研教材,教師只有自己全面、深刻地把握教材,老師圍繞教材進行教學設計,才能讓課堂更好地為學習服務。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