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教學反思範文(通用6篇)

課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教學反思範文(通用6篇)

  身為一名人民老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課堂教學,透過教學反思能很快的發現自己的講課缺點,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課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教學反思範文(通用6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課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教學反思1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一篇經典課文,從我們上中學時到現在,無論教材如何變化,這篇文章卻為所有編寫者青睞。這就是“經典”的魅力。

  本文是作者少年時代的生活戀歌,充滿著濃濃的童真童趣,也有淡淡的失落和惆悵。對這篇文章的主題有很多的解讀,諸如“批判”,“揭露”,“不滿”等此類字眼幾乎在每一篇涉及此文的分析中隨處可見。在本文中,作者詳盡生動的回憶了自己童年時代的生活。在我的“樂園”裡,有與大自然的親密接觸,有神奇驚險的傳說,有雪地裡捕鳥的樂趣;即使在三味書屋裡,面對嚴厲的老師,我同樣能找到樂趣,新奇的追問,園內嬉戲,課下偷玩,一切都是那樣的天真,那樣的美好。為了能讓學生更好的把握文章的主題,我在第一課時的教學中設計了“各抒己見”這一環節。預設的問題是:“有人認為,百草園是樂園,三味書屋是苦屋,你贊同這種觀點嗎?為什麼?”要求學生速讀課文,為自己的觀點尋找依據。課堂上本環節是學生參與人數最多,積極性最高的一個環節。有的說三味書屋是苦屋,理由是學習內容枯燥無味;有的說三味書屋不是苦屋,因為作者也寫了一些趣事,如尋蟬蛻、折臘梅枝……經過學生的探究,再由教師點撥,提煉出這樣一個觀點:三味書屋中既有苦也有樂,應該說是一個“苦中有樂”的書屋。再聯絡文章的第一部分,文章的主題自然得以凸現,課後“研討與練習一”中的問題迎刃而解。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一篇傳統的、經典的文章,可以說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讀者。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偉大的魯迅先生用飽蘸了快樂甜蜜和惆悵憂傷的筆觸回憶了自己童年時期的一段生活,文中有優美的寫景,有詳盡的敘事,充滿了童真童趣,也有著淡淡的失落和悵惘。首先,作者對於百草園的描寫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孩子眼裡的世界是多麼的美好:那景色優美的大自然,那充滿誘惑的傳說故事,那雪地捕鳥的樂趣,都讓我們讀者為之讚歎和神往。所以,在離開百草園的時候作者流露出了淡淡的失望和惆悵,這更符合一個孩子的心理特徵。其次,對於三味書屋生活的記敘,我們同樣看到了作為一個孩子的好奇心,看到了他對知識的渴求,也看到了一個孩子在單調的學習和課餘時偷樂的興奮。所有的這些描寫,都讓此文充滿了美好和樂趣。

  透過本節課的教學,我認識到課堂上問題的提出很關鍵。老師提出的問題必須具有有效性,必須能撥動學生的心絃,必須能激起學生的求知慾,這樣學生才樂於回答,急於回答。問題必須提到點子上,課文的難點才能得以突破。

  當然,在本節課的教學中還有很多的不足之處,如其它環節的設計不太合理,導致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不高;學生讀課文的方式有些單一……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不斷摸索,力求達到課堂教學最最佳化。

  課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教學反思2

  我上的是《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對這樣的保守教材,要滲透新課程理念,對我是一個挑戰,在課改專家的指點下,我有許多收穫,現作以下反思:

  1、要精心設計問題情景:

  我在引導同學精讀“百草園”一段時,先從課文前面的插圖和作者筆下的描寫作對比引入,然後要求同學說說為什麼作者寫得如此精彩。這樣的問題設計得不夠深入,同學只是依照老師的吩咐被動地去尋找,談不上帶著探索的熱情去精讀課文。同學沒有能夠做到主動學習,或者說他們學習的熱情沒有被激發出來,學習的效果當然不會高。專家指點可以設計這樣的問題情景,“請同學們認真讀讀這段描寫的文字,劃出你喜歡的句子,談談你為什麼喜歡它們?”同學有興趣,願意去探究。我想以後備課,考慮怎樣使同學喜歡學比讓同學學什麼更為重要。

  2、要解放思想,利用小組合作的形式,相信同學能自主地學習:

  我在讓同學精讀“百草園”的精彩描寫時,將自身備的所有精彩要點都拋給同學,同學不會回答就自身代替。回想自身以往上課,總是擔心知識點沒有講透,於是經常不厭其煩地講。專家指點,要深入領會〈課程規範〉的精神實質,切實轉變觀念,老師要做“平等的首席”,要充沛利用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相信同學能解決問題。即便是同學小組討論不能解決的問題,可以提出來讓全班討論,老師要營造民主,寬鬆的課堂教學氛圍,解放思想,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同學。我想,老師要做“平等的首席”,就是要充沛尊重同學的主體地位,以後自身頭腦中那種“我講你聽”的思想應該革除,換成“組織他們研討,自身也能從中獲益”的新的觀念。

  3、幾點疑問:

  在課堂教學中,還要注意基礎知識和基天性力嗎?是不是每一堂課都用小組合作探究學習的模式呢?還有什麼能促使同學主動學習的方法嗎?老師“滿堂灌”是不行的,但老師在什麼時機進行點撥,而這一點撥不會成為牽著同學鼻子走的繩子呢?

  課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教學反思3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魯迅的散文。魯迅的作品,對於學生來說是有些難度的,課文裡介紹的生活場景百草園、三味書屋,對於學生學習來說是陌生的。但是文章的主題思想中提及的封建教育制度對學生而言又是具有一定難度的。好在文章裡的遊戲、知識等對於學生來說卻是可感的。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王富仁老師曾說:“只要文章具有經典性和可感性的統一。學生就是可以接受的。”從這個角度來看,此文的學習還是對學生以後深入的瞭解魯迅的作品有一定影響的。

  在學習這篇課文的時候,我利用學生現有的情感體驗來感悟文章的內容。學習前一部分百草園的時候,讓學生自主學習三個問題,體會百草園是作者的樂園,並把如何來寫百草園作為學生學習寫景的`重點。利用合作學習來解決,效果很好。對於第二部分的學習,學生理解起來有困難之處,尤其是學生理解學堂後面的那個園也有無窮的樂趣,為什麼說三味書屋是枯燥無味的呢?透過學習討論,學生認識到,即使有樂趣,也比不上百草園的自由和快樂,更加突出了三味書屋的了無生趣。

  雖然在教學中順利的完成了教學任務,但是總感到有些缺乏活力,缺少激情。而課堂上學生總是處於被動的接受地位。總覺得自己在扼殺了學生的熱情,但是在這篇文章中又覺得調動起學生的興趣的地方就是冬天捕鳥的過程,讓學生試著說一段自己做的某一個遊戲過程,但是由於時間的原因,沒有練習成。所以留了一個課下作業,以《炒蛋》為題寫一個過程,用上一系列動詞。結果學生寫的部分效果較好。現摘錄下一段:

  首先將雞蛋打碎,倒入一個碗中,在用筷子用力的向一方使勁攪拌,攪拌均勻後,把鍋裡放上油,等油慢慢熱後,再將攪拌好的雞蛋倒入鍋中,用炒菜勺不斷了翻炒,最後拿出盤子,把雞蛋盛入盤子中。

  從這一環節中,我想,雖然課堂的學習上不是轟轟烈烈的,只要在練習中,讓學生訓練語文的學習技能,也是一個真正的收穫。

  課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教學反思4

  上完《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學生課堂上的表現和各聽課老師的評論、指導,讓自己感受頗深,對某些問題有了較深的思考。

  首先,語文課是語言課。

  記得剛開學的序言課上,我是這樣對學生闡釋“語文”的涵義的:語=言+吾,是我說,我想說,我要說。“文”在古語中同“紋”,意為雕飾,目的是增加美感。所以“語文”的涵義應該是:我要說,而且要把話說得漂亮。所以這堂課立足於體驗,聯絡課文,激發學生曾有的體驗,使之與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所以學生有話可說,也想說,達到了較好的課堂效果。在評課的時候,曹明老師問我,在冬季捕鳥這一環節上,為什麼要安排五個學生髮言。我想說的是:首先,這不是安排,這是滿足學生想要表達的願望,其次,我所要立足的不僅是分析課文,課文只是一種媒介,透過這種媒介,來激發學生某方面的能力。現在學生想要表現自己是因為他們找到了與作者相通的感受並且想與大家分享,我為什麼不滿足他們呢?

  自己一直在追求一種活潑、踴躍的課堂氛圍,也明白不能把希望寄託在學生身上,因為老師才是激發活力的源頭,教師自身必須有這種意識:讓你的學生想要開口說話,併為他們創造這樣的機會。在這方面,李陽英語給了自己一些啟發,他之所以瘋狂,就是表現在說,充滿活力的說。在這種大聲說的過程中,學生想要表達的慾望以及自信,都能較大程度的被啟用。聯想到外教給學生上課,課堂裡總能聽到一浪高過一浪的朗讀聲,可以想到此時學生們興奮的神情,語言課就該有這樣的氛圍。自己接下來要做的是不僅激發學生想說,而且得慢慢引導他們會說,怎樣說得有條理,怎樣把自己的觀點表達得更明確,怎樣把語言說得再美一點,包括表達自己時的儀態、表情。自己已經有了這方面的意識,相信不斷地堅持,總會有收穫。

  其次,語文課不能疏忽情感的培養。

  課後,曹明老師指出,在學習冬季捕鳥的內容上,老師疏忽了一點,錯過了一次很好的培養學生是非觀,和敬畏生命意識的機會。老師如果是個有心人,只要捎帶一句,提醒學生不要濫捕濫殺生靈,這是我們現在最起碼的生態意識。事後再細讀課文,覺得所言極是。當第二天引導學生重學這一內容時,學生從“閏土的父親是小半天便能捕獲幾十只,裝在叉袋裡叫者撞著的”和“性子很躁,養不過夜的”這些內容裡讀到了“殘忍”。這又讓我忽然想起了龍應臺曾在一篇文章中提及的,魏巍的《誰是最可愛的人》一文中,那些描寫戰士們與敵人血拼後的場面,其實是極血腥和暴力的。顯然作者的意圖和讀者的理解會發生偏差,但是不管怎樣,作為語文教師,應該有責任在情感領域更積極的引導學生,這不是對老師的備課的要求,而是對老師自身情感,性情的要求。

  課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教學反思5

  這是一篇經典的課文了,從我們上中學時到現在,或者更遠可以到我的父輩的中學時代,無論教材如何變化,這篇文章卻為所有編寫者親睞。這就是經典的魅力。

  我個人是很喜愛先生的文章的,先生的大多數文章都一一拜讀過,先生的文章難懂確實不假,和讀現在許多的文化快餐不同,許多的文章你得耐下心來,細細的品味才行,一遍兩遍就想讀出點子醜寅卯的人是萬萬不能體會先生文章的妙處的。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先生回憶童年時期生活的一篇文字,本身充滿著濃濃的童真童趣,有著淡淡的失落和悵惘。在初中階段先生的文章中,我是經常把它和另外一篇《社戲》相提並論的。但不知是什麼原因,大概是先生一貫的戰鬥者的鋒利,思想者的深邃,播火者的勇敢讓人們忽略了他的細膩,他的溫情?或者是那些需要口號,需要狂熱的年代使人們把先生和他的作品一起推上了聖壇,而聖壇之上是容不得這些東西的?總之,一代代對這篇文章的詮釋讓人如梗在喉,先是扣上了一頂批判腐朽的封建禮教,和摧殘兒童身心健康的檄文,後是回憶童年美好生活,表達自己對三味書屋那種教學方式的厭惡和摒棄,諸如批判,揭露,不滿等此類字眼幾乎在每一篇涉及此文的分析中隨處可見。在這些分析中,先生成了一個樣板戲裡苦大仇深的老貧農,在任何一個場合都不忘一把血一把淚的詛咒那萬惡的舊社會,那萬死的老地主。不知先生泉下有知,看到這些東西,會不會一下子坐起來。

  誠然,先生對於黑暗的社會,貧弱的國家,愚昧的民眾是有著痛心疾首的恨,那是基於一個先覺者的敏銳,一個思想者的責任之上的,但這一切並不妨礙先生作為一個有血性,有情感的男人抒寫自己的夢想,回憶,失落與惆悵。

  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中,作者用實在的筆調詳盡生動的回憶了自己童年時代的生活,那是一個孩子眼裡的世界,有百草園裡與自然的親密接觸,有神奇驚險的傳說,有雪天裡捕鳥的樂趣,也有離開百草園的失落和疑惑,三味書屋裡新奇的追問,單調的學習和課餘時偷樂的興奮。一切都是那樣的天真,那樣的美好,而這些才是此文的終極目的,那就是一個年已不惑的男人對自己童年最甜蜜,最溫暖的回憶。

  當然,做為一箇中年男人,尤其是一個有著深刻思想和犀利筆觸的作家,他的作品中不可能不帶有自己的思想和風格。那些不加修飾而自然天成的描寫,沉穩凝重的敘述,深刻詼諧的議論,張弛自如的抒情無不顯示著一代文學大師老道的功力。或許這些就是被許多人認為的檄文,戰鬥的特徵吧!

  課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教學反思6

  剛剛結束了《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用了兩節課不到。記得在上學的時候巨恨魯迅的文章。難懂,難背,包括這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就此奠定了討厭這個愛罵人的老頭的基礎。直到現在。但是在給學生講這篇文章之前,我就想,能不能不讓我的學生產生我這樣的情緒,拋開個人偏見,魯迅是堪稱文壇泰斗的人物,如果讓他們現在就失去了興趣,那必將是和我一樣的結果,見魯迅的文章就退避三舍。於是,我讓自己不帶任何成見的去重新品讀這篇文章,其實《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還是相當有趣的,初讀下來,會被其中有趣的事物所吸引。記得小學的時候我還曾經嘗試著按照魯迅的方式去捕過鳥,雖然一無所獲,但是孩童的那份好奇和天真,現在回想起來仍然很有趣。

  所以在講的時候,第一,要讓學生體會得到童年魯迅的那份樂,事實證明,孩子們的確能夠感受到那份童真和樂趣。但是如果僅僅停留在這個層面就未免太膚淺了,魯迅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已經四十六歲了,身處上海,這自然要從《朝花夕拾》的寫作背景入手,四十六歲的魯迅回憶童年生活,除了快樂意外,還有淡淡的憂傷,這憂傷來自於他對故鄉的思念,正所謂落葉歸根,人到中年,經歷了太多世事的蕪雜,唯有童年那些亮麗、清純的地方才是心靈的避難所。而作為十幾歲的孩子,讓他們深刻的理解這些委實不容易,他們無法感同身受,那麼,就要讓他們瞭解這些背景,去體會魯迅寫文章時不同的心境。

  鑑於以上各方面的考慮,一層一層不斷的深入的同時,適時的引導學生不斷的讀很重要,每讀一篇就帶上不同的情感和體悟,在讀中品味,在讀中走進魯迅。講完以後,有些小小的遺憾,覺得沒有引領學生真正的體會到這篇文章深層的情感。但是,下課後,有一個學生跑過來和我說:“老師,為什麼瞭解了魯迅以後,理解起來就不一樣了呢?”這也算是對我小小的安慰吧。總覺得語文中有很多東西是可以受用終生的,在現在不被名利所擾的時候,多帶給學生一些真正語文的東西是我的目標和最大的快樂。繼續努力。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