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一年級《用數學》教學反思範文(通用6篇)

2020一年級《用數學》教學反思範文(通用6篇)

  作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我們要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教學的心得體會可以總結在教學反思中,快來參考教學反思是怎麼寫的吧!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一年級《用數學》教學反思範文(通用6篇),歡迎大家分享。

  一年級《用數學》教學反思1

  《用數學》這節課是在學生已經掌握20以內退位減法的基礎上,利用這些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培養學生觀察和獲取有用數學資訊的能力,讓學生學會發現問題、提出問題。

  教學本課我重視每一個環節、每一道例題都有明確的目的,並透過引導學生透過獨立思考、小組合作交流、教師適時點撥達到了預設的教學目標。

  我發現新課程背景下,許多課的教學都省略了複習舊知,匯入新課的環節,直接創設情境匯入新課。我覺得要想一節課上得紮紮實實,複習舊知是很必要的,因此我讓學生先口算了10道20以內退位減法,第一道題還讓學生說了口算過程,強調了演算法。我在叫孩子們口算時分別請女生、男生、第1組、第3行……的同學來回答,孩子們只有注意力高度集中,才能在叫到他時快速準確的站起來回答。這樣既複習了舊知,為新課的學習做了鋪墊,又複習了一單元中的確定位置,同時培養孩子們的注意力,可謂一舉三得。

  在板書完課題後我讓孩子們齊讀課題,符合低年級孩子的特點,如果再問問孩子什麼是“用數學”?你怎樣理解?會更好的強化教學內容,幫助孩子更好的理解。

  在教學主題圖時,我首先在大螢幕上出示了這幅彩色畫面,然後透過語言描述為學生創造出一種真實、生動、活潑的遊戲氛圍,激起學生的探究興趣。為了更好的為學生的思維提供導向,我採取先引導學生認真觀察“捉迷藏”圖,再引導他們獨立解決圖中問題,然後全班交流,總結解題的思路。有了解決第一幅圖的基礎,於是丟手絹圖和踢足球圖我讓學生們在小組內討論解決。我則參與小組討論和巡視、瞭解、收集好的表現和出現的問題,透過反饋、講評,提升同學們的思考水平。小組合作不流於形式,這與平時的指導、訓練分不開。在小組合作學習時孩子們有分工,有合作,孩子們會說、能說出本小組學習的成果。

  教學中我幫助孩子們理清怎樣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同時概括總結出解決問題的基本方法: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把解決問題的方法貫穿到整個教學過程中,學以致用、條理清楚、主題鮮明。

  由於這節課有撫順市的教研員田老師、新撫區的教研員王老師、欒校長以及年組教師聽課,所以在反饋時我為了顧全孩子們的面子,保護他們的自尊,沒有像平時那樣讓做錯的孩子說說自己錯在哪裡。其實在平時的教學中,我會使教學反饋實實在在,及時糾正孩子們做題時出現的錯誤。

  教研員聽課後也提出了本節課的不足之處:一是反饋不到位;二是孩子的發言有兩處我沒有注意傾聽,發言的錯誤沒有及時糾正。

  從以上兩點,我感覺到自己教學機智運用不夠自如,因此,探索的道路上還需加倍努力。

  一年級《用數學》教學反思2

  在教學中,我注重對學生進行“用數學”過程的指導,讓他們明確大括號和問題所表示的意義、重視學生親身經歷觀察畫面、理解畫面內容、選擇有用條件和恰當的方法計算的過程,以此讓學生獲得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基本方法和途徑。

  但在教學過程中還有幾個地方有待改進:

  1、對於大括號的作用沒有很好的體現。在引入大括號時我只是用課件演示出大括號,告訴大家大括號表示把兩個或幾個物體合起來。如果此時可以讓學生用手勢來演示一下,學生的理解起來會更簡單,再讓學生來說說你覺得大括號有什麼作用,突出大括號的作用。

  2、在對進行加法和減法的對比中,只是流於形式並沒有很好的運用。在對比中我只是讓學生觀察這兩個題目有什麼不同的地方。當學生說出問號的位置不同時,我急忙把話題接過,自己沖沖的總結了一下,以至於在後面的練習出現了很多的問題。這個部分是本節課的重點,如果在這裡能讓學生多說說,讓他們自己發現其中的不同,再透過他們自己的話說說什麼情況下用加,什麼情況下用減,教師這時再做一個總結,這樣也許後面的教學會更順利。

  3、在後面的金魚圖的練習中(求部分數),學生出現了很多的問題,因為求部分數是今天這節課第一次接觸,圖中並沒有出現一些動態的畫面,所以學生很難入手,在這裡用了很多的時間講解,但是最後反饋的情況還是不理想。除了可以從上面的對比中做出一些調整外,我覺得在新課的教學時(兩幅兔子的教學中),因為課件的播放往往不能讓學生留下很深的印象,所以如果此時能夠在黑板上畫一些簡易圖(如圓圈圖),這樣學生在後面的練習中有一個參考的模型,碰到類似的題目學生會去對比,對於學生來說有一個依託,這樣對於題目的理解會更好。

  今天學了《用數學》,反思如下:

  1、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整節課以金色的秋天為主線,努力營造輕鬆、快樂的學習氛圍,將情境圖動態化,用課件來彌補傳統教學手段的不足,使學生思維活躍,興趣盎然,引領學生體驗數學的魅力,體驗學數學、用數學的樂趣。

  2、注重對學生進行解決問題過程的指導

  在課上,充分讓學生親身經歷觀察畫面、理解畫面意思,再選擇有用條件和恰當的方法計算的過程。讓學生透過對比,觀察,自己發現問號的位置不同,所求的問題就不同,解決問題的方法也就不同。並用手勢、肢體語言等幫助學生體會求整體用加法,求部分用減法。

  一年級《用數學》教學反思3

  一、自我評價

  1、用學生感興趣的動物主題圖,引起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慾,並且以幫小動物解決問題貫穿整節課。這樣使孩子們覺得自己很能幹,能幫助這麼多動物解決問題,因而他們顯得信心十足。

  2、注重讓學生體會用數學的過程,有意識地培養學生數學語言的表達能力。學生在理解圖意列出算式後,重點讓學生說出為什麼選用這種方法計算,又是怎樣算出如9-3=6的。以此使學生更深刻地感受自己用所學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

  二、問題反思

  1、課件單一,缺乏動感。我選擇的都是單一的圖片,本來森林中的動物是鮮活的,如小鹿跳舞、鳥叫聲等。因而學生並沒有真正感受到小動物的活潑可愛。

  2、對重點知識挖掘不深。上課一開始,雖然突出了大括號和問號的意義,但在後來學生說圖意時,卻沒有突出這兩點。

  3、教育機智不夠靈活。最後小結時,有位同學說學會了1、2、3、4、5、6的加減法,我當時強調了是與8、9有關的加減法。其實學生這樣說也可以,的確與1、2、3、4、5、6有關,雖然我沒有說他說錯了,但當時的這種處理方式有欠妥當。

  三、教學重建

  1、本節課中書上有一幅小猴子圖,學生回答時只說了左邊、右邊,當時我沒想到讓學生仔細觀察圖中的小猴子,它們有的中吊在樹上,有的蹲在樹下……如果我引導學生從多種角度去觀察,也許學生的思維就會因此而得到發散。

  2、學完小鹿圖和蘑菇圖後,如果再設計一個與孩子們現實生活貼近的情境,那樣會使他們更加真實地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從而生髮出對數學的興趣。

  以上是我對《用數學》這節課的教後反思,如有不當之處,請各位領導批評指正。

  一年級《用數學》教學反思4

  本節課我是按以下幾方面來設計我的教學的:

  1、體會數學問題的來源和含義。

  課一開始,教師就讓學生提問,使學生體驗到什麼是問題,為什麼要提問題。然後將提問題的要求提升,引導學生提生活中的數學問題,使學生明白數學問題在生活中存在的意義和價值。當學生明白什麼是數學問題以後,就可以順理成章的轉入新課的學習。

  2、新課教學。

  教材對這節課的編寫是按三個層次來安排的:

  一是給出條件問題完備的應用問題,藉助情景讓學生理解意義進行計算;

  二是給出明確的資訊、資料,由學生提出問題後,理解意義進行計算;

  三是由學生自己收集背景材料中的數學資訊,自己根據資訊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受生活閱歷和理解能力的限制,小學生對抽象的數學知識往往難以理解。因此,例題教學充分運用了現代教學媒體,發揮直觀性作用,創設了逼真的情境,為學生提供豐富、生動、直觀的觀察材料,促進學生激發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學結合如上述的三個層次,首先是由計算機創設情境,一群小朋友在做遊戲,遊戲一個一個的出現。在這一過程中不要求學生急於回答,而是讓同學們靜靜的思考,仔細的觀察,讓學生充分感受資訊後,提出思考問題,組織討論:“根據圖中小朋友的活動你能提出什麼數學問題?你喜歡說哪個活動就說哪個活動。”這就比第一環節的讓學生自由地提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難度大,學生必須從多角度收集資訊、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這樣設計的主要目的是把生活的實際問題抽象成書本知識,使學生掌握如何根據特定的事情提出數學問題,解決數學問題,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從小培養創新意識。

  在第一層次學習成功的基礎上,繼續利用計算機演示教材“做一做”的小鳥動態圖,呈現兩個條件:“有17只小鳥,飛走了8只。”根據演示,引導學生感受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形成初步數感,並能試著提出問題。接著再演示出現“15只小鹿”,要求學生根據這一條件提出問題。最後讓學生自己蒐集畫面上的數學資訊,選擇合適的條件提出問題。以此來體現兩個教學層次,一是有指導的提問題,二是創造性的提問題。值得一提的是學生的書面列式,教師並不是要求學生按照老師的規定選擇,而是給學生充分的自主權,喜歡寫哪題就寫哪題,還可以自己提問題自己解答。這樣做,尊重了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使數學教學面向全體學生,體現了課程標準中的“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教學”和“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的基本理念。

  3、知識應用。

  在本節課的最後,我設計了兩個應用活動,一是觀察學生的獎品“智慧鳥”引導學生從大小、顏色等不同的角度提出問題;二是觀察其中的`一個組的人數,根據這個條件從多角度提出問題。從而使學生透過觀察身邊的事物發現數學問題,真正實現本節課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目的。當學生反覆體驗到用數學知識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後,教師和學生一起總結出這節課的課題──“解決問題”。

  總之,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力求使學生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式主動地研究和學習,並因地制宜從現實生活中提取素材將書本知識與生活相聯絡,讓學生親身感受到身邊顧在數學,使數學成為學生生活必不可少的工具。

  一年級《用數學》教學反思5

  本課是在學生學習了20以內的加減法和上學期所學的“用數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對前面所學的知識進行綜合和提升。要求學生不僅能根據已知條件和問題進行列式,還能自己提出問題,進行解答。在本課中,我根據新課標的理念,力求使學生認識到現實生活中蘊含著大量的數學資訊,讓學生體會到數學在現實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

  教材特別注意培養學生從生活中發現並提出簡單的數學問題的能力,例如,例題或練習題插圖一般展示了一個含有數學問題的現實情景,使學生體會到現實生活中存在著許多數學問題;題目中往往只明顯出現一個條件和問題,另一個條件需要學生自己去尋找;使學生初步體會一個數學問題是怎樣提出來的、是如何解決的。這方面雖然是教材設計精彩之處,但往往也是老師最難教的地方,因為對於低年級的學生而言,缺乏知識的積累,對數學知識中的條件與問題是不能很好的理解的。教學中如何讓學生理解圖意及所求問題,並能用數學語言準確表述出來也是教學的關鍵與重點。許多學生在觀察了插圖後都能較快地用算式表示出圖意,由於是生活中的實景,學生容易理解,所以能較快地列出算式。但學生只能簡單地將物體的數量與數字相對應,合起來用加法做,而吃掉、用去、減少幾個都用減法表示,對於減法的含義,學生並沒有深層次的理解。

  其實對於《用數學》教學最基本的方法就是先請學生說一說這張圖提供了什麼資訊,是文字告訴我們,還是你從圖中找的,找到圖文中最準確的資訊,要求的問題是什麼,然後逐步幫助學生理清圖中的條件和問題之間的關係,明確這類問題應用什麼方法解決,從而達到學生正確列式計算的目的。因此,課堂上我非常注重培養學生讀題的能力,從“讀”中讓學生找出資訊,最終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

  反思本節課,我認為還要做好以下兩點:

  1、在設計問題上要下功夫,突出問題的難易層次,要激起學生提問題的積極性。本節課中提問題的人始終是班上學習好的幾名學生,其他同學的參與度不高,或只是想提出簡單的問題,怎樣真正調動學生愛提問題,多角度提出問題這一點需要加大力度和投入。

  2、要留給學生思考,交流的時間。任何知識的吸收和消化都需要一定的時間。在課堂教學中應進一步合理安排留給中下生“消化知識”的時間和空間。要充分利用師生之間的交流來啟發學生從能夠提問題到進一步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再到能從不同角度提出問題,提出不同方面的問題,讓學生在教學活動中能力得到逐步的提高,體驗到學習的成功與快樂!

  一年級《用數學》教學反思6

  “用數學”是以新的教學理念為指導,注意結合計算的教學,安排應用數學解決的內容,激發學生主動參與、發現,培養學生“用數學”的意識,透過數學活動,採用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動方式,讓學生了解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廣泛聯絡,會靈活運用不同的方法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體會學習數學的重要性,逐步獲得數學的思想方法,並促使應用意識的形成。

  這節課是鞏固第47頁、58頁的教學內容,整合第107頁的內容。重在引導學生用數學解決問題,透過觀察,在情境圖中會找有用的資訊,並會選擇相應的數學資訊,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同時鞏固和熟練10以內的加減法。

  第一個環節是鞏固第47頁、58頁的教學內容,出示帶大括號和問號的情境圖,引導學生完整的敘述圖意。在大括號和問號這些符號的引導下,完整地認識了一個用數學的整體形式。在此基礎上,透過改變問號的位置,重點引導:問號在哪?問題是什麼呢?加強對“問題”的感知和理解。

  第二環節是在沒有了符號(?)的開放情境中。首先引導學生有條理的觀察,交流看到的數學資訊,然後引導學生初步體會根據合適的資訊,可以提出相應的數學問題。如根據你看到的左邊有2個黃蘑菇,右邊有1個黃蘑菇,可以提出什麼數學問題?

  第三個環節是在此情境下,自己選擇資訊,提出相應的數學問題。如同學們根據左邊有2個黃蘑菇,右邊有1個黃蘑菇,提出了一共有多少個黃蘑菇?真棒,再看圖,根據其他資訊還能提出什麼數學問題呢?小組裡先說說。然後彙報根據什麼資訊提出了什麼問題?怎麼解決?重點解決“一共有幾個蘑菇”的問題。特別注意引導學生從多角度分析問題,尋找不同的解決策略。比如引導學生思考除了按左右來分,5+4或4+5。還可以怎麼樣計算?還可以按顏色分,3+6或6+3。讓學生在用不同方法解決問題的活動中,產生樂趣,鍛鍊能力。

  第四個環節出示109頁游泳圖,要求先仔細觀察找出數學資訊,根據資訊提出相應的一個數學問題來解決。你想解決什麼問題就解決什麼問題。解決問題是學習的目標。教師要求每個學生根據資訊,用自己的思維方式自由地、開放地去感悟數學知識,主動獲取知識。體現了用不同資訊,提出不同問題的用數學的思想。透過彙報,引導學生體會同樣是解決“一共有多少人”的問題,卻列出了不同的算式。這是一個開放性提問,小組進行協作學習,在自主探究的基礎上讓學生在小組內充分展示自己的見解,在小組合作交流中學會互補學習,提高交往能力,並獲得積極的數學情感。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