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數學下冊《數學廣角—找次品》的教學反思範文(精選12篇)

五年級數學下冊《數學廣角—找次品》的教學反思範文(精選12篇)

  身為一位優秀的老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課堂教學,透過教學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優秀的教學反思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五年級數學下冊《數學廣角—找次品》的教學反思範文(精選7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五年級數學下冊《數學廣角—找次品》的教學反思 篇1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地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靠模仿和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因此在進行《找次品》的教學時,我主要是透過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學習等方式,來凸顯數學建模和最佳化思想。

  一、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教材的編排是先分析從5瓶鈣片中找一瓶次品的方法和次數,初步認識找次品的基本方法,然後再來分析在9個零件中找一個次品的方法和次數,這時進行最佳化,並且延伸10、11個零件怎麼分?有效地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因此,我透過從3瓶木糖醇中找一瓶次品——5瓶木糖醇中找一瓶次品——9瓶木糖醇中找一瓶次品——8個玻璃球中找一個次品這樣的教學過程。使學生在3瓶中建立利用天平找次品的根,在5瓶中對找次品的方法進行建模,在9瓶中感受方法的多樣性,及時進行最佳化:這種平均分成3份稱的方法,所稱次數最少,最後在8個玻璃球中進一步最佳化方法:在利用天平找次品時,首先要把物品分成3份,能平均分時就平均分,不能平均分時就儘量平均分,這樣,所稱次數最少。透過這樣的課堂教學,既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又能最佳化教學過程,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二、教具的直觀演示,提升學生的數學思維。

  用天平實物進行試驗,可能會出現諸多問題:學生看不太清楚,實驗效果不明顯;每一次稱時,都需要對天平進行調節與處理,麻煩且費時。但在本節課中,又必須要藉助直觀演示,幫助學生建模和推理。因此,在教學中,我讓學生利用天平模型來直觀演示和操作,這樣不僅可以節約課堂教學時間,同時又訓練學生的邏輯推理,提升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為後面脫離具體的實物操作,實現從具體形象思維到抽象邏輯思維的過渡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三、簡潔準確的敘述推理,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

  語言是思維的載體,簡潔、準確的敘述操作和推理的過程,是本節課的一個重點。因此,在學生的實踐操作中,我要求學生邊擺邊說,從而訓練學生從具體到抽象的能力和語言表達的能力。在學生的敘述過程中要求語言儘量簡潔,如:在天平的兩個托盤裡各放2瓶,可以說成2,2一稱等。透過這樣一系列的訓練,學生的表述會更清楚,語言會更簡潔、準確,學生的思維也會更加的完整、快捷,從而提高了整節課的教學效率。

  四、利用已知結論,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從以往的教學中發現,本課容量大,時間緊,很不容易完成預定教學任務。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根的建立,方法建模時,要求學生要簡潔、準確的敘述操作和推理過程,在後面教學中,就直接利用已經發現的結論,不再重複、累贅的敘述。例如:27(9,9,9)第一次9,9一稱,然後再從9個裡面找次品,就直接利用前面的結論。

  五年級數學下冊《數學廣角—找次品》的教學反思 篇2

  作為一線的數學教師,我一直在不遺餘力地追求心目中的理想課堂:直面學生的數學現實、尊重教師的個性創造、目標落實有效、學生持續發展。而有效的課堂教學需要教師透過不斷的反思發現不足,從而改進教學設計。最近教研室開展了“一課同上,同課異構”活動,作為青年教師的我經歷了兩週的精心準備,並進行了多次的的課堂實踐之後,感慨頗多,收穫頗多,並對有效的課堂教學有了更深的認識。

  一、美好的預設≠理想的課堂

  找次品這節課屬於思維訓練課,主要培養學生的最佳化意識和邏輯推理能力,同時掌握找次品的最優方法。

  我是這樣設計教學過程的:先從3個零件中找一個偏重的次品,再從5瓶口香糖中找一個輕一點的次品,讓學生初步掌握找次品的基本方法,接著再來分析9筐松果中找次品的方法和次數,這時進行最佳化,並用12個零件進行驗證,最後設計的鞏固練習是:有15箱餅乾,其中有一箱是次品,輕一點。至少稱幾次一定能把它找出來?該怎麼分?在教學中我讓學生利用手中的學具做一做(稱的過程),然後同桌說一說(怎樣稱的)。看著學生們動手又動腦,積極、主動地參與研究,我也禁不住加入其中。精心預設後的課堂顯得更加活躍,更加生機勃勃。在這時問題出現了,學生在驗證時發現12個零件不用平均分成3份,平均分成4份,3個3個的也可以只用3次就找到次品。我隨即問道:“有沒有比平均分成3份更少的分法?”學生:“沒有。”“一般情況下我們就平均分成3份去稱,次數一定是最少的。”我倉促的進行了小結。40分鐘的課堂就這樣結束了,帶著遺憾,帶著疑問下了課。

  二、精雕細琢,和學生一起收穫著

  課後我又反覆解讀教材,回憶著課堂上的一個個鏡頭,聽了其他老師的點評和建議,我重新備課,又進行了第二次上課。

  這次我是這樣預設的,把3個零件和5瓶口香糖作為學生研究的起點,3給以最優策略的暗示,5給予學生研究方法的指導,師生結合共同研究,訓練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表述能力,而9個零件是研究的主體,學生獨立自主研究,找出最優方案,並體會最優方案的道理。將待測物品平均分成3份這種方法,在第一次稱時,能確定合格品的個數最多。無論天平是否平衡,都能一次排除三分之二的合格品。將第二次稱的範圍縮小到待測物品的三分之一。經過老師的引導,學生髮現了其中的奧妙。這次我把原來的鞏固練習換成了有趣的小遊戲——猜一猜,猜猜如果有27個、81個、243個待測物品,要想找出唯一的次品,用天平稱至少稱幾次一定能找到次品?讓學生運用本節課的知識實現思維的跨越,並從中發現規律,如果待測物品個數×3,那麼找次品稱的次數會加1。課堂上學生們積極舉手發言,交流想法。透過觀察、猜測、實驗操作、畫圖、推理與合作交流等學習方法,使學生的思維逐步提高,進行最佳化思維的滲透。

  本節課所研究的待測物品個數都比較特殊,都是3的倍數,剛好可以平均分成3份,我準備第二課時再研究其他普通的一些數如8個、10個等。

  “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面對新的教學內容,我們習慣性的反應就是“難”,可經過這次磨練,我才發現不是教材難,而是自己太“懶”,不願意去學習,不願意去思索,其實方法總比困難多。有效的課堂需要精心的預設,有效的課堂需要不斷反思。

  五年級數學下冊《數學廣角—找次品》的教學反思 篇3

  新課程數學五下教材在數學廣角中安排了“找次品”這一內容的教學,其目的是透過“找次品”這一探索性操作活動為載體,讓學生透過觀察、猜測、試驗等方式感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再透過歸納、推理的方法體會運用最佳化策略解決問題的有效性,感受數學的魅力,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推理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基於以上認識在進行“找次品”這一內容的教學時,對教材進行了處理,以求更好的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

  精選研究數量,逐步最佳化找次品的方法

  教學過程中我放棄的了教材中以3個物品、5個物品再到9個物品的研究順序,將其改為3個物品、4個物品、8個物品、9個物品進而擴充套件到10個、27個物品中找次品的研究。操作過程簡述如下:

  1.探究3個物品中如何尋找輕的一個,利用學會已有的知識經驗,充分發揮學生的想像和思維能力,在體驗了找次品方法的多樣性後,以用天平稱作為實踐操作,第一次最佳化找次品的方法,使學生得出找次品用天平稱最方便。並在教師的指點下完成數字化的分析方法:

  平衡1次3(1、1、1)

  不平衡1次

  2.利用不同的分法探究出4個物品中找一個次品的方法,在學生實踐操作和數字化的分析過程後,質疑利用天平稱找次品時,一般要將物品分成幾分?兩份還是三份?引出用較大數量來進行研究的必要性,並隨機引導學生用數字化的方法去研究8個物品中的次品應如何找。當學生得出方法後,將學生的所有方法羅列在學生面前,利用觀察讓學生髮現資料大時分兩份的方法次數不是最少,第二次最佳化找次品的方法,是學生初步得出用天平稱找次品時一般要分成三份,兩份在天平上、一份在天平外。但同時有給學生製造一個懸念:同樣分三份,有些稱的次數少,有些卻反而更多?激起學生進一步探究的慾望。

  3.以9個物品為例繼續研究,第三次最佳化找次品的方法。在關注學生用數字化的形式來分析問題的同時,反饋出學生的解題方法,幾關註解題策略的多樣化,又為方法的最佳化提供可做分析的藍本。(其中部分方法不做全面展示)

  9(4、4、1)4(1、1、2)2(1、1)3次

  9(3、3、3)3(1、1、1)2次

  9(2、2、5)5(2、2、1)2(1、13次

  9(1、1、7)7(1、1、5)5(1、1、3)2(1、1、1)4次

  而後教師重點指導交流:哪種分法能保證用最少的次數稱出次品?這種分法有什麼特點?從而得出平均分能夠保證找出次品且稱的次數最少這一結論。隨機使學生產生不能平均份的數量應該怎樣處理的問題,引導學生觀察剛才8個物品找次品的方法,思考其中分三份的幾個情況?從中發現“利用天平找次品,如果待測物品的數量不能平均分成3份時,我們要儘可能的使每一份的數量差不多,其中必須有兩份要一樣多,另一份的數量儘可能與之接近。”最終最佳化找次品問題的解題策略。

  猜想驗證,探究規律

  回顧前面找次品的研究,讓學生髮現在3個物品中找只要1次,4個物品中找只要2次,8個、9個物品中找也只要2次。並猜想5個、6個、7個物品中找的話,要用幾次才可以了?並進行分析驗證,得出在4個到9個物品中找一個次品只要用天平稱2次的結論。隨後讓學生研究10個和27個物品中找一個次品的次數,既做為前面所學知識的鞏固練習,又讓學生進一步探究找次品的規律,得出相應的結論。

  五年級數學下冊《數學廣角—找次品》的教學反思 篇4

  “找次品”是人教版數學五年級下冊第七單元數學廣角的內容。這節課中要找的次品是外觀與合格品完全相同,只是質量有所差異,且事先已經知道次品比合格品輕(或重),另外在所有待測物品中只有唯一的一個次品。

  在教學內容上安排了兩個例題:例1透過利用天平找出5件物品中的1件次品,讓學生初步認識“找次品”這類問題基本的解決手段和方法。例2的待測物品數量為9個,在實驗上具有承前啟後的作用。便於學生與例1的結果進行對比,從而總結出解決該問題的一般思路。

  在授此課時,透過身邊生活例項,為學生創設問題情景,讓數學問題生活化,一上課就吸引住學生的注意力,調動他們的探究興趣,為後面的教學做好鋪墊,使學生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設計這一環節,聯絡生活實際,可以激起孩子們學習的興趣,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能使學生肯動腦、想參與、樂學習。

  按照例題,本課例1是從5瓶鈣片中找到次品,而我卻讓同學們先從3瓶口香糖中找出次品,這樣就降低了教學起點,學生很容易的從3箇中找到次品。那麼在後面的5瓶、9箇中找次品就容易多了。不會產生挫敗感,增加成功的體驗,使本課更容易進行。

  本課我讓同學們從3箇中找出次品這比較簡單,然後加深到從5個、9箇中找次品,並且在9箇中找次品的過程中滲入最佳化思想,讓孩子們尋找最佳化策略,接下來讓學生再用27進行驗證,加深了學生的體驗。整個教學過程注重讓學生經歷了探索知識的過程,使他們知道這些知識是如何被發現的,結論是如何獲得的。在此過程中知識層層推進,步步加深,讓孩子的推理能力慢慢地達到一定的高度,思維也不至於感到困難。

  在教學過程中,我充分的運用了研究性學習的教學方法,不把現成的答案或結論告訴給學生,而是試圖創設出問題情境,引發學生認知上的矛盾、衝突,激起學生探求知識經驗和事理的慾望,繼而呼叫已有的知識經驗和生活積累,提出解決問題的猜想和策略,並透過觀察、實驗、操作、討論、思索等多種活動進行研究檢驗。在研究性數學學習中,知識不再是被學生消極接受的,而是學生自身積極地、主動地去探求獲取的。學生在教育教學中是發現者、研究者,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五年級數學下冊《數學廣角—找次品》的`教學反思 篇5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和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我這節課的設計著力讓學生透過參與有效的實際操作、觀察比較來概括出“找次品”的最佳方案。把學生的學習定位在自主建構知識的基礎上,建立了“猜想——驗證——反思——運用”的教學模式。讓學生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及運用最佳化的方法解決問題的有效性。培養學生的自主性學習能力和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本課的教學中有這樣幾點做得比較好:

  一、注重學生的自主探索。

  教學中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引導者、合作者,而非知識的灌輸者,因而對一個問題的解決,不是要教師將現成的方法傳授給學生,而是教給學生解決問題的策略,讓學生在積極思考、大膽嘗試、主動探索中,獲取成功並體驗成功的喜悅。為此,我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去獨立探索、儘量地顯現他們的不同稱法,最後透過對比發現結論。如我首先安排了從5箇中找次品,採取學生動手實踐、小組討論、猜想探究的方式教學。要求學生說出各種找次品的方法,從而讓學生感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其次安排了8個,繼續透過動手操作、小組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讓學生繼續發現多種方式找出其中的1個次品。最後安排了9個找出次品,這次提高難度要透過寫一寫的方式找出次品。總結以上三種情況要求學生歸納出解決這類問題的最優策略,從而讓學生經歷由多樣化過渡到最佳化的思維過程。如分幾份最好?每份幾個最好?引導學生髮現分成3份稱的方法最好,進一步認識“找次品”這類問題,探索解決問題的最優方法。

  二、注重數學思想方法的培養。

  在數學廣角的教學中培養學生數學思想方法一直是我們數學教學學科的特色。我在教學時滲透了一定的數學思考方法。本課的開始我就滲透了化繁為簡的數學思想方法,然後在學生眾多的策略中提煉出一般方法和最佳化策略;最後,再利用歸納出的方法去解決待測物品數更多時的問題。這過程中,就滲透了不完全歸納法,最佳化策略、分析,討論等多種教學方法。讓學生經歷探索數學知識的過程。圍繞問題的解決,讓學生經歷探索數學的過程,進而使學生得到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提高數學思維能力。透過在解決問題中展開觀察、操作、猜測、實驗、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感受數學思想方法,提高他們的數學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重視操作活動,發揮主體作用。

  本節課的活動性和操作性比較強,沈佳老師讓學生藉助圓片,以動手操作為手段,以思維訓練為目的,把5個零件和8個零件作為學生研究的起點,放手讓學生操作探索,讓學生透過操作、思考、討論、交流去獲得數學知識,使學生得到主動發展。

  雖然本課從整體上來看還是比較成功的,達成了預設的教學目標,但是有些細節問題還是應該注意的。如:對於孩子們發言的點評還應該再有一些針對性;時間的控制再合理些,如在5箇中找次品的時間再壓縮一些為8和9再節省出一些時間會更好。讓課堂時間分配更加合理。

  五年級數學下冊《數學廣角—找次品》的教學反思 篇6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和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這節課的設計著力讓學生透過參與有效的實際操作、觀察比較來概括出“找次品”的最佳方案。把學生的學習定位在自主建構知識的基礎上,建立了“猜想——驗證——反思——運用”的教學模式。讓學生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及運用最佳化的方法解決問題的有效性。培養學生的自主性學習能力和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創設情景

  透過身邊生活例項,為學生創設問題情景,讓數學問題生活化,一上課就吸引住學生的注意力,調動他們的探究興趣,為後面的教學做好鋪墊,使學生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以前的影片畫面距離學生的生活較遠,孩子們興趣不大。集體備課時大家建議這一環節,還是應該聯絡生活實際,這樣可以更加激起孩子們學習的興趣,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

  二、難點轉化

  降低教學起點,按照例題,本課例1是從5瓶鈣片中找到次品,而我卻讓孩子們先從3個藥瓶中找出次品,這樣就降低了教學起點,孩子很容易的從3箇中找到次品。那麼在後面的5個、9箇中找次品就容易多了。不會產生挫敗感,增加成功的體驗,使本課更容易進行。

  三、層層推進

  本課我讓孩子們從3箇中找出次品這比較簡單,然後加深到從5個、9箇中找次品,並且在9箇中找次品的過程中滲入最佳化思想,讓孩子們尋找最佳化策略,接下來讓學生再用12進行驗證,加深了學生的體驗。整個教學過程注重讓學生經歷了探索知識的過程,使他們知道這些知識是如何被發現的,結論是如何獲得的。在此過程中知識層層推進,步步加深,讓孩子的推理能力慢慢地達到一定的高度,思維也不至於感到困難。

  四、知識拓展

  當學生透過例2發現把待測物品平均分成3份稱的方法最好後,以此為基礎讓學生進行猜測:這種方法在待測物品的數字更大的時候是否也成立呢?引發學生進行進一步的驗證、歸納、推理等數學思考活動,逐步脫離具體的實物操作,採用文字分析方式進行較為抽象的分析,實現從特殊到一般、從具體到抽象的過渡。這部分在集體備課後我進行了調整,將以前不能平均分成三份的教學挪到了下一課時。本節重點砸實,能平均分成三份的,怎樣找出次品。總結出規律後,進行了相應的練習。增加了課後“你知道嗎”中一部分內容。學生充分練習後已經能很熟練的運用最優方法解決問題、發現規律。透過今天教學實際來看,效果更好一些。

  五、教學方法

  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的運用了研究性學習的教學方法,不把現成的答案或結論告訴給學生,而是試圖創設出問題情境,引發學生認知上的矛盾、衝突,激起學生探求知識經驗和事理的慾望,繼而呼叫已有的知識經驗和生活積累,提出解決問題的猜想和策略,並透過觀察、實驗、操作、討論、思索等多種活動進行研究檢驗。在研究性數學學習中,知識不再是被學生消極接受的,而是學生自身積極地、主動地去探求獲取的。學生在教育教學中是發現者、研究者,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不足之處:

  1、由於時間關係,在研究從9個和12箇中找次品時,學生小組交流的時間不夠充分,彙報時有些方法,沒有反饋。

  2、板書設計本課板書很難設計,很抽象,不容易使孩子們理解,因此我在設計板書時,在第一次試講的基礎上進行了簡化。用下劃線來代表天平,上面的兩個數字代表托盤兩邊的物品數量,這樣就更形象一些,讓孩子們也更容易理解一些。但改過之後,分析天平兩邊出現的兩種情況,不如以前清楚、易懂。究竟哪種方法更利於學生理解,希望大家一起來探討。

  五年級數學下冊《數學廣角—找次品》的教學反思 篇7

  《找次品》是人教版教材五年級下冊數學廣角里的內容,屬於一節思維訓練課,以“找次品”這一操作活動為載體,讓學生透過觀察、試驗明白解決問題的多樣性,體會運用最佳化方法解決問題的有效性。主要培養學生的最佳化意識和邏輯推理能力,同時掌握找次品的最優方法。

  本節課先分析從5個零件中找一個次品的方法和次數,初步認識找次品的基本方法,然後再來分析在9個零件中找一個次品的方法和次數,這時進行最佳化,並且延伸10、11個零件怎麼分?教材雖然給我們提供一個基本教學思路,但是教學過程如何展開;最佳化在什麼時候妥當;還需要教師充分地備好課。

  充分的動手操作和課件直觀演示是學生分析找次品次數的基礎。本節課是屬於思維訓練課,所以難度較大,比較抽象,學生學起來會有困難,特別是對學習能力中下的學生。這節課我給每個學生提供了學具,讓學生借學具模擬稱一稱,並小組交流方法,同學間相互幫助,讓學生都能理解找次品的基本方法和基本原理,為接下來符號化分析稱球過程打下了基礎。課堂上還有一部分同學一直很“安靜”,那就是他們的思維根本就沒有調動起來。

  本節課中教師力圖滲透一些基本的學習方法,如觀察,比較,分析、猜測等方法始終貫穿著整節課。我覺得,如果單單讓學生獲得一些有關找次品的知識似乎意義不大,而日常生活中的很多問題也不可能在一節課中一一認識,只有具備了一雙善於發現的眼睛和一顆樂於探索的心,才能更多更好的學會找次品的方法乃至認識更多更廣的生活世界,這也是我們教師要在教學中經常要體現的重要思想。

  五年級數學下冊《數學廣角—找次品》的教學反思 篇8

  這節課,我連試教合在一起,一共上了3次,但是每一節的教學任務都沒有,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呢?針對各位老師對我的評課意見和自己的想法,對這節《找次品》進行如下的教學反思:

  這節課以“找次品”這一操作活動為載體,讓學生透過觀察、猜測、實驗等方式感受解決問題的策略的多樣性,在此基礎上,透過歸納、推理的方法體會運用最佳化策略解決問題的有效性,感受數學的魅力。

  在課前談話環節,我用分過的一瓶七彩糖和沒分過的七彩糖進行對比,從而引出“次品”這一概念,讓學生從這兩瓶中找出次品,根據學生的回答,引出用天平稱。這一環節,我感覺上還好。

  但是在學生示範了從3個物品中,只要稱1次就可以找出次品這個環節後,我不應該重複學生的示範過程,而是應該呼應此環節的開始部分,讓學生思考從2個物品中只要稱一次就可以找出1個次品,為什麼從3個物品中也只要稱一次?這個道理不應該由我來說,而是應該讓學生自己想明白找次品的基本原理。

  接下來的從4個物品中找1個次品環節,此環節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能夠用數學的方式來表示找次品的教學過程。我採用學生邊說找次品的過程,我隨機板書。由於多媒體的黑板離學生比較遠,而這節課要板書的內容比較多,所以我寫的字相對很小,這些種種原因,大多數學生對我在黑板上寫的數學方式,並不是十分理解,雖然對著黑板又引導學生把找次品的過程又說了一次,但亡羊補牢的效果已經不明顯了。在學生說方法時,我不應該隨機板書,而應該跟學生點明,由於隨著物品數目的增多,找次品的過程就更加地繁瑣,所以要採用一種新的表現方式,從而引出用數學方式來表示找的過程,邊回想剛才學生找次品的方法,教師邊隨機板書,也邊介紹怎麼樣用數學方式來表現。

  由於用數學方式來表示找次品的過程這一環節落實地很不到位,導致下面的環節的癱瘓,所以學生從8或9個物品找出次品,在小組內探索花的時間很多,集體反饋時花的時間也很多,但學生都只是還停留在口頭表達層次上,並不能用數學的方式很好地表達出來。

  一堂課要想上得成功,必須環環相扣,每一個教學環節都必須落實到位。這三次的上課,也讓我深刻地體會到,作為一個老師,是整節課的引領人物,教學節奏的把握尤其重要,這是我今後教學應該尤其要注意的,高段教學的節奏該怎樣把握呢?以後要多聽聽高段老師的課,多學習他們教學時節奏地把握,哪裡該講,哪裡不該講。

  五年級數學下冊《數學廣角—找次品》的教學反思 篇9

  從真正開始設想這節課到開課大概有3星期,在這二十來天的時間裡,我輪迴著與許冬麗導師設計教案、試教、討論、修改這一過程。直到最後一次的修改是在開課前一晚上,改完心裡似乎是有那麼一點肯定的,但上完後才直到有那麼多的遺憾!

  首先我不得不佩服許冬麗導師的眼裡,她一眼看出了我上課時的情緒低沉。真的,這節課我沒有試教時的狀態好,能全身心的投入,情緒亢奮,能引領學生的情緒與狀態。這是第一個遺憾,也是我以後的教學生涯中必須要避免。

  接著是我課堂調控能力的不足,在教2個物品裡找次品的環節中,由於自己沒有好好引領,導致學生被我多餘的舉動與語言給糊塗化了。要知道這是最簡單與最開始的環節啊,在這裡就弄不清楚,接下來就可想而知了,學生根本就沒有那種主動性。再加上我在情緒的調控上失敗,整節課給自己的感覺就是很拖很拖。

  最後來說說我教學語言和機智的欠缺吧。首先是課前唱歌,本來想讓學生調整狀態的,沒想到學生說不會唱,我在那會兒也沒想到要玩個遊戲什麼的,也就這麼突兀的就開始上課了。接著就是我在教學中語言重複不精煉不規範。有些問題如果老師問的精準就可以避免學生不必要的思維發散,從而可以節省時間,加大課堂教學密度!這個需要我在今後每一節上課中不斷注意,不斷改進才能慢慢達到的,而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得過來的。

  當然這節課也是有優點的,畢竟有許冬麗導師的大部分心血在裡面。

  首先是教學具的輕便,可重複利用,且直觀易懂。吹塑紙,在小時候作手工的時候接觸過,但不知道它叫什麼,長大之後就再也沒有看過了,以至於許老師說到吹塑紙的時候我還是很納悶這個怎麼用,原來只要用水就能使它貼在黑板上了,非常方便。

  接著就是教學環節設計的層層遞進,思路非常清晰。我想如果不是自己沒有好好把握,換成許冬麗導師去上的話,肯定是很精彩的。

  雖然有太多的不足與遺憾留下來,但我並不洩氣。我知道進步需要在不斷的失敗,然後不斷的反思才能得到的。我也知道在教學道路上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而這一路上又有太多太多的東西等著我去學習與探究!

  五年級數學下冊《數學廣角—找次品》的教學反思 篇10

  在上這課之前,我已有所耳聞——《找次品》這一內容比較難上,教學完之後確有實感。我在試教時(五1班),學生們的表現比較活躍,且能跟著老師的預設完成教學目標,可是這堂課卻恰恰相反,可能與五2班學生的學風有一定的關係。經過反覆琢磨,反覆推敲,可能是由以下幾方面造成的:

  (1)學生的自主探索活動較少,導致學生印象不深刻。在整個教學活動中,學生使終被老師牽著鼻子走,自主探究活動少之又少。例如:在學生自主探索5個物品中找出一個次品時,學生們是在思考,可更多的是想到一種策略後,就不去思考別的方案了。即便其他同學有別的想法,也無瑕去顧忌。因此,在這樣的心境下學習,效果就不佳了。

  (2)形象教學還未鋪墊好,邏輯思維就無法跟上。學生的思維還需要表象的支援,在本堂課表現為實踐操作。當學生們還未真正理解5個物品中找出一個次品的方案時,急匆匆進入下一環節——9個物品中找到一個次品,顯然這一步邁得太大了些。應該先讓學生總結出5個次品中找到1一上次品的一般方法,總結、提煉之後,昇華到邏輯思維的層面,之後再探究9個物品中找一個次品,會使課上得更全面、更有效,孩子們學起來也會變得輕鬆些。

  (3)課堂氣氛調動不夠。整堂課上完之後,總感覺很壓抑,無論是老師的表現還是學生的表現,這是為什麼?分析之後,我認為最為突出的一點就是老師沒有把持到學生的“現狀”,一個知識點教學之後,學生的學情是否已經改變?是否能接受下面的知識?這些,都無從考證。只憑老師單方面的意願進行教學,按部就班,低效乏味!

  這次教學展示活動給我了一次很好的鍛鍊機會,找到自身的不足,方可對症下藥!我深信,只要我們想方設法摸清學生的學情,找到他們的現有知識起點,不斷改變教學方式,使他們樂學、愛學、好學,定會為學生和自身成長輔墊出一條堅實之路!

  五年級數學下冊《數學廣角—找次品》的教學反思 篇11

  找次品”的教學內容本來是在“奧數”活動中有時出現的,現在青島版教材五年級下冊數學與生活中選入,對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和思維能力都是比較好的課。課本主要以“找次品”這一學習活動為載體,讓學生在具體的學習活動中滲透“最佳化”的教學思想方法。

  在教學中,我先讓學生掌握用天平找“5個零件的次品”的方法後,我讓學生猜想,如果9個物品中也有一個次品,幾次一定能找到?學生設想了好幾種方案,我採用分組檢驗,看誰的速度快。透過評價巧妙地把尋找最優方案蘊涵在競賽活動中,極大地調動了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在引導下,學生透過觀察、對比、討論,發現了把待測物品平均分成三份的最優方案。隨後我又提出8個物品中找次品由學生獨立設計法案,在多種方案的比較中發現,如果待測物品不能平均分成三份,則要分得儘量平均。

  五年級數學下冊《數學廣角—找次品》的教學反思 篇12

  “找次品”是五年級下學期數學廣角里的教學內容,屬於一節思維訓練課,主要培養學生的最佳化意識和邏輯推理能力,同時掌握找次品的最優方法。這節課我在認真分析教材的基礎上,並根據學生的認識規律和思維方式進行了設計,反思整節課。

  接到期末考試的時間,確實有點緊,在請教有經驗的老師怎樣講的前提下,直接讓學生討論找次品的最優方法。學生說:“分組法最省時間。”我直接說:“好!下面討論怎樣分組最優方案。”

  “我總結出來了,分成三份。”

  “當待測物品的數量是3的倍數時,把待測物品平均分成三份,能保證用最少的次數找出次品。要平均分成三份哦!”

  “說的很到位,誰還有補充。”

  “當待測物品的數量不是3的倍數時,也把待測物品分成3份,每份個數儘可能接近,使多的一份與少的1份只相差1。”

  “補充的很全面,把樊靜禕與劉懿賢的加起來就是找次品的規律。”

  “好,下面咱們來實戰一下!”

  讓學生把小狀元拿出來,開始做!由於剛才講的快,所以讓學生說答案的時候必須說思路。

  沒有想到,孩子們掌握的這麼好!心裡竊喜。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