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級數學下冊《數學廣角—找次品》的教學反思範文

人教版五年級數學下冊《數學廣角—找次品》的教學反思範文

  作為一位優秀的老師,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我們的教學經驗,優秀的教學反思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人教版五年級數學下冊《數學廣角—找次品》的教學反思範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作為一線的數學教師,我一直在不遺餘力地追求心目中的理想課堂:直面學生的數學現實、尊重教師的個性創造、目標落實有效、學生持續發展。而有效的課堂教學需要教師透過不斷的反思發現不足,從而改進教學設計。最近教研室開展了“一課同上,同課異構”活動,作為青年教師的我經歷了兩週的精心準備,並進行了多次的的課堂實踐之後,感慨頗多,收穫頗多,並對有效的課堂教學有了更深的認識。

  一、美好的預設≠理想的課堂

  找次品這節課屬於思維訓練課,主要培養學生的最佳化意識和邏輯推理能力,同時掌握找次品的最優方法。

  我是這樣設計教學過程的:先從3個零件中找一個偏重的次品,再從5瓶口香糖中找一個輕一點的次品,讓學生初步掌握找次品的基本方法,接著再來分析9筐松果中找次品的方法和次數,這時進行最佳化,並用12個零件進行驗證,最後設計的鞏固練習是:有15箱餅乾,其中有一箱是次品,輕一點。至少稱幾次一定能把它找出來?該怎麼分?在教學中我讓學生利用手中的學具做一做(稱的過程),然後同桌說一說(怎樣稱的)。看著學生們動手又動腦,積極、主動地參與研究,我也禁不住加入其中。精心預設後的課堂顯得更加活躍,更加生機勃勃。在這時問題出現了,學生在驗證時發現12個零件不用平均分成3份,平均分成4份,3個3個的也可以只用3次就找到次品。我隨即問道:“有沒有比平均分成3份更少的分法?”學生:“沒有。”“一般情況下我們就平均分成3份去稱,次數一定是最少的。”我倉促的進行了小結。40分鐘的課堂就這樣結束了,帶著遺憾,帶著疑問下了課。

  二、精雕細琢,和學生一起收穫著

  課後我又反覆解讀教材,回憶著課堂上的一個個鏡頭,聽了其他老師的點評和建議,我重新備課,又進行了第二次上課。

  這次我是這樣預設的,把3個零件和5瓶口香糖作為學生研究的起點,3給以最優策略的暗示,5給予學生研究方法的指導,師生結合共同研究,訓練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表述能力,而9個零件是研究的主體,學生獨立自主研究,找出最優方案,並體會最優方案的'道理。將待測物品平均分成3份這種方法,在第一次稱時,能確定合格品的個數最多。無論天平是否平衡,都能一次排除三分之二的合格品。將第二次稱的範圍縮小到待測物品的三分之一。經過老師的引導,學生髮現了其中的奧妙。這次我把原來的鞏固練習換成了有趣的小遊戲——猜一猜,猜猜如果有27個、81個、243個待測物品,要想找出唯一的次品,用天平稱至少稱幾次一定能找到次品?讓學生運用本節課的知識實現思維的跨越,並從中發現規律,如果待測物品個數×3,那麼找次品稱的次數會加1。課堂上學生們積極舉手發言,交流想法。透過觀察、猜測、實驗操作、畫圖、推理與合作交流等學習方法,使學生的思維逐步提高,進行最佳化思維的滲透。

  本節課所研究的待測物品個數都比較特殊,都是3的倍數,剛好可以平均分成3份,我準備第二課時再研究其他普通的一些數如8個、10個等。

  “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面對新的教學內容,我們習慣性的反應就是“難”,可經過這次磨練,我才發現不是教材難,而是自己太“懶”,不願意去學習,不願意去思索,其實方法總比困難多。有效的課堂需要精心的預設,有效的課堂需要不斷反思。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