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下冊《展示華夏文化魅力》教學反思

七年級下冊《展示華夏文化魅力》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我們需要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透過教學反思可以快速積累我們的教學經驗,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學反思吧!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七年級下冊《展示華夏文化魅力》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展示華夏文化魅力》教學反思1

  備課時,我想這篇要兩課時完成的課文用一課時結束,時間短,容量大,不可能面面俱到,如何才能有效突出教學重、難點呢?我想初一的學生第一次接觸這類人物通訊,應該教會學生選取典型事例有詳有略地報道人物的方法。於是我這樣設計:簡單介紹貝聿銘和蘇州的關係,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然後讓學生假設自己是記者,說說自己會突出介紹貝聿銘的哪些事蹟,接著讓學生按行文順序找出作者是抓住有關貝聿銘的哪些內容來寫的,在這一步驟中明確了文章的主體內容以小標題形式分為三個部分,並啟發學生思考作者詳略寫了哪些部分?(二、三部分詳寫),在每一部分中,貝聿銘的建築設計可寫得也很多,讓學生找出作家又是詳細介紹了哪些建築,緊接著以做回導遊的形式,讓學生介紹這些建築設計的特點以及評價,在這一過程中,學生自然明白了貝聿銘高超的建築藝術和一片愛國之心。

  對於這樣的教學預設,學生的反應好嗎?教學結束後,反思一下整個教學過程,雖不能算十全十美,但教學目標、重難點是完成了,而且學生配合也比較好,這和自己上課前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是密不可分的。

  但是在教學過程中也有不盡人意的地方,比如過多地突出了我預設的意旨,忽略了學生本身感受語文的特點和差異。在短短的四十分鐘裡,我幾乎沒有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去思考,一直是我按照自己的思路在不停的追問,讓他們被動的跟從,因此學生的`積極性得不到有效的激發,課堂氣氛上顯得沉悶了一點。如做回導遊,介紹貝聿銘在非議中建立的三大建築奇蹟的特點這一環節中,學生心思都是在揣摩我的用意,所以他們的回答都是集中於篩選文章資訊,很少有自己完整的分析。如果我能給學生充分思考與想象空間,讓學生暢所欲言,由欣賞畫面到結合文章談談自己內心對貝聿銘的建築感受的話,這樣,課堂就會填充著不同角度與不同的體悟,才會真正啟動、激發了學生的思維,從而使課堂生動活潑起來。

  另外,在帶領學生學習貝聿銘的愛國心這一標題內容時處理得簡單了些。貝聿銘的愛國情體現在什麼地方?學生很快找到了前兩點(中國傳統化,根在中國),第三點學生找到了這麼一句話“他提出,應嚴格控制北京古城區的建築高度,以保持從故宮向外平緩開闊的空間格局”,學生說這點體現了貝老很關心北京城區規劃,體現愛國。另一學生引用貝老說的“在香山飯店的設計上,他下的功夫比他在國外設計某些建築高出十倍。”這也體現愛國。其實學生找得都很有道理,但我的課前預設是讓學生找到貝老的在現代化的建築藝術與中國傳統相結合,於是我很生硬地把學生的思維一個勁地往這點上靠,並進而讓學生尋找香山飯店設計的特點,學生找到了香山飯店不規則院落的佈局方式,它的與周圍環境和諧統一的自然美,卻很難找到香山飯店的設計思想——在一個現代化的建築物上,體現出中國民族藝術的精華,這一點也是香山飯店設計的特點。其實,歸根結底,這個不足是因為我在備課時忽略了備學生這重要的環節,我拔高了學生的認知能力和感悟能力,只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設計,忽視了這一部分的第三段講中國傳統建築藝術對貝聿銘的影響,所以學生根本連中國傳統建築藝術是指什麼都搞不清楚,自然不能明白香山飯店的設計思想特點是什麼。

  透過對這堂課的教學反思,我領悟到教學是常有相當程度的“生成性”特徵,它不是上演充分準備好的“教案劇”,因此課前要反覆研究學生的認知能力和認知積累,制訂出最適合他們的教學目標,教學方法,要把每一個問題都預設好,並能充分考慮學生會怎樣回答,會提出哪些他們感興趣的問題,設想學生在主動學習的過程中可能會碰到哪些問題,老師又如何正確把握好提問的尺度…。並在課堂上針對學生的具體情況來處理偶發問題。同時教師一定要從傳統的角色中悖離出來,把更多的空間留給學生,讓閱讀教學真正實現學生與文字、與教師的多元對話。

  《展示華夏文化魅力》教學反思2

  本文的特點是:典型、精當、貼切,絲毫沒有累贅或不足之嫌,無不顯示出作者的匠心獨運。比如開頭的引子中,作者選的是介紹中國銀行總部大廈,從而引出本文介紹的人物。雖然在貝聿銘的諸多作品中,這座建築並不能說是最傑出的代表。但是這座建築卻是文章讀者最有可能熟悉的一個建築,所以文章開頭選擇了它。文章的三節分別介紹了貝聿銘的成長曆程也體現了其建築的不同特點,在選材上,作者充分注意到這一點,從而使文章的主旨得到最大限度的彰顯。

  在材料安排上,本文的特點是:不僅詳略得當、主次分明,而且在材料安排的順序上,可以看到作者頗費“心機”。比如文章的第二節“在非議中屢創建築奇蹟”,既敘述貝聿銘高峰時期的成就,又表達貝聿銘善於創新的建築風格。作者選了三個材料:肯尼迪圖書館的設計、華盛頓國家藝術館東樓的設計建造成功、巴黎羅浮宮玻璃金字塔的設計。如果按照時間順序上應先說第二個材料,但是作者將貝聿銘在眾多競爭者被選中設計肯尼迪圖書館的材料放到最先,突出了這項設計在其設計生涯中的地位和他的建築風格;然後再敘述華盛頓國家藝術館的設計,表明貝聿銘的成功不是偶然的,他的藝術靈感不是靈光一現,而是長期積累的結果;而玻璃金字塔既代表著貝聿銘最高的成就,也是其建築設計風格的最集中體現,所以理應放到第三位,在語言描述上,也最詳細。在具體描述了三個設計例子後,作者再用間接的語言總結概括他的建築設計之多、成就之高,也就顯得有根有據了。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