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赤壁賦》的教學反思

關於《赤壁賦》的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我們要在課堂教學中快速成長,透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麼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赤壁賦》的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關於《赤壁賦》的教學反思篇1

  當我看到要講的是《赤壁賦》時,心裡很矛盾,因為這一課很有內容可講,但同時內容多,又怕時間不夠,這是剛開始時的困惑,不過,上次講過一次公開課,這次的信心很強,靜下心來,認真回想上次講完課,評委的評價,一定要注意。通過幾遍梳理,閱讀《教參》、查詢相關備課資料,心中慢慢理出了思路,那就是抓住景、情、理三者交融這一線索,分析理解課文,試講幾次,發現效果還不錯,但前提是學生在課前進行了充分的預習,但後來得知:學生還沒學到這一課,那麼教學內容就需要變,這時離正式講課還有六天,作為高三的老師,這幾天忙得不可開交,所以建議以後公開課的時間可否提前,他正好跟高三一摸衝突,於是,迅速定目標,大膽刪節,立足課本,吃透語言。

  可以說,《赤壁賦》的難懂字詞不多,但有幾個比較重要的,所以一定要告知學生,其他的只要結合課下注釋,完全能夠理解,只要問題引導的具體,學生應該能聽懂,事實證明,效果也是不錯的,學生的積極性很高。

  在安排教學環節中,我把這節課的教學重點定位理清感情脈絡,難點是第三、四段的哲理分析。當然,在時間上沒有把握好,分析第四段時,我覺得學生回答得很好,不忍心打斷他們,所以延時三分鐘,不過我覺得學生參與度較高,就是一種成功,能說一些有用東西,能體會做的一點思想,這節課就是有收穫的。

  但我覺得呢裡的多媒體裝置真是太老了,出現狀況,又不能及時彌補,有點不好,以上是我對這次作課一點不成熟的看法,希望大家批評指正,多多交流。最後我想說一句:“作為教師,不講公開課是不完整的,也很難成熟,我就是愛將公開課。”

  關於《赤壁賦》的教學反思篇2

  赤壁賦這篇文章我一共上了五個課時,“戰線”會拖這麼長我也沒想到。第一節課我主要對蘇軾這個人進行的介紹,分別透過“三蘇”、“唐宋八大家”、“蘇黃”、“蘇辛”、“宋四家”等來介紹蘇軾。我將蘇軾的生平遭遇到的坎坷說給學生聽,他們聽得津津有味,還時不時的問我後來怎麼樣。可惜我課前查閱的資料不夠豐富,無法繼續解答學生的問題。

  由於是上《赤壁賦》,我又補充了他寫的一首《念奴嬌赤壁懷古》,讓學生整理在本子上,齊讀了一遍。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慷慨激昂而且富有感情,我心裡想:要是早讀的時候他們也能像現在這樣就好了。時間過得飛快,到了正式想上《赤壁賦》的時候,卻已經下課了。

  因為文體是賦的關係,所以此篇文言文更注重的是誦讀和背誦,體會賦的美感,而不太過強調翻譯與字字對應。況且如此優美的賦,一經過現代文翻譯,美感就喪失了。但由於教學經驗不豐富,我以為字字落實總沒有錯,可是在上課的過程中卻造成了課堂效率低下,學生昏昏欲睡。

  這篇文言的思辨性很強,所以我幾乎是上完一段給學生總結一下本段的思路,幫助學生能夠更好記憶和理解。許多同學在剛接觸這篇文言文的時候,讀完一遍完全不知道什麼意思,結果在我講完全篇之後,許多同學都說在學過的《勸學》、《師說》、《赤壁賦》中最喜歡這一篇,這倒讓我很是驚訝,讓我覺得我的付出沒有白費。

  下面我想做如下反思:

  (1)課前要做到備課充分,多查資料,豐富自己的知識。

  (2)在介紹作者的時候要注意節奏,把握時間,在儘可能快的時間內讓學生對於作者有一定了解,能夠知人論世。

  (3)文言文的教學,需要聯絡文體,正確選擇側重點,而不是通篇一律地著眼在字、詞、句的翻譯上,只需點出重點字詞就好,上課注重學生的聽課感受。

  (4)文言文教學要重誦讀,長此以往,習慣成自然,熟讀成誦。

  關於《赤壁賦》的教學反思篇3

  上完課後,有一份釋然,多少明白了些傅雷“沒有經過戰鬥的捨棄是虛偽的,沒有經過苦難的超脫是輕佻的”這句話的含義;亦有一份沉重,經肖老師等專家的指點,發現自己課堂之淺薄。

  “一堂好課應該呈現從徘徊到突圍的精彩,有掙扎、有衝突、有交鋒,然後從縫隙間突圍,師生均能從文字和課堂獲得突圍的快感。”肖老師的話語讓我感到很溫暖,也促醒了沉醉在自我設計中的潛意識裡的我。是啊,遠方的風比遠方更遙遠,距離讓我更堅定的成長。

  “請大家再次默讀課文,劃出寫“月”的句子,並就你最有體會的一句闡述自己的`理解。”提問過於機械和呆板,進而使整堂課略顯呆滯,缺少靈動,課堂缺少深化的容器,卻一直生成在教師的言語裡。教師自己彷彿已沉醉於課中,卻無法引領學生入境,甚至區域性都沒有,勉強確實是沒有幸福的。

  我清晰地感覺到自己整堂課都在趕場,頻率快,節奏快,看似行雲流水,實則走馬觀花。缺少“點”上的細化,徘徊一詞雖已讓學生感悟了,但聯絡詩境不夠,矛盾場的渲染不夠,學生的生成就不夠,學生其實是成長在自己的思考之中。當然,師生的互動也只是停留在“接招就走”的形式層面,把課堂還給學生也就成了一句空話。教師自己也沒有隨文字情感的變化而變化,需改之。

  “以文率言”的課堂模式顯然忽略了學生的語言積累,課堂上意識到了卻沒有很好的落實。沒有言的積累,何來文的感悟突破,“以言固文”也許才是文言文教學的主要方針。注重人文味的同時卻極大程度的削弱了文言文“雅”的書卷味,淡化了學生的文言感悟和文化薰陶,蘇軾的儒道佛思想隻字未提。

  反思,則是為了更好地前行。這堂課也多少讓我找到了一點自信,這也是對自己最大的寬慰。是命運把我們拋到了路上,且行且拾且習且思。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