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楓樹上的喜鵲》教學反思

《楓樹上的喜鵲》教學反思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教學能力,透過教學反思可以快速積累我們的教學經驗,那麼問題來了,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楓樹上的喜鵲》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楓樹上的喜鵲》教學反思 篇1

  《楓樹上的喜鵲》是部編本第四單元課文。本文講了小作者喜歡站在楓樹下看喜鵲一家,由喜鵲一家的叫聲中,想象到的喜鵲媽媽和喜鵲寶寶們的日常生活。充滿了兒童的奇思妙想。

  在本單元的學習目標中,有一個主要的語文能力的培養——運用學到的詞語,把想到的畫面寫出來。二年級第一次關於想象的能力訓練,要求是:展開想像,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第二次關於想象的能力訓練,要求是:讀句子,想畫面。這三次要求,由易到難,螺旋上升。意識到這一點,真慶幸自己成為第一批教新教材的老師,每一個能力訓練點,都符合著學生的發展,為我提供了教的方向。

  拿到這篇文章的第一感覺,真的很好玩,孩子們一定會喜歡讀這個故事。再細品下,文中可講的點很多。詞語“蔥鬱、遮蔽、渡口”是什麼意思?文中的作者喜歡的是什麼?課文運用了什麼樣的修辭手法?從哪裡可以看出“我”的快樂?同樣是喜鵲的語言,為什麼有的地方用到的是感嘆號,有的地方用到的是逗號?作者看到、聽到、想到的分別是什麼?生字詞的教學也不能放手吧?……這樣一系列的問題出現後,課文最應該體現的教學目標不見了。我迷茫了——文章中的字、詞、句、段、篇個個要講,又要突出主題,怎麼辦?——舍!有舍才有得。語文教學不同於其他學科的地方在於,語文課要培養學生具備一定的能力,語文課必須要有語文味!

  《楓樹上的喜鵲》教學反思 篇2

  一:應該抓住“喜歡”這個核心詞語,多讀多體會。

  因為本課是一篇簡單易懂的童話故事,生詞和難懂的詞語,句子很少,所以教師應該少講解,而是應該以學生多閱讀,多體會為主,而我在教學中引導學生體會“喜歡”的程度不夠,讀的量不夠。

  二:課文的主線要明確,課要重點突出,簡單明瞭。

  主線:因為喜歡,所以懂得。因為懂得,所以快樂。

  因為“喜歡極了”,所以“我”才會想象出喜鵲們的一連串的有趣的故事:唱歌,做遊戲,學拼音,看日出……也是因為“喜歡極了”,所以喜鵲們快樂,我也就高興,它們的一舉一動我都“懂得”,我們心心相印,互為知音。課文滲透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道理。

  主線明確了,就應該抓住核心開展教學活動,引導學生深情地體會和有感情的朗讀。而我卻抓的點太多,比如講比喻句,擬人句,相似詞語替換,恰恰反映出課的重點不突出,把簡單的課上覆雜了。對於二年級的孩子,多讀多體會就好,少講解。否則,課堂氣氛活躍不起來,教學效果不理想。

  三:透過高啟山主任現場示範教學,我看到了我與名師的差距有多大。

  課後,我意識到我沒有講出童話應該有的美感,自己在引導孩子體驗“喜歡極了”方面做得不到位,於是我向高主任表達了想讓他親自上一會兒課,我想看看高主任是如何引導孩子讀書和進行情感體驗的,高主任欣然答應。高主任抓住“喜歡”和“喜歡極了”讓孩子反覆讀,對比讀,問問題時採用請教孩子們的語氣“是嗎?”“真的是這麼回事嗎”“你從哪裡看出來的呀?”……激發孩子們認真思考的熱情,孩子們回答問題的積極性頓時高漲。後來,高主任又利用身邊的情境進行拓展教學,他讓孩子們來到窗邊,觀察窗外的丁香樹,問:“春天來了,誰來說說丁香花有了什麼樣的變化?”“你們喜歡它嗎?”“它會和你說什麼?”“你在心裡叫它什麼?”“你有什麼話要對它說?請大聲說出來。”孩子們在他的引導下,深深的體會到了“喜歡極了”這種感情,我想雖然高主任只給他們示範了十五分鐘,可是比我的四十分鐘他們更享受這個課堂。

  我想,這才是開心的課堂,享受輕鬆快樂的課堂,學生輕鬆,老師也輕鬆。而我的課堂恰恰是我累,學生也疲勞。

  “把課上簡單”一直是高主任在平時培訓中對我們老師的期待,不論低,中,高年級都適用,而我們老師愛犯的毛病恰恰是抓的點太多,無效問題太多。

  透過今天的教學,我深深的體會到真的是“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沒有。”我與優秀教師的差距在於如何將書上的文字活化成打動學生心靈的律動的音符,如何引導學生體會語言文字獨有的魅力。我想,有朝一日,當學生說:“聽韓老師講課真是一種享受”的時候,我離優秀教師就不遠了……

  《楓樹上的喜鵲》教學反思 篇3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語文課程應激發和培育學生熱愛語文的思想感情,引導學生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初步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和口語交際能力,能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

  一年級學生重在訓練“口頭表達能力”,而二年級開始學生的訓練重點側從口頭表達提升為“寫話”和創編“繪本式小童話”。學生創作“童話”的階梯是什麼?從何而來?針對性的訓練如何落實?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考慮:

  一、聚焦文字內容,感受“童真童趣”

  本單元涉及的四篇童話故事,雖然人物和情節各不相同,但是運用的表達方式如出一轍,都是採用了“想象”的方式。無論是住在楓樹上的“喜鵲一家”還是“沙灘上打魔王救公主”的故事,每一篇文字都是學生極其喜愛的,學生徜徉在“美麗的彩色夢境”中,沉醉在“有趣的蟲子世界”裡。這些脫離現實,充滿驚奇色彩的文字極具想象的趣味,學生讀著這些富有童趣的文字如同打開了一扇扇童話王國的大門。

  二、關注教學資源,搭好“想象平臺”

  有趣的文字是重要的教學資源,文中的插圖、泡泡語和課後練習同樣不可忽視,往往這其中暗藏著編者想要提示我們注意的本課甚至本單元中學生需要了解或掌握的`閱讀技巧和寫話策略。本單元的重點在於童話的閱讀教學,在每一課的課後練習中幾乎都出現了語言和想象的訓練。例如《楓樹上的喜鵲》的課後練習:看到下面的情景,你會想到什麼?試著寫下來。還有《沙灘上的童話》的練習:從以下的情境中選擇一個展開想象,將故事補充完整。這些都是需要學生根據已有知識,充分運用想象進行語言訓練。從這些練習中,我們不難發現編者的意圖:透過童話的文字,為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三、落實單元目標,推進“想寫整合”

  新課標指出,對於低年段的閱讀教學來說,除了識字寫字,強化語言的運用和表達同樣重要。那麼從單元目標來看,本單元的每一課都突出了寫話要求,《楓樹上的喜鵲》即需要學生透過想象將情景補充完整,是從想象畫面到想象故事的過渡。這樣的編排,遵循了循序漸進的學習規律,讓學生在學習中更加容易鞏固本單元的知識,也能在無形的訓練中由“讀”到“想”再到“寫”。部編本教材希望學生在童話的學習中感受到整個單元之間的聯動和互關,在童話文字這一載體中實現從“想”到“寫”的跨越。

  結合整個單元的寫話目標,我們可以在每一課中進行目標的分解,從而更好地達成“寫”的最終目標。例如在《楓樹上的喜鵲》一課,我針對後面創作整個故事的目標,鼓勵學生脫離教師提供的情境,自己創設情境,大膽想象,編織屬於自己的童話片段,從而推動學生從“想”到“寫”的逐步提升,真正地將閱讀教學和寫話訓練有機結合。

  四、展示寫話成果,碰撞“產生火花”

  課標要求:“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因此,在展示學生們寫話的成果時,教師應當充分鼓勵學生在交流和討論中積極展示自己寫話的成果。《楓樹上的喜鵲》一課的課後練習完成後,我組織學生小組討論,選擇小組內“最有趣最合理”的童話片段進行展示。這一活動不僅使學生在交流中充分感受想象和魅力,更加可以幫助學生開啟寫話的思路,並且在無形中灌輸給學生想象也有“合理、新穎”等評優的標準,從而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

  五、小結

  結合部編版教材的特點,教師需放眼關注整個單元,瞭解單元的目標,整合資源,為教學指明方向、鋪好基石。童話是學生想象能力提升的載體,在學習童話的時候,也正是學生“童真童趣”表達最旺盛的時候,因此,我們要牢牢抓住這個契機,引導學生在童話中想象,在想象中握住手中的“筆桿”,將自身的語文要素透過“寫”有序地表達出來,在提升語文素養的同時,實現童話的價值。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