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變奏曲》教學反思(精選9篇)

《星星變奏曲》教學反思(精選9篇)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師,我們要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我們的教學經驗,那麼問題來了,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星星變奏曲》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星星變奏曲》教學反思 篇1

  《星星變奏曲》的教學,關鍵是其內容的理解與把握。其內容,一是對朦朧詩的理解,二是對《星星變奏曲》的解悟。朦朧詩是特定年代特定詩人的特定詩歌,是當代的一個獨特的詩學概念、一種新詩潮。有論者稱,朦朧詩,是“詩人在覺醒與叛逆、迷惘與清醒、痛苦與莊嚴、失落與尋找、追悔與重建的感傷詩情中試圖建構的一個新的詩學主題”。像顧城、江河和其他“朦朧詩人”所代表的這一代,都是在文革中長大,心靈的成熟包括著對苦難的承擔,或者是在不斷的受傷害中經歷成長,然而苦難卻給予了他們超越性的信念和理想,使他們時時企圖透過時代的陰暗尋找光明,時時企圖在精神的嚮往與追尋中戰勝苦難。這些,正是要讀透的內容。

  由“朦朧詩”匯入,但不夠簡潔,事實上學生也不見得明白,後來,我乾脆直接讓學生閱讀教輔資料中的相關內容,讓學生在3分鐘後談談自己從中獲得的資訊從而獲得了對“朦朧詩”和課文的第一認識。這樣引入,學生理解更明確,加上是學生的自主學習,效果自然就更好了。

  在教學過程中,我用一組閃爍的星星的圖片匯入後,讓學生回憶了馬致遠的《秋思》,文中“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句中,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這些事物就是詩中的意象,這些意象組合在一起,就成了一個悽清,傷感,蒼涼的意境。那麼這首詩的主要意象是什麼呢?學生有了意象的感性認識,知道這首詩的主要意象是“星星”。聯絡當時的背景,詩中的星星這一意象象徵著什麼?詩人反覆詠歎星星,表達了內心怎樣的渴望?這兩個問題是課後的習題,學生在反覆的朗讀中體會到星星象徵著光明,象徵著生活中美好的事物,詩人反覆詠歎星星,表達了他對光明的渴望。

  由朗讀切入,重點引導學生要入情朗讀,這節課感覺做得較好。學生朗誦進步很大,在句子的品析“我喜歡 ……因為……”時,學生積極性被極大地調動了起來,發言的人很多。雖然佔用了較多的時間,影響了後面教學環節的進行,但我還是很滿意的,因為這個班的學生一向不愛說話,能在學校集中觀課時有這樣的表現,讓我看到了學生的進步。

  把課堂還給學生,真正實現學生的自主學習,我堅信這是語文省時、省力、高效的最佳途徑。

  《星星變奏曲》教學反思 篇2

  在這首詩的教學中,透過聯絡當時的時代背景和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掌握詩歌中意象的象徵意義,教學就成功了一半。當然更主要的是體會作為“文革”中具有探索性的新詩潮,詩人江河胸中英雄樂觀的浪漫精神的個性化色彩。

  要懂得欣賞詩歌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除了把意象融入詩歌教學中,還得培養學生對閱讀、朗誦詩歌的興趣,瞭解作者及有關背景,把握詩歌的主題和藝術特點等等。

  《星星變奏曲》教學反思 篇3

  這節課讓我充分的體會到了學科整合的魅力,透過整合不但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而且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但是也存在很多的不足之處:

  1、詩歌教學重在讓學生進入意境當中體會詩人的感情,除了用課件幫助之外重點應該讓學生朗讀,透過朗讀去品味語言。而在整體感知部分,讓學生聽配樂朗讀,很多學生的朗讀慾望被調動起來,但我確沒讓學生讀,而是透過聽來感受詩歌的語言美。

  2、在探究問題的時候,應該先讓學生提,教師補充,而我忽視了課堂上應隨時把學生放在主體地位上。問題是為了讀,在讀的'過程中感悟詩歌的意境,而我只是引導學生進行了探究,沒有進一步的去讀。

  3、拓展寫作我設計讓學生試寫詩歌,這對學生來說難度太大,應該讓學生根據好的句式進行仿寫,或者透過“增、換、刪、改”語言來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進行。

  《星星變奏曲》教學反思 篇4

  新課標要求:“課程目標根據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維度設計。三個方面相互滲透,融為一體,注重語文素養的提高。”下面我就詩歌《星星變奏曲》一文談談我教學中的做法:

  範讀,是學生初步感知教材,激發學生情感的重要手段之一,範讀是教師從教材中感受了作者的情感,從教材的字裡行間理解了作者的情思,把無聲的語言文字透過有聲朗讀,正確的、示範性地表達作者的情感的一種方式。如教師在範讀詩歌時,學生透過眼看教材,耳聞教師傾情的範讀,感受課文描繪的景、情、意。學生會被教材中的景所打動,情因景而生,學生就能更好的進入詩歌的領悟詩歌意境和內涵。這就是教師良好的範讀的滲透力和影響力。

  《星星變奏曲》教學反思 篇5

  教完了這一課,感覺很快樂與酣暢,達到我所定的預期教學目標。透過反思,主要體現在:一、詩歌主題鮮明 ,學生易於把握《星星變奏曲》是詩人江河的一首重要詩作,而江河是新時期朦朧詩的代表詩人之一。朦朧詩是一種新詩潮,孕育於“文革”時期的“地下文學”。它的審美特徵是對人的自我價值的重新確認,對人道主義和人性復歸的呼喚,對人的自由心靈奧秘的探索。

  而朦朧派詩人是“文革”後期一群自我意識開始覺醒的青年,是—群對光明世界有著強烈渴求的使者,他們善於透過一系列瑣碎的意象來含蓄地表達出對社會陰暗面的不滿與鄙棄。

  《星星變奏曲》教學反思 篇6

  這個課例的創意之一,在於以活動為主線的教學結構之美。

  說、讀、品、寫四個教學環節,起承轉合,環環相扣,清晰勾勒出了閱讀活動的基本過程;鋪墊、感悟、賞析、拓展四個教學步驟,層層推波,步步助瀾,使學生親身經歷了一次有聲有色、精彩紛呈的語文實踐活動。

  這個課例的創意之二,在於“無提問”的教學設計之美。

  全節課沒有“提問”,但有“問題”。“問題”的表述很有藝術性,從形式上看是讓學生尋讀、對讀、品讀、選寫等,而從設計的目的上看,則是暗示了課文的學習重點、難點、關鍵點,暗示了課文的寫作技巧,而且結合示例,還巧妙暗示了詩歌鑑賞的方式和方法。

  這個課例的創意之三,在於落英繽紛的教學細節之美。

  如“讀星星”這個教學環節,教者採取聽讀、齊讀、尋讀、對讀等多種朗讀形式,引導學生讀出了詩歌的鏗鏘之聲、音樂之美,也讀出了詩歌的情韻之流、意境之美。其中特別是“尋讀”部分,教者藉助簡要的提示,引導學生讀出了詩人筆下的“一顆熾熱的心”、“二種黑暗的現實”(一種寫滿苦難的現實,一種像冬天般冰冷的現實)、“三個美好的世界”(一個富有詩意的世界,一個像夏夜般柔美的世界,一個像春天般溫馨的世界)。落英繽紛的教學細節,既有力推動了學生對詩歌文字的深層解讀,同時也極大地豐富了學生的審美情感體驗。

  《星星變奏曲》教學反思 篇7

  《星星變奏曲》是朦朧詩的代表詩人之一江河的一首重要詩作。這首詩在詩歌主題、創作手法和詩歌技藝方面都體現了朦朧詩的一些典型特徵。初三的學生對朦朧詩接觸不多,再加上朦朧詩獨有的意象化和象徵化的特點,導致學生理解的困難。本單元意在透過不同國家、不同時代、不同型別的詩歌,使學生能體味自然的詩意,人生的詩情,再加上本課是一篇自讀課文,所以,我把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定為,讀懂這首朦朧詩,不在朦朧詩的概念和知識上過多講解。

  初三的學生已經基本具備了賞析詩句的能力,而且對詩句也能有一些自己的體驗和感受,因此課前我佈置了預習,要求學生選擇詩歌中自己最喜歡的句子或者段落進行品析,可以抓住關鍵詞語,可以從修辭入手,也可以描繪自己感受到的畫面,課堂上主要是交流學生的預習,對學生進行適時的引導和點撥,使學生讀懂這詩意。

  透過上課效果看,指導學生抓住詩歌中的意象,感受詩歌營造出的意境,從而把握詩人蘊含在字裡行間的情感,這樣的思路和方法效果還是非常好的,不僅使學生讀懂了這首詩,同時也教給了學生賞析、品讀詩歌的有效方法。

  但這節課也有遺憾,朦朧詩學生第一次接觸,所以一課時的安排略顯倉促,學生預習展示的不充分。另外,也應該補充其它朦朧詩的代表作品,加深學生對這種型別詩歌的認識。

  整節課地評價略顯單一,除了師評之外,還應讓學生生互評,或自評,氣氛會更活躍,學生的理解也會在交流中更加深刻。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