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滑輪和動滑輪》教學反思

《定滑輪和動滑輪》教學反思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學,教學反思能很好的記錄下我們的課堂經驗,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定滑輪和動滑輪》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定滑輪和動滑輪》教學反思1

  城區科學綜合大聯盟在我校舉行。我執教的六年級上冊《定滑輪和動滑輪》一課,得到了與會老師的點評,我感覺受益頗多。本節課應該說有成功的地方,也有許多不足的地方。總體的課程目標基本完成,學生也透過實驗得出了定滑輪與動滑輪的一些特點。但是在細節的處理方面,在課程的生動性等方面有所欠缺。下面我具體說說自己的感受:

  一、較為成功的地方

  1、課前準備充分。體現在以下幾點:

  (1)實驗器材準備充分。由於我們學校的科學實驗室暫時沒有辦法使用,於是在課前我就把器材搬到會議室,並根據教學的需求,對器材有所調整,確保實驗器材使用的最最佳化,讓學生能人人參與到實驗中來。

  (2)小組分工明確。在本學期開學第一課中,我就每班的各實驗小組進行了分工,一般都是6人一組,1名總負責(即組長),2名操作員,1名記錄員,2名觀察員,在實驗中分工合作,確保實驗的正常進行。就本課課前我再次強調了小組的團結協作,在課中每一小組都做得很好,秩序井然,分工明確,實驗效率高。

  (3)課件準備充分。在課前我認真鑽研教材,並上網看了許多示範課,再結合自己的學生情況寫好教學設計,根據教學設計做好了內容豐富的課件。本課課件只有幾張,但是內容豐富,層次清晰,重點突出,還有微課和介紹生活中定滑輪和動滑輪的應用的影片,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的注意力也是比較集中的,課堂效果較好。

  2、實驗器材管控好。從課前的實驗器材的分發、課中實驗器材的使用、實驗完後器材的收拾,學生的秩序都很好。

  3、舊知的`複習到位。本課涉及到彈簧測力計的使用,這是舊知。在使用前再次複習很重要,於是我就花費了兩三分鐘再講清楚使用的注意事項,加深學生的印象,在實驗時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不足的方面及改進策略

  1、概念的講解不夠清楚。特別是定滑輪的概念,花費的時間太短,一閃而過,學生對於什麼是“省力”也理解的不清楚,原因是自己鑽研得不夠透徹、明白,所以在講解時也就講不太清楚了。在以後的教學中,我還需要再深入鑽研教材,多看書學習,多問問同行,爭取自己理解得透徹,才能講得清楚。

  2、讓學生思考、討論的時間不足。老師一丟擲一個問題,就直接叫學生回答,沒有給學生思考、討論的時間,導致學生回答不出問題。例如,在提問:“大家認為省力是和什麼情況相比省力呢?”這時我就馬上要求學生回答,學生根本還搞不清楚問題,所以只有一兩個比較聰明的孩子會說,其餘的根本不知道如何回答。以後再碰到類似的情況,我應給學生多一點思考、討論的時間,讓學生交流一下,可能問題就會迎刃而解了。

  3、實驗設計部分講的太多。老師講的太多會導致學生的主體性削弱。像本課探究“動滑輪是否省力”這一實驗方案,應該可以讓學生自己設計實驗(小組討論,交流補充),老師只要稍作說明即可,不需要鋪墊的太多。鋪墊太多直接後果就是學生順理成章地知道了實驗如何做的,學生就少了一次自己思考設計探究方案的機會。教師過多地參與設計、提示,從而導致學生的實驗失去了探究應有的作用和意義。應該讓學生從觀察思考,猜測,自己設計實驗開始,只有更多地放手讓學生去思考去設計去做,才能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也才能真正的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4、學生彙報實驗資料,教師指導不到位。我叫了兩組學生上臺彙報實驗結果,學生都是縱向彙報的,這樣動滑輪省力的特點就不明顯。在第一個學生彙報時,我就應該及時教他橫向彙報進行對比,那樣的話,動滑輪省力的特點就一目瞭然了。再接著第二個學生彙報又更能加深印象,動滑輪的特點就能很好地掌握了。

  總之,透過這節課的教學,我收穫了很多。在今後的教學中,我還要繼續努力鑽研教材,多向名師請教,爭取把課上得更好。

  《定滑輪和動滑輪》教學反思2

  定滑輪和動動滑輪這節課是在學生掌握了槓桿原理、輪軸省力原理的基礎上進行的教學,透過教學使學生認識了這兩種機械,並分別透過觀察鉤碼的數量和用測力計測量這兩種方法研究滑輪的省力情況。在課堂上透過科學實驗活動幫助學生認識了定滑輪和動滑輪的機械原理,也將把學生引向滑輪組的探索中,所以本節課透過讓學生自己猜測、自己設計實驗、親自動手探究驗證,從而進行觀察,發現問題、總結結論,使學生從實踐操作中獲得成功的喜悅。:

  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覺得本課教學中做到位的有以下幾點:

  1、本課教學設計注重學生推測判斷、設計研究計劃、自主實驗探究,讓學生透過動手操作得出科學結論,老師沒有做過多的限制。既提高了學生科學探究的能力,又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

  2、學生在教師引導下,讓學生經歷“提出問題→猜想推測→實驗驗證→得出結論→應用結論”的科學探究程式,順利地完成本課教學內容,使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和科學探究能力得到了提高。

  3、注重科學儀器使用方法的教學。測力計的使用是學生在五年級學習的,有些學生可能已經忘記了,所以課堂上我有意識的提醒了使用測力計時的注意事項。

  4、加強小組合作學習的指導。各組在平常的實驗中都已確定了各小組的組長、記錄員、彙報員,課堂上不管是小組討論研究計劃,還是動手探究,老師都能俯下身子,深入各小組指導,發現個別問題予以輔導。

  5、充分相信學生放手教學,多給學生展示的機會,不管是設計方案還是彙報結論都讓學生充分交流,使方案更合理、更科學、更完善;使結論更具說服力。

  總之,上完這一課,感覺學生與老師沉浸在科學探究的濃厚氛圍中,從教學中來看,孩子對定滑輪和動滑輪是很有興趣的,對其中的秘密還是很有激情去研究的,我覺得教材將其編在其中,是比較經典的一課。教學中,我認為要關注學生在前幾課學習基礎上,重在自主設計實驗方案,自主提出研究主題比較好,透過嘗試,感覺難度不是很大,效果還是可以的。

  《定滑輪和動滑輪》教學反思3

  一、成功之處

  1、實驗以學生探究為主。

  根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和重點要求,為了讓學生更確切的理解定滑輪、動滑輪的作用,安排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有目的的親自動手操作,透過讀取資料、分析修正,讓學生自己得出滑輪特點,在探究中拓展了學生團隊合作和交流能力,培養學生實事求是和勇於探索精神。

  2、對比演示,讓學生一目瞭然。

  在分析和區分動滑輪和定滑輪時,我先引導學生組裝出兩種滑輪使用方式,並進行對比演示工作過程,提出明確的觀察目標,在學生認真分析觀察的基礎上給這兩種滑輪命名。輕鬆地區分出定、動滑輪,並使學生體會到叫定滑輪或動滑輪並非是滑輪結構的區別,而是使用方式的不同,培養了學生觀察能力和概括能力,暗示學生認識事物要抓本質,既要研究共性,又要重視差異性。

  3、處理教材,靈活多變

  教材的順序是先介紹定滑輪的定義,研究性質,而後是動滑輪的定義,研究性質,但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這種劃分並非學生自然的思維生成,於是我先讓他們認識滑輪,再來區分兩者,認識過程更加順其自然,符合學生認知規律。

  二、不足之處

  1、時間過於倉促。

  學生由於平時親自動手操作不多,因此器材的組裝,測力計的校對,讀數等都延緩了課堂的教學速度。

  2、新理念與新課堂的銜接還有待磨合。

  本節課中,透過學生分組實驗,親自經歷探究過程,實事求是的得出了拉力的資料,培養了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加深了對滑輪作用的理解,這是我設計的初衷,但也正是這一點佔用了大量的課堂時間,使課堂出現了前緊後更緊的局面,影響教學任務的完成。

  《定滑輪和動滑輪》教學反思4

  動滑輪有什麼作用?定滑輪有什麼作用?只要你具有初中或以上學歷,這樣的問題就不是問題。可是,把這兩個問題拋向六年級的小學生,會是怎樣的回覆呢?在學習《定滑輪和動滑輪》一課時,我在3個班都作了簡單的調查,發現一個很奇怪的現象,大多數學生的觀點如下:定滑輪可以省力,動滑輪費力。

  為什麼大多數學生會這樣認為?這應該是課堂上一個有價值的切入口,可惜當時我沒有追問,現在回想,這是一大失策。那麼到底學生為什麼會這樣認為呢?我揣摩著,學生認為定滑輪能省力,估計是受到前面輪軸知識的誤導,至於認為動滑輪會費力,可能是因為覺得用動滑輪提升物體時,多了個滑輪的重量。

  這就是我們的學生!這就是學生真實的思維狀態!大多數科學老師,在課堂教學中經常是隨便弄個實驗,讓學生輕易得出結論,很少去考慮學生的原有知識基礎,也懶得去剖析學生觀點其內在的因由,這實質上是一種變相的灌輸。

  研究動滑輪作用,需要用的材料有鐵架臺、彈簧秤、線、鉤碼、滑輪和橫杆。在實驗裝置組裝時,有好幾個組的學生顯得有些手忙腳亂,不是動滑輪掉下去了,就是線鬆了,我適時提醒小組成員協作完成。實驗資料是最有說服力的,用動滑輪提升物體比直接提升物體明顯省力,而且物體(鉤碼)越重省力情況越明顯。

  其實,我們是先研究定滑輪作用的,當時課堂上還出了個小插曲。為了更逼真的演示生活中用定滑輪提升物體的情景,我突發奇想,不採用書本那樣簡單的方法,而是在定滑輪裝置一邊掛上鉤碼,一邊用彈簧秤測量。順便說明一下,為了保證學生長時間的探究,我一般是把要求說明之後,把兩個實驗材料同時交給學生,中間不打斷。沒想到,演示的時候出現了問題,一個鉤碼是0、5N,可用定滑輪裝置提升時,彈簧秤上的讀數大概是0、4N左右——這不正好證明學生認為定滑輪能省力的猜測嗎?

  暈!我趕緊給自己臺階,趁演示時學生沒有看清楚彈簧秤上的讀數,對學生說我們研究定滑輪的作用時,還是採用書上的方法,這樣更簡便。學生是沒有為難我,因為他們不清楚內幕,高興地做實驗了。可我為這個情況糾結了,到底為什麼有定滑輪會出現彈簧秤上的讀數少於物體的重量呢?我第一直覺就是彈簧秤的問題。彈簧秤調零時是正拿的,而反過來測量的時候,彈簧秤的指標位置會偏離零刻度線,而且彈簧自身的重量也起到了拉力的作用。在論壇上和大家交流了一下,許多朋友也是這樣的觀點。

  寫到這,這節課的反思差不多了,誰知我的腦海中又產生了一個十分嚴重的問題:如果彈簧秤不能倒過來稱量,那後面在研究滑輪組的時候,測量時彈簧秤不是也倒過來了嗎?那這樣測量肯定也存在問題,就讓它隱藏在滑輪組省力的情況裡嗎?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