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不愛聽、“假”聽 、不會聽的學生_一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關注不愛聽、“假”聽 、不會聽的學生_一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作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對學到的教學新方法,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那麼問題來了,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注不愛聽、“假”聽 、不會聽的學生_一年級數學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注不愛聽、“假”聽 、不會聽的學生_一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

  小學四年級學生對直線、射線、線段理解起來有一定的困難,不容易掌握它們的特點,為了使學生更好的認識直線、射線和線段,我是這樣預設以下情節的:

  一、創設情景,匯入新課:

  開始就讓學生說一說從圖中你看到了什麼?火車的軌道是怎樣的?斑馬線是怎樣的?等等這樣的問題能培養學生髮散性思維。我們從日常生活體驗數學知識,如從三個圖形中歸納總結出直線、射線和線段,學生從直觀到抽象,從生活中的事例到學生的學習知識的轉變,有利於學生更好的掌握知識而且符合學生髮展的認知體系。這樣的情景設計即完成了銜接了新課內容,培養了學生的的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二、小組合作、深入探究:

  在小組合作前,我先是讓同學們看到直線、射線、線段以及結合圖上,說一說三種線的特點(獨立思考 3 分鐘),用自己的話說你想到什麼就說什麼,讓學生敞開心扉,對三種線的理解到底是怎樣的,再透過小組合作相互理解、相互促進、達成共識。完全在學生開放的情景模式下展開。在小組合作 4 分後時我也和同學們互相交流說一說,逐步引導從端點、長度、與直線的關係中說一說。學生完全開放學習後要適當的引導是有必要,這樣有利於提高課堂的學習效率。

  三、實踐活動、體會規律。

  讓學生動手操作,體現了學生自主性。從學生自己玩中體會透過一點能畫無數條直線,過兩點只能畫一條直線,從學生枯燥乏味的教學中解脫出來,符合數學課程標準中提出的“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這些內容要有利於學生主動的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和交流等數學活動”。在實踐活動中學生學的有滋有味,發揮了學生自己應有的個性特點。

  四、綜合運用、感知提升。

  在綜合運用上我考慮了新教材學生們忽視的內容是在同一直線上點上幾點數一數這裡面有多少條直線,多少條射線,多少條線段?這樣的內容為什麼要設計進去,因為據我的教學經驗學生做這類題學生很容易做錯,而且透過這一聯絡可以提升學生學習新知,加深學生對三種線的認識。在看一看中學生很容易把線段看錯。搞一個小遊戲,從而把本課氣氛推向高潮完成一個精美的結局。

關注不愛聽、“假”聽 、不會聽的學生_一年級數學教學反思2

  最近,有幸聽了東洲小學青年教師基本功比賽選手俞老師執教的數學人教版教材《加法運算定律》,聽後深受啟發,東小數學課堂教學真正在貫徹新課程標準的理念。

  一、從現實生活情境中提供學生髮現運算定律

  課的一開始用講故事形式匯入,既吸引學生又激發學生思考,同時又直接切入教學內容。故事為:猴媽媽給小猴子吃桃,規定早上吃4個,晚上吃3個,小猴子感覺這樣吃少了。猴媽媽改變成早上吃3個,晚上吃4個,小猴子感到很高興。老師問:小猴子佔到便宜了嗎?這個問題一提出,學生馬上明確了第一種分法是3+4,第二種分法是4+3,實際上是一樣多的,從而引出生活中經常接觸到如7+8和8+7許多這樣的例子,其結果是一樣的,自然而然地引導學生並要歸納這些數學現象,並且明白這個現象的實質就是交換兩個加數的位置,和不變。

  二、從個別現象類推中引導學生概括運算定律

  教學加法結合律時出示學校三個班參加冬季三項比賽的人數,讓學生提出問題,教師根據學生提出的許多問題中選擇一個對本節課需要引入新知研究的問題“三個班一共多少人參加比賽怎樣計算?”讓學生進行計算,根據學生多種計算算式中列出28+17+23和28+(17+23)、23+28+17和23+(28+17)等,讓學生觀察這兩個算式的相同和不同之處,學生的新知研究從根據相同和不同之處邁向概括出了加法結合律。接著又透過一組題組讓學生分組練習,透過分組練習學生體會到加法結合律的存在對計算時的簡便之處,教師的教學設計目的從讓學生個別現象類推到引導到概括出加法結合定律,教會了學生的認知方法。題組為:(69+172)+28、(207+155)+145,69+(172+28)、207+(155+145)。

  三、從具體練習應用中啟發學生體會定律優越性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預設為透過現實生活中的問題解決,引導學生抽象概括並理解加法交換律、結合律,感知加法交換律、結合律對於計算的簡便之處。如何讓學生感知?執教者透過對填空題的搶答:204+57=57+□、(45+36)+64=45+(□+□)、57+65+135=57+(□+□)、23+46+77+54=(□+□)+(□+□)及對題目74+102+98你認為怎樣計算方便,把學生引入瞭如何運用加法結合律進行簡便計算的領域,這個引入不是強制的,而是學生自覺獲得的需要,也是對新知學習價值的創生。

關注不愛聽、“假”聽 、不會聽的學生_一年級數學教學反思3

  12月14至16日,首屆全國初中數學課堂教學展示觀摩課評比活動在鄭州舉行,我有幸參加了此次觀摩活動。本次評比共有來自全國各省市的21位教師參評,其中有10 位老師展示課堂,共有800多位教師到場觀摩。聽了專家的評課,讓我受益匪淺。下面我就結合實際來談談自己的一些體會。

  一、在這次活動中,教師注重創設有效的情景。每一位老師都能根據課的需要創設具體的生活的情境,讓學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去學習。在教學中無論是對新知識的引入或鞏固都要注意緊貼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體會到,學習數學可以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以此來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在本次活動中,大部分的老師選用學生身邊的生活實際問題,使學生真正感受到數學就在他們的生活中,現實生活中處處都有數學。

  例如,在二元一次方程組(5)里程碑上的數時,老師就創設了一個父子騎著摩托車,每個一段時間看到的里程碑上的數的情境,讓學生根據自己的需要利用方程組解決問題,這樣就調動起了學生的學習慾望,從而使比較複雜的數字問題變的簡單了,還有劉翔的號碼牌。以一個故事情節展開一系列數學問題,貫穿整個課堂,自然、有趣。

  專家提出思考:要不要每節課的匯入都有創設情境匯入?

  二、利用合作學習,鼓勵學生自主探究。新課程教學,要求教師為學生創設一種自主探究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已有的生活經驗、學習經驗、數學知識經驗的基礎上,在探究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併發揮團隊意識,合作解決問題,讓學生獲得成功感,獲得學習數學的樂趣。多位參加活動的老師在講課的過程中,都是先給學生足夠的時間獨立思考,之後再小組討論、總結。這一次分組最成功的應該是河北的陳麗老師的《生活中的資料》一課,她讓學生從估測一步有多長?一萬步有多長?100萬步有多長?探究100萬張紙摞在一起有多高?問題激發了學生探究、合作的興趣。

  專家提出思考:在小組交流合作時,給沒有給學先獨立思考的時間,活動是否充分有效。

  三、課堂教學環節完整流暢。我所聽到每節課的展示都是從情境出發,提出問題,利用已有知識經驗解決問題,得到新知識,再用新知識解決問題,最後總結所學知識。整個課堂給人的感覺是自然流暢,充分體現了數學化過程、建立數

關注不愛聽、“假”聽 、不會聽的學生_一年級數學教學反思4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結合具體活動,感知鏡面對稱現象。為了使學生能很好的感知鏡子成像的特徵,我們設計了玩遊戲、照鏡子等活動,讓學生感知鏡面對稱的特徵,從而認識到鏡裡的和鏡外的東西是左右相反的,但大小、上下與前後的位置與實際情況是一致的。

  第一步,讓學生自主探究鏡子中的數學。

  課堂上,我先與學生玩遊戲——“給老師當鏡子”,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後要求每個學生拿出事先準備好的鏡子,以同桌為單位按下面要求實驗,一起體驗一下鏡子中的學問:①把數學課本的封面對著鏡子,看看鏡子中的“數學”兩個字的位置有什麼變化?②舉起你的右手照鏡子,鏡子裡的你舉起的是哪隻手?然後問:你發現了什麼?

  第一個活動同學們很快就有了答案,都能從鏡子裡看出兩個字的大小是不變的,但位置相反。一部分同學在彙報第二個活動時提到鏡子裡面的像和自己是一模一樣的,相同的。他們都沒有意識到鏡子裡的像其實和自己是左右相反的,出現這種錯誤,說明學生沒有明確對稱的真正含義:對稱圖形是和原來圖形是相反的。

  為了使同學們更好的理解鏡面對稱的特徵,接下來我又組織了同桌之間一起玩遊戲:“給我當鏡子”,做以下幾個動作:舉起右手,舉起左手;眯左眼、眯右眼等,再來說一說鏡子裡的“像”和你的有什麼不同,再交換角色來玩。透過遊戲的進行,大部分同學都好像發現了鏡子中的像和鏡外的左右方向是相反的。

  第二步,讓學生感受鏡面對稱現象。

  讓學生拿出自己準備好的鏡子,完成課本第17頁上的試一試第一題,讓學生很直觀地感知鏡子中的影象是什麼。然後彙報,鏡子中的影象與鏡外的影象合在一起是什麼圖形。從而讓學生判斷這些圖形是否是軸對稱圖形?如果是,它們的對稱軸在哪裡?學生很快就能回答出,這些圖形的對稱軸就是鏡子與圖形的重合處。透過這一活動,學生進一步鞏固了軸對稱圖形的相關知識。

  第三步,讓學生感受“鏡子中的時鐘”。

  老師拿出一個鐘面,撥出一個時刻讓學生猜一猜,鏡子中的鐘面上會是什麼時間,然後與學生一起驗證。因為有了前面的遊戲作鋪墊,學生能很快畫出鏡

  子中鐘面的時刻。

  這節課,由於學生的積極參與和實踐,使得他們很好地掌握了本節課的知識,也使他們體驗到了數學學習的快樂,這樣更激起了他們強烈地求知慾,同時也促進了思維地發展

關注不愛聽、“假”聽 、不會聽的學生_一年級數學教學反思5

  一、試題情況分析:

  經過一學期的辛苦努力,我們一年級師生共同迎來了期中考試。本次試卷分五部分:填一填,口算,數字排序,列式計算,解決問題。從總體來看試卷覆蓋面很廣,題量較少,分值分配合理,難易程度適中,能較全面的檢查學生對本學期所學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

  二、學生得失情況分析:

  (一)主要成績

  學生對於100以內的口算掌握較好。

  (二)存在問題

  1、填一填:這種題型是學生的弱項,失分很多。

  第1小題的第一格,全班同學出錯,原因是雖然有提過,但並沒有引起學生的重視,後三格個別同學還是沒能掌握,特別是這些文字多的題目,很多孩子不願去讀,更不想動腦筋思考,應著重對個別同學加以輔導。

  第2、4、7小題,還有部分學生總是每能認真審題,思考,導致熟悉的題目也出現許多錯誤。

  第5小題,要天思考過程,全班只有一個學生會填,其餘的不是意思沒理解,就是會說不會寫,有些孩子在學習了100以內的計算後,就忘了十幾減幾的演算法了。

  第8小題,還有個別學生不會做,有部分是粗心。

  2.口算:

  最後一個40=()-4,有個別學生不理解,還有一些填36,沒有檢查,錯的比較多。

  3.數字排序:

  有些學生沒有看清題意,從小到大排了,還有一些粗心的,掉數了,還有就是做好沒有再看看,查查。

  4.列式計算:

  第1小題,個別同學計算結果出錯。

  第2小題,個別學生列式錯誤,主要是粗心。

  5.解決問題:

  第2小題,好多孩子都出現錯誤,原因是懶惰,粗心。

  三、改進措施:

  從失敗中找教訓,在教訓中求發展,綜觀我們這次考試的情況來看,我制定以下改進措施:

  1、經常舉行口算、計算、等單項競賽,以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

  2、在教學時要多注意知識的前後聯絡,用最少的時間獲得最有效的結果,這樣也就可以避免考前沒提醒學生也不容易忘記。

  3、加強對學生讀題能力的訓練,學會自己讀題、審題。

  4、注重培養學生做事認真的態度,逐步養成良好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習慣。

  5、教會學生檢查的方法,養成檢查的好習慣。

  6、讓學生意識到自己的薄弱點,不要盲目自信,要謙虛。

  7、數學與生活中的聯絡。注重實際應用,在解決實際問題中感受數學的'價值,在教學中引導學生用學到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逐步培養學生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關注不愛聽、“假”聽 、不會聽的學生_一年級數學教學反思6

  數學教育不僅僅關注學習結果,更關注結果是如何發生、發展的。從教學目標來看,每節課都有一個最為重要的、關鍵的、處於核心地位的目標。高中數學不少教學資料適合於開展研究性學習。從學習的角度來看,教學組織形式是教學設計關注的一個重要問題。如果我們能充分挖掘支撐這一核心目標的背景知識,透過選取、利用這些背景知識組成指向本節課知識核心的、極富穿透力和啟發性的學習材料,提煉出本節課的研究主題,那麼就需要我們不斷提高業務潛力和水平。以下是我對教學的一些反思。

  一、強調教法、學法、教學資料以及教學媒介的有機整合。

  教學設計的難點在於教師把學術形態的知識轉化為適合學生探究的認知形態的知識。學生的認知結構具有個性化特點,教學資料具有普遍性要求。如何在一節課中把二者較好地結合起來,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關鍵。

  二、質疑反思的培養

  透過現狀調查,看出在目前的數學教學中缺乏有目的、有意識,具有針對性的培養學生對問題的質疑與解決問題、認識問題後的反思。學生的質疑反思潛力是能夠培養的,要有目的設計、訓練。因此要培養質疑反思潛力務必做到:(1)明確教學目標。要使學生由“學會”轉化為“學會——會學——創新”。(2)在教學過程中要構成學生主動參與、用心探索、自覺建構的教學過程。(3)改善教學環境。(4)最佳化教學方法。

  三、反思教育教學是否讓不同的學生得到了不同的發展

  就應怎樣對學生進行教學,教師會說要因材施教。可實際教學中,又用一樣的標準去衡量每一位學生,要求每一位學生都就應掌握哪些知識,要求每一位學生完成同樣難度的作業等等。每一位學生固有的素質,學習態度,學習潛力都不一樣,對學習有餘力的學生要幫忙他們向更高層次邁進。平時佈置作業時,讓優生做完書上的習題後,再加上兩三道有難度的題目,讓學生多多思考,提高思含量。對於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則要降低學習要求,努力到達基本要求。佈置作業時,讓學困生,儘量完成書上的習題,課後習題不在家做,對於書上個別個性難的題目能夠不做練習。

關注不愛聽、“假”聽 、不會聽的學生_一年級數學教學反思7

  今年是小學教學的最後一年,根據新大綱的教學要求,我力求使教學結構符合兒童的年齡特徵,注意促進學生的學習遷移,培養創新意識,更注重在實踐活動中,使學生體驗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絡。教學的改革主要體現在課堂及課餘時間上,在課堂上我注重加強能力和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而課餘時間則注重讓學生“學以致用”,讓學生將數學運用到實際生活中。

  一、加強口算的學習。透過課前的3分鐘的口算練習,採用多種形式,讓學生透過他們自己喜愛的方式來練習,還不定期的舉行“速算手”比賽,激發他們的積極性。

  二、加強乘、除數的三位數的乘、除法筆算。學生在三年級時已經學習了乘、除數是二位數的乘、除法筆算,在原有知識及對法則理解的基礎上,我讓學生多加強鞏固練習,防止學生因粗心大意而計算出錯。

  三、應用題一直以來都是學生學習的一大難點,針對這一情況,我讓學生多練、多想、多問,從量到質,逐步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學生再也不像以前那樣懼怕應用題了。

  四、增加實踐活動,培養學生體會數學應用數學的意識。設計一些與學生生活聯絡比較緊密又蘊涵著數學問題的活動。使學生透過在活動中解決問題,感受、體驗、理解數學,又有利於培養學生從日常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的意識。

  五、為了貫徹面向全體學生和因材施教相結合的原則,我還設計了一些帶有一定的難度的練習題,供學有餘力的學生選做,以便更好地發揮他們的特長,培養他們數學能力。

  一學期過去了,在新教學大綱的指導下,我們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同時還存在著一定的不足。教學成績上不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後進生的問題最大:

  1、

  儘管我在後進生上付出了很多的時間和精力,但從學習成績上看,只是略有進步或進步的幅度小,和我的預想還有一定的差距。

  2、

  部分學生不善於動腦思考,不會舉一反三,被動接受知識現象較為普遍,因此有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差或方法少。

  3、

  部分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沒有培養起來:①部分學生良好的計算習慣沒有養成;②部分學生良好的審題習慣沒有養成。這是讓我非常頭疼的問題,本來非常簡單的問題由於審題不細緻導致錯誤,讓我感到很可惜。③部分學生良好的檢查習慣沒有養成。他們做完題目後不知道檢查、不會檢查,明明錯誤在眼皮底下卻看不出來;有的學生懶於檢查。

  望來年,能再接再厲,爭取取得更好的成績!

關注不愛聽、“假”聽 、不會聽的學生_一年級數學教學反思8

  上完《鉛筆有多長》後,我的心裡沉沉的,好像壓著一塊石頭,蠻不是滋味,這兩天來課堂中的一些片斷總是在腦海中重複播放著,想著如果能重來一次,也許會做得更好:

  1、抓住課堂閃光點,轉換自身角色。

  其實我們每堂課中總是有那麼幾個“閃光點“,如果能抓住那麼幾個”閃光點“,即使一個也好,也許一堂課下來,教師可以教得很輕鬆,學生也可以學得很輕鬆、愉快,又能給學生一次機會,照顧到不同程度的學生的需要,例如,在我這堂課中,我記得在我讓學生觀察尺子,說說發現什麼的時候,班裡有個女同學說:“每個大格中有10個小格。”當時我如果能抓住這個“閃光點”,讓這位女同學來當小老師給其他同學介紹,即給了她一次機會,把她已經掌握的知識教給其他小朋友,又給了自己一次“輕鬆”的機會。

  2、給予動手的機會,親身驗證

  學生的腦中藏著多少問題我們數不清,他們總是很好奇,如果沒有事實擺在眼前,他們總是很堅持自己的看法,特別是一些抽象的知識,他們沒辦法建立起這個概念,往往很懷疑所學知識的真實性,像認識毫米,實際生活中其實我們很少用到它,因此學生對它可以說是很陌生的,雖然說整堂課中我給予學生動手的機會,讓他們在尺子找出1毫米及數一數每1釐米間有幾個小格,從而掌握毫米與釐米的關係,不過我的腦海中總記得這樣一幕,如果我當時能給予學生一次動手的機會,可能效果會不一樣:我記得在剛匯入新課時,我問學生數學書及藝術書有1釐米厚嗎?很多學生說有,有的學生不敢肯定,當時我解釋得很費力,到最後學生雖然好像是接受了數學書及藝術書是沒有1釐米厚的,可是更多是一種懷疑,如果當時我能讓學生拿起尺子實際測量,學生在動手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就能發現數學書沒有1釐米厚,那麼如何表示就成為他們迫切想知道,認識新的長度單位也就變成了他們迫切需要的,這樣一開始他們的注意就被被深深吸引。

  是啊,機會能重來的時候,我們可以做得更好,但是我們同時也知道機會是不可重來的,我不應在沉浸在這堂課不完美的過程中,而應努力調整自己,讓自身的素質再次提高,把它當成一面鏡子,時刻提醒自己,在以後的教學不讓自己有“如果能重來一次”的機會。

關注不愛聽、“假”聽 、不會聽的學生_一年級數學教學反思9

  《口算乘法》是人教版三年級下冊數學中口算乘法第一課時,它是在口算整十、整百數乘一位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學的實踐中,為了彌補教學中的許多不足,數學網特地收集了相關的人教版《口算乘法》數學教學反思,方便大家學習。

  1.藉助實際問數學題學習口算方法。

  充分利用教材中提供的相應的生活例項和問題情景,如郵遞員送信、送報紙的情景、小朋友買郵票的情景等,創設生動的情景,讓學生髮現、提出數學問題,接著探究口算方法,進而解決所提出的實際問題。我發現把探討口算方法的活動與解決實際問題融於一體,學習材料飽含生氣,對學生有吸引力,容易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在解決實際問題中探討口算方法,又可以使學生深刻理解為什麼要口算,切實體會口算的意義和作用。把數學學習置於現實情境問題之中,是今天數學教學所提倡的,作為教師,我們必須認清這一點,並努力做好。

  2.引導學生主動探索口算方法。

  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是《新課標》倡導的重要改革理念之一。本節教學,我預設了學生自主、合作、討論的學習情境,旨在讓學生運用已有知識和已有的口算方法,探索新的口算方法。在學生自主探索的基礎上,適時組織討論、交流,以完善學生對口算過程與算理的理解,並逐步學會用數學解決問題,獲得成功的體驗。課堂教學中,學生均能主動參與學習,只是不太善於根據固有經驗遷移運用,對口算方法的表述也不夠準確。在這方面,我雖及時為學生指正,但是效果不是十分明顯。可見,在這方面,我仍需加強學習、鍛鍊,以便給學生做好點撥、指導。

  3.提倡、鼓勵口算方法多樣化。

  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我倡導學生運用、體驗多種口算方法,但實際教學中,卻發現多數學生方法單一,而且經我點撥後,未見很好的效果。課後,我深入思考,認為本班學生已學習過本節內容,應是教師曾強調:兩個因數相乘,可以先把0前面的數相乘,然後看兩個因數的末尾共有幾個0,就在積的末尾添寫幾個0所致。這也給我啟示,教學中,應注重發展學生的多角度思維,鼓勵學生運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並透過比較、交流,培養學生“能為實際問題選擇適當方法”的能力,從而發展學生的數感,而非簡單地教會為止。

關注不愛聽、“假”聽 、不會聽的學生_一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0

  在發現一部分學生在數學課堂上不愛聽、“假”聽、不會聽後,我開始調整原有的教學方法。把那些不愛聽、“假”聽、不會聽的學生吸引到數學課堂中來。經過幾天的實驗取得了一些成效,現在把我的經驗來簡單介紹一下。

  第一、精簡教師的講解內容,加入趣味的活動來吸引學生。

  學生不愛聽老師喋喋不休的講課,可能是因為老師的語言太瑣碎,沒有情趣。那麼,首先教師要反省自己,精簡課堂語言,相信學生,大膽放手讓學生去嘗試。學生在嘗試中,精力集中,並且有收穫,同時也能夠感受成功的喜悅,進而慢慢喜歡上數學課,也就喜歡聽數學,喜歡做數學。其次,在數學課堂中還要創設各種有趣的情境,比如:講個數學故事,唱一首數學兒歌,來個數學比賽……這些都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那些不愛聽的學生愛上數學課堂。

  第二、多提問,儘量讓學生多說,教師少講。

  有些學生課堂上老老實實,循規守矩,但是作業卻一塌糊塗。仔細觀察會發現,課堂上的他們實際上是身在曹營心在漢,他們是“假”聽,什麼也沒有聽到。對於這樣的學生,我想應該多關注他們。首先,在課堂上,儘量多讓他們來回答問題,在他們回答對問題時,要讓表揚他,讓他們體會到自己也有讓老師欣賞的地方。其次,別的學生回答問題後,可以讓他們來複述。讓他們感覺的老師時時刻刻在關注他們。再次,課堂上比較簡單的內容,教師沒有必要喋喋不休的講解,完全可以放手,讓學習程度比較好的學生來講解。這樣,首先可以讓這些講解的學生獲得自信,體驗成功。再次還可以吸引其他學生的注意力,促使他們認真聽講。還可以調動其他學生的表現慾望,吸引他們也來講解。

  第三、課堂上講到重點、難點時,要做提示。

  每一節數學課,都有重、難點,這些是學生不容易理解,或者易出錯的地方。在講到這些地方時,一定要提醒學生注意。比如在教學兩位數加兩位數的進位加法例題45+37時,我讓學生獨立列好豎式,這對於學生太簡單了,我根本不講解。而在開始計算時,我卻提醒學生注意,特別是個位5+7=12,要在個位寫2,向十位進1,進的1寫在十位3的右下角,接下了用4加3,再加1等於8,結果就是82。講完之後還要提醒學生不要忘記加進位的1。在課堂結束時,還要讓學生總結一下,計算的要點,來進一步加深理解、記憶。

  透過以上嘗試後,課堂效率明顯提高了,我也從繁重的講課中解脫出來了,學生的作業也有明顯的進步。

關注不愛聽、“假”聽 、不會聽的學生_一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1

  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我們要求學生數學作業本必須及時上交,目的是為了及時發現,及時設法解決學生作業中存在的問題,認真落實訂正的作用,將反饋與矯正要落到實處,切實抓好當天瞭解、當天解決、矯正到位,也就是說反饋要適時,矯正要到位。另外我們還應注意反饋來的資訊是否真實,矯正的方法是否得力,因為反饋的資訊虛假或不全真實,那麼我們就發現不了問題,就不能全面地瞭解學生的情況,也就不會採取及時、正確的矯正措施。我認為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反饋矯正的及時性。課堂教學中應注意引導學生上課集中精力,勤于思考,積極動口、動手。可利用提問或板演等多種方式得到學生的反饋資訊,一般我們應把提問、解答、講評、改錯緊密的結合為一體,不要把講評和改錯拖得太長。最好當堂問題當堂解決,及時反饋在一日為好。

  2.反饋矯正的準確性。在教學中我們必須經常深入到學生中去了解他們的困難和要求,積極熱情地幫他們釋疑解難,使他們體會到師長的溫暖,嘗試到因積極與老師配合、真實地提供資訊而嚐到學習進步的甜頭。

  3.反饋矯正的靈活性。我們在教學中可採用靈活多樣的反饋矯正形式。咳提前設計矯正方案,也可預測學生容易出錯的地方,在獲取資訊後,認真分析其問題的實質,產生問題的原因,然後有針對性地實施矯正方案。在作業的檢查過程中,要求進一步落實學生是否存在抄作業現象,是否認真訂正作業。總之,反饋矯正一定要落在實處。

  我們要主動輔導,及時令其矯正。進一步培養學生的主動性和自覺性,當然,如果我們只強調學生的主動和自覺,而不注意自身的主動和自覺,結果也會不如人意。

  4.運用新的教學方法和現代教學理念

  新課程倡導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追求平等、合作、對話的師生關係。在數學教學中,透過不同的數學活動的教學,不斷完成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在數學課堂教學中,要創設有助於學生自主學習的生活情景,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引導學生透過實踐、思考、探索、交流,從而獲得知識,形成技能,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讓他們學會學習,從中認識到學習的樂趣。

  總之,為了全面提高我校教學質量,我在本學期的教學工作中,要在“努力”二字上下功夫。教師們常說的一句話是:“功夫不負苦心人” ,“有一分付出,就會有一分收穫”。

關注不愛聽、“假”聽 、不會聽的學生_一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2

  《相似三角形》第一課時要達到的教學目標是:瞭解相似三角形的概念和表示,相似比的概念;2、探索相似三角形的主要性質和兩個三角形相似的條件;3、在觀、操作、推理、歸納等探索過程中,發展學生的合情推理能力,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數學說理的習慣與能力。其中,相似三角形的識別方法的內涵與應用和相似三角形性質應用是學習的重點和難點。教材中的內容比較少,也相對簡單,只有“做一做”的延伸,即三角形相似的識別方法之一是學習的難點,因此,我設計了本節課的幾個教學環節:

  環節一:自學、交流

  學生自學課本要求儘可能尋找出課本中的知識點。

  時間大約15分鐘。

  設計原因:本節概念、記憶性內容較多,易理解掌握,學生方便自學、交流。

  教後心得:對於概念性多,較需記憶的內容應給學生一定時間熟悉;對於較易理解的學習內容應該相信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學生之間的協作能力,給予信任,才會促使其更好地成長。

  環節二:互動、歸納

  本環節分為兩個部分:其一是師生互動、歸納並板書相似三角形的定義和書寫要求、相似三角形的性質、相似比,同時強調“對應”和“順序”。其二是分析“做一做”,並結合多個圖形進行拓展,得出重要結論:平行於三角形的一邊,交其它兩邊或兩邊的延長線,所得的三角形與原三角形相似――作為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

  時間大約20分鐘。

  設計原因:考察學生的自主學習情況(包括獨立思考能力)和小組間的互助情況。

  教後心得:學生普遍對教材的內容能夠較好地掌握,但對知識的延伸和拓展,由於教材缺乏相關內容,學生的思維無法獨立產生飛躍,所以需要教師備課時先做好延伸的準備,即備好相關的內容。這樣,教學時學生就猶如享受知識的大餐――自助餐加上特別的、珍貴的贈品,心理上產生愉悅,也能較好地掌握知識。

  環節三:練習、作業

  由於課本沒有設計相關的例題,而性質的應用是較簡單的,因此讓學生獨立完成課本的練習是可行的。但注意對相關知識的歸納――相似三角形的周長比等於相似比(練習2),同時為方便比較記憶可增加“相似三角形的面積比等於相似比的平方”(暫時不作原因說明)。由於課後作業量不多,所以作業設計時採用讓學生完成練習冊相應部分的形式。

  時間10分鐘。

  教後心得:學生練習情況較好,可以說明對三角形相似的性質掌握較好,但由於時間限制沒有對“做一做”的歸納設計練習加以鞏固,這是在今後教學中需要補充的。

關注不愛聽、“假”聽 、不會聽的學生_一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3

  本學期我擔任初一數學教學工作,反思這一學期的教學總感到存在著許多的不足與思考。從多次的考試中發現一個嚴重的問題,許多學生對於比較根本的標題的控制具有很大的問題,這些看似簡略的標題卻湧現了各種各樣的過錯,平時教學中總感到這些問題學生都會了,不需要再多強調,但事實上卻是問題的嚴重之處,看來還需要在平時的教學中進一步落實學生練習的反饋與矯正。

  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我們要求學生數學作業本必需及時上交,目的是為了及時發現,及時設法解決學生作業中存在的問題,認真落實訂正的作用,將反饋與矯正要落到實處,切實抓好當天瞭解、當天解決、矯正到位,也就是說反饋要適時,矯正要到位。另外我們還應注意反饋來的資訊是否真實,矯正的方法是否得力,因為反饋的資訊虛偽或不全真實,那麼我們就發現不了問題,就不能全面地瞭解學生的情況,也就不會採用及時、精確的矯正辦法。我以為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注意反饋矯正的及時性。課堂教學中應注意引導學生上課集中精力,勤于思考,積極動口、動手。可利用提問或板演等多種方式得到學生的反饋資訊,一般我們應把提問、解答、講評、改錯緊密的結合為一體,不要把講評和改錯拖得太長。最好當堂問題當堂解決,及時反饋在一日為好。

  二、注意反饋矯正的精確性。在教學中我們必需經常深入到學生中去了解他們的困難和要求,積極熱情地幫他們釋疑解難,使他們體會到師長的溫暖,嘗試到因積極與老師配合、真實地提供資訊而嚐到學習提高的甜頭。

  三、注意反饋矯正的靈活性。我們在教學中可採用靈活多樣的反饋矯正情勢。可提前設計矯正計劃,也可預測學生容易出錯的地方,在獲取資訊後,認真剖析其問題的實質,發生問題的原因,然後有針對性地實行矯正計劃。 在作業的檢討過程中,要求進一步落實學生是否存在抄作業現象,是否認真訂正作業。總之,反饋矯正必定要落在實處。

  我們要自動輔導,及時令其矯正。進一步培育學生的自動性和自覺性,當然,如果我們只強調學生的自動和自覺,而不注意自身的自動和自覺,成果也會不如人意。

  總之,反饋與矯正在教學中總是迴圈往復的,不斷增強反饋與矯正,對於我們的教與學生的學必將起到必定的推進作用。因此,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應重視反饋與矯正。

關注不愛聽、“假”聽 、不會聽的學生_一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4

  《位置與方向》這一單元要求學生建立比較形象具體的方位感,瞭解數學與生活的密切關係,體會到“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從中認識數學學習的價值,增強對數學的情感體驗。

  本章內容與學生的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緊密相關,難點是要準確把握方向,要量畫出方向所偏離的角度,還要確定單位長度標出距離,根據所給的條件畫平面示意圖。為此,在教學過程中要給學生創設大量的生活情境,為學生提供探究的空間,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展開合作交流,從中觀察、分析,然後獨立思考完成從方位的角度認識事物。同時,還要及時抓住學生的求知慾和好奇心理,鼓勵學生勇於發表自己的意見,大膽主動地與同伴進行合作、交流。注重學生的學習自主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鼓勵學生合作、思考、討論,拓展學生的學習思路;同時,注意引導學生把所學的知識或發現的規律運用到實際中去,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知識的能力。由於學生的作圖能力普遍比較薄弱。所以根據已知的條件畫平面示意圖,學生掌握的不是很理想。從學生的作業反饋來看,學生對於第二單元的掌握情況,還存在以下幾個問題:1、已知圖形填空,學生分不清東偏北30度應該是哪條邊與哪條邊形成30度的角。2、畫示意圖時,方向角沒有標清楚,距離的表示,沒有按照已知的單位長度換算作圖,老是隨便想畫多長為一格就畫多長。3、不能熟練地區分東偏北30度和北偏東的30度不同。4、中心點的位置沒有找準,主要由於建築物的影響;物體的具體位置沒有明顯的表示出來,或者沒有標出名字,讓人看不清楚;也有學生方向找錯了。

  根據以上的這些情況,在教學時我更加註重畫示意圖的細節和對學生空間觀念的培養。對於空間感稍差的學生,我也只能個別輔導了,集體輔導多了容易讓那些已經掌握的學生產生厭煩心理,掌握不好的學生也不一定馬上能改正過來。這一單元的還有個易錯的知識點,那就是位置的相對性,給定兩個位置,個別學生不能較好地區分以誰為標準,所以說出來的方向剛好相反。這一點跟學生的空間觀念強弱有關,需要多加訓練。由於我所帶的兩個民族班的學生基礎水平參差不齊,所以本單元的教學未能達到教學設計所設計的效果。有時不得不放慢教學的步伐,照顧稍差一點的學生反覆地強調易錯的知識點,總之,我作為他們的教師,我希望我的每一位學生學到自己的數學,增強他們學習數學的樂趣,提高他們學習數學的信心。

關注不愛聽、“假”聽 、不會聽的學生_一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5

  三下《位置與方向》這個單元是在學生認識了上、下、前、後、左、右這幾個基本空間方位後,再來學習東、南、西、北等八個方位的。在這個單元,學生要知道生活中的方向和地圖上的方向,還要會看路線圖,根據方向來指路。對空間觀念差的孩子來說,這個單元的學習簡直是在雲裡霧裡走,分不清方向。

  為了幫助孩子們認識這麼多方位,會辨認方向並指路,我採取了以下措施:

  1.在生活常識的基礎上認識方向

  學生對太陽東昇西落、北極星、指南針、夏天南風、冬天北風等現象都有一定的認識,上課時把他們的已知經驗引發出來進行復習,自然聯絡到四個方向的認識上。然後透過變換位置指認方向,學生明白了位置的改變使我們面對的方向不一樣,畫下的方點陣圖也不一樣,為了方便看圖,統一了“上北下南左西右東”的畫圖方法。

  2.利用各種途徑來記憶方向

  學生即使知道了方向,但指認起來依然困難重重,極易混淆東西、南北,更不用說八個方位一起記了。我首先讓學生在每一幅圖中標明方向再來辨認,減低難度。然後以自己的身體為中心,用固定的手勢來表示固定的方向,如指右上為東北,右下為東南等。再透過遊戲練習來鞏固記憶,在練習中不斷地指認多次鞏固。

  為了和抽象的題目建立更緊密的聯絡,我又想出了箭頭記憶法幫助學生來記方向,把手勢化為紙上的箭頭,來記憶八個方向。在做題時可以直接用箭頭來幫忙,從哪兒到哪兒,畫箭頭,然後認箭頭方向就比較容易了。

  3.同桌合作,多說多練多運用

  學生總以為自己方向都認識,覺得這個單元根本不用老師教,自己完全可以解決,所以上課時注意力不太集中,老喜歡做後面的題目。為了讓學生能夠利用好上課的時間,我在一個內容的學習後都會讓他們及時鞏固,特別注意讓他們互相說說,考考,指指。有時在學習之前就讓他們自己先表現下自己會的。這樣做,使他們上課時更投入,而且互相之間互相考察,也可以讓會的教不會的。常常用遊戲的形式,也讓他們願意主動聽清規則和要求。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