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天都峰》教學反思(通用5篇)

《爬天都峰》教學反思(通用5篇)

  身為一位優秀的教師,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透過教學反思可以快速積累我們的教學經驗,那麼應當如何寫教學反思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爬天都峰》教學反思(通用5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爬天都峰》教學反思1

  今天上了《爬天都峰》這一課。開課時以《黃山奇石》一課為匯入,本計劃讓學生把這篇課文回憶著背一下,結果學生都忘得差不多了,於是我只得引學生背了其中的一段,學生回憶起當時的金雞叫天都了。接著以爬的前後為線引導學生進行朗讀理解。在找自然段時,學生先講學生們說前兩段是爬山前,三到七是爬的過程,我當時覺得學生說得有道理,就很贊同,然後我們就這樣進行了練習朗讀及指導,在指導朗讀的過程中我抓住小女孩和老爺爺的對話和動作,說明他倆在比,這一點學生體會得較好,邊想象了當時的情況邊述說,不少學生都覺得這兩個人很有意思大笑起來。惹得我和其餘學生忍不住哈哈大笑,本想忍住笑再找幾個說一說,但卻和學生一樣笑得肚子疼,這時候老師不像老師,學生不像學生了,過了一會兒我忍住笑說:“看來同學們都認為老爺爺也很努力,所以他們爬呀爬,終於爬上了山頂。”然後進行讀七八九段,學生就學會了對比。

  透過這一課的教學,我瞭解到課堂必須有一個主要目標把這個目標記在心裡,讓學生每上一節課就有一些收穫。

  《爬天都峰》教學反思2

  今天,我在教學《爬天都峰》一文時,有這樣一個句子“我一會兒攀著鐵鏈向上爬,一會兒手腳並用象小猴子一樣”,我讓學生照樣子用“……一會兒……一會兒……象……一樣”說一句話,有一個學生立刻就舉起了手,我很高興,就讓他先說,他是這樣說的:小明一會兒吃飯,一會兒睡覺,就像豬一樣。我當時就讓他坐下,生氣的說:你怎麼可以說出這樣的句子呢?後來,原本想舉手的學生都不敢舉手了,課堂出現了僵局。下課後,我反覆的想著這件事,我才發現自己在處理這個學生的句子時,方法不太恰當,以至於讓更多的學生不敢舉手回答問題,甚至以後的課堂中他們都不敢回答,因為他們害怕自己又說錯了,老師會責怪他。或許,當時我這樣說:“你的這個句子是正確的,但是你把人比成豬就不太恰當了,你能不能在想想別的句子了呢?同學們還有更好的句子嗎?”效果就會完全不一樣的。

  這個問題不由的讓我想到我們的課堂為什麼死氣沉沉,也許更多的原因是我們教師造成的。我想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應該多顧及學生的感受,注意對學生學習的評價方式,適當的鼓勵學生,讓學生有一種成就感,從而他們會在課堂中更積極、踴躍的發言,營造出良好的課堂氣氛。

  《爬天都峰》教學反思3

  這是學生從低年級升入中年級,學習的第一組第3篇課文,透過本組教學,幫助學生儘快地適應中年級的語文學習,逐步完成由低年級向中年級教學的過渡。因此這一組教材是低年級和中年級兩個年段語文教學的介面處,而這篇課文是第3篇精讀課文,所以它在本單元是舉足輕重的。本文表達上的一個明顯特點是透過人物的對話反映人物思想感情的變化。對話語言樸實但內涵豐富。

  學習這篇課文意在讓學生從具體事例中懂得怎樣從別人身上汲取力量,學會運用多讀多想、邊讀邊想的方法,讀懂課文內容。在教學中,我明顯感覺孩子們對課文非常感興趣,於是,我就給孩子充分讀的時間,引導孩子們在讀中理解了課文,並且整節課輕鬆但效率極高。指導讀六七自然段時,有個學生提出來個問題“為什麼要用“爬”字呢?山上不是有臺階還有扶的鐵鏈嗎?”當時我就鼓勵說:“她提的問題很有思考價值,她真動腦子!”然後我和學生一起討論了一下,透過看天都峰的高等,學生知道因為山太高太陡,所以直起身子走可能走不動,大都是像猴子一樣爬的,所以用爬山。

  《爬天都峰》教學反思4

  《爬天都峰》是一篇講讀課文,這課描寫了在暑假裡,“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路遇一位素不相識的老大爺,“我們”互相鼓勵,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難,終於一起爬上了天都峰的故事。我在教學這課時,從下面兩大方面著手:

  一、抓住關鍵詞句突破教學重難點

  這課的重點是“我”爬天都峰的過程,難點是讀懂最後一段中爸爸的話:“你們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會從別人身上汲取力量!” 在教學過程中,我抓住天都峰的“高”和“陡”這兩個特點,透過對“啊,峰頂這麼高,在雲彩上面哩!”及“石級邊上的鐵鏈似乎是從天上掛下來的。”等句子,如果能上遠端教室結合觀看天都峰的錄影,讓學生理解天都峰的“高”和“陡”,學生理解爬天都峰的艱難和不易會更加容易。接著以爬山的前後為線索,找出爬山前“我”的所思所想、爬山中“我”和老爺爺艱難攀登、爬山後“我們”的喜悅的心情的有關詞語、句子,引導學生進行理解體會。在理解中,我緊緊抓住小女孩和老爺爺爬山時的動作詞。如:“奮力“、“一會兒?一會兒”、“爬呀爬”、“終於”等詞語,從中體會到爬山的艱難。又從小女孩和老爺爺的兩次對話中,抓住“居然”“也要?才?”這些詞語來理解體會小女孩和老爺爺能從對方身上“汲取”力量的精神,突破了教學難點。

  二、以讀感悟,體驗情感對話

  本篇語文具有豐富的情感性,情可以感人,情可以育人,同時能給人以很多的啟迪。在教學中,我還把重點放在朗讀感悟上,以讀促思,以思促說,以說促情。在體會天都峰的“高”和“陡”這兩個特點時,我讓學生對第二段進行多次形式多樣地朗讀,在讀中讓學生體會天都峰的“高”和“陡”。如:“峰頂這麼高,在雲彩上面哩!”體會天都峰的高;透過“掛”等詞體會天都峰的陡。並且引導學生充分地朗讀“我”和老爺爺的兩次對話,揣摩“我”和老爺爺各自的內心的複雜心情,想像他們的思想起伏和鬥爭,體會他們是怎樣從對方身上汲取力量的。

  在指導朗讀的過程中,再抓住“奮力“、“一會兒?一會兒”、“爬呀爬”、“終於”等這些重點詞句進行反覆朗讀體會,讓學生聯想“我”和老爺爺登山的艱難,他們是怎樣互相鼓勵和從對方身上汲取力量,奮力攀登、勇往直前的精神。學生了解了這一點,就會明白,兩個人爬上天都峰之後,為什麼會互相道謝,學生就更易理解爸爸說的話了。同時在讀後進行討論交流:文中課題為什麼用“爬山”,不用“登山”呢?由於學生在上文已經瞭解了天都峰又高又陡,直身走很危險,大部分上山的路只能像猴子一樣爬著前行,所以用“爬山”。反過來,用“爬山”作題,也告訴了我們,天都峰是一座又高又陡的山峰。

  三、教學中的不足:

  在品析文中體現人物不怕困難的語句“我奮力向峰頂爬去”“爬呀爬,我和老爺爺還有爸爸,終於都爬上了天都峰頂。”這兩句時,由於只停留在口頭上的交流,沒有準備相應的練習進行鞏固,所以在以說促情這一環節時顯得老師講得多,學生悟得不深不透,以至於在測試中見到這些知識點時,學生不能靈活回答問題。

  四、今後努力的方向:

  在教學活動準備過程中,應更深入地鑽研教材,把握教材的教學要領,拓寬知識面。在活動中以學生為主體,引導學生以讀促想,以想促說,再向以說促寫過渡,加強學生讀寫能力的提高。

  《爬天都峰》教學反思5

  《爬天都峰》這篇課文是按事情發展的順序,描寫了在暑假裡,“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路遇一位素不相識的老大爺,“我們”互相鼓勵,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難,終於起爬上了天都峰。課文向人們揭示了在困難面前,要有戰勝困難的勇氣和信心;在與人相處的過程中,要善於互相學習,互相鼓勵,共同進步的道理。

  本課教學成功的地方有以下幾點:

  首先是課外材料的補充和多媒體課件的有效運用。本課所涉及到的天都峰和鯽魚背,沒有親自去過的學生也許對這些景色瞭解甚少,課外材料的補充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因此,在預習本課時,我讓學生查找了有關天都峰和鯽魚背的資料,然後在課前進行交流。為了讓學生更加直觀的`瞭解,我出示了天都峰和鯽魚背的圖片。這些環節,為學生理解天都峰的高和陡,以及爬風的不易,一老一小的相互鼓勵,都起到了很好的鋪墊。

  然後抓關鍵詞語感悟,悟中讀,讀中悟。課文的第二自然段寫了天都峰的高和陡。在學生充分讀的基礎上,說一說這一段寫了什麼?從哪些地方讀出了天都峰的高?陡?我站在天都峰腳下抬頭望,讓學生區分“望”和“看”的區別,“望”寫出了天都峰的高;觀插圖,找到“石級”,理解“筆陡”,畫簡筆畫更加直觀形象;“掛”?感悟高和陡;“發顫”什麼意思?為什麼發顫?寫出了作者的怎樣的內心世界?在理解的基礎上,有了自己獨有的感受,學生的朗讀水到渠成,繪聲繪色。

  最令我驚喜的是班中有學生對課文的感悟,說出了“爬天都峰”的“爬”的妙用。一個爬字寫出了天都峰的高和陡,更寫出了爬天都峰的艱辛和不易,爬上天都峰是需要勇氣的,爬上天都峰都是了不起的,一老一小的互相汲取力量,才爬上了天都峰,所以一老一小互相致謝。

  不足之處是可能學生讀得多,讀得多,說的也多,在祖孫倆的對話中,相對讀得少了些,最後導致收尾有些倉促。以後要更加準確把握教學時間。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