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屬的化學性質》教學反思

《金屬的化學性質》教學反思

  身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我們都希望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教學反思能很好的記錄下我們的課堂經驗,那麼什麼樣的教學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金屬的化學性質》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金屬的化學性質》教學反思1

  一、成功之處:

  1、重難點突出,有效地完成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2、用一首學生們都喜歡的周杰倫《青花瓷》~化學版的歌曲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學生能很快進入學習角色。

  3、引課注重創新。創設情境“金光燦燦的老師”引入非常精彩,一下抓住了學生的眼球。

  4、學生分組探究實驗完成有序、有效。不僅掌握了金屬的化學性質,更主要的是培養學生科學的實驗方法和嚴謹的科學態度,為以後更好地利用實驗探究自然科學知識打下基礎。

  5、學生的演示實驗效果顯著。透過觀察現象──比較分析──歸納結論──總結規律的教學方法,培養了學生分析、歸納問題的能力。也提升了學生對實驗的動手操作能力。

  6、注重學生小組討論合作探究,培養了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增強協作精神。

  7、學生在相互學習和探討中自評互評,這樣使學生學會欣賞別人、和同學友好相處,達到智力、能力和情感、態度、價值觀共同發展的目的。

  8、教師能及時給予學生恰當的評價。教師對學生的回答給予一定的肯定和鼓勵。在評價時,能做到“因人而異”,讓每個學生都得到充分的肯定和欣賞,使學生在活動中體驗成功和喜悅,實現“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全面發展。

  二、不足

處:

  1、學生比較緊張導致課堂氣氛死板

  2、課容量有些大。

  3、過渡語言組織不夠自然。

  三、感悟

  要上好一節課,既要備教材,還要備學生。一堂好課要學會取捨,不需要太多的亮點,太多反而沒有亮點,學會讓一堂課真正的彩起來。

《金屬的化學性質》教學反思2

  在“金屬的化學性質”一課的教學中,我從問題入手,恰倒好處地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上課開始時,我提出了“黃金飾品中的假貨常常魚目混珠,社會上有些不法分子常以黃銅冒充黃金,進行詐騙活動。因為單純從顏色、外形上看,黃銅(銅鋅合金)與黃金極為相似,所以很難區分。

  你有多少種辦法區別黃金和黃銅?”這樣的問題一下子激活了學生的思維,就連平時不願意學習的學生,也參與了討論。大家紛紛獻計獻策,設計的方案有①測密度②測導電性③用牙咬(硬度)④用火燒(真金不怕烈火煉、是金子在哪都發光)⑤?⑥?在熱烈的討論氣氛中進入了“金屬的化學

性質。”可以說,良好的開端為教學的成功奠定了基礎。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放在對金屬活動性順序的探討上,不僅僅是為了獲得金屬活動性順序的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知識的獲取過程,學習科學探究的方法。在這個活動與探究中,結論的可靠性是很重要的,因此,控制相似的實驗條件,以及對實驗現象的正確對比和分析,是探究活動獲得可靠結論的重要保證。為此我將學生的探究分三步進行:

  (1)從金屬與鹽酸或硫酸反應是否有氫氣生成,可以把金屬分為兩類,能生成氫氣的金屬其活動性比較強,不能生成氫氣的金屬其活動性比較弱。

  (2)從一種金屬能否把另一種金屬從它的鹽城溶液中置換出來,可以比較出這兩種金屬的活動性強弱,能置換出來的,則這種金屬比另一種金屬活潑。

  (3)最後打出科學家們經過了很多類似實驗的探究過程,而總結出來的結論—常見金屬活動性順序。

  本節課的教學,我設計一邊學知識,一邊將知識應用到實際問題中,在總結得出結論後,插入生活實踐問題,讓學生邊學邊用,使學生意識到學習是為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化學與生活緊密相連。學生在輕鬆的氛圍中,突破了教材的難點和重點。

  本節課既有實驗探究活動,又有重點知識展示,還穿插著問題的解決,但實驗用的時間較多,再加上有些現象不是特別明顯,使得本節課的課堂容量有些過大。在今後的教學中,應該時刻關注學生知識掌握程度,隨時調整講課進度,爭取更好效果。

《金屬的化學性質》教學反思3

  課後反思

  金屬化學性質和金屬活動性順序這節複習課,包含兩個內容,一是掌握金屬與氧氣、稀酸和鹽溶液的反應原理和現象,能夠利用這些反應解釋一些與日常生活有關的化學問題;二是能夠應用活動性順序進行實驗探究和解決工業生產的問題。這節課只完成第一部分的內容。現在將本人在執教過程中的所感所獲總結如下:

  1、課堂內容設計方面

  本節課以遊戲“金屬知多少”匯入,讓學生利用一些常見的金屬的主要性質進行猜測,即活躍了課堂氛圍,也為引入“黃銅”埋下了伏筆。緊接著創設了“假黃金”案件的問題情境,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討論破案方法,這樣的開場輕鬆活躍,又緊扣本課主題——金屬的化學性質。在討論過後,讓學生自由發言,講述自己的破案方法和理由,教師、學生進行點評推敲後,歸納出金屬的三種化學性質,突出了本節課的重點。接下來課堂內容安排就是逐一複習金屬的化學性質,包括原理和現象,透過回憶、思考、討論、作答、歸納的方法展開學習,強化了本節課的重點,尤其規範了學生寫方程式和表述現象的習慣。另外,在每個內容複習完後都對應安排《中考賞析》,透過中考題目的賞析讓學生了解中考的考查方向和掌握一些解題的技巧和方法,比如抓關鍵詞,找出研究物件,利用排除法等等。在複習完重點內容後,本人又設計了《中考突破》這一環節,旨在提升學生的能力,讓基礎比較好的同學“吃得好”,也突破了本節課的難點。本環節選擇了兩個有代表性的問題,一個是關於濾液和濾渣的研究,讓學生更好地體會置換反應的實際應用。二是關於氫氣的計算問題,旨在引導學生利用規律進行巧算,突破關於金屬活動性順序計算的難點。最後,本節課在小結後還有一個環節是下節提前看,以中考題的方式呈現,讓學生提前感知下節課的重點和中考的考查方向,這樣的設計體現了以生為本,也啟發學生關注知識的系統性和連貫性。

  總之,本節課課堂內容涉及合理,由簡單到複雜,由整體到區域性,環環相扣,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講練結合,題目選擇有代表性和針對性,是一節有深度和廣度的複習課。

  2、教師活動設計方面

  本節課中本人始終扮演指導者、參與者的角色,改變複習課“滿堂灌,滿堂練”的模式,每個環節設計中執教者都重視啟發學生思考和討論,把問題拋給學生自己解決,比如“黃銅破案”的教學環節,讓學生自由發言,講述自己的破案方法和理由,教師只是做簡單的點評和引導。在書寫金屬和酸的化學方程式時,教師啟發學生思考考點和難點,引導學生自己找出問題,注意到反應中鋁是+3價,鐵是+2價,並讓同學上黑板板書鋁、鐵與稀硫酸反應的化學方程式。在《中考突破》這個環節,教師更是注重解題的思維點撥,讓學生自己討論研究,找出問題的答案,第二個題還由學生親自上講臺分析和講解。

  總之,這節課的教師活動設計中教師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給予學生空間思考和作答,起到很好的指導作用。

  3、學生活動設計方面

  本節課複習的內容是金屬活動性順序,學生還是比較熟悉的內容,但會出現一些盲點,比如方程式的書寫,現象的描述等等,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可以嘗試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學生能力有所提升。在課堂活動中創設多種機會讓學生參與到課堂中來,有提問作答,個別答、集體答、接力答的形式,還有黑板板書和上臺講解等等,學生活動形式多樣。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參與進來,舉手回答問題,雖然在回答問題方面有些學生回答得不夠理想,但經老師引導,同學協助,也能夠得到滿意的答案。總之,這節課學生活動比較豐富,學生參與課堂度高,雖然有些同學還是膽子不夠,表達能力欠缺,但堅持這樣複習,這樣訓練,相信會有比較大的進步。

  4、教學後感

  這節課整體來說還是比較成功,能夠以學生為主體設計各種教學活動,開展效果也比較令人滿意。如果學生學習基礎紮實,則可以深入挖掘,在基礎知識回顧方面減少時間,加強金屬活動性順序應用的訓練,提升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一節好的課,力求讓大部分學生“吃得飽”,小部分學生“吃得好”,能夠在教學過程中體現因材施教和分層導學,這點在這節課有得到體現,但這方面還需在日後工作中繼續研究,力求做到更好!

《金屬的化學性質》教學反思4

  在這節活動與探究課上,從教學設計上,能切實以學生髮展為本,利用本課以實驗為主的優勢,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過程中,透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不斷建構和豐富自己的知識,讓學生敢於和善於提出自己的見解和新方法。

  1、本課學生動腦又動手,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的人數多、參與研究的機會多、參與實驗的積極性,學習興趣濃厚。透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不僅對金屬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的相關知識進一步加深理解,而且學習運用了對比法進行實驗探究,為下一步學習酸鹼鹽知識做了很好的鋪墊。

  2、本節課學生活動多,為了讓學生充分思考、動手、動口,課堂時間顯得比較緊張。因此,課前一定要做好預習並做好檢查,給每組的學生分配好任務,讓其在實驗活動中體現出很好的積極性、自主性和合作性。

  3、鼓勵學生對實驗中出現的現象大膽質疑:如鐵粉為什麼是黑色的?不同濃度的酸,金屬反應的現象有啥不同、鋁片與硫酸銅反應的現象不明顯等。

  4、教師在實驗過程中某些細節的處理上做得不到位。如酸的濃度的配置使鐵釘的反應現象不明顯。

  5、學生有些操作不規範,動手能力差。基本的實驗技能有待提高。

《金屬的化學性質》教學反思5

  在“金屬的化學性質”一課的教學中,我從問題入手,恰倒好處地激發同學學習的積極性。上課開始時,我提出了“黃金飾品中的假貨經常魚目混珠,社會上有些不法分子常以黃銅冒充黃金,進行詐騙活動。因為單純從顏色、外形上看,黃銅(銅鋅合金)與黃金極為相似,所以很難區分。你有多少種方法區別黃金和黃銅?”這樣的問題一下子激活了同學的思維,就連平時不願意學習的同學,也參與了討論。大家紛紛獻計獻策,設計的方案有①測密度②測導電性③用牙咬(硬度)④用火燒(真金不怕烈火煉、是金子在哪都發光)⑤?⑥?在熱烈的討論氣氛中進入了“金屬的化學性質。”可以說,良好的開端為教學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放在對金屬活動性順序的研討上,不只僅是為了獲得金屬活動性順序的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引導同學主動參與知識的獲取過程,學習科學探究的方法。在這個活動與探究中,結論的可靠性是很重要的,因此,控制相似的實驗條件,以和對實驗現象的正確對比和分析,是探究活動獲得可靠結論的重要保證。為此我將同學的探究分三步進行:

  (1)從金屬與鹽酸或硫酸反應是否有氫氣生成,可以把金屬分為兩類,能生成氫氣的金屬其活動性比較強,不能生成氫氣的金屬其活動性比較弱。

  (2)從一種金屬能否把另一種金屬從它的鹽城溶液中置換出來,可以比較出這兩種金屬的活動性強弱,能置換出來的,則這種金屬比另一種金屬活潑。

  (3)最後打出科學家們經過了很多類似實驗的探究過程,而總結出來的結論—常見金屬活動性順序。

  本節課的教學,我設計一邊學知識,一邊將知識應用到實際問題中,在總結得出結論後,插入生活實踐問題,讓同學邊學邊用,使同學意識到學習是為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化學與生活緊密相連。同學在輕鬆的氛圍中,突破了教材的難點和重點。

  本節課既有實驗探究活動,又有重點知識展示,還交叉著問題的解決,但實驗用的時間較多,再加上有些現象不是特別明顯,使得本節課的課堂容量有些過大。在今後的教學中,應該時刻關注同學知識掌握程度,隨時調整講課進度,爭取更好效果。

《金屬的化學性質》教學反思6

  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教師要善於引導學生從真實的情境中發現問題,有針對性地展開討論,提出解決問題的思路,使學生的主體性逐步得到發展”。因此,本節課我精心設計,注意聯絡實際,創設問題情景,力求把講授轉變為啟發誘導,把學生被動接受轉化為主動探索,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並設計了分組實驗、探究實驗,促使學生動眼看,動手做,動口說,動腦想。我在開展教學活動當中注意到了以下幾點:

  1、注意聯絡實際,創設問題情景

  例如首先透過“情境材料”使學生對鈉的化學性質的活潑性有進一步的直觀認識,從而產生探究鈉與水反應的慾望。然後透過“當鈉遇到水”的學生分組實驗,培養學生觀察和分析問題的能力,指導學生解答“情境材料”中的問題,使學生明朗“原來如此”,進而設疑是否所有金屬都可與水反應?鐵可以嗎?學生積極發言,老師引匯出鐵不與冷水、熱水反應,再提高反應條件呢?引用“新聞連結”使學生產生了解Fe與水反應條件,並探究合作設計實驗裝置。

  2、注重調動全體學生的積極性。

  教師要注意在課堂上利用各種方法,激發所有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生有了學習的動力,才能主動地去學習知識,探求知識,真正地做到“樂學,會學,學會”。這樣,學生不但能較好地學習課本上的知識,還能在不知不覺中受到學習能力的培養,使他們具有自學課外知識,探索知識的能力。

  3、注意培養學生的更多能力。

  在生本教學理念下,要由重知識向學生能力方向發展,因此,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獨立性與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探究,使學生在教師引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的學習。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使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既能學到知識,又能得到情操的陶冶、智力的開發和能力的培養,同時又可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康的人格。

  4、注意鼓勵學生大膽發言並及時鼓勵表揚。

  每個人都希望得到別人的鼓勵,學生更是如此,我鼓勵學生大膽發言,注意聆聽學生的發言,注重對學生的激勵。讓學生在老師的肯定下“樂學”,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

  我對本節課培養了學生觀察和分析能力。但同時也有不盡人意的地方,下面是我對本節課的反思:

  1.鈉與水的分組實驗,很直觀、很有趣、很刺激,學生做的很興奮的大呼小叫。氣氛活躍了但課堂有的過火了。

  2.我講得過多,佔用了較多時間。

  我總怕學生不明白,於是我就越講越多,而且重複觀點,不敢把時間交給學生,例如在師生總結鈉與水反應現象時,因這是本節課重點,所以我不自禁的多花了時間,我在學生代表發言後與學生一起總結正確觀點後再一次展示每觀點後再分析原因,所花的時間過多,可以改為學生代表發言後老師一邊指導學生正確總結觀點一邊展示正確總結觀點並直接分析原因。

  3、實驗準備不充分。在上本節課時,鐵與水的探究實驗出現了問題,就是我在加熱時試管裂了。實驗效果不明顯。下課後我反覆進行實驗,發現試管試管裂的原因有多種:一是試管易受熱不均炸裂,二是試管的選用要注意,應該選用大號試管,小試管易受熱不均炸裂。三是加入試管中的棉花要注意:(1)團棉花含水量不能太多(2)為避免水粘在試管中在,最好先在試管底部加人一小團棉花再用膠頭滴管向棉花團小心滴入適量水。而不應該直接往試管底部加溼棉花,否則試管在加熱過程中,會因含水過多易受熱不均炸裂。

  在今後教學中,我要更加註重以下三點:

  1、加強課堂駕馭能力。

  2、教師精講,把時間留給學生。

  在生本教學理念下,教師也要與時俱進,與新的教學觀念同步,做到敢於放手,精講精析,把時間留給學生。由於教師是課堂的主導者,又是組織者,教師就要改掉以前一味地講的做法。如果教師以“講”為中心,就會使學生處於被動的地位,不利於學生的潛能和身心的發展。因此,教師要以探究—研討為主的多項交流方式,師生共同討論,共同做實驗,鼓勵學生想說就說,呵護學生的奇思妙想,使學生個體的自我反饋,學生群體間的資訊交流,師生的資訊反饋交流,及時普遍地聯絡起來,形成多層次,多通道,多方位的立體資訊網路。確保學生的思維在學習過程中始終處於是積極,活潑,主動的狀態,使教學成為一系列學生主動,活潑的展開與整合過程。

  3、充分準備實驗。課前多考慮幾種情況,多做幾種方法,認真觀察現象,總結失敗教訓和成功經驗。

  以上是我針對本節課進行的反思,透過這節公開課和所做的實驗,讓我感到教學中一線教師的教學經驗是多麼的重要。每一個小的細節,如果你不經意都會出現漏洞,實際上在我們很多實驗中都是如此。我們應領會新課改的指示精神,不要還是停留在“教師講授,學生接受”的單向“填鴨式”教學上。利用實驗不斷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質疑思辨是激發學生思維的重要形式。這樣既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啟發了學生學習思維,開發了智力,又顯示了本學科的魅力,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自覺性。從而達到“課堂有效教學”的效果。

《金屬的化學性質》教學反思7

  本節課是第八單元的重點內容,本課題的教學重點是放在對金屬活動性順序的探討上,不僅僅是為了獲得金屬活動性順序的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知識的獲取過程,學習科學探究的方法。在這個活動與探究中,結論的可*性是很重要的,因此,控制相似的實驗條件,以及對實驗現象的正確對比和分析,是該探究活動獲得可*結論的重要保證。為此我將學生的探究分三步進行:

  (1)從金屬與鹽酸或硫酸反應是否有氫氣生成,可以把金屬分為兩類,能生成氫氣的金屬其活動性比較強,不能生成氫氣的金屬其活動性比較弱。

  (2)從一種金屬能否把另一種金屬從它的化合物的溶液中置換出來,可以比較出這兩種金屬的活動性強弱,能置換出來的,則這種金屬比另一種金屬活潑。

  (3)最後打出科學家們經過了很多類似實驗的探究過程,而總結出來的結論——常見金屬的.活動性順序。

《金屬的化學性質》教學反思8

  1、教學設計思路。本章節內容屬高一所學的第一節以元素、化合物知識為主的內容,其中以鈉的性質為主。但教材先介紹金屬與非金屬的反應,接著介紹金屬與酸和水的反應。而學生在初中已經接觸相當一部分金屬與非金屬及金屬與酸的反應。因此,我抓住本節書的重點——鈉的化學性質,安排在第一課時就探討鈉的性質,第二課時才橫向對比鋁、鎂、鐵等金屬的性質。由點到面,由散到整,使學生所學的知識系統化,條理化。

  2、教學的重難點。本課的重點是透過實驗探究掌握鈉的性質,我透過實驗貫穿整節課,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實驗現象的能力。為了更好地引導學生對實驗現象的及時全面觀察,更考慮到學生本身的認知水平,慎重地為學生“思考與交流”,這樣做可以使學生少走彎路,使課堂結構更緊湊。另外,結合我校的《目標體驗》教學模式,重點培養學生的思考、討論問題能力及合作探究能力,引導學生分析、思考、歸納、總結。

  3、課堂實驗的處理。怎麼才能讓學生的求知慾在興趣中,在參與中,在求真中得到昇華。如果只由教師單獨操作完成,就會顯得牽強、死板,而且體現不了新課程的理念,達不到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的目的。因此金屬鈉的質地、顏色、狀態、密度等安排學生親身經歷,而我認為既然是實驗探究,就應由學生自行選擇實驗用具(給定的儀器、試劑中),老師不必給學生太多的限制,只在適當時候進行引導就可以。金屬鈉與水的反應新鮮有趣,而又存在一定的危險性(鈉取太大快易引起爆炸)。因而在課前應檢查學生實驗用的試劑瓶中鈉塊的大小,以確保實驗的安全性,此外還叮囑學生要取出鈉塊後切一小塊進行實驗。鈉與水的實驗中,還要引導學生了解酚酞試劑作用。至於鈉與硫酸銅溶液的反應,可以先設定問題,讓學生分別書寫鐵與硫酸銅溶液及鈉與硫酸銅溶液反應的方程式,然後透過實驗驗證所寫的是否正確。該實驗現象較明顯,老師演示就行;該實驗與鈉和水的反應現象有相似之處,進行對比而後找出不同之處,有利於學生掌握新知識。

  4、不足之處。課前不斷琢磨如何能更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在實際課堂教學中仍然顯得力不從心;或者在課前有想到的問題,在教學中也依然難免遺忘或被疏忽,發現還有一些不如意的地方。如鈉與水反應時產生的氣體是氫氣,學生提出通人澄清石灰水驗證是否有二氧化碳產生,自己很清楚不可能有二氧化碳,在講解時卻忘了跟學生分析為什麼沒有二氧化碳。讓學生自己動手探究鈉的物理性質時,沒有及時引導,致使在此實驗中花費相對時間多一些。教學中仍然存在的問題,日後我將更多的思考及改進,爭取做得更好。

  這次交流課我感受很深,也讓我學到很多東西,讓我知道要設計一節課,可以從不同的教學出發點去考慮;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授者、引導者,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本身也是一個知識獲取者。希望今後能多一些機會進行交流,多向各位專家、前輩學習。

《金屬的化學性質》教學反思9

  一、教材結構和內容分析

  本節內容在全章以及在整個中學化學課程中的地位:本章開始學生初步、系統地接觸元素化合物知識,內容在化學實驗基本方法和化學物質及其變化之後。在本章和本節中,學生初步嘗試從實驗操作和實驗現象去探索(金屬)物質化學性質;從基本原理(氧化還原反應原理)去深化對這些性質的理解,這種學習方式的過程和方法一經掌握後,可以駕輕就熟地學習後一章非金屬及其化合物的內容。

  二、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

  依據新課程理念,本著對教材結構和內容的深刻理解,我提出本節教學的目標:

  1. 知識和技能目標:瞭解金屬和非金屬的反應,探索金屬的性質和金屬的原子結構的關係,初步學會從實驗的角度探索和認識物質的化學性質的本領。

  2. 過程與方法目標:體驗透過實驗發現化學問題,揭示物質性質的過程與方法。

  3.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透過奇妙的化學實驗的操作(如鈉的切割)和精彩的化學實驗現象(如鈉的燃燒反應)感受化學世界的美妙變化,提高學習化學的興趣。

  要實現以上的教學目標,我認為:我們不可能在一節課中面面俱到的講清楚所有的金屬的所有的性質,要有所側重,其中鈉在不同條件下和氧氣的反應以及如何從實驗的角度揭示這些反應的過程是本節課堂的重點。但是由於學生以前沒有看到過鈉,更談不上鈉的化學反應了,燃燒後得到的過氧化鈉化學式特殊,學生比較難以接受,因此鈉在不同條件下的反應及其產物的比較分析是本節教學的難點。同時也應該由點到面,能夠學會幾種金屬之間性質的比較具體情況,以及金屬的性質和金屬原子的結構之間的密切關係,這些都是本節教學的難點所在。

  三、教法和學法

  以上的重點和難點的突破是本節成功與否的關鍵,透過什麼樣的教法和學法顯得異常重要。

  我的教法是:

  1 邊講邊實驗。這是化學教學的常用方法,也是非常有用的方法,可以充分展示知識的建構過程,充分體現了建構理念。具體如何去做呢?我的方法是教師演示和學生演示相結合,比如用小刀切鈉,為什麼不能讓學生去做呢?讓學生去實驗,去體驗,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自己去思考,這樣做完全符合新課程的學生主體的理念,不要老是老師做學生看,老師提問題學生回答問題,是在啟發不假,但常常啟而不發。當然教師要注意引導。

  2 提出問題展開討論並及時總結歸納。可以是老師提出問題,也可以讓學生在充分認識實驗現象的基礎上提出問題,可以是學生與學生的討論,也可以是師生討論。如可以在鈉、鋁和氧氣反應學習完了以後,及時總結這些物質和氧氣反應時表現出來的還原性,從反應的難易程度總結還原性的強弱,從整體上把握金屬和非金屬的反應。

  學法是:學生在學習的時候可以多做比較,如學生在學習鋁和氧氣反應的時候可以去比較,兩個實驗做法不同但是現象一樣,又如鈉在不同的條件下和氧氣反應,不比較難以深刻認識過氧化鈉和氧化鈉的區別。

  那麼,這種教法和學法如何應用到具體的教學中去呢?下面談談教學過程

  四、教學過程

  (一) 引入課堂。其實,書本上的思考和交流部分的意思就是引導學生展開對金屬部分的學習,但是不具體。我將讓學生自己暢所欲言,去列舉在生活中瞭解到的金屬的反應,比如鐵的生鏽,銅綠的產生,鐵質菜刀為什麼表面是黑色而刀口是銀白色等。激發學生學習本節課的學習興趣。

  (二) 複習舊知。初中已經接觸到一些金屬,這裡複習金屬的物理性質,讓學生認識金屬 通性;複習和金屬相關的化學性質,並分類歸納:鐵可以和氧氣反應,活潑的金屬可以和酸、鹽發生置換反應等。最後總結性思考這些反應中金屬原子的失電子情況,引出性質和結構的相互關係。

  (三) 由此及彼,提出問題。鐵可以和非金屬單質氧氣反應,那麼其他的金屬呢?從金、鐵、鎂和氧氣的反應看,難易程度是不一樣的。可以讓學生去思考:更多的金屬呢?水到渠成的提出典型金屬鈉、鋁分別和氧氣反應的情況。

  (四) 師生互動,邊講邊實驗,探究鈉的相關性質。展示鈉的存放,取用和切割,從中讓學生領悟鈉的物理性質;從切割後截面的顏色變化讓學生體會過程中的化學變化,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並思考,去認識鈉的化學性質活潑,並根據化合價自己去嘗試書寫反應方程式。為了提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強化學生主體的理念,接下來讓學生去思考鈉燃燒的情況怎樣,讓學生自己去取用,切割鈉,提供必要的儀器讓學生去加熱鈉,使之燃燒,觀察現象,比較性的提出問題,引出鈉的燃燒反應。從產物的顏色認識到這是不同與氧化鈉的新的物質,此時引導學生從化合價的角度初步認識過氧化鈉。

  (五) 比較著做實驗,認識鋁和氧氣的反應。從鈉的反應和鎂、鋁表面有氧化膜的層次,讓兩位學生比較著做實驗,觀察鋁在打磨掉氧化膜與否兩種情況下加熱融化後的現象,後學生自發思考為什麼現象會一樣?認識到反應的發生,體會到緻密的氧化膜的保護作用。讓學生在認真閱讀教材的基礎上開放性的思考對鋁的氧化膜的認識,可以作為課外的作業讓學生進一步的拓展,提高學生能動的學習和收集材料並加工整理的能力。

  (六) 課堂小結。由點到面,讓學生思考金屬化學性質的相似性:很多金屬可以和非金屬氧氣發生反應,從化合價的變化認識到這些反應中金屬都體現出還原性。這樣和前面的氧化還原反應相呼應,並和本節課開始的時候金屬的物理性質的通性相呼應,增強課堂的完整性。還可以進一步提出問題,從反應的難易程度入手讓學生認識到不同金屬還原性的強弱區別。

  五、個人的認識和思考

  新課程倡導以“主動參與,樂於探究,交流與合作”為主要特徵的學習方式,這也是廣大教師課堂教學中所要積極探索的問題。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力圖嘗試指導學生使用這種方式進行學習,讓廣大學生不但要“學會”,還要“會學”、“樂學”,當仁不讓的成為教學活動的主體。不但要授人以魚,還要授人以漁,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掌握這種“漁”的過程。當然本節課還存在著許多的缺點和不足,請各位給予指正和批評。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