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銘》教學反思(通用5篇)

《陋室銘》教學反思(通用5篇)

  作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我們可以把教學過程中的感悟記錄在教學反思中,那麼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陋室銘》教學反思(通用5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陋室銘》教學反思1

  劉禹錫和萍鄉有著深厚的淵源,他曾經來過萍鄉,至今在我市的楊岐普通寺仍舊保留著他為唐代楊岐寺乘廣禪師撰寫碑文,並由他篆刻的唐碑(該碑建於唐元和二年,此碑高2.8米,寬0.9米,字數1350個是我省僅有的全國著名的唐碑),所以,和學生一起學習他的《陋室銘》倍感親切。《陋室銘》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鮮明、構思巧妙、韻味深長而膾炙人口。本文作者自述其志,透過對居室情景的描繪,極力形容“陋室不陋”表達一種高潔傲岸的情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

  (1)知識目標:背誦並翻譯課文,掌握相關文言實詞;

  (2)技能目標:學習託物言志的寫法並嘗試在寫作中使用;嘗試仿寫。

  (3)情感目標:透過理解作者那種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引導學生正確確立自己的志趣追求。

  在教學的過程中,我比較成功的地方是聯絡《五柳先生傳》引導學生理解作者那種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五柳先生傳》中化身五柳先生的陶淵明家“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單瓢屢空”,可是,他卻“閒靜少言,不慕榮利”,“不慼慼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正體現了一種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以此作為佐證,學生對課文主旨的理解就更容易了。

  在教學中,我由劉禹錫和萍鄉的關係匯入課文,匯入對劉禹錫的介紹,拉近了學生和劉禹錫的距離,這其實是對課程資源的一種創造性開發。

  另外,平時,不少學生喜歡調侃一句話“分不在高,及格就行”,所以,我就乾脆安排了一次仿寫訓練,並提供了一個比較好的仿寫如下,供學生參考:

  算不在快,準確則靈。理不在多,精煉則行。斯是難題,惟吾細心。計算要準確,條理要清晰。不懂要請教,難題動腦筋。可以閱公式,覽分析。無英語之費解,無體育之勞形。愛國華羅庚,陳景潤。精確人生,數學之旅。

  從教學效果來看,本課設計還是很是很成功的。

  《陋室銘》是一篇名傳千古的美文,透過對簡陋居室的描繪,極力形容陋室不陋,表達了一種不慕榮利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

  結合本文的教學過程我有幾點反思:

  1、文章的教學目標設定符合教材要求及學生的實際,教學設計能夠圍繞教學目標進行,落實重點和難點。

  2、注重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激發學生的合作探究意識,每個學生都能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比較注重滲透學法的指導,注重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讓學生真正學會學習。

  3、本文注意了以讀為主,在朗讀過程中,使學生們感受“銘”這種文體的篇幅短小,語句押韻、語言優美的特點,進而對課文的形式美有深刻的認識。還對學生的朗讀進行指導,注意對學生適時的點撥,有層次的進行朗讀指導,不僅讓學生會讀還要讀好,讀準節奏、讀出感情、讀出韻味,真正把自己融入文章中來,並且注意利用激勵性的語言對學生鼓勵。最後,運用“整體板書”和“回譯法”讓學生進行背誦,加深記憶。總之,用朗讀貫穿教學的始終。

  4、注重學生合作探究能力的培養,因此,採用小組合作競爭的方式,答對加分,答錯扣分的形式,激發學生的競爭意識和學習的興趣。

  5、把握文言文教學的重點:積累文言詞彙、句式等常識,準確翻譯文章,為以後的文言文學習打好基礎。再說,要深入理解文章的內容和思想,就必須理解課文字句,所以我在引導學生利用已有文言知識,藉助課下注釋,小組合作,自主學習,弄懂文章的此句意思。

  6、讓學生參與課堂和學習的全過程,做知識和思維的主人。

  7、巧妙的設計提問,採用小組合作、教師點撥來解決,引導學生逐步深入文字。精心設計問題,並形成一個問題鏈,讓這些問題逐步深入地把整篇文章的內容串聯起來,每個問題都讓學生從課文內容出發,挖掘其意義,讓學生在每一句課文的理解中都綻放出思維的火花,最後運用課文內容的內在聯絡和前後呼應把它連線在一起,融匯貫通,把全篇課文的講析內容全部帶了出來,在學生頭腦中形成了“串珠成鏈”的整體把握效果。這種方式不僅能活躍課堂氣氛,不讓人覺得死氣沉沉,而且問題與問題之間環環相扣,從屋外到屋內,從景到人到趣,一步步地隨著學生自主地交流探討深入進去,使學生在深入的過程中理解全文。這其中,注重學生的自主參與,激發其競爭意識和學習興趣。

  8、對於課堂的時間安排如再緊湊些,讓學生當堂完成練習,更有利於教師對學生學習反饋的掌握。

  又有一次面對鏡頭的經歷,讓我在課堂中又多一次歷練,相信,以後,我會比這次更從容不迫、沉穩鎮定地應對課堂,和學生的互動會更加融洽、自然。

  總之,這一堂課,讓我看到自己的'不足,更讓我收穫了許多,懂得了許多!我想,我只能夠腳踏實地,認認真真的思考教學中問題,我才可能在教師成長的路上走得穩、走得遠!

  《陋室銘》教學反思2

  一.朗讀貫穿始終。

  這篇短文文質兼美,篇幅短小,讀起來琅琅上口,容易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在學習本文時,讓朗讀貫穿教學始終,學生在讀中感知語言,在讀中揣摩作者的感情,充分發揮文章的巨大感染力。我設計了幾個朗讀環節:1、在瞭解寫作背景後,學生已有了學習本文的興趣,我讓學生聽配樂朗讀,讓學生初步感受短文的優美語言,產生閱讀的慾望。2、學生自由讀,要求讀準字音,把握節奏,初步進入文字。3、代表朗讀,學生邊聽邊思,品味每一句話的意思,給文章劃分層次,側重整體把握。4、學生精心朗讀,劃出文中的有關語句,品析這些語句是如何來表現陋室不陋的,感悟作者的高尚節操和安貧樂道的生活情趣。幾輪朗讀之後,學生理解比較到位,已能當堂背誦。

  二.新穎的匯入方式,吸引學生走近文字。

  《陋室銘》運用託物言志的方法,表達了作者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這與今天學生的生活相去甚遠,如果學生不瞭解劉禹錫是在怎樣的情況下寫了這篇不朽的名篇,理解起來會有一定的難度,所以我在匯入部分以講故事的形式介紹了本文的寫作背景,讓同學們瞭解到這是一篇不畏權勢的戰鬥檄文,從而帶著對劉禹錫錚錚傲骨的佩服學習此文,品味其儒雅高傲之感,激發學習興趣。

  三.巧妙的提問,感受文章的三美。

  精心設計問題,並形成一個問題鏈,讓這些問題逐步深入,把整篇文章的內容串聯起來,每個問題都讓學生從課文內容出發,挖掘其意義,讓學生在理解中都綻放出思維的火花,感受文章的魅力。整體把握中,我讓學生給文章劃分層次、概括層意,感受文章的結構美;合作探究中,我讓學生找出描寫陋室不陋的語句,體驗作者的情懷,感受文章的思想美;精讀品析中,我讓學生找出你喜歡的語句,並說出你喜歡的理由,感受語言美。這種方式不僅能活躍課堂氣氛,不讓人覺得死氣沉沉,而且問題與問題之間環環相扣,一步步引導學生深入文字,較好地達成了教學目標。

  四.學生主動質疑,培養探究問題的能力。

  在疏通字詞這個環節,我改變了以往以老師串講為主的方法,而採用同學互相質疑、解答的方法,鼓勵學生從文中發現問題,大膽提出問題,然後同學們互相解答,教師適當點撥,師生在平等對話中解決問題。

  但可惜的是由於課堂安排前面有點松,後面時間有點緊,未能將劉禹錫其它的詩文呈現出來,讓學生比較全面的瞭解劉禹錫在逆境中表現出來的樂觀向上的情懷,讓學生懂得人應該怎樣面對挫折。

  《陋室銘》教學反思3

  一、分層次的朗讀教學貫穿文章的始終。

  這篇課文文質兼美、篇幅短小,讀起來琅琅上口,容易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在學習本文時,讓朗讀貫穿整堂課,學生在讀中感知語言,在讀中揣摩作者的感情,充分“發揮文章的巨大感染力”。我設計了幾個朗讀環節:

  1,讓學生初讀課文,根據“銘”的特點,將文中的韻腳找出來,讓學生初步感受短文的語言特點,產生整體感知。

  2,學生再讀,體會駢體文的句式上的特點,進一步瞭解本文語言的特點。

  3,指名朗讀,要求讀出情感。讀後學生帶著對文章的理解進行點評,對什麼地方應該重讀,什麼地方應該輕讀,什麼地方應該停頓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學生根據自己提出的看法再讀課文,就不僅讀出了情感,更讀出文章的韻味。教師指導朗讀技巧。

  4,學生觀看影片,聽配樂朗讀,加強朗讀的節奏感的把握,並透過影片感受陋室的環境等。

  5,全班齊讀,配合影片音樂,再次感受鮮明的節奏感和韻律美。在這樣的幾輪朗讀之後,學生已能當堂背誦,而且並不太有文字難度的文章,已經理解得比較好了。

  二、新穎的匯入方式吸引學生對文章的感悟。

  劉禹錫的《陋室銘》運用“銘”的文體形式,用託物言志的方法表達了自己高潔傲岸的節操,安貧樂道的情趣。這與今天學生的生活相去甚遠,如果學生不知道“銘”的特點,理解起來會有一定的難度,所以我在匯入部分以讓學生說座右銘的方式,既起到激勵同學們的作用,同時自然的引出“銘”,瞭解是警戒自己或稱頌功德的文字,從而帶著對劉禹錫錚錚傲骨的佩服學習此文,品味其儒雅高傲之感,激發學習興趣。

  三、巧妙的設計提問,引導學生逐步走入文字

  精心設計問題,“陋室到底陋不陋”,讓學生髮散思維,撒下大網到文中尋求答案。在尋找答案的同時,逐步深入地把整篇文章的內容串聯起來,每個答案都讓學生從課文內容出發,挖掘其意義,讓學生在每一句課文的理解中都綻放出思維的火花,最後運用課文內容的內在聯絡和前後呼應把它連線在一起,融匯貫通,把全篇課文的講析內容全部帶了出來,在學生頭腦中形成了“串珠成鏈”的整體把握效果。這種方式不僅能活躍課堂氣氛,不讓人覺得死氣沉沉,而且問題與問題之間環環相扣,從屋外到屋內,從景—人—趣,一步步地隨著學生自主地交流探討深入進去,使學生在深入的過程中理解全文。

  四、培養學生主動質疑,大膽發問的習慣和能力。

  在介紹作者及其背景的環節中,讓學生資料展示,到前面將自己認為重要的資料介紹給大家,並書寫關鍵詞。鍛鍊了孩子們的表達能力,同時提高了學生提煉關鍵詞的能力。在疏通字詞這個環節,我改變了以往以老師串講為主的方法,而採用同學互相質疑、解答的方法,鼓勵學生從書中發現問題,大膽提出問題,然後讓學生將認為重要的或疑問整理到便利貼上,同學們互相解答。對於重、難點教師適當點撥、強調。這種方式改變了過去老師教、學生學的被動局面,讓學生成為了課堂的主人。

  五、課外延伸採用了小辯論的方式,進行情感價值觀的引導。

  結合劉禹錫的“安貧樂道”“高潔傲岸”,提出疑問,“當今社會這種處世態度是否仍然可行?”

  學生辯論將課堂推向了高潮,但略微遺憾的是作為教師的我應該在學生情感價值態度觀產生偏頗時更好的進行引導,這樣就可以真正的將教師教書的同時,更能要育人的目標落實到實處。

  順應教育體制的改革,遵循“以生為本,打造高效課堂”的教育理念,本節課一如既往的延續了我常態課的教學思路,學生們適應,我也覺得順手,沒有因為是公開課而作秀或造假。學生們愉悅於作為課堂主人的成就感,我開心於作為教師的輕鬆感。課堂中出現的問題或不足正是今後教學中應該反思與提高的地方。我會沿著“以生為本,打造高效課堂”的教育改革思路,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打造出真正高效的課堂!

  《陋室銘》教學反思4

  沒有反思,就沒有覺醒;沒有反思,就沒有飛躍。反思是思想者的靈魂,老師反思自己的教學設計與課堂教學,既可以及時彌補教學中的“遺憾”和修正“失誤”,又可以為今後的教學提供有益的借鑑,有利於最佳化下一輪的教學,增強教學效果,不斷提高自身的教學專業水平。

  傳統的教學方式是滿堂灌,氣氛枯燥,學生沉悶,而現在新課程的實施給老師留出了很大的創造空間,使我們能擺脫傳統教學中按部就班的教學方式,使課堂充滿活力。

  在《陋室銘》一課的教學中,因為是文言文,我總擔心學生不理解,學不來,因此整節課老師講得口乾舌燥,學生聽得無精打采,一堂課下來往往成效不大。課後我作了反思:發現自己在教學中包辦太多,缺乏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培養,違背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而且我還忽略了本課的一個重點:指導學生熟讀成誦,在誦讀文章中體會文章的意境。俗話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文言文的教學必須重視朗讀的指導,讓學生的讀中體會,在讀中品味,在讀中感悟。

  針對這一節課存在的問題,我重新進行了教學設計:

  1、故事匯入,簡介作者及寫作背景

  2、美文四讀:

  一讀:讀順課文。(1)先聽錄音朗讀。(2)學生自由讀一遍。(3)齊讀。(4)學生讀後,說一說,初步感知文章的內容。

  二讀:讀通。(1)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讀後分小組,利用課文後的註釋,工具書,討論文中字詞句的意思,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的精神。(2)學生質疑,將在討論中無法解決的問題提出,同學或老師幫助解決。(3)學生動手做一做,檢查字詞句的理解是否過關。

  三讀:讓學生女生讀,男生讀,個別讀,讀出文章中音韻和諧之美與整齊勻稱之美。

  四讀:讀出文章的意境之美,體會文章的情感。讓學生個別讀,同桌讀,小組讀等,透過多種形式的朗讀指導,相信能讓學生逐步達成有感情地讀,熟讀讀誦,從而體會文章的意境之美。

  3、把仿寫課文作為課外拓展,讓學生在理解課文的同時,也進行創作。

  結果在第二個班上這課的時候,一改前一個班的沉悶,學生動起來了,活起來了,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學得有滋有味,效果明顯比前一節課要好。

  《陋室銘》教學反思5

  這節課上,我覺得學生們是最可愛的。他們因為真實而可愛、因為思考而可愛、更因為富有激情而可愛。是的,他們批判的激情最為動人!

  上課中,學生循序漸進,由淺入深,能把《陋室銘》這一名文的韻美、景美、情美融於心懷。尤其是在學習的最後一個環節中,他們對劉禹錫的人生態度及生活情趣談看法的時候,我更是看到了學生在課堂上的真實和可愛在於他們的激情四溢,也真切地感到他們在文字中讀出了自己的見解。

  分析了劉禹錫之所以絲毫不謙虛地聲稱“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是在於他覺得自己所居之“陋室”“景雅、人雅、事雅”,有學生感悟出劉禹錫雖然身居陋室,但卻樂在其中的情懷,看出他是個不慕榮利、安貧樂道的人;而也有學生從文字中讀出不同的聲音,對劉禹錫之“德馨”的內容、“德”的性質極其“馨”的程度進行了一番別樣的剖析和批判。在爭辯討論中,最後課堂上形成了一股刻意批判劉禹錫的思維定向。雖然挑刺,但也精彩。

  如對於“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這一繪景句,其判斷是:作者在自我陶醉。“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給人的感覺是苔蘚爬滿臺階,雜草叢生,那裡該是地勢低而潮溼的,有“城春草木深”之感,而室主人還悠然怡然,不肯動手掃除,這就脫不了生活疏懶、厭惡勞動的干係。與“茅簷長掃靜無苔,花木成畦手自栽”的生活情趣相比,這位陋室主人要遜色得多!

  又如對“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這一寫人句的談論:這寫出作者只歡迎“鴻儒”,不喜歡“白丁”。而事實上,並不是只有與“鴻儒”“談笑”才能求得知識的,“白丁”的耕種技術、生產經驗、社會閱歷、帶有生活氣息的幽默笑話之類,也是寶貴的知識。勞動人民同樣值得接近與學習。來此陋室“談笑”的“鴻儒”只能說是作者自己心目中的“鴻儒”,不見得有名有實,也不見得能為大眾所承認。由此看來,作者難免有攀附所謂的“名流”以抬高自己身價之嫌。將“鴻儒”與不能來此室的“白丁”對舉,只能表明作者的結交面太狹窄,只能顯示出他性情的孤傲與對勞動人民的感情隔閡。

  再如對“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這一敘事句的剖析:陋室主人的生活確實是單調的。他日常所能做的只是閉門彈琴,自娛自樂,此外便是翻讀佛經。在他看來,“絲竹”是“亂耳”的,“案牘”是“勞形”的,非但無樂趣,純然是苦不堪言,無法忍受。推究起來,這隻能說是作者無遠大抱負、無進取鬥志的表現。既不願意又不能夠廣泛地參與社會、改造現實,就只會逃避現實,離群索居,孤芳自賞。

  批判者從的繪景、寫人、敘事中,認識到的陋室主人是厭惡勞動,鄙視勞動人民,有一種遠離現實的清高與孤芳自賞,過著孤寂的疏懶生活。是不配與 諸葛亮、揚子云相提並論的。因為單說諸葛亮,鄉里老少都能傳唱他教的歌謠,都熟悉他的行蹤,瞭解他的品性。在他出山輔佐劉皇叔之時,鄉里百姓都依依送別。這是諸葛亮與鄉里百姓朝夕相處,感情融洽的結果。諸葛亮輔佐劉皇叔興復漢室之偉業,可謂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而劉禹錫的自比前賢卻是自不量力。

  這一節課上,學生激情四溢的犀利批判,有理有據,讓我看到了學生在課堂上迸發的思想火花,使我感覺到了學生在課堂上最可愛的一面。

  雖然,劉禹錫在文學史上的光環無庸質疑,值得學習,但是語文課上能讓學生結合文字,以發展的眼光,辨證地看待和評價他,這無疑也是一種學習方式,而且可以說是一種富有激情的學習方式。畢竟,學會批判是學會創新的重要前提。而學會創造才是現代學習的根本。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