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力》的教學反思(通用5篇)

《重力》的教學反思(通用5篇)

  身為一名人民老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課堂教學,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我們的教學經驗,那麼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重力》的教學反思(通用5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重力》的教學反思1

  經過備課、試教後,發現上課過程中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在科組老師的指點和建議下,我經過反思、改進,再次備課,將原來的教學方案做了合理的調整:

  1、在做“小球受力情況研究”實驗時,改為兩種以上放置方法,目的讓學生多方位瞭解當繩子剪斷之後,小鐵球都是豎直向下運動,都是隻受到重力作用。

  2、將重力方向“豎直向下”分解為“向下”和“豎直”,最後再歸納為“豎直向下”,這樣一分解就使學生容易理解和接受。具體做法是:先讓小球由靜止自由下落,讓學生觀察並說出其方向“向下”,再用線將鉤碼靜止懸掛起來,讓學生觀察細線的方向,並告訴學生這稱為“豎直向下”,最後再歸納出重力方向“豎直向下”。

  3、在學生得出“地球吸引力”之後,讓學生舉出一些生活中常見的重力應用的事例。使學生體驗、感受生活,從生活走向物理。

  反思,改進後,在正式上課過程,課堂效果很好。整堂課比之前流暢了很多,但是還是感到有不足的地方,主要體現在:

  課堂還不夠放開,還不大膽地把課堂還給學生。

  討論:生活當中重力有那些應用時,學生沒有提出較多的生活例項,所以我覺得這裡的討論是否有必要,還是把它改為“討論:舉出生活當中由於地球引力向下運動的例子“會更好。

  在設計實驗方案時,如果能夠先引導學生說出設計的理由和作法,會使到學生在做實驗更有針對性,和在回答問題的時候更明確。

  得出結論只是個別組的結論,之前沒有給時間讓學生進行交流、合作。

  在講到拓展:地球上的“上“和”下“的時候,我覺得如果可以讓每個小組有一個地球儀,讓學生小組內自己問自己解決,這樣學生學得更深刻、更明瞭。

  《重力》的教學反思2

  一、本節課成功之處

  (1)教學重點突出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實驗探究影響重力大小的因素。在這個環節中,書上只要求探究重力的大小與質量的關係,而我考慮到學生會對“影響重力大小的因素”提出各種不同的猜想,這時就應該教會學生進行合理的猜想,而去除一些不合理的猜想,最後提出由於條件的限制,本節課只對“質量、形狀和體積”這三個可能對重力產生影響的因素進行分組探究。為了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所以在整個探究的過程中,方案的設計、器材的選取、實驗步驟的制定以及實驗資料的記錄方式等全部由學生自行討論決定,教師只起組織引導的作用。透過第一個環節的探究,學生總結得出“物體所受到的'重力與它的形狀、體積等無關”的結論。

  進一步探究“物體所受到的重力與質量的關係”,仍然採取上述的探究思想,透過自主合作實驗探究,表格歸納總結出“物體所受到的重力與它的質量成正比”的結論。在由此結論推匯出重力與質量關係式的過程中,採取了引導學生利用得到的“重力/質量的比值為10N/kg”的結論和科學家定義g=9.8N/kg,得出關係式G/m=g,再將公式變形為G=mg的方法,這樣可能更為直接,易於學生接受。同時,透過建立重力與質量的影象關係,進一步理解“物體所受到的重力與它的質量成正比”的結論。透過讀一讀的形式,讓學生了解重力與地理位置的關係,進一步拓寬學生的知識面。

  (2)難點有效突破

  本節課的教學難點是重力的方向豎直向下,如何來突破“豎直向下”這個教學難點?我設計了一個自制的教具,用一個水槽裝入一些水,把重垂線吊入水中,再用一把直角三角板配合使用,直觀顯示重力的方向與水平面垂直,稱之為豎直向下,若傾斜水槽底部,發現還是與水平面垂直,但與傾斜的底面不垂直。透過這個演示實驗,學生就能理解重力的方向豎直向下,而不是垂直向下,從而有效突破本節課的教學難點,這也是本節課的創新亮點之一。

  (3)教學設計思路清晰,充分體現新課程理念

  根據物理課程標準的要求,根據本節課的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本節課的教學設計主體思想應是: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性探究和學習,所以,我採用的教學方法是: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學。在這一節內容的教學中,充分體現新課程的理念,體現出學生作為學習活動的主體,教師要有效地組織課堂教學;充分利用學生的探究實驗來得出物體的重力和物體的質量的關係;同時要體現新教材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生活的特點,密切聯絡學生的日常生活經驗,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物理知識的學習。

  二、本節課不足之處

  由於實驗探究影響重力大小的因素,佔用了比較多的時間,以至於重力學生撐握不是太好,就該用作圖的形式讓學生明白豎直向下和垂直向下的區別,使學生不再犯重力的方向垂直向下的錯誤了。

  《重力》的教學反思3

  本節課主要是想透過營造一個和諧民主的氛圍,讓學生們展開想象,並透過列舉事例、動手實驗等方式來了解重力,讓學生主動地吸取知識,大膽提問、大膽猜想。經歷探究重力大小與質量的關係的過程。培養研究探索的能力,激發學生對於科學探究的興趣,養成與同學合作交流的意識,體驗利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喜悅。

  先透過學生熟悉的例子使學生認識了重力的存在,然後透過學生的探究實驗,研究物體所受重力的大小跟什麼因素有關。用在座標上作圖的方法得出了重力跟質量的關係。關於重力的方向透過想想議議讓學生明白豎直向下的“下”指的是什麼。透過實際的例子說明豎直向下的重力方向在實際中的應用,培養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習慣和能力。生活中物體在重力作用下豎直下落的例子比比皆是,因此教學中透過學生熟悉的例子創設問題情景。以觀察思考開路,透過讓學生利用重垂線觀察窗臺、桌面是否水平,透過一系列有趣的活動利用重心的知識解釋生活中的簡單現象,解決力的方向及作用點的難點問題,實現教學目標的完成。

  這節課同學們很容易就掌握重力的大小跟質量的關係,並能利用公式G=mg計算出G 和M的值。能區分重量和質量是不同的物理量。不足之處是學生在利用公式G=mg計算出G 和M的值時,單位沒能很好“統一”,導致計算結果錯誤,以後在教學中多加強這方面的訓練。

  《重力》的教學反思4

  本節是在前一章學過的力的一般知識的基礎上,利用這些知識來研究最常見的一種力——重力。教材中先透過學生熟悉的例子使學生認識了重力的存在,然後透過學生的探究實驗,研究物體所受重力的大小跟什麼因素有關。用在座標上作圖的方法得出了重力跟質量的關係,這種做法思路簡捷。學生容易掌握,同時學會了利用數學知識解決物理問題的一種方法——圖象法。關於重力的方向,教材中首先說明用線將物體懸掛起來後物體靜止時線的方向就是重力的方向,這個方向叫豎直方向,所以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的,並透過想想議議讓學生明白豎直向下的“下”指的是什麼。透過實際的例子說明豎直向下的重力方向在實際中的應用,培養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習慣和能力。最後告訴學生地球吸引物體的每一部分,但物體受到的重力可以認為是集中在一個點上,這個點叫物體的重心,滲透了“等效法”。

  生活中物體在重力作用下豎直下落的例子比比皆是,因此教學中應注意透過學生熟悉的例子創設問題情景。以觀察思考開路,培養學生觀察思考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樂於探究問題的積極性。透過探究解決本書中“力的大小跟質量關係”的重點問題,透過讓學生利用重垂線觀察窗臺、桌面是否水平,透過一系列有趣的活動利用重心的知識解釋生活中的簡單現象,解決力的方向及作用點的難點問題,實現教學目標的完成。

  《重力》的教學反思5

  1 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在課題引入中,以眾多的事例、圖景創設學習情景,勇於激發學生興趣、點燃思維火花,使學生以積極態度投入到教學活動中。在重力方向教學中,設定實驗情境,讓學生在一個和諧、科學的氛圍中感受重力的方向總是豎直向下。在課堂中構建了“變教為誘”,“以誘達思”的教學意場。使教與學和諧一致,激發學習動機,從而有效的提高教學效果。

  2 引導探究。

  力圖避免“灌輸”式教學,每個結論儘可能讓學生自己得出,使教學過程成為在教師組織、引導下的探究過程。在重力大小教學中,教師設定疑問,引導猜想,自然引出課本中的探究活動,留出思維空間,由學生自主討論,設計實驗,安排實驗步驟,進行實驗研究,培養學生大膽探究的能力和習慣,這是新課程標準的一大顯著特點。

  3 啟發誘導學生全身心投入教學過程。

  (1)鼓勵學生動口說。人類對自然的認識是從日常生活中觀察開始的,在本節課中對力的方向,透過觀看、聯想,以生活感受而動口說,使他們熱情高漲的參與師生間的共同討論,這不僅是傳授知識的需要,也鍛鍊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2)引導學生動手做。讓學生動手檢查桌腿是否豎直,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激發興趣,培養能力。

  (3)採用個人及小組的競爭第一的方法,活躍課堂氣氛,啟用學生思維,增加學習的趣味性。

  本節課不足之處

  由於實驗探究影響重力大小的因素,佔用了比較多的時間,以至於力的示意圖這部分知識鞏固不夠充分,只能下一節課繼續加深,同時G=mg公式還可拓展。

  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措施:

  1、學生由於對科學探究的精神體會不多,進行科學猜想時,不夠主動、大膽,教師應充分發揮主導作用,進行有效調控,鼓勵和引導學生開啟思路,大膽地進行其它猜想。

  2、實驗過程中個別學生獨立意識太強,不注重配合。教師應重視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將個人競爭轉化為小組間競爭,培養合作精神、團隊意識、集體觀念。

  3、個別學生動手能力弱,不敢大膽開展實驗。教師應採用有效激勵方式,關注困難學生,給予及時輔導。這也充分體現“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的新課程理念。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