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固體》小學科學教學反思範文(精選6篇)

《認識固體》小學科學教學反思範文(精選6篇)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我們都希望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對學到的教學新方法,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那麼問題來了,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認識固體》小學科學教學反思範文(精選6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認識固體》小學科學教學反思1

  本課透過給固體體分類、觀察固體的性質,研究固體的混合與分離等活動,引導學生探索固體在顏色、形狀、軟硬、透明度等方面的性特點及固體混合前後重量、體積的變化,從而提高學生運用多種感官的能力。

  第一部分,給周圍常見的物體按固體和液體分類。這個活動一方面可以瞭解學生對固體、液體的已有認識,以便提升其對固體和液體的認識;另一方面可以對學生的分類能力進行訓練。活動中我出示幾種讓孩子感興趣的物體,讓學生說說是固體、液體。孩子們踴躍回答。然後我又不失時機地問道:“關於固體和液體,你們還想知道些什麼?”時,學生提出了許多問題。有些問題正是教師引發學生進入探究性學習的最佳切入點,面對來源於學生中的大量問題,我也給予了充分的關注和肯定,並把它寫在黑板上。當學生帶著問題進入下面的學習時,他們會更專心。因為只有這樣積極性的支援態度,學生的內心才能激起科學探究的慾望,進而促使學生形成科學情感和探究意識。

  第二部分,指導學生用多種方法認識固體的性質。透過利用各種感官觀察,認識固體的顏色、形狀、軟硬、透明度等性質,培養學生在探究中隨時收集證據的良好習慣。

  第三部分,透過混合和分離認識固體。教師利用生活中常見的混凝土和篩沙子的例子引出固體的混合和分離。接下來引導學生研究固體混合前後重量和體積的變化。

  整個活動實施下來,我覺得有幾個不足之處需要改進:

  1、備課不充分,對課堂中時間的把握心中沒數,致使拖堂。

  2、課堂上有時在學生回答問題時沒認真的去聽,也沒能及時的給予評價。其實這期間我是在思考我自己的問題而忽略了學生。

  3、最後一個環節固體的混合與分離在生活中的應用例項,其實應先讓學生看書上的那兩個最典型不過的例子,然後再讓學生聯絡生活去舉一些例子。

  4、以後還要在備課上大下功夫。除了備教材之外還要認真的去備學生。從學生的角度去考慮知識,學生先想到的自己早一步想到。準備好多種方案,以及時的應付課堂上會出現的一些尷尬局面。

  《認識固體》小學科學教學反思2

  1、科學課程在培養小學生科學素養的時候,重點不在於科學知識體系的傳授,而在於透過引導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過程,激發對科學的興趣,形成科學的態度和科學探究的能力。課堂教學不僅注重最後的結果,還應該注重學生獲得結果的過程,強調學生透過觀察、實驗自己得出結論,以培養多方面的能力。本節課學生自己透過實驗和觀察,找出固體的特點,由此瞭解了固體的性質,我做到了最大限度的“放手”。事實證明,學生是有能力解決問題的,透過這一點我認識到,在科學課的探究過程中,教師應充分相信學生,大膽放手讓學生自己動手,我們會發現學生在“自由”的氛圍中可以給我們帶來意外的驚喜。

  2、本節課的設計與教學,儘可能體現教師由如何講向學生如何學的轉變,實現教師由講述者向促進者的轉變。儘可能體現對學生課堂生命力的尊重,對學生積極主動發展的促進,對學生潛能的挖掘。整堂教學都有一個動態的過程,有師生互動,問題啟發與學生思考、回答;有生生互動,有學生間的討論與協作等。學生的參與面很廣,興致很高,效果較好。學生在問題的驅動下,主動利用材料探究固體的性質。在活動過程中主動分工、協作,既探究出了科學規律,更體驗到了學習與合作的快樂。本課的教學中,我採用個性化的教育,為學生營造創造的環境,使他們積極、踴躍、大膽地參與到探究活動中來,如各小組對信封中的固體運用多種感官、多種角度和多種方法進行分類,並在此基礎上,各小組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固體研究,探究結果精彩紛呈,從而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

  3、面向全體,注重差異,滲透科學方法,促進學生的能力發展。由學生熟悉的材料入手,提出問題,切入主題,一開始就引起學生的興趣,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在一連串的問題及對問題的解決過程中,在師生間、生生間的互動中,在學生動手實驗,動腦思維以及表達過程中,每個學生都獲得個性發展的時間或空間。

  4、在學生對牙膏這種物體分不清是固體和液體時,我及時用和麵的方法讓其明白它是一種固體和液體的混合物,把問題簡單化,學生接收功效很不錯,還能舉出生活中一些相似的物體,真正到達了學而用之。

  5、在每一個試驗前,都讓學生計劃試驗的步驟和目標,從而使試驗有條不紊的進行,讓學生養成做事前先思考的習慣。

  6、在教學將液體和固體分類時,由於我將實驗工具也一起放在了實驗袋中,誤導了學生,這是我在課前準備時沒有注意到的細節。

  7、教學中我的語調沒有起伏,使學生在聽講時容易找不到重點所在,這是我今後教學中應該多注意的地方。

  8、學生個別出現問題、錯誤的細節之處沒能及時指出糾正。

  《認識固體》小學科學教學反思3

  最開始的教學設計我是把認識固體和認識液體完全分開來的,第一節課講固體的性質,第二節課講液體的性質,我發現這樣的效果顯然不是很好,在學生的腦中形成的概念是支離破碎的是不成系統的。

  首先我把在廚房裡由一個雞蛋引發的爭論作為情景。“想為它們做裁判嗎?那我們得先學好第三單元的《固體和液體》”接著要求學生觀察提供給他們的木頭、布、玻璃、鉤碼以及紙張,觀察它們有哪些相同點。學生這時很容易總結出固體的一般特徵,“我們給不容易流動,有固定的形狀的物體一個名字”引出固體。“沙粒是固體嗎?可它怎麼能‘流動’的嘛,應該怎麼解釋呢?”沙粒單個來看的話它有固體的形狀並且也是不能流動的,聚在一起並且要藉助外力才能流動的。

  觀察擺在桌面上的四種另外的物體,它們有什麼相同點?“容易流動,沒有固定形狀”引出液體。接著在要求學生將P28頁的物體按固體和液體進行分類。

  分好後學生們肯定有爭議,比如說對雞蛋、牙膏、修正液、膠水的分類。它們似乎既具有固體的特徵又具有液體的特徵,但是呢,它們又不具備完整的特徵,不純。引出流體。

  要求學生舉出生活中見到的固體和液體的例子,學生會舉出鋼鐵塑膠等,並且一開始只認為它們是固體,“鋼鐵就一定是固體嗎?它在什麼情況下形態會發生變化?”固體與液體之間的轉換,要求學生舉出類似的例子,原來物體的形態是能發生變化的。培養學生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

  這節課還有很多問題,仍在不斷改進中。

  《認識固體》小學科學教學反思4

  《認識固體》是蘇教版科學三年級下的第三單元《固體和液體》的第一課。本課是在學生三年級上冊在《他們是怎樣做的》單元認識了常見材料金屬、塑膠、紙、紡織材料之後,第一次透過觀察認識固體的共同性質並發現各種固體有很多的不同的性質。本課也是在滲透本冊過程技能--“觀察”的一課,透過這一課的學習,學生明白觀察不光可以用眼看,還可以使用其他的感官以獲得所觀察物體的更多、更詳細的資訊。

  本次是在北師大導師進小店進行課題指導而作的一次彙報課。確定課題後,我在仔細研讀教材的基礎之上,參考了由浙江教育出版社翻譯的《美國主流科學教材》及由南京市教科研中心編寫的《做中學教材》,整合了三套教材各自的優點,凸顯科學課標註重學生的體驗和蘇教版教材注重學生過程技能訓練的特點,設計了初稿:首先,佈置學生帶來一種他自認為是固體的物體,其實這個過程就是他調動自己的關於固體的前概念並運用這一標準判斷身邊的物體的過程,之後,請學生在課堂上交流他們帶來這一固體的原因,交流的過程就是學生關於固體前概念的碰撞過程,學生會列舉出各種各樣他們自認為是固體的公共性質,學生會突然發現:原來他們對固體的共同性質並不熟悉,於是在教師的帶領下運用各種觀察方法觀察固體,發現他們在顏色、軟硬、形狀等方面並無共同之處,學生的思維陷入僵局,教師出示學生在上學期學過的水進行比較,從而引導學生開啟思路,發現:液體沒有固定形狀而固體有固定形狀。之後,為了鞏固固體的共同性質,我引導學生髮現身邊的固體,最後,為學生推薦了一本科普讀物,將學生的視野有科學課引向廣闊的科學科普閱讀。

  試講之後發現,由於佈置了學生提前帶一樣固體,所以學生對於固體的共同性質的認識只侷限於自己所帶的固體,而沒有所有的固體,只是有學生的心理發展所決定的,說明自己的'設計主觀性太強,缺少對學生的瞭解和認識,之後將環節調整為:佈置學生帶一些物品,既有液體又有固體,課上首先組織學生進行分類並說說理由,既複習鞏固液體的共同性質,又為發現固體的共同性質打下基礎,之後,引導學生透過與液體的對比,發現固體的共同性質:有固定的形狀,接著引導學生運用各種觀察方法發現固體在顏色、形狀等方面的不同,之後,引導學生髮現身邊的固體,最後,為學生推薦了一本科普讀物,將學生的視野有科學課引向廣闊的科學科普閱讀。

  教學環節的調整反映的其實是教學思想的改變,透過這次的調整,我真正意識到什麼是以學定教,雖然自己也看了不少心理發展方面的書籍,但把這些理論真正運用到課堂實踐真的還有一段距離,透過這次教學展示,也使我明白了:做一名好老師,真的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更不是隻鑽研理論就能達到的,一定要做到理論與實踐結合,用理論去指導實踐,用實踐去不斷的提升自己的理論修養。

  《認識固體》小學科學教學反思5

  透過對本節課的教學,自己感到沒有很好地完成教學目標,有優點,也有不足之處。淺談一下不足之處:

  1把教材圖中的物品按固體、液體分類,只是先認識,再說出是固體還是液體。教師如果能把圖中的這些物品擺在講桌上就更好了,讓學生在判斷之前對物品摸一摸、晃一晃、捏一捏,學生的感覺會不一樣,根據不同的感覺,學生會容易做出判斷。這一環節沒有做出直觀演示和學生用手去感受,這樣就不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如果讓學生透過晃動水杯,用眼睛看,學生很容易判斷出水是液體。讓學生透過用力握石頭、木棒,捏木板,感覺到它們的體積和形狀不易改變。根據這樣的感覺,學生很容易判斷出它們是固體。對特殊的幾種物品(橡皮、棉布、麵粉),教師能幫助學生判斷是不是固體,並進一步講述固體的幾種形態。固體不一定都是硬的,不一定都是大顆粒的。在這個基礎上,固體的共同性質就容易總結出來了:

  1、有一定的體積和形狀。

  2、研究固體的混合與分離時,讓學生舉出的例子少一些,要讓學生動腦多舉例項,教師加以指導。

  3、研究固體混合前後重量和體積的變化情況時,教師沒有使用教具天平和量杯,學生光靠靜止觀察和思考,對這個知識就不易接受。如果使用教具直觀演示,教師不用過多地講解,學生就明白了。

  總之,在今後的教學中,能出示物品和教具,會收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認識固體》小學科學教學反思6

  一、幾點不成熟的成功之處:

  1、本課中研究的是固體的性質,在整個的教學過程中,我能夠完全放手讓學生對固體進行多角度多方面的認識和描述。能積極地為每一個學生創造“動手做”的機會,放手讓他們去真刀真槍地搞科學。

  2、小組合作方式的運用,很好的培養了學生願意與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3、在學生對牙膏這種物體分不清是固體和液體時,我及時用和麵的方法讓其明白它是一種固體和液體的混合物,把問題簡單化,學生接受效果很不錯,還能舉出生活中一些類似的物體,真正達到了學而用之。

  4、運用比賽的方法來激發學生對固體性質的多方面認識,既促進學生動手動腦又實現了教學。學生的積極性特高,教學效果特好。

  5、在每一個實驗前,都讓學生計劃實驗的步驟和目的,從而使實驗有條不紊的進行,讓學生養成做事前先思考的習慣。

  二、不足需改進之處:

  1、備課不充分,對課堂中時間的把握心中沒數,至使提前完成教學任務,更慚愧的理當自己發現時,還用讓學生看書的方法去彌補少的時間,失敗呀!

  2、課堂上有時在學生回答問題時沒認真的去聽,也沒能及時的給予評價。其實這期間我是在思考我自己的問題而忽略了學生。這是不應該的。

  3、最後一個環節固體的混合與分離在生活中的應用例項,其實應先讓學生看書上的那兩個最典型不過的例子,然後再讓學生聯絡生活去舉一些例子。而我卻沒能做到。

  4、以後還要在備課上大下功夫。除了備教材之外還要認真的去備學生。從學生的角度去考慮知識,學生先想到的自己早一步想到。準備好多種方案,以及時的應付課堂上會出現的一些尷尬局面。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