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體與絕緣體》教學反思

《導體與絕緣體》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透過教學反思可以快速積累我們的教學經驗,我們該怎麼去寫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導體與絕緣體》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導體與絕緣體》教學反思1

  教材分析

  導體和絕緣體在我們的生活中運用廣泛,從安全的角度來說,學生也應該瞭解一些有關導體和絕緣體的知識。本課在學習了第一課簡電路的基礎上,讓學生將各種物體放到電路中去檢驗其導電效能,從而認識導體和絕緣體,這是本課的主要內容。

  第一,引導學生設計製作一個檢驗物體導電效能的檢測裝置。哪些物體容易導電,哪些物體不容易導電?便讓學生做一個檢測物體導電效能的檢測器。做好檢測器是上好這節課的關鍵,檢測器的好壞直接影響到物體的導電效能檢測的效果。一定要嚴格要求學生掌握正確的製作方法。另外,務必提醒學生不能用電池以外的電源來檢測物體的導電效能,以免發生危險。

  第二,指導學生用自己製作的檢測器,檢測身邊的一些金屬和非金屬小物品,材料可根據具體情況自行準備。這部分的教學是本課的一個主要活動,可以讓學生先預測再來檢測其導電效能。培養學生合理預測的能力和實是求是的態度,讓他們意識到:預測有時不一定正確,經過實驗驗證才能獲得科學的真理。最後,小結出凡是金屬製品都是導體,而另一些物品,如塑膠梳、橡皮、木鉛筆是絕緣體。

  第三,指導學生認識到人體和自然界的水都是導電的。教材讓學生檢驗各種水的導電效能,用驗電球檢驗人體的導電效能,還透過一些現象推測人體的導電效能:用手摸感應開關,用電筆檢驗家用電器。需要提醒的是:教師對這個檢驗活動,只能示範,不能分組實驗,還要一再強調,不能私自檢驗家裡的開關和電器。

  第四,運用所學的知識對常見的電器、電工材料和工具進行辨析,分析哪些部分是導體,哪些部分不是導體,從而更好地認識導體和絕緣體在生活中的作用。

  本課較嚴格地遵照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來設計教學內容,引領學生針對提出的問題,逐漸深入地開展探究活動,有利於學生掌握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教學活動中,教師應有意識地幫助學生理清活動的步驟,促成學生了解科學探究並逐步學會自主探究。

  學情分析

  五年級的學生已具備了較系統的科學探究的初步能力,也初步形成了較好的小組合作、自主探究的學習習慣。

  學生已經學習了簡單電路的知識,具備了製作檢測電路的能力。生活中學生對導電和不導電的物體也有了一些瞭解,但還有待於形成清晰的認識。

  針對學生動手能力存在的差異,教學中要採取小組合作、一幫一(動手能力強的學生幫助動手能力差的學生)的對策,讓每個學生都參與與到實踐中來,體驗成功的樂趣。

  教學目標

  1、知道什麼是導體和絕緣體。

  2、能夠設計檢測裝置,檢測常見物體的導電效能。

  3、能夠認識常見的導體和絕緣體。

  4、知道人體和自然界的水也是導體。

  5、具有安全用電的意識。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認識常見的導體和絕緣體。 難點:認識人體、水也是導體。

  教學過程

《導體與絕緣體》教學反思2

  在《導體與絕緣體》一課的執教過程中,學生們對於如橡皮、紙、石頭、塑膠尺、回形針、鐵釘、銅鑰匙、玻璃、布等材料是否導電沒有爭議,而對於鉛筆芯,就有了兩種不同的觀點。有的小組認為鉛筆芯容易導電,而有的小組認為鉛筆芯不容易導電。根據我的經驗,鉛筆芯是容易導電的,只不過導電能力較弱,於是,我選取了結果不同的兩個小組的鉛筆芯在展示臺上展示給大家看,果然,一組的小燈泡亮了,只不過燈光很微弱,而另一組的小燈泡不亮。這是為什麼呢?由於沒有預料到這種情況,我當時只是說這種情況下課後我們再仔細研究。下課後,我就對這兩種鉛筆芯進行了比較和觀察,發現原來不能使小燈泡亮的鉛筆芯外面塗了一層絕緣材料,怪不得小燈泡不亮了。隨後我就在想,如果將這個問題在課堂上直接拋給學生,讓學生深入去研究和思考這一意外現象,是不是會更能引發孩子們的好奇心,使學生獲得意外的收穫呢。

《導體與絕緣體》教學反思3

  《電》這一單元是四年級第一個單元,本單元的教學活動是從調查家中的電器入手,目的是讓學生體驗電與生活的密切關係,整個單元的安排是一個嚴謹的結構,從調查學生的生活經驗開始,到認識電路、電流、開關、導體、絕緣體的概念,這一系列的探究活動最終指向對電的概念。

  《導體與絕緣體》一課是研究物體導電效能的一篇探究性課文,內容主要分兩個部分。一是:檢測物體是導體還是絕緣體;二是:教室電器裝置的絕緣材料和安全用電事項,達到學以致用的效果。

  本課的教學設計經過多次的試教和幾次改稿;最後執教的過程中也是有得有失,感受頗多。現反思如下:

  科學課程標準指出:我們應該“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對於《導體和絕緣體》一課的教學來說,不只是讓學生記住兩個抽象的概念——導體和絕緣體,引領孩子們親身經歷、親身體驗這兩個概念“誕生”的過程,才是重中之重。

  鑑於此,我是在上節學習的基礎上和學生一起回顧電路檢測器的使用方法和注意點。之後的“檢測材料的導電性”的教學環節,為了透過儘可能多的實物的檢測讓學生在檢測的過程中,親身體驗到材料的導電性。我在材料包中給學生準備了14種材料,除此以外我還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身邊的物體進行檢測。在檢測之前,為了使學生更規範地開展實驗活動,我首先安排了提出實驗要求這一環節。在這一環節中著重強調先預測後檢測。在學生的科學探究過程中實現了由具體實物到抽象概念的過渡,學生的探究認真投入,有趣有序,學得輕鬆活潑效果好,對概念的理解更自然。我想,這應是我以後上課努力追求的境界。

  課堂上有機地融合了“安全用電”的思想教育,引導安全用電。這部分設計的活動是第一部分內容的理解和應用。透過學生的討論,例證,懂得了導體和絕緣體各有什麼作用?強化了學生們對導體和絕緣體的理解。明白了安全用電的注意事項,形成安全用電的生活意識。而本節課的最大難點就是讓學生知道並且理解人體和水也是導體。當我問到人體、水到底是導體還是絕緣體時。學生立刻就想到用剛才實驗用的電路檢測器來進行實驗。於是,有的學生用自己的手去連線電路了,……但是,無論他們怎樣試小燈泡還是不亮,許多學生們似乎確信人體是絕緣體了。這時一位學生說:“水以及人體都是導體。在下雨時,人站在樹下躲雨會遭雷擊,所以水是導體;一個人觸電時,另一個人直接用手去拉他時,也會觸電。所以人體也是導體”。用事實說話,這是科學的態度。“但是我們怎樣做實驗來證明呢?”學生們不禁陷入了苦思之中,我趁機提出:“家裡的電流是不是比干電池的電流高出很多呢?我們在安全用電的前提下,我們增大幹電池的電量比如說100節電池去“進行實驗行不行呢?”這時學生的思維又異常活躍起來了。他們理解了人體和水也是導體只是電路檢測器中電池電量太小,而家裡的220伏電壓對人體而言很危險了。

  一節課過後,學生經歷了“自主、合作、探究”的過程,掌握了科學探究的方法,培養了學生的綜合能力。

  另外反思這節課還存在一些不足之處,比如:

  第一、在指導電路檢測器檢測物體的導電性的注意點時,過於心急進入下一個環節,導致後來學生子啊啊操作中有胳臂小組操作方法不能按照要求進行。

  第二、對於我這名新手教師而言課堂掌控靈活度很不夠。沒能及時發現學生在回答問題時的細微動態。及時作出針對性的解答。

  第三、運用表揚激勵的手段還不夠熟練,不能及時發現學生在互動中的精彩,並給以適當的表揚鼓勵。

  總之,經歷了這次活動的摔打與錘鍊,我又學到了一些新的理念和課堂教學中的先進經驗。我會再接再厲、不斷進取,在實踐中積累經驗,從同學科老師們身上汲取智慧和力量,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技能。

《導體與絕緣體》教學反思4

  本節課在教學活動中反思以下幾個方面:

  一、問題的提出來源於生活實踐

  科學是一門實踐性極強的學科。其內容就來自於我們的生活。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知識和經驗,引導學生根據生活現象,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並能結合實際解決問題。在本節課剛剛開始,教師出示課件,展示了大家熟悉的桃河夜景、北山公園夜景,讓學生親眼目睹城市的美麗景象,使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絕大多數的學生都欣賞過這樣的夜景,教師再出示出來,立刻引起了學生的注意。再結合這節課的內容,學生就不難想到這麼多的燈光,五彩繽紛的顏色,人們是怎樣做成的?是怎樣讓這些燈泡同時亮起來的?由此可見,越貼近生活實際,越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學生受到的啟發就越大。所以創設適合於學生認知的生活情境,對於學生的學習是相當有利的。

  二、猜測假想成為科學驗證的催化劑

  真理是在不斷實踐,不斷總結,反覆論證後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的,科學學習也不例外。課堂就是學生實踐的一片小小的天地。而在各種條件都已具備的情況下,如何去探究,探究結果會怎樣,這種假設將與實踐形成相互對立的問題。在學生的心裡正式有了這樣的對立,才能使學生在自身的實踐中不斷出現意想不到的收穫,猜測與事實之間總是存在著差距。所以,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去假設、猜測,這對於透過探究最終解決問題,得出正確結論有著極大的推動作用。如在這節課中,學生透過大膽設想“在一個電路中能讓更多的燈泡亮起來”。這就使學生對探究有了信心、壓力和動力,學生在課堂活動中才能經過失敗,再失敗,最終成功這樣一個過程,從而用實際行動驗證了自己的推測,繼而得出正確結論。“沒有大膽的猜測就作不出偉大的發現”,讓學生根據科學依據進行大膽猜測,是科學教學必不可少的環節。

  三、合理引導學生深入。

  國外科學教育有個說法,叫做“一英寸寬,一英里深”。“一英寸寬”指知識內容宜少而精,“一英里深”指內容要展開,展開了才可能“深”,才有可能讓學生真實、生動地受到科學素養的養成教育。如:學生動手試驗時要求學生根據已有的經驗,畫出自己預想的接法,看看能畫出幾種。預想是以原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的。動手實驗,先按自己預想的方法連線,接起來能發光嗎?再試試自己在試驗過程中想到其它方法。畫出各種接法的圖。

  所有的觀察、實驗活動,都要提醒學生留意自己原來沒有想到的情況。例如“燙手”,是學生在操作中經常發生的情況,但對這件事很少留意。留意了,就出現了“深”的機會,就會引出一連串的問題:是什麼東西燙了手?怎樣連線會燙手?燙手時電珠發光嗎?把不發光的連線方法畫出來,想想不發光的原因。這樣,學習就展開了,“深”了。

  許多科學發現、發明是從意外情況中獲得靈感的,我們在觀察、引發實驗中,要像科學家那樣,高度敏感地留意意外情況。研究意外情況,是培養科學興趣、引發好奇心、引起問題、引發思考的生動有效的途徑。研究意外情況,首先需要教師對此有高度敏感,像“燙手”這類情況,必須是老師觀察到了,並且對討論這個問題的教育價值心中有數,才可能成為“深”的契機。

  四、手腦並用,合作探究是發現真理的必由之路

  探究是科學活動的核心,是正確認識事物發展規律的基本途徑,沒有這環節,不可能得出正確的結果。就如同人們吃栗子一樣,不剝開外皮不知道里面的是啥,不親口嘗一嘗就不知道它是甜的。在課堂上,要想使更多的小燈泡亮起來,就要不斷地去做一做,試一試,連一連,接一接,從而使學生經歷一個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反覆實踐才能得出正確結論的過程。有的小組可能有些吃力,但其他小組的成功會使他們充滿信心,最終能把實驗做好。探究的過程不是一個簡單的機械活動,而是學生在思維上最活躍的階段,這也是科學教學的目的所在。在活動中,透過合作讓學生的認識更加全面、廣泛,使他們的活動趨於正確的方向。

  五、勇於質疑是科學學習中的一種優秀品質

  愛因斯坦說過一句名言: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實際上在電路連線中,學生的實驗活動不是很順利的,而是在不斷遇到許多問題的困擾,這就是學生的思考與實踐操作之間形成了矛盾。在這種情況下有的學生對自己的做法就會不滿足,因而能設計出更多的思路,改進活動方法,從而有了“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對於問題鍥而不捨,質疑排異,本身就是一種創新活動。所以在教學中應鼓勵學生用心思考,大膽實踐,向困難挑戰,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只有這樣才能抓住問題本質,使學生探究活動更加深入,促進學生學習得以昇華。

  六、學習的樂趣在於享受成功的體驗

  “讓更多的燈泡亮起來”活動,最終各個小組都做成功了。從學生方面上看,他們在急於展示、交流、總結中表現的`越發主動積極。不難看出學生爭相把本組的實驗結果展現出來,就是想讓大家都知道他們成功了。其內心喜悅溢於言表。這種成功感恰恰又是激發學習興趣,更加深入進行探究的動力。在教學中教師要抓住學生的這一表現,不失時機對學生進行引導,繼續開展一些具有探究意義的活動,使學生真正走進科學。

  透過本堂課的學習,我感覺到孩子對科學探究活動有著強烈的興趣,身為一名科學教師我們應該在平時留心學習和積累各種科學知識,這樣才能在課堂上游刃有餘的指導和引導學生開展科學探究活動。在指導和評價孩子的時候,老師說的話一定要嚴謹,對於某些沒有定論的問題,不要做肯定性的回答,而應該是對孩子進行一個探究方向的引導。課堂中,教師要善於抓住孩子的興奮點,適時的引導,讓孩子在科學探究活動過程中合作、互助、自主的進行探究活動。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不斷的學習、探索、實踐。

《導體與絕緣體》教學反思5

  在課改熱潮的推動下,科學教師都希望透過“思中做,做中思”的科學探究方式,為同學設計一個良好的科學探究平臺,培養和發展學的科學思維能力。但是,真正做起來難度比較高。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要真正做到認真“掌握同學的發現,激勵同學進行科學研究”故此:

  第一,教師要善於捕獲有價值的問題:對於課堂中同學突然出現的不同聲音不能以一句簡單的話語輕描談寫地放過。教師要設法機敏地抓住那些發生於動態中的問題,將一個同學的問題化為全班的問題,引導同學深入探究,這樣才幹使課堂具有探究性,富有創意和動感,使同學感受到自身思維的價值,發生不時創意新的求知慾望。

  第二,是教師要善於引導,使課堂上發生思維的碰撞,必要時將其引向解決,正如“同學在課堂上無法用實驗證明人體和溼木是導體”時,教師不是一下子把電流放大器搬出來,而是逐步將其引導,使其自身去探究,找出解決方法,這樣同學感到的不只是自身積極的思維得到尊重,更重要的是他們的能力在教師的引導下發揮得淋漓盡致,使教學活動步步深入,富有活力。而同學在教師的引導下自主又有效地運用可利用的資源和科學方法去進行學習和研究,在行為參與的過程中,逐步習得科學思維方法的形成,這正是“思中做,做中思”的理念的所在。

  把人體和溼木直接連在電路中,小燈泡當然不亮。這是因為功率=電壓×電流,而乾電池的電流是有限的,人體和溼木的電阻又大,電使電路中的電流變小,缺乏以使小電燈泡發亮。而小朋友們不知道這些。來自同學的問題,同學是最感興趣的,所以我將這一問題的研究由課內引向課外,再由課外引入課內,讓同學真真正正地去做科學研究,從而發展了同學的科學探究能力,培養了科學的思維能力。

《導體與絕緣體》教學反思6

  在課改熱潮的推動下,科學教師都希望透過“思中做,做中思”的科學探究方式,為學生設計一個良好的科學探究平臺,培養和發展學的科學思維能力。但是,真正做起來難度比較高。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要真正做到認真“把握學生的發現,激勵學生進行科學研究”故此:

  第一,教師要善於捕捉有價值的問題:對於課堂中學生突然出現的不同聲音不能以一句簡單的話語輕描談寫地放過。教師要設法機敏地抓住那些產生於動態中的問題,將一個學生的問題化為全班的問題,引導學生深入探究,這樣才能使課堂具有探究性,富有創意和動感,使學生感受到自己思維的價值,產生不斷創意新的求知慾望。

  第二,是教師要善於引導,使課堂上產生思維的碰撞,必要時將其引向解決,正如“學生在課堂上無法用實驗證明人體和溼木是導體”時,教師不是一下子把電流放大器搬出來,而是逐步將其引導,使其自己去探究,找出解決方法,這樣學生感到的不只是自己積極的思維得到尊重,更重要的是他們的能力在教師的引導下發揮得淋漓盡致,使教學活動步步深入,富有活力。而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自主又有效地運用可利用的資源及科學方法去進行學習和研究,在行為參與的過程中,逐步習得科學思維方法的形成,這正是“思中做,做中思”的理念的所在。

  把人體和溼木直接連在電路中,小燈泡當然不亮。這是因為功率=電壓×電流,而乾電池的電流是有限的,人體和溼木的電阻又大,電使電路中的電流變小,不足以使小電燈泡發亮。而孩子們不知道這些。來自學生的問題,學生是最感興趣的,所以我將這一問題的研究由課內引向課外,再由課外引入課內,讓學生真真正正地去做科學研究,從而發展了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培養了科學的思維能力。

《導體與絕緣體》教學反思7

  透過本節課,我認為自己做得好的地方有如下幾點:

  1、精彩的情景匯入

  本節課,我不像一般的操作那樣,以電路複習為切入。而是先讓學生從身邊的日常生活當中去感受電對人們的重要;然後話題一轉,透過孩童觸電身亡的事件告誡學生: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注意用電安全。整個過程精彩而且貼合學生實際生活認知,能開啟學生思維,誘發他們的思考,對本節課的順利開展有著重要的作用。

  2、靈活運用教材

  針對學生現有的能力水平,我先讓學生進行幾分鐘的自學掌握規則,要求學生認真閱讀教材上提供的研究計劃,讓學生利用教材作為學習資源的能力,同時也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然後,再抽出其中一組演示一次,讓全體同學共同落實研究計劃,這樣做可以減少時間,又能提高活動的實效性。又如,儘管教材中要求檢測25種物品,但我只選用了15種,而且,我只為學生提供了10種物品,這裡教師沒有提供全部的15種物體,留一些"空白"給學生,期望學生能從身邊找出可以供檢測的東西,體會到身邊處處有科學。透過檢測15種物體,讓孩子有足夠的經驗認識生活中的導體和絕緣體。這樣,我根據學生的情況創造性地將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進行討論和交流實驗結果,找出新的問題,這樣做更能激發學生的思維,為學生將來的發展鋪路。

  3、重視與生活的聯絡

  科學來源於生活,生活中充滿著科學。在本課教學中,我把問題和實際生活緊密聯絡起來,這是我本節課的亮點之一!本節課,處處體現著課堂與生活實際相聯絡這個新課標的要求。例如,匯入階段、應用知識解決問題、課外拓展以及作業的佈置都體現了這個要求。在這幾個環節中,我認為實施得最好的就是課堂上透過全班同學一起制定《課室安全用電守則》到課外的與家人一起制定《家庭安全用電守則》。我透過以點帶面,不僅將安全用電知識與學生一起分享,更透過學生這一途徑將這一意識帶到家庭、社群。這些貼近生活的設計使科學教學貼近生活,特別符合小學生的認知特點,能充分激發學生的認知需要,使學生對科學產生親切感,增強其學習科學的主動性,培養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為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奠定心理基礎。

  4、、注重學生對課外知識的獲得

  這是我本節課的又一個亮點之一。《科學(3~6年級)課程標準》指出:學校科學教育資源可以分為教室內的課程資源和教室外的課程資源兩類。教室外才是孩子們學科學用科學大有作為的更廣闊天地;所以我並沒有把上下課鈴聲當作教室的起點和終點。小學探究科學的活動往往不是一節課所能完成的;因此,我更重視學生在課後的更有意義的後續活動,注重拓展學生的資訊渠道,廣泛利用存在於教科書以外的各種資源。因此,我搜羅了一些課外的知識讓學生了解和認識,並在作業中要求部分家庭條件允許的學生透過網路與科學課進行整合,從多方面去培養學生學科學、愛科學的情操。

  5、培養學生的科學的良好習慣

  1)、培養學生細緻實驗觀察的習慣

  實驗觀察是獲取科學知識的重要途經。在教學中,為了提高學生的實驗觀察能力,我給合檢測計劃,在指導學生檢測實驗的過程中鼓勵學生有序觀察、仔細觀察、全面觀察、重點觀察,著力培養學生細心實驗觀察的習慣。

  2)、培養學生收集資訊的習慣

  科學探究是科學學習的中心環節。課標指出:“探究的範圍包括提出問題、猜想結果、制定計劃、實驗、觀察、蒐集證據等活動,查閱資料也是科學探究的一部分。”因此,在探究活動的過程中,我著重培養學生收集資訊的習慣,就是科學教師的一種責任。

  3)、培養學生良好的實驗習慣

  好的東西經常做,就會形成習慣,所以在課堂中我著重培養學生好的實驗習慣,那麼實驗中的動作就一定要規範,教師自己要做到熟練、自如,準確地示範給學生看,清晰地講給學生聽,尤其要強調怎麼做、怎麼做的更完美的意思,這樣才有利於學生接受正確的技術動作。動作規範本來就是一種良好的實驗習慣,這一點教師在實驗教學中應更重地加以強調。

《導體與絕緣體》教學反思8

  1.複習匯入在教前作了修改。利用一個燈泡和一節電池組成的簡單電路的電路圖和電路檢測器的電路圖進行對比,鞏固有關“迴路、斷路和短路”的概念,為下面的檢測判斷導體和絕緣體做知識準備。從教學效果來看,這樣教學思路明顯清晰,效果很好。

  2.自制教具的作用。

  導體,一般情況下不導電,但在有些時候,情況會發生變化。比如,一根木棒,乾燥時不導電,但是在淋溼了後就會導電。這是本節課應該告訴學生的安全用電知識。開始用電路檢測器檢測,由於靈敏度不高,電路檢測器的導線兩端搭上淋溼的小木棒絲毫沒有反應,即使把導線兩端浸入水中也是這樣。後來黃佩清老師拿來了他自制的“導體、絕緣體檢測器”教具。這個教具反應非常靈敏,人的手碰到兩個觸電,小喇叭就叫了起來,指示燈也亮了起來。把淋溼的小木棒放上去也發出了叫聲。課上,我就用這個教具向學生做了演示,使學生很形象地看到了原本不導電的小木棒在淋溼了後就改變了效能,成為了導體。同時也加深了“水是導體,人體是導體”的認識。這個教具演示效果很好,製作也非常簡單,成本不高,應該多製作幾個,在以後教學中學生分組實驗中使用。

《導體與絕緣體》教學反思9

  這節課以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為前提,面向全體學生,以科學探究為核心,使學生了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嘗試應用於科學探究活動,同時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科學探究的過程主要包括提出問題、猜想結果、制定計劃、觀察實驗製作、蒐集證據、進行解釋、表達與交流等活動,但是不可能一節課把所有的內容都一一體現,在具體的教學中可以根據需要逐步突出和培養,可以側重某一環節,每節課側重幾個環節,進行培養,逐步養成學生的科學習慣。

  這節課我主要體現了、制定計劃、實驗和彙報交流這四個部分,在各個環節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在教學的起始階段,我為學生創設一個寬鬆、愉悅的教學氛圍,由教師設定一個情境,引起學生注意,滿足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慾,讓學生體驗設計計劃的重要。眾多物體都是學生熟悉的,教師則要培養在動手之前先動腦,提出進行探究活動的大致思路。學生先提出自己的想法,經過小組討論後確定下來,選擇實驗材料,進行實驗。放手讓學生動眼觀察、動手實驗、動腦思考,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給每個學生自行探究的機會,施展才智的舞臺。這時學生可以利用混合的知識製作材料,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精神和動手能力,在實驗中學生學會用簡單的工具進行較細緻和有秩序的實驗過程,來得到更多的資訊。

  實驗結束後的彙報和交流是為了培養能選擇自己擅長的方式表述研究過程和結果,學生能傾聽和尊重同學的不同觀點。為了讓學生學會傾聽,我引導學生:“老師知道同時們一定有很多收穫,下面我們就召開一個小小的材料展示會,當聽眾要認真傾聽,得能聽出你們有什麼不一樣的。”同時學生思維的完整性、徹底性、深刻性也得到了訓練

  教學中的疏漏

  1、時間不夠用:從制定計劃到實驗探究需要很多時間,這些時間和內容對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很重要,所以不能壓縮,這樣後面的彙報和實際應用部分相對的時間就緊了一些。

  2、有的學生制定完計劃以後並沒有完全實施:在實驗時,有的學生容易忘記計劃中的某個環節,比如忘記預測,或忘記2次檢測,但大部分的程式還能按計劃去完成。

  學會傾聽和學會評價是學生必須具備的科學素養,但是,現在的學生都是獨生子女,從小嬌生慣養,以自我為中心,更別說去認真傾聽別人的發言或是在評價時去發現別人的優點了,為此,我進行了很大的努力。 在每次彙報與交流的之前,我都讓學生明白,你必須放下手中的工作,認真傾聽別人的發言,聽聽別人的優點,找找別人的不足,這樣做的重要性,但僅僅是老師講是不行的,我還對傾聽好的學生加大表揚力度,評他們為傾聽能手,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導體與絕緣體》教學反思10

  1.溫習匯入在教前做了修改。利用一個燈泡和一節電池組成的簡單電路的電路圖和電路檢測器的電路圖進止對比,鞏固有關“迴路、斷路和短路”的概念,為下面的檢測判斷導體和絕緣體做常識準備。從教學效果來看,這樣教學思路較著清晰,效果很好。

  2.自制教具的做用。導體,一般情況下不導電,但在有些時候,情況會發生變化。比如,一根木棒,乾燥時不導電,但是在淋溼了後就會導電。這是本節課該當告訴學生的安全用電常識。開始用電路檢測器檢測,由於靈敏度不高,電路檢測器的導線兩端搭上淋溼的小木棒絲毫沒有反應,即便把導線兩端浸入水中也是這樣。後來黃佩清教員拿來了他自制的“導體、絕緣體檢測器”教具。這個教具反應非常靈敏,人的手碰到兩個觸電,小喇叭就叫了起來,指導燈也亮了起來。把淋溼的小木棒放上往也發出了叫聲。

  課上,我就用這個教具向學生做了演示,使學生很形象天看到了原本不導電的小木棒在淋溼了後就改變了效能,成為了導體。同時也加深了“水是導體,人體是導體”的認識。這個教具演示效果很好,製做也非常簡單,本錢不高,該當多製做幾個,在以後教學中學生分組實驗中利用。

《導體與絕緣體》教學反思11

  在本單元教學中,有兩條貫穿於始終的內容,就是人們對於電的應用和用電安全。這是與現代人生活最為息息相關的內容,要求在每一課教學中潛移默化的滲透給學生。

  我校以“如何在課堂裡實施有效教學”為全校研討的主課題,對於一節35分鐘的課來說,這一課的內容可以說是有點多的,不論是實驗操作認識絕緣體和導體還是絕緣體和導體在生活中的應用都是可以拓展得很寬的,如何做到“有效”著實讓人煞費苦心。

  本課的教學原來要求教師為每一個探究小組準備20種供檢測的具有結構性的材料,教材安排了20種,實際就是要突出一個“多”字,我在教學時也曾想用這個“多”做點小文章。因為材料之多,才能歸納出有那麼一類材料是容易導電的,如金屬類;同時也能歸納出有些材料是不容易導電的,如塑膠等非金屬材料,為後面“導體”、“絕緣體”概念的獲得提供事實證據,把學生對“導體”、“絕緣體”的感性認識在眾多的現象中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可考慮到時間問題,最終選定8種不同的材料為必檢材料,在規定時間內,快速的小組可自由選擇身邊的材料進行檢測,數量不限,由時間決定。

  我以教師示範檢測一塊橡皮作為研究的開始,檢測一塊橡皮是簡單的,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只求檢測的結果,而是要引導學生開展一項有價值的研究活動。教材上提供了規範的研究步驟,我提供表格作為引導,要求學生按表格要求討論設計研究計劃,填報每個專案的負責人。利用教材並非是就教材而教教材,因為幾個檢測步驟,學生是可以掌握的,這裡探究的重點是讓學生明確為什麼要這樣規範檢測,科學道理是什麼。在討論中,孩子們的思維是活躍的,“預測是我們自己的看法”,“檢查電路檢測器,可以為後面的檢測做準備,如果檢測器有故障,後面的檢測都是白費勁”,“重複檢測是為了獲得準確的結果”,“及時記錄是為了獲得科學結論”,“把檢測過的物體放在左邊,可以防止搞錯”……這些討論對學生科學素養的培養是有一定意義的,它可以為後面的自主探究打下基礎。每一個材料,先讓學生猜測,再實踐,這裡,許多材料,例如橡皮,塑膠都是絕緣體,這些學生有體會,但仍然要強調科學實驗是十分嚴謹的,一定要去驗證。這項討論活動課堂上花了10分鐘,討論時熱烈的,每個孩子都能將自己的想法說出來,並爭著做各個專案的負責人。

  孩子們在明瞭自己該幹什麼之後,驗證、記錄的程式只花了7分鐘,效率比以往提高了很多。但這節課我還是拖堂了,因為在驗證水和人也是導體的遊戲,以及進行用電安全教育的過程中,孩子們真是很出彩,讓我情不自禁的為他們延續了一些時間,讓他們盡情地說、盡情地悟。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