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積與容積》教學反思範文(通用5篇)

《體積與容積》教學反思範文(通用5篇)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師,我們要有一流的教學能力,寫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那麼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體積與容積》教學反思範文(通用5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體積與容積》教學反思1

  《體積與容積》這節課是在學生認識了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的基礎上教學的。從知識序列角度來講,這一內容是學生進一步學習體積單位、體積計算等相關體積知識的基礎,也是發展學生空間觀念的重要載體。從學生的現實起點來講,學生在生活中已經積累區別物體大小的經驗,學生現有的知識能力基礎,為本課的學習提供了諸多的選擇可能性。基於此,如何啟用學生已有的經驗,充分挖掘概念本質,增強學生對學習過程的經歷和體驗,成為本節課突破和努力的方向。上完這節課,反思如下:

  一、以學定教:簡單的事情,簡單“學”

  以學定教,前提在“學”,只有把握住“學”,才可能“教”得更加合理有效。於是,這節課以學生生活經驗為切入口,透過直觀比較球變大教室還裝得下嗎?喚醒學生生活經驗,直接引出“體積”兩個字,然後讓學生自由表達對於“體積”的瞭解,沒有刻意細究教材對於體積概念的定義,是為了儘可能把課堂時間放在對數學活動的體驗中,幫助學生進一步積累學習經驗。從學生學習效果來看,開放的問題情境不僅為課堂進一步學習提供了非常鮮活的生本資源,同時為學生第一次描述“什麼是體積”提供了多元的表象支援。尤其當學生無法準確描述“體積”時,不糾結於概念,不拘泥於細節,讓學生直接閱讀,實現對原有認知的修正和重構,實現概念的同化和學習方式的轉變。

  二、實踐嘗試:區域性突破,凸顯方法

  為更加有效地激發學生的思維空間,在學生初步感悟體積概念後,出示3組物體讓學生比較體積大小,以比較物體體積大小為任務抓手,讓學生根據需求,依據不同物體的特徵選擇合適的方法比較體積。從規則到不規則,逐步理清體積比較由易到難的序,激發學生的思維空間。學生透過合作學習、實驗操作,發現比較體積大小的方法,相對開放的任務要求,為課堂教學鮮活的生成提供了更多空間,加深學生對體積意義的理解,體會轉化的數學思想。

  三、想象推理:由“表”及“裡”的觀察辨析

  藉助體積的知識遷移直接切入容積,容積內容教學略化處理,透過舉例、討論、交流、操作,聚焦容積概念的本質,同時藉助教具演示、空間想象、推理等學習方式,理解容積的概念,實現學生思維認識由“表面”走向“深刻”。

  這節課學生熱情高漲,課堂氣氛濃烈,教學效果顯著。但時間安排不夠合理,前緊後松。

  《體積與容積》教學反思2

  《體積與容積》是北師大版五年下學期的內容。主要是透過操作活動引導學生初步認識體積的意義;透過讓學生比較兩個大小不同的水杯裡所裝水的多少,形象而直觀地揭示容積的意義,知道容積和體積的聯絡。這節課的重點就是形成體積和容積的兩個具有抽象性的概念。在本課的教學中,我主要做到了以下幾點:

  一、藉助情境,初步感知體積

  課的開始,創設了學生喜聞樂見的情境——觀看動畫片《烏鴉喝水》,從中提出蘊含的數學問題——烏鴉為什麼能喝到水?學生在觀察中初步感知烏鴉喝到水的原因――石子擠壓了水的位置,水面升高了;同時還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在觀察、操作、比較活動中,促進學生對體積概念的理解。

  體積是比較抽象的概念。為了讓學生建立起體積的概念,首先讓學生分析烏鴉喝到水的原因。從動畫片中能直觀感受到瓶子裡的水並沒有增加,而是石子的投入,使水面升高,烏鴉就喝到水了。讓學生初步感受到石子是佔有一定空間的。

  藉助操作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新課教學中我設計了兩個操作活動。一是讓學生在觀察、操作中進一步感知物體是佔有一定的空間。如讓學生猜想:把一個土豆放入裝滿水的杯中會有什麼現象發生?然後讓學生明白為了驗證猜想,必須得驗證,培養學生對科學嚴謹的態度。透過驗證得出,土豆也佔有一定的空間。二是通過水麵升高了來體驗土豆也佔有一定的空間,使物體佔有空間的大小變得可觀察、可感受。師生在實驗操作過程中,邊觀察、邊思考、邊表達,逐步建立起體積的概念,發展學生的空間概念。

  在鞏固練習中讓學生利用小正方體按要求搭一搭,讓學生在操作中加深了對物體的體積的理解。

  三、自學質疑,促進學生對容積概念的理解。

  對容積概念的教學,我採用了讓學生自學,在自學中質疑,在質疑中形成正確概念的方法進行教學的。教材提供了比較兩個容器哪個裝水多的情境,根據五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本節課中實驗的次數較多,實驗操作不很方便。我捨去了這個實驗而採用了自學的方法。透過學生自學,提出問題,然後解決問題。在彙報過程中有個學生就首先提出了什麼是容器,我組織學生來幫他。明確了什麼是容器後,有個學生又提出什麼是所能容納,這時我利用水杯中裝有一些水的例子來說明,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觀念。總之,我透過適度參與引導,抓住關鍵詞幫助學生理解了容積的內涵及體積與容積的區別、聯絡,達到了教是為了不教的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體積與容積》教學反思3

  本節課教學在透過研究教材,研讀教法,充分準備的基礎上,順利的結束了。回顧起來有如下幾點體會:

  1、在觀察、操作、比較等活動中,理解體積、容積的概念。體積、容積是比較抽象的概念,我認為體積概念最難理解的是“佔空間”、容積概念最難理解的是“能容納”,只有把抽象的概念,透過操作形象化了才能使學生充分理解。我透過實驗讓學生看到“水面升高了”來體驗“物體佔有一定的空間”,比較水面升高的多少,使學生體驗“物體所佔的空間有大有小”。透過杯子和瓶子誰的容積比較大的實驗,讓學生體驗“容器所能容納物體的體積有多有少”這樣將難以理解的“佔空間”“能容納”變得可觀察、可感受。透過這些具體的實驗活動,基本上達到了學生初步建立了體積和容積的概念教學目標。

  2、密切聯絡實際,引導學生在充分體驗的基礎上理解概念。教學中我不僅僅透過一個實驗來讓學生理解體積的概念,而且聯絡實際,藉助生活經驗使學生對體積有初步的認識,在本課開始時,我就讓學生舉出許多在教室裡、在生活中看到的哪些物體所佔的空間比較大、哪些物體所佔比較小的例子,感知物體的體積有大有小,在此基礎上揭示概念,有利於學生對概念的理解。

  3、本節課時概念課,體積和容積的概念比較抽象,學生難理解,因此要準備大量的教學用具。在探究土豆和梨誰佔的空間大時?由於所選取的實驗材料的問題,實驗過程中出現了誤差,梨浮在了水面上,致使實驗沒有達到目的。課件製作略顯粗糙,個別結論性的內容過早的`出示。

  4、由於本節課學生動手實驗多,因此課堂節奏前松後緊,在鞏固練習時為了急於完成教學任務,習題處理的比較倉促。如果在學生操作中再能增加些練習的內容,如捏捏橡皮泥就能更加直觀的感受到形狀變了體積不變。動手擺擺小正方體進一步加強對體積概念的理解。

  《體積與容積》教學反思4

  本節課學生情緒飽滿,興趣濃厚,效果很好。課前活動本來是為了讓孩子們體會桌椅和同學都佔據了空間,活動比較困難,雖然有人談到了活動不舒展,但多數學生談感受時說自己很開心,因為課前的活動讓他們感覺老師對他們的關心,很溫暖。

  作為老師,我很慚愧,本來設計活動是為教學做鋪墊而安排的環節,卻讓孩子們如此誇讚一番很是過意不去。現在想來,平時我們是多麼的忽略孩子們的感受啊,一個不經意的做法就讓他們小小的心靈感到溫暖,我覺得我們確實不得不反思今後的課堂內外,是不是除了可以關心孩子們學習之外,更應該多關注一下孩子們的情感發展呢?

  課中的活動如“觀魔術”、“摸同桌感受人佔有空間”、“用實驗的方法證明哪個杯子盛水多”、“捏橡皮泥證明物體形狀改變,體積未變”、“按要求搭一搭”、“數學小故事為店小二想辦法”等環節都讓孩子們興奮,陶醉其中,激發他們的靈感和思維的火花,想出一個又一個很特別的解法,真是很讓人驚歎!

  比如:證明杯子容積大小的實驗辦法時,有的同學想到了把一個杯子裡倒滿水,往另一個裡面倒,看看水是倒不了溢位來了還是倒完之後另一個杯子不滿;有的同學往兩個杯子裡倒了同樣多的水,一個裡面放了2個骰子水溢位來了,另一個裡面放了5個骰子水才溢位來,所以證明第二個杯子裝的水比較多;還有的同學想到了把兩個杯子倒滿水,然後藉助第三個杯子,然後看哪個裡面的水在第三個杯子裡的水面高得出結論。在幫助店小二想辦法時,有的同學說把麵條挑出來;有的同學說換個大碗;有的同學說喝兩口湯;有的同學說蓋個蓋子;有的同學說用筷子挑起麵條……

  總之,好課必須是以學生的認知為前提,以學生的興趣為基石,以充分的實踐為主線,以教師的引導為航向,以目標的達成為結果,以能力的提高為終結的課。要讓節節課都能有如此的火候,需教師天天的修煉!

  《體積與容積》教學反思5

  《體積與容積》是北師大教材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教學內容。本節課的學習是在學生認識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點以及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的基礎上進行的。這一內容是進一步學習體積的計算方法等知識的基礎,也是發展學生空間觀念的重要載體。教材的編排突出在比較與活動中體會並理解體積和容積的意義。

  體積與容積是比較抽象的概念,教材重視讓學生在充分體驗的基礎上理解它們的意義。教材首先借助學生已有的學習經驗,讓學生交流生活中物體的大小和容器盛放東西的多少,感受“物體有大有小、容器盛放的物體有多有少”。然後,教材圍繞“土豆和紅薯哪一個大”的問題,引導學生開展實驗活動。在活動中發現兩個物體放入水中後都佔據了一定的空間,而且水面上升的高度不一樣,說明這兩個物體所佔空間大小不一樣。這樣,透過生活經驗和動手實驗相結合,在學生有了比較充分的感受之後,教材揭示出體積的概念。隨後教材又透過引導學生實驗研究“哪個杯子裝水多”,在學生感受容器容納物體體積大小的基礎上,再揭示的容積概念。引入這兩個概念之後,教材還設計了搭物體等活動,使學生進一步體會體積和容積的意義。

  學生的空間知識來自豐富的現實原型,與現實生活關係非常緊密,這是他們理解和發展空間觀念的寶貴資源。為了培養孩子的空間觀念,我將視野拓寬到生活的空間,重視現實世界中有關體積和容積的問題,把它們作為教學的基礎。學生在他們生活中已經積累了許多關於體積和容積的經驗,教學從學生熟悉的實物出發,透過學生自己的活動,增強了學生的感性認識。學生在本課學習中,利用直觀教具演示動手實驗貫穿整個課堂,並且在動手實踐中,處處有猜想,處處有學生間的交流合作,真正實現學生是學習的主體。

  由於體積與容積的教學知識點較為單一,但卻比較抽象。為了更好地讓學生理解體積與容積的意義、區別及其聯絡,在教學中我主要透過實驗操作活動來開展教學。

  1、匯入部分我緊緊抓住學生生活中有比較物體大小的習慣,出示兩個大小對比鮮明的正方體,自然匯入到物體大小的比較之中,使課的匯入自然而順暢。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暗藏了物體的大小,是指它們的“體積”誰大誰小,與本課教學內容緊密相扣。

  2、教學過程中由幾個精心設計的實踐活動組成的,緊緊圍繞著“土豆和石塊哪個佔的空間大?”等問題來組織和展開動手操作實踐活動的。讓學生充分感受“物體所佔空間有大有小,容器盛放的物體有多有少”,體會體積與容積的含義。

  3、這節課充分地體現了數學教學要為學生提供動手操作的機會,讓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把“現成的”數學,變成了“活動的”數學。

  4、讓學生在活動中思考,在操作中理解。數學實驗活動與科學學科的操作實驗既有聯絡又有區別,該課的學生操作是為學生充分理解“體積”與容積概念服務的,在教學中,學生透過充分的操作感悟,透過對比思考,經過思維提升,才能得出“物體所佔的空間是有大有小的,物體所佔空間的大小叫物體的體積”以及“容器所能容納的物體是有多有少的,容器所能容納的物體的體積叫容器的容積”這些重要的數學知識概念。

  5、學生對概念的理解是在學習過程中不斷豐富與完善,最後充分認識與理解的。學生最初對物體大小的比較並不一定準確,有的在比較物體的表面積,有的在比較物體的佔地面積,有的在比較物體的重量,這些都是正常的,是學生已有知識對本課教學的影響,說明學生對體積與容積概念並沒有納入到學生的概念體系當中,只有充分理解了體積與容積的真正意義,學生才能正確理解和掌握這些數學概念。所以,教師在教學中,不但要正確建立這些概念,而且要幫助學生正確區分這些概念,從而建立起概念網路體系。

  本課亮點:學生的主體性得到充分體現,教師的教學尊重學生,教學中順勢而導;學生在不斷操作、比較、思考與交流中學習,學生思維提升過程得到彰顯;靜與動結合,學習與練結合,充分嘗試了“30+10”課堂教學模式,新課標精神體現較充分。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