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熱容教學反思(精選5篇)

比熱容教學反思(精選5篇)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學,透過教學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快來參考教學反思是怎麼寫的吧!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比熱容教學反思(精選5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比熱容教學反思1

  課講完了,卻留下更多思索。對照著課前備課及課堂效果再回味,總感覺著課堂中總是缺少些什麼,重難點的突出,教學目標的達成或多或少都體現種種不足,於是再思考:

  我在教學中注意到的問題:

  1、本節課根據學生在生活中遇到燒水的事例提出問題,讓學生從身邊熟悉的生活現象中去探究並認識物理規律。透過討論,不但能激發學生的興趣,還能啟發學生的思維,使學生能將認識到的物理現象、物理知識與科學研究的方法結合起來,產生學習願望,讓學生體會到物理在生活、生產實際中的應用。

  2、本節課的重點是探究不同物質的吸熱能力,學生若能明白這一點,將會為建立比熱容這一概念打下基礎。但是在教學中,考慮到這個探究實驗的複雜性、要注意的方面較多,於是把這個學生探究實驗改為教師演示實驗,出現的問題是現象不夠明顯,只有部分被安排到講臺來觀察的學生能觀察清楚現象,多數學生由於未經歷實驗過程,不清楚實驗發生的現象,因此對水和煤油的吸熱能力誰強誰弱並不瞭解,很難過度到比熱容這一概念。學生不理解比熱容的意義,這使本節課教學的目的很難達到。

  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因為“比熱容”這一概念向來是學生在學習中感到較抽象,難理解的相關知識點。所以我在教學中對例子、實驗的現象分析、講解較多,希望使學生在理解實驗事實的基礎上領會比熱的概念,但因為學生基礎較差,教師的詳細講解反而使學生更加迷糊。因此,今後在教學中要注意精講。由於本節課的教學中對例子的分析、對實驗過程的交待、對實驗現象的分析用時過多、運用“比熱容”來分析、解決的方面較多,導致教師講的時間多,學生練習的少,學生該掌握的知識沒有得到及時鞏固,最後的課堂結束總結也匆忙結束,導致學生在學習本節知識時未能形成系統的知識圖景,這些,都是今後在教學中要注意避免的。

  比熱容教學反思2

  比熱容是本章的教學重點,也是初中物理教學中的一個難點。透過本節教學要讓學生建構起比熱容的概念,瞭解比熱容較深的內涵、較廣的外延,弄清比熱容與熱量、溫度變化、質量三個概念間的關係,能結合常見物質的比熱容表,聯絡實際討論一些日常現象;在正確理解比熱容物理意義的基礎上,總結出熱量的計算公式Q=cm,而運用公式進行簡單的計算是本節的又一重點。

  “比熱容”是新教材中設定的最後一個完整探究案例,在教學中要讓學生經歷探究的各個環節。針對這一點教材作了兩方面的改進,一是將探究課題由“比較不同物質的吸熱能力”改為“物質吸熱多少可能與物質種類有關”,得出結論後再組織學生討論,比較得出“不同物質的吸熱能力”;二是對實驗器材作了改進,用熱水或熱得快作熱源來供熱。

  為突破比熱容這一難點教學,類比密度概念的建立,建構比熱容的概念。在學生計算得出熱量公式後,透過讓其推導變形式c=Q/m,從而將概念描述與公式表達結合起來,加深對比熱容物理意義的理解。最後,透過計算讓學生感受相同質量的水和煤油在溫度變化相同時,吸收(放出)熱量的多少,來加深比熱容在生活應用中的認識。

  比熱容教學反思3

  在9年級物理課程中,關於物質比熱容的教學對學生來說是一個難點,其中比熱容的單位、物理意義以及應用物質比熱容的知識解釋一些物理現象尤為困難。我在講完了影響物質吸收或放出熱量的因素--“物質的種類”的實驗探究之後,我便水到渠成地引入描述物質特性之一的物理量--物質的比熱容,講完了定義我突然聯想到以前講速度、密度、功率、壓強等物理量時也是先講定義,後由定義推匯出公式,如此我便讓學生一一回答了、密度、功率、壓強等物理量的定義和公式,重點是在由定義匯出物理公式的演練。在此基礎上我和學生一起便順理成章地匯出物質的比熱容的計算公式C=Q/(mΔt),這種引入物理公式的方法在我們初中物理教學中隨處可見,課,在講完比熱容公式之後我深感物理研究方法的教學意義深遠,同時物理研究方法的傳授和素材又是如此簡單。

  根據推匯出的比熱容計算公式C=Q/(mΔt)推出熱量計算公式Q=CmΔt分析變化溫度分兩種情況:1、物體吸收熱量時是末溫減初溫。

  2、物體放出熱量時是初溫減末溫。

  總體上這一節課個人感覺還是成功的,大體上一直是在引導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的,學生的活動也比較多,尤其是單個學生的提問,幾乎達到學生總數的一半,學生活動面廣,活動量大,並且最後的板演,很好的發現並糾正了學生的錯誤,提醒學生以下面的練習中要注意這些問題,效果不錯。

  比熱容教學反思4

  為響應和貫徹上級的“課內比教學”工作的號召,我校初三年級從上星期也開始了轟轟烈烈的教學比武。今天上午第三節課,我按計劃講了一節比武課——九年級物理第十六章第三節《比熱容》。總體上來說,講得不好,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正如評課時周校長所說,這節課不好的根源是我駕馭教材的能力有欠缺。雖然課講得不好,但下課後,學生都說這節課講得好,確實聽懂了。看來,比武課應不同於優質課、示範課,只要是學生歡迎的課就是好課,這又讓我高興了起來——老師也需要鼓勵和賞識。下面是我對這節課的優劣思考,說的不對的,希望行家裡手多多指正。

  (一)優點

  1、匯入設計有特點。本節課的教學設計設法讓學生體會到“生活的物理,社會的物理”。我在設計此課時,從夏日中午赤腳在河灘上和河水中行走感覺不同入手,引入新課;緊接著讓學生聯絡著他們極為熟悉的燒水現象,探究出影響物體吸收熱量的多少的兩個因素;最後又利用所學知識解釋生活中、自然界的一些現象,這些會使學生認識到生活中無處不蘊含著物理知識,極大激發了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2、教學設計有創新。在不違背新課程標準的前提下,在本節課教學過程中,我對教材進行了一系列的'創新,如問題的提出方式,探究實驗中採用“水浴法”對水和煤油加熱等等。這些創新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生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尤其是用“水浴法”對水和煤油加熱,讓它們在相同的時間內吸收到相同的熱量,不僅學生信服,而且博得了評委的一致認同。

  3、學生情感激勵效果好。這一節課我一直注重引導所有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的,學生的活動也比較多,尤其是單個學生的提問,幾乎達到學生總數的一半,學生活動面廣,活動量大,並且最後的板演,很好的發現並糾正了學生的錯誤,提醒學生下面的練習中要注意這些問題,效果不錯。雖然有些學困生耽誤了我一些時間,但能在這麼重大的講課中露面,肯定對他們是一種最大的激勵,值了。另外我還採用了生評、師評、師生互評的評價方式,讓展示的學生獲得了積極的心理體驗,從而產生了不斷探求新知的強烈願望。

  (二)缺點

  1、課堂時間安排不合理,導致課堂結構不完整,沒有講完。關鍵在於引入探究實驗時花費的時間過多,至少耽誤了15分鐘。這裡主要是我沒有把教材吃透,即教材中實驗探究“比較不同物質吸熱能力”與其前面的“對於不同物質,例如一種是水,一種是食用油,如果它們的質量相同,溫度升高的度數也一樣,它們吸收的熱量是否也相同?”不能銜接。現在反思,當時提出“對於不同物質,例如一種是水,一種是食用油,如果它們的質量相同,溫度升高的度數也一樣,它們吸收的熱量是否也相同?”後,應直接說“下面我們透過實驗來驗證”,從而直接進行實驗,實驗做好後,分析質量相等的水和食用油升高相同的溫度,水需要吸收的熱量多,從而得出水吸熱能力強這一結論後,再寫出這個探究課題“比較不同物質吸熱能力”,就很好地解決了不能銜接的問題。

  2、課堂提問的目的不夠明確。在引入新課時,由於語言沒組織好,導致提問不明,學生無從回答。如我提的“夏日中午赤腳在河灘上和河水中行走有什麼感受?”就不明,應改為“夏日中午赤腳在河灘上和河水中行走有什麼不同感覺?”,這樣學生易於回答。

  總之,這一節教學比武課讓我收穫頗多。過去的教研活動,以專家開講座、名師聽課、評課居多,採用了各種高難度的資訊科技,雖然效果較好,但最大的問題是教師始終處於被動地位,不能真正參與,問題很難暴露出來。講者總是想方設法“給觀眾講點什麼”,“讓觀眾學會點什麼”,教師們“聽得感動,想想激動、回去想動動不了”,教學實踐依然故我。而本次“課內比教學”工作以“裸課”為主,從最初的組內集體研討———組內說課———執教比武課————打分評課—————提出建議、談談聽課感想與收穫—————選拔參加校級說課比賽————集體評議打分,這一個完整的系列教研活動從形式到內容到實際效果都與以往的教研活動大為不同,在暴露了教學中各種問題的同時,也使我們的業務水平在短期內有了一個較大的、快速的提升。

  比熱容教學反思5

  “比熱容”是人教版20XX年新修訂九年級第13章第3節的內容。是本章重點內容。因為比熱容的概念特別抽象,是物質的一種屬性,和它相關的物理量又有3個,分別是質量、溫度的變化量、吸收或放出的熱量,學生理解起來特別困難,所以又是整個教材的難點。本節課的中心任務是:讓學生透過實驗探究瞭解“不同物質在質量相等,升高溫度相同的情況下吸收的熱量一般不同”,為比熱容概念的得出打好基礎。將“探究物質的吸、放熱能力”作為一個完整的探究過程要求學生經歷進而建構完整清晰的比熱容知識。下面我將結合本校實際情況,將我的教學思路和本節課的成功與失敗和大家一起分享。

  在設計此課時,我從生活實際出發,設計了四個自主探究問題。探究新知一:主要設計了針對同種物質吸收熱量的多少與物質的質量和物質升高的溫度有關的生活例項,讓學生透過自主學習,得出結論。探究新知二:主要透過控制變數的思想,讓同學們透過對第一個問題的認識,進而提出對於不同的物體,升高相同的溫度,內能的增加量(吸收的熱量)是否相同呢?以生活中燒水和食用油為例,分別使水和油加熱相同時間,看誰升溫快和升高相同的溫度誰需要的時間短為主線,使學生自己設計實驗,進行實驗,得到正確的結論。

  探究新知三:透過對課本的閱讀知道什麼是比熱容,它的定義、單位、對比熱容表的認識,以及生活中對物質比熱容的應用,尤其要求學生透過對比熱容比例定義的閱讀,能夠得到比熱容c=Q/(m??t)探究新知四:能夠透過例題得到吸放熱的公式Q吸=cm(t-t0)和Q放=cm(t0-t)

  學案中設計的四個探究新知,前兩個和第四個學生完全可以自主學習,自主講解,但對於第二個和第三個的銜接,中間會出現斷層,學生知道不同種物質吸收熱量的能力是不同的。但是若問“水和油誰的吸熱能力強?”這樣一個問題時,學生的回答就錯誤百出,可見學生對吸熱能力的強弱是不理解的,不知道升溫快的吸熱能力強,還是吸得多能力強。其實比熱容的概念就抽象在這裡,也是很多老師心裡明白無法給學生講清楚的一個難點。下面我主要講一下我對這個難點的突破。

  當學生對此問題回答混亂時,我設計了這樣幾個問題:

  問題1:“有兩個人進行吃辣子比賽,每人需吃一斤紅辣椒,其中一人吃的面紅耳赤,而另一個人卻面不改色,問哪個人吃辣子的能力強?”回答:學生肯定說面不改色的能力強,然後我再回到本節課的問題,問題2:“油和水加熱時間相同,一個升溫快,一個升溫慢,誰耐熱的能力強?”

  回答:這時學生就不會回答錯誤,肯定答得是水。

  問題3:“油和水在同樣的烈火“考驗”下,誰比較“淡定”,誰是“給點陽光就燦爛”的?”

  回答:回答自然也不會出錯,水“淡定”,油是“給點陽光就燦爛”

  (給點熱量,溫度就“飆升”),從而學生也就理解了這種“淡定”的物質,吸熱能力就強。

  由於此處加了學生非常感興趣的詞彙,課堂氣氛非常活躍,有的同學甚至幫我總結出水的特點是“宰相肚裡能撐船”“海納百川”“心胸寬廣”等等;而油的特點是“一點就著”“給點洪水就氾濫”。我又用“榮辱不驚”這個詞,給學生解釋水吸收熱量溫度升高的慢,放出熱量時,溫度降低的也慢,使學生對吸熱能力的強弱有了更深的理解,知道吸放熱能力強的比熱容就大,比熱容就是來表示不同物質吸放熱能力的。概念也就理解的更透徹。同時我還強調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希望同學們也要做一個“比熱容”大的人!

  這一節課的成功之處就是用另類的語言描述了抽象的物理概念,不但語言生動,課堂氣氛活躍,而且學生對概念的理解非常深刻,在做習題時,準確率非常高。失敗之處就是在設計學案時對語言的表述不是很到位,比如“質量”應該說成“物質的質量”,“升高的溫度”應該說成“物質升高的溫度”。在日後的工作中還應該好好錘鍊自己的語言。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