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智生活語文教學反思

培智生活語文教學反思

  作為一名人民老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對學到的教學新方法,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學反思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培智生活語文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培智生活語文教學反思1

  新課程標準提倡學生為學習的主體,主張引導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那麼,在培智一年級新生中怎樣來實現學生主體呢?學生探究合作學習應該是其中的一方面。在培智二年級學生的課堂學習中,怎樣讓學生適應合作型的學習方式呢。

  一、激勵交往熱情。

  根據培智學生缺乏合作交流的特點,我們在教學時要多方激發學生參與交往的熱情,引導學生從交往中體驗合作的快樂。創設交往情境,讓學生入境生情,產生良好的交往情緒,從而主動地參與交往。創設問題情景、遊戲情境、交際情境都是激發學生參與交往的有效做法。在教學《牙刷牙膏》一課時,針對孩子都喜逛超市、商店的習慣,設定到商店中的情境,讓大家說說商店中有哪些物品,學生立即充滿興趣地進行了熱烈的討論。

  二、培養交往技能。

  培智學生可以說並心直口快,往往還沒有想好就脫口而出,有時是會說半截話,有時說一半話又重說。對於這樣的學生,要求小組成員對他們提出更正的意見,再重新來說。還要培養學生“認真>傾聽”的習慣,小組成員在交流時其它成員必須認真聽,才能聽清楚別人說的意思。在實際課堂上我們發現許多培智學生聽的習慣特別不好,教師可以有針對性地培養。比如讓學生靜靜地聽老師說一句話,然後再請同學重複。也可以請同學說一句話,聽完之後讓同學來複述,逐漸讓學生學會認真傾聽。

  三、提供交往機會。

  在班級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和教材的特點,儘量提供適量的交往機會,教學中注意加強同學之間的互動,培養學生的交往情感和合作意識。在交往中識字。實用語文要求培養學生識字的能力。學生在聽讀識字的過程中,透過聽與問的途徑讀生字。在課堂教學時,我們可以利用生字卡片提供讓學生在課堂裡交流的機會,這樣學生在互聽互檢的形式下交流,每個人把認的字讀給同學聽,如果遇到不懂的字,同學可以提醒再認一認。如此一來,學生在課堂內互教互學,其樂融融,教師則可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針對難認的字再重點指導,提高了識字效率。

  培智生活語文教學反思2

  為了更好地提高弱智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作為教師我們應該更加深入地研究和反思課堂中的教與學及其心理的相互關係,盡力使我們的教育要順應兒童的本性,讓他們的身心得到發展。每個學生都不是機械地接受刺激和作出反應的被動實體,而是有選擇地獲取和加工環境刺激的主動實體。因此,在教學中不僅要考慮到怎樣教,還應注意到學生的學習心理。

  教師必須將教學看作是一種“環境的創造”,而不是“組織起學生的特殊認識活動”。教學就是創造相應的條件,從而得以有目的、有計劃的發動、激化、維持和促進學生的學習。可見,最佳化培智班的課堂教學,就是要把課堂教學的著力點放在尊重弱智學生的主體地位上,且結合他們自身的學習特點,引導他們進行有效的學習,如:在語文課上,可實施“問、讀、說”等一系列心理重建過程,使他們積極主動地、饒有興趣地學習語文。

  一、激勵學生多問 

  學生的學習過程實際上是一個不斷創造的心理重建過程,一個完整的創造過程首先是要提出問題,一個具有創造力的人必定是一個會提出問題的人。因為提出一個好的、新穎的問題往往會促使問題得到良好解決,並且提出問題本身也具有獨立的價值。在我的語文課中,我總是努力創造一種氣氛,讓學生敢於提問,敢於自我表現,以激發他們學習的'內在動機,促進並調節其探究活動,以此達到規定的教學目標。雖然弱智學生提出的問題比較簡單,但至少課題引起了他們的有意注意,激發了他們的求知慾,增強了他們主動探究故事情節的興趣。

  二、引導學生多讀 

  “問”是探索學習的先導,“讀”是一種把文字語言轉化為有聲語言的創造性活動,是積極主動地接受和理解資訊的過程。對於弱智學生來說。朗讀是最重要、最基本的訓練。因為他們大腦發育受損,無論語言理解,還是語言表達,都比正常兒童發生得晚一些,慢一些,所以多讀又是他們說好話的基礎。如果他們連書都讀不好,又怎能說好話呢?因此我認為語文課要捨得花時間讓學生讀,把讀的時間留給學生。讀是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的內容,更好地掌握課文的語言文字。在指導學生朗讀時,我努力做到以讀入文,以讀析文,以讀品文。使“讀”貫穿於整個課堂教學。可以透過請學生聽錄音故事,使他們對聲情並茂的錄音故事朗讀產生興起,並願意學,願意讀。在聽完錄音之後,讓學生集體讀課文,使他們個個參與讀書。同時請他們在讀的時候,仔細揣摩該用怎樣的語氣。

  在讀的過程中,我注意抓住重點句子,進行訓練。並採用做遊戲或表演的形式再現課文中的情境。這可能是弱智學生更喜愛的一種方法。因為他們更樂意透過自己的理解把課文的內容用動作、語言表達出來。學生惟妙惟肖的演與讀,活躍了課堂氣氛。讓學生扮演文中角色,以動作、神態來促進語感訓練,可積極防止弱智學生口頭語言的乾澀和呆板。

  朗讀訓練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環節,“讀”的過程,實質上是大腦加工的過程,主要是把來自文字元號的視覺資訊和來自讀者頭腦中已有的知識經驗,不斷地進行比較、預測、判斷、推理和共合,從而理解文字元號所表達的意義。由此可見,讀是一種高階複雜的認知技能,教師應重視發揮弱智學生在語文課中“讀”的功能,並努力把視覺資訊和已有的知識經驗結合起來,在反覆朗讀中引導他們讀通、讀懂、讀出興趣、讀出成效,為學生的“說”奠定基礎。

  三、引導學生多說 

  從現代社會的多元化、全球化的發展趨勢來看,“說”的能力的培養是十分重要的。因為“說”是兒童學習語言的最終體現。兒童“說”的過程就是把他要傳達的思想感符透過語言轉化為一種外部的形式,這過程包合了其對語言的理解與生成的過程,反映了其語言運用的能力。弱智兒童由於先天或後天因素,造成思維遲鈍,反應饅、口齒不清、發音困難等影響了語言的發展。因此在語文教學中必須加強學生說的訓練,給予學生說的機會,這樣才能更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這就要求在語文學習中要把說的機會讓給學生。

  在教學中我注意運用教材,創設“說”的情景。感知是學生主動學習、主動內化的前提,弱智學生認識事物、認識問題需要動作思維、形象思維的參與,需要從自身的實踐活動中去體險。在教學中創設一定的情境,讓學生動動口、動動手、動動腦,將語言文字在一定程度上還原成活生生的情境、具體可感的物體,可促使學生對語言文字的充分感知。我在上語文課時,注意抓住重點詞語進行教學。我要求學生根據課文內容,用形體語言來解釋詞義,並要求他們用自己的話說說為什麼用這些調?用了有什麼作用?在學完課文之後,我邀請學生當一回小老師,要求根據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語言,哪怕只是簡單的幾句話,把課文中的故事說一說。如果學生在說故事的過程中。用了不同的語氣,並加上了自己的動作,我便給予表揚及一定的獎勵,這樣的教學化靜為動,既發展弱智學生的思維,又發展他們的語言能力,還可以使他們獲得一種獨立設計、自我創造的喜悅,產生積極參與智力活動的慾望,以達到理解課文的目的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