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平移和旋轉》的教學反思範文

關於《平移和旋轉》的教學反思範文

  作為一名人民老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學,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學方式,那麼什麼樣的教學反思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關於《平移和旋轉》的教學反思範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平移和旋轉》的教學反思1

  一、引導學生從身邊的事物出發,感受生活中的數學現象。

  新課標指出在教學空間與圖形時應注重所學知識與日常生活的密切關係,應注重使學生在觀察、操作獲得對簡單幾何和平面圖形的直觀經驗。因而在教學平移和旋轉一課時,我注重創設情景、設計疑問,讓學生在與同伴合作中探索問題;與同伴交流中得出結論,嘗試獲取成功的喜悅。

  在教學中我帶給超多感性材料,透過讓學生用眼觀察、動手操作、自身體驗,化抽象的概念為看得到摸得著的現象,因而學生都能舉出生活中許多有關平移、旋轉的現象。如:坐電梯時做上下平移運動:國旗冉冉升起時做上下平移運動;拉抽屜時做平移運動讓學生在數學活動中體會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二、運用多種感官,促進學生空間觀念的發展。

  “重視學生的動手實踐活動,使學生從數學現實出發”是課改中的一個新理念。平移、旋轉的現象在生活中雖隨處可見,但平移旋轉的特點要讓學生用語言表述很難。於是,我用方格紙上操作和課件的演示。讓學生在操作演示中感知平移運動方式。充分調動學生手、腦、眼、口等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使學生在活動化的情景中學習,不僅僅解決了數學知識的高度抽象性和兒童思維發展具體形象性的矛盾,而且使學生主動參與,用心探究,對平移、旋轉現象有了深刻的理解。

  三、重視培養解決問題的策略意識

  學習知識的最佳途徑是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在方格圖中向哪個方向平移了幾格是本節課的教學難點。為了突破這一難點,教師給學生帶給了自主探究、自主思考的機會,並讓學生想辦法驗證得到正確的結果,先讓每個學生透過數一數、移一移,研究平移的距離;再讓學生數一數、小組交流討論,得出確定圖形平移的距離以及確定的方法,教師適時結合多媒體課件隨機移動方格圖的每一個特徵點,在多次數方格圖任意一點的平移結果後,學生感悟出平移的本質,我們以後數一個圖形平移了幾格,只要在這個圖形上找到一個點,看這個點平移了幾格,它所在的圖形就平移了幾格。

  本節課的教學也存在不足的地方:突發事情上,教學機智還不夠;許多教學環節設計的比較好,但是沒有更好的落實。評價語言有些單調,教學語言還不是很精練、準確等。本人將在以後的教學中儘量克服以上缺點,使這節課的教學能夠盡善盡美。

  《平移和旋轉》的教學反思2

  “平移和旋轉”是常見的物體運動現象,是日常生活中經常看到的現象。透過這部分知識的學習,學生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轉現象,能正確區分平移和旋轉。學會在方格紙上數出平移的格數,並在紙上畫出一個沿水平方向,豎直方向平移後的圖形。感受數學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體會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絡。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直觀區別平移、旋轉這兩種現象,培養必須的空間想象潛力。其中在方格紙上數出平移距離及畫出平移的圖形是本節課的教學難點。下面我就結合教學實際,談談自己的一點想法。

  一、創設生活情境,學生活中的數學。

  《數學課程標準》強調學生的數學學習資料是“現實的”、“重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教材中給我們展示“遊樂場”情境,但對我們民工孩子來說並沒有到過遊樂園親身體驗過,對有些玩具壓根就不明白,不好理解。所以在教學中我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一開始就讓學生觀察生活中常見的推拉窗、時鐘、陀螺的運動,引導學生進行觀察、比較、分類並用手勢比畫各種物體的運動方式,初步感知平移、旋轉現象,從而構成表象,引出課題。學生會發現數學就是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從而學會數學地看問題和解決數學問題。從而也培養了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

  二、展示學生錯誤的認識,讓“錯誤”成為學生進一步學習的資源。

  本課教學中,學生在數一數小房圖向右平移了幾格是學生學習中的難點,容易發生錯誤。怎樣突破?我認為,務必要讓學生充分地經歷知識構成的過程,讓學生在錯誤中學會反思,在習得知識的同時養成科學的嚴謹的學習態度。教學時,我首先動畫顯示小房圖平移的過程,讓學生觀察並回答小房圖是怎樣運動的,學生很容易看出是向右平移的,我之後提問:小房圖向右平移了幾格呢?這時,學生的答案很多,有說兩格的,四格的、六格的,也有說八格的。學生各持己見。

  那就請各種觀點的同學分別說說你是怎樣看出的?有的學生認為只要數出圖中房子的最近的兩個“房角”之間的距離,有的說只要數出圖中房子的最近的兩條邊之間的距離,也有數圖中房子的同一條邊平移前後的距離,更有數出圖中小房圖距離最遠的兩條邊之間的距離。到底是平移了幾格呢?用事實說話。我讓學生拿出課前下發的方格紙和小房圖,一格一格地向右平移,學生透過操作發現就應是向右平移了六格。這時,引導學生反思一下剛才是怎樣數的,為什麼會發生錯誤。指名回答時,原先數錯的學生髮現小房圖在平移前後都能找到相對應的點或邊,而他們當時並不是數的對應點或對應邊。教師順勢指出:那此刻你們會數了嗎?到此為止,學生經歷了思考、操作和再思考,最後明白了錯誤所在,同時也找到了通往正確的道路。

  三、充分利用好多媒體輔助教學

  教材只為學生帶給了生活中一小部分的“平移和旋轉”的'例項,同時教材又是靜止的、平面的。為了克服教材的侷限性和單一性,這節課我結合多媒體教學給學生更為直觀,更為生動地體驗。如在第二個環節找對應點,數平移距離時,能在兩個對應點之間設計數的過程,能讓學生更好更快的掌握數格子的方法。

  《平移和旋轉》的教學反思3

  《平移和旋轉》是新課程標準為了加強學生空間觀念培養而新增的學習資料。平移和旋轉都是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經常看到的現象。從數學的好處上講,平移和旋轉是兩種基本的圖形變換。圖形的平移和旋轉對於幫忙學生建立空間觀念,掌握變換的數學思想方法,有著重要的作用。

  這節課,教師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歷和經驗,在深入鑽研教材的基礎上,創造性地設計了一系列生動活潑而富有個性的教學過程,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用心性,較好地完成了預設的教學目標。

  一、創設活動情境,讓學生在操作中體驗數學

  《數學課程標準》在教學推薦中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活動”是兒童感知世界,認識世界的主要方式。這節課以活動為基礎,創設情景,組織學生經歷一個個學習活動,到達“做數學”的目的。教學中,無論是用動作表演物體的運動,還是表示圖形的平移和旋轉,無論是操作確定平移的距離,還是繪製平移後的圖形,都是學生透過“感知、體驗、理解、畫出”等一系列活動環節,在觀察、演示、操作、交流、探索等活動中理解知識、掌握技能、體驗情感,師生在互動活動中得到共同發展。

  二、創設生活情境,讓學生在活動中感悟數學。

  《數學課程標準》強調學生的數學學習資料是“現實的”,“重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學習、理解數學”。在生活實際中有著許多的平移和旋轉現象,這是重要的教學資源,這節課充分利用了這些資源,學習的背景都是生動的生活例項,這不僅僅強化了對平移和旋轉的認識,加深了學生對所學數學知識的理解,同時也加深了他們對數學來源於生活、數學應用於生活的體會,學生從體會中意識到數學就在身邊,數學就在自己的生活之中。

  三、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在探究中理解數學。

  圖形平移的距離是本節課的教學難點。從建構主義觀來看,學生很難想到要數一個圖形平移的格數,只要去數某個點移動的格數,而且思考到學生在平移格數時會把原圖形的前面和平移後圖形的後面之間的距離當作平移的格數。本課教學中,創設了兩隻小貓玩滑板車的問題情境:紅貓和黃貓誰移動的距離較遠呢?當學生應對一些數學現象或一個需要解決的數學問題時,都會產生猜想,有時雖然是錯誤的,但它是學生思維活動的顯現,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學生說出自己的猜測後,再引導小組合作學習,透過操作、交流、探究,最後進行驗證,學生經歷了“猜想——探究——驗證”的學習過程,在學會知識的同時,也學會了數學的探究方法。

  另外,本節課還選取了自主化的學習方式,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情意化的情感體驗。擺脫了唯知主義的框框,進入認知與情感和諧統一的軌道。全課自始至終關注學生學習興趣、學習熱情、學習自信等情感因素的培養,力求構成“開講引趣、課中激趣、結課留趣”的教學特色,從而使得三維目標的成功實現。

  《平移和旋轉》的教學反思4

  為了切實有效的提高課堂教學潛力,使青年教師們獲得長足的發展,我校組織青年教師開展課例研究活動。透過組內的探討與交流,使教師們獲得不少的收穫。我教學的是《平移和旋轉》這一資料,下面就根據這一資料的兩次教學狀況談幾點想法。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務必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上。”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多次創設了與學生生活緊密聯絡的生活情境,如在匯入時,教師出示一些學生生活中常見的生活場景:開動的火車、正在運動著的電梯、旅遊觀光車、開啟的電扇、啟動的飛機以及可愛的貓頭鷹掛鐘,讓學生先透過生活經驗模仿他們的運動,再將這些運動分分類。由於這是學生生活中經常遇到的,加上學生天生有表現欲,於是課堂上學生們都用心的參與進來,感受到學習的樂趣。

  二、動手操作,感受樂趣。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課始學生用心的投入到了學習中,這是前一半,那另一半我想就應是學習興趣的持續。本節課讓學生正確決定圖形在方格紙上平移的方向和距離是教學難點。在第一次教學時,我是這樣進行設計的:教師在黑板上出示方格圖,圖中已畫好固定的小房圖,教師拿出準備好的與圖上一模一樣的小房圖,將它們先重合在一齊,然後慢慢移動小房圖,直至靜止。然後提問:“這個小房圖在做平移運動,它向哪邊平移的?平移了幾格呢?”然後讓學生透過觀察黑板上的圖,同桌間展開討論,尋求解決的方法和結果。但是,教學下來,學生根本就沒能數清楚之間的格數(因為教學掛圖不是很大),更別說交流數法了。

  透過組內交流,在第二次教學時,我改變了教學設計:先出示方格圖,並在格子裡面擺上一個紅點,然後將小紅點平移3格,提問“小圓點向哪邊平移了幾格?”學生由於有生活基礎作鋪墊,一下子就能回答出來。然後我又出示一根小棒,擺在一條線上,教師再一次移動小棒,讓學生說出平移的格數,再指名上來移一移,大家幫他數一數。在大家的合作下,學生們也簡單過了關。然後,教師再讓學生拿出課前發到的小房圖,透過自己親自動手移一移,及同桌間的交流來決定小房移動的方向和距離。

  透過比較,不難發現,第二次教學比第一次教學的效果好了很多。為什麼呢?第二次教學時教師注重了學生的動手操作,注重了學生的探索和交流。“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在探索時,重視了學生的體驗和交流合作,加上教師適時的點撥和引導,促使學生獲得學習成功的體驗,從而體驗到學習的樂趣。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