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數的初步認識》優秀教學反思範文(精選5篇)

《分數的初步認識》優秀教學反思範文(精選5篇)

  身為一名人民教師,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教學過程中的很多講課技巧,優秀的教學反思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分數的初步認識》優秀教學反思範文(精選5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分數的初步認識》優秀教學反思1

  《分數的初步認識》是學生學習分數的開始,從整數到分數是數的概念的第一次擴充套件,又是學生認識數的概念的一次質的飛躍。它為我們今後學習小數的認識、性質及分數的意義奠定了基礎。下面我就結合本節課教學談談自己的一些收穫與不足。

  1、從學生已有的認知基礎和生活經驗出發。

  《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指出:“要重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從整數到分數,對學生來說是認知上的突破。為了給學生搭建突破的臺階,本節課一開始藉助主題圖創設既豐富又貼近學生生活的分食物情境,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當一個月餅平均分的結果不能用整數表示時,激發學生認知衝突,從而讓學生在熟悉的平均分情境中體會到分數的產生源於生活實際,初步感悟分數的含義。

  2、注重動手實踐活動,讓學生主動建構數學知識。

  《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學習,不是被動接受,而是主動建構,而動手操作對學生的建構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教學中,我為學生提供了充分的動手實踐機會,讓學生在動手分一分、折一折、塗一塗活動中感知、體驗、深化認識、理解分數幾分之一的含義。

  3、從形象到抽象,以形象材料為依託,理解分數的概念。

  在教學中,要重視學生的感悟,使學生對分數的理解,能建立在對直觀形象的感知上。因此,我採用了“用分數表示塗色部分”、“折出正方形紙的並塗色”、“看到圖片你聯想到了幾分之一”等形式的練習,就是要在學生的頭腦中把抽象的分數與具體的圖形有機地聯絡起來,將“數”與“形”相結合,幫助學生理解分數的含義。

  4、存在的不足。

  教學中對學生語言的訓練不到位,部分學生還不能用準確的數學語言表述出幾分之一的意義,應鼓勵學生多說,在說的過程中加深理解,同時也訓練了學生的思維。

  《分數的初步認識》優秀教學反思2

  一、根據學生年齡特徵,創設了有趣的問題情境。

  對於小學生來說,數學學習往往是他們自己生活經驗中對數學現象的一種“解讀”.在教學中,我利用了他們喜聞樂見的素材喚起了他們原有的經驗,學生學起來親切、有趣、易懂。

  二、加強了動手操作,降低了認知難度。

  分數的知識是學生第一次接觸,是在整數認識的基礎上進行的教學的,是數的概念的一次擴充套件。對學生來說,理解分數的意義有一定的困難。而加強動手操作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掌握概念,理解概念。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充分重視學生對學具的操作,透過兩次摺紙讓學生對分數的含義有了一個直觀的認識,學生加深了對分數概念含義的理解,降低了對分數概念理解上的難度。

  三、加強了與生活的聯絡,強化了實際運用。

  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應用於生活,本節課注重聯絡實際,從生活中搜尋素材,如:常見物品中的分數、人體中的分數、廣告畫面中的分數。透過這些聯絡強化了孩子的實際應用能力。

  在整個課堂預設時,想的比較完美,事實上在真正上這堂課的時候有很多的缺憾,有的教學環節還有待完善。比如在“估一估”這個教學環節的最後沒有引申到“平均分成的分數越多,每一份就越小”。再如,自己的語言還不夠簡潔等。我想只有一次次積累、一次次思考,才能上出真正平實、有效、精彩的數學課。

  《分數的初步認識》優秀教學反思3

  “分數的初步認識”是新課標三年級上冊第七單元教材,這個單元的教學內容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一些整數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從整數到分數是數的概念的一次擴充套件,又是學生認識數的概念的一次質的飛躍。因為無論在意義上,還是在讀寫方法上以及計算方法上,它們都有很大的差異。由於分數概念較抽象,學生接受起來比較困難,不容易一次學好。所以,分數的知識是分段教學的,本單元只是“初步認識幾分之一”。而認識幾分之一是認識幾分之幾的第一階段,是單元教材的“核心”,也是整個單元的起始課,對以後學習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本課時的教學是筆者在這次去希望小學上的內容。新課開始,我是從舊知識引入,關鍵是要牢牢抓住舊知識與新知識的切入點,“分數的初步認識”必須在“平均分”的概念上建立。所以教學一開始,我先讓學生回答把8個蘋果和4個蘋果平均分裝在兩個盤子裡,每個盤子可以裝幾個?把8個蘋果、4個蘋果“平均分”成兩份後,每一份的個數可以用整數表示,學生回答後教師在黑板上演示。接著我出示“把1個蘋果平均分成兩份,每個盤子裡可以裝多少個?”學生就回答半個蘋果,老師就問:半個蘋果是把一個蘋果平均分成兩份得到的一份就是半個蘋果,那這半個蘋果你能用我們以前學過的什麼數字來表示呢?在學生猜測不定的過程中,我就告訴他們用一個新朋友來表示“分數”,並出示課題。

  為了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幾分之一的含義,教學四分之一時我先讓學生拿出一張長方形紙,把這張長方形紙平均分成四份(同桌同學互相合作),然後把其中的一份畫上陰影,我巡視一週,發現大多數同學會平均分成四份,但不能把其中的一份畫上陰影。接著我就指導學生操作,又把幾個同學的作業展示給大家看,再讓學生進行修改自己的作業。透過這樣的操作練習,學生能更加理解對摺兩次表示出它的四分之一。由於實踐目的明確,方法得當,把學生的認識推向深入,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折法,課堂上出現了幾種型別正確折法,根據黑板上學生的操作練習提問:所表示的部分是這個長方形的四分之一嗎?這時不失時機的引導學生分組進行討論。為什麼折的方法不同,形狀不同,但都能用四分之一表示呢?學生按說出:因為把這張紙都“平均分”成了四份,所以每一份就表示這張紙的四分之一。如果分成四分的大小不相等呢?它不是平均分,就不能用分數表示,這樣就突出了分數概念中相當重要的前提“平均分”的概念,為以後學習分數的意義奠定了基礎。接著我用同樣大小的長方形紙拆出二分之一、三分之一、八分之一,讓學生看著四張長方形紙上的陰影部分來說說這四個分數的大小,學生很容易說出答案,同時再幫助學生理解,我就說同樣大小的一塊蛋糕平均分成2份,小紅吃其中的一份,還是把這個蛋糕平均分成3份,小明吃其中的一份,還是把這個蛋糕平均分成4份,小剛吃其中的一份,還是把這個蛋糕平均分成8份,小英吃其中的一份,小紅吃得最多,因為平均分的份數越少,吃到的一份就多,反之平均分的份數越多,吃到的一份就少。

  《分數的初步認識》優秀教學反思4

  從整數到分數是數概念的一次擴充套件。無論在意義、讀寫方法及計算方法上,分數與整數都有很大的差異。本冊教材主要是藉助操作、直觀,從“部分—整體”的角度初步認識分數。安排簡單的分數大小比較和計算的目的也是為了理解分數的含義。安排分數的簡單應用目的是讓學生學習用分數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溝通除法與分數之間的聯絡。

  成功之處:

  1、藉助直觀操作,理解分數的含義。

  在教學中,首先透過分一個物體,如一塊月餅、一個圓、一張長方形紙和一張正方形紙,讓學生理解不管是平均分成幾份,分母就是幾,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幾份,分子就是幾。在整個例1和例2的教學中,學生髮現我們所得到的分數都只是這個整體的一部分,初步認識分數的含義。其次,對於平均分的教學要尤為重視,分數必須是在平均分的基礎上才能得到分數,我們通常所說的分數線實際上就是表示平均分的含義。

  2、注重多元表徵之間的轉換,理解分數的含義。

  在教學過程中,首先利用分月餅的現實情境,在平均分的活動中得出用1/2、1/4表示;然後用一個圓、一張長方形紙,在平均分的活動中得出用1/3、1/5表示。透過這樣多種外在的.表徵方式,實現由平均分物體到圖形表徵,最後抽象出分數的數學符號,體現了“行為”“圖形”“符號”等多元表徵方式之間的轉換,做到了順向思維的引導;最後又透過折一張正方形紙表示出它的'1/4,這是根據給出的分數符號進行的回溯操作活動。多元表徵之間的轉換實質上就是在“有來有回”的過程中實現的,學生經歷了這樣一個過程,就可以建立起“行為”與“符號”之間的相互對應關係,才能更好地理解分數的意義。

  不足之處:

  個別學生對於平均分還是存在判斷上的問題,導致練習中出現錯誤。

  再教設計:

  注意強調“平均分”。

  《分數的初步認識》優秀教學反思5

  《分數的初步認識》主要是讓學生初步認識幾分之一併且能比較它們的大小,從而知道分數在生活中的應用。但是由於分數的概念比較抽象,只根據字面的意思根本不能很好地掌握,因而這堂課我以“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形”紙片為道具,讓學生透過觀察、比較去發現數學知識。本堂課的設計有以下幾個特點。

  1、情境化教學。由於分數概念的抽象性,因而我透過讓學生幫助給雙包胎兄弟分蛋糕匯出“一半”,從而順利解說“二分之一”的寫法以及讀法。這樣學生不僅能理解“二分之一”,還能激發學生的學生興趣,使接下來的課堂都能保持活躍的氣氛。

  2、在做中學,提高學生學習的參與度。我將動手操作貫穿始終,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經歷學習過程,加強了對知識的認同和理解,培養了學生的探索精神、合作意識、實踐能力。

  本節課所存在的不足:

  1、教師在課堂中的地位轉變得不夠完美,對於學生的引導不夠到位,在讓學生比較圖形不同的二分之一的大小時,沒有讓同學們充分思考這幾個二分之一的大小有什麼不同,為什麼會不相同,就直接演示課件,侷限了學生的發散思維。

  2、處理課堂教學要靈活多變,課堂中每一個教學環節都是為了讓學生更好的學會本節課知識,每一步都應該紮實的去進行,根據學生知識的掌握情況隨時改變教學方案,對於最後一道題的拓展講解過細,這道題的目的是為了拓寬那些學有餘力學生的思維,過多的講解會給那些基礎學生產生困惑,不知道應該如何處理所學的知識,如果採用引導的方法讓學有餘力的學生自己去發現,再配上老師適當的點撥,應該比老師長篇大論效果要好。

  這節課給我很多寶貴的經驗,我會從中吸取教訓,爭取在以後的教學中有更大的進步。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