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語文《龍捲風》教學反思

四年級語文《龍捲風》教學反思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師,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寫教學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們的教學記錄下來,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四年級語文《龍捲風》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四年級語文《龍捲風》教學反思1

  《搭石》是人教版語文《課標》教材四年級上冊的一篇精讀課文,本組教材的主題是──人與人之間純真的愛。《搭石》這篇課文語言質樸,意境秀美,字裡行間洋溢著濃郁的生活氣息,使我一次又一次地感受到一種看得見的美和看不見的美在文字中和諧共生。根據本文特點,結合新的課程理念,本課在教學時我注重以人為本,以讀為本。採取情境體驗式教學法,引導學生緊緊抓住“搭石,構成家鄉的一道風景。”這一主題,教學中以學生自讀自悟為基礎,注重引導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體驗、感悟,在讀中積累、內化,在讀中欣賞、昇華。把 “美”這條主線,貫穿於課堂始終。

  在教學中我透過初讀課文整體感受,讓學生帶著問題:“什麼是搭石?搭石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來讀書,既為讀書設立了目標,又為下面的教學做好了鋪墊。接著主要以這兩個問題為抓手,層層深入的去解讀什麼是搭石、尋找搭石的美。

  在尋找搭石的美這一環節,我引導理解內容的主要方法有:

  1、透過理解重點詞句進而理解內容。例如:教學一排排人走搭石時的情景時,透過理解“協調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綽綽”來讓學生感受到協調美、畫面美。

  2、透過邊讀邊展開想象,把課文描述的內容在頭腦中形成畫面,以此來理解課文內容。例如,在教學清波漾漾、人影綽綽時,讓學生展開想象:那將會是一副怎樣的畫面?讓學生從字裡行間感受到文字背後的美。

  3、為了使學生豐富和深化學習的內容,我從課文的實際出發安排了一個小練筆。主要是為了讓孩子們能感受到並體會到小山村的那種淳樸的美,那種人性的美。 教學永遠是一項遺憾的勞動,雖然預設時考慮周全,但是真正教學時未必達到預期效果。

  靜心思索,感覺課堂中存在以下不足:

  1、由於時間關係,原來預定的“小練筆”臨時改成了課後練習,使寫的訓練沒有完成。

  2、由於在教學中既想使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又想體會文章表達的情感,還想滲透寫作方法。設計的內容太多,講授的內容太細,不敢大膽的放手,因而對文章分析理解不是很到位。 新課改的探究之路還很長,如何真正落實新課改的思想,是我今後教學思考和實驗的主旋律。

四年級語文《龍捲風》教學反思2

  課文學完了。由於時間倉促,個人能力有限,語文素養不高,我個人的教學機智不足,教學中不能隨時根據學情調整教學思路、調整自己的語言,因此還是有許多有待商榷的加強的地方。

  1、本節課教學以一個大問題貫穿課文的講解,即抓住了課文主要內容又將本課的重點呈現在學生面前。但主要問題的設定是以教師為出發點設計的,而學生在實際閱讀過程中是在對陸龍捲和海龍捲有了一定認識的基礎上,才對龍捲風形成了“形態特異和氣勢狂暴威猛”的認識,而我在設計教學時正好和學生閱讀的過程是相反的,在學生初讀課文的基礎上就提出了用課文中的詞句概括龍捲風給你留下的印象的問題,這對於四年級學生有較大的難度。我想這個問題的設定安排在學生對陸龍捲和海龍捲有了感性認識和體驗的基礎上,也就是在對第三四自然段學完的基礎上再提出這個問題,學生就很快找到第一自然段中作者概括龍捲風特點的詞語了,而這個體驗是學生自己讀出來的,不是作者和老師告訴他的,這樣的過程才是學生自己學習與體驗的過程。

  2、本文是一篇介紹龍捲風的常識性說明文,要引導學生體會文章中運用的說明方法。本文中使用了打比方、列數字、舉例子、比較等說明方法。在本節課教學時我引導學生體會了打比方、列數字、舉例子這三種說明方法,而比較的說明方法忽視了,這與教師備課不充分有關。對課文中海龍捲使用列數字的說明方法來體現海龍捲的強大威猛的特點的處理,光憑學生強調讀出數字,而學生對於一千米、直徑二百米等概念並不清楚,教師只是單純強調朗讀技巧,而學生並沒有深刻的體驗,學生的朗讀是沒有內心真實感受的。我想教師在教學時如果對這段內容做精心設計,為學生創設聯絡生活的場景,來體驗海龍捲的高大威猛,學生內心有了體驗就能讀出自己的感受。

  3、學生在部分段落中的體驗不夠深刻,如第五自然段“根據1953年一個把高壓電線鋼塔摧毀的‘記錄’估算,旋轉的速度超過了每小時六百千米”的體驗不夠深刻,雖然學生們抓住了鋼塔的材料構成和時速六百千米,但學生對於六百千米沒有感性認識,因此雖然發言的學生比較多,但翻來覆去總是那幾句話,學完課文談感受時也出現了類似的現象。而對於“不斷地摧毀建築物”這一句,學生沒能聯絡生活實際談出自己的體驗,而教師也忽略了這一點。

  4、時間分配不夠合理,課堂調控不合理,如有關龍捲風的影片資料準備不充分,播放的時間比較長,佔用了學生與文字對話的時間,因此致使課堂延長了十多分鐘。

  5、學生的朗讀訓練有待加強,朗讀水平有待提高。

  6、教態不夠自然大方, 肢體語言過多,有點忸怩,教師的語言缺乏感染力,對學生的關注不夠。

四年級語文《龍捲風》教學反思3

  《瑞雪圖》是北師大版小學語文上冊第一篇主體課文,課文用生動、優美的語言為我們勾畫了一幅瑞雪圖:描述了膠東半島的第一場雪,雪前、雪中和雪後的美景。以及聯想到課文產生的特殊年代——1962年,當時我國連續幾年遭受自然災害,糧食歉收,人們都期盼豐收年的到來。因而,一場及時的大雪也給膠東半島上的人們帶來了吉祥、幸福和喜悅。充分體現了作者對這場預兆豐年的大雪的喜悅之情。課文的教學重難點是:透過語言文字瞭解雪後景色的美麗及作者的聯想,體會作者的喜悅心情。對於四年級的學生來講,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是《語文課程標準》對本學段的要求。

  一、創設情境,入情入境。

  11月9日,我們這裡下了入冬以來的第一場雪,所有場景竟與《瑞雪圖》一文所描繪的美麗雪景大致一樣,我靈機一動,不如提前學習這一單元,於是下雪的第二天正是大雪紛揚時我們學習了本文。同學們邊欣賞雪景邊與課文對照,自然的融入雪前、雪中、雪後美景圖、嬉雪圖,使抽象的語言形象化,形象的語言活現眼前,使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縮短了學生與課文的時空距離,激發起他們的學習興趣。

  二、景文結合,品詞嚼句。

  這篇文章是優美的抒情散文,感情溢於言表,在流暢、動人的景物描寫中寄予情思。但這種情思,文中並沒有直露地抒發,而是全部寄寓在字裡行間。那麼,要把握這種感情,只有讀,透過學生感情朗讀,讓他們在自己的朗讀中體會,同時還能起到訓練朗讀能力的作用。我主要採用了文字與實景結合、品讀文字的方法,讓學生在欣賞雪景中品味字裡行間蘊含的深情。

  三、點撥精講,析疑解難

  讓學生反覆朗讀,邊讀邊感悟,捕捉關鍵詞語品讀出雪後景象的特點,讓學生說出所感,欣賞窗外雪景,欣賞銀條兒、雪球兒。在感悟雪大景美的基礎上,自然地引出人歡與及作者聯想到“瑞雪兆豐年”的喜悅。設計精當的問題進行點撥,讓學生從中仔細思考揣摩,深入體會作者觀察的細緻入微和遣詞用句的絕妙。

  四、精讀研讀,激情朗讀。

  教學時注意指導學生從文章的字裡行間體會作者是如何表現雪之大、雪景之美,以及為什麼說這是一場及時的大雪。使學生進一步體會到作者的喜悅之情。在讀期間,我製作了一組配樂雪景圖,讓學生既放鬆心情,又在觀賞中更加對雪的喜愛。最後,我設計了抄、背、畫、查、吟的課外拓展訓練,使課堂知識進一步鞏固,學生的感情進一步昇華。

四年級語文《龍捲風》教學反思4

  《誰說沒有規則》是一首現代詩歌,作者創設了富有生活氣息、司空見慣的四個場景,告訴讀者生活中不是沒有規則,但有的人就是不能自覺遵守。教育學生從現在做起,從遵守身邊的小規則做起,樹立人人遵守社會規則、建設美好家園的良好意識。詩歌共四小節,結構相同,語言和內容通俗易懂,每一小節的第三句都告訴讀者應遵守什麼規則,最後一句講現實生活中為什麼有人會不遵守。這樣的詩歌,貼近學生的生活,在結構、語言上很好把握,便於學生模仿和創作。為了激發學生上課的積極性,我課前佈置學生觀察生活中的現象,在生活中收集有關規則的資料,讓學生對身邊的規則有個大概的瞭解。由於學生課前用心去收集,於是學生有話可說,想說,愛說。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因此接下來的初讀課文,我就採用以指名讀、四人小組讀、齊讀等不同形式的讀,在整體上體現課文的情感,抓住重點語句進行品讀,理解課文內容。同時,在讀中,引入評價機制,以生生評價、師生評價促進學生感情朗讀詩歌。學生讀得相當投入,讀得非常有水平。為了讓大膽放手讓學生學習詩歌,我採用以小組合作的方式讓學生圍繞“這節小詩寫了什麼規則?”“為什麼不遵守規則?”進行討論。很快地小組長在彙報的時候,都有自己的見解。以此為契機,並要求學生聯絡生活實際,說說校園裡、大街上有哪些不守規則的不良現象?我們該如何遵守它?並以此鼓勵全班同學仿照詩歌進行創作。從學生的作品來看,學生的學寫詩歌能力還是較強的。但是這節課也出現了幾個失誤,預設與生成還是沒處理好。雖然課的第二個環節自己能無痕地轉變教學思路。但是當有學生談到的違反規則不是詩歌那四個小節談到的內容時,老師不能大膽放開,而是“牽著學生走”。本節課雖然非常重視感情朗讀的教學,但是有些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老師還是繞不開。所有的這些都需要教師的教學機智慧更成熟些,讓課堂的生成真正成為課堂教學的精彩!

四年級語文《龍捲風》教學反思5

  這篇課文講的是宋代和尚懷丙利用水的浮力把陷在河底淤泥裡的八隻鐵牛打撈上來的故事,反映了我國古代科學技術成就以及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從而激發學生學科學、愛科學的熱情。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瞭解懷丙和尚撈鐵牛時所做的四項準備工作和具體撈鐵牛的過程。教學難點是理解船能“把鐵牛從淤泥裡一點兒一點兒地向上拔”的原因和先前所做的準備工作的意義,從而懂得打撈過程中對水的浮力的利用。為了使以後的教學能揚長避短,特對本節課教學反思如下:

  一、取得優點

  1、在突出重點部分,也就是撈鐵牛的準備工作部分,透過課件動畫展演,學生理解和掌握較好,學會了抓住關鍵詞概括小標題。準備工作的第三步,並船搭架,學生不易理解,我有效地利用課件資源,幫助學生理解如何並船搭架,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學生能夠用自己的語言複述準備工作。很好地突出了教學的重點。

  2、做到對學生適時地鼓勵,在課上幾名基礎較差的同學膽子小,不敢回答問題,在我的鼓勵下,也能勇敢的回答問題,我想經過這節課的鍛鍊,對他的成長是有好處的。

  二、存在不足

  1、還不能準確的把握課堂時間,在難點的突破上不夠到位,沒有達到水到渠成。由於學生年齡小,不懂得浮力的知識,這段時間用的少,有些操之過急,過於牽強,因此學生感悟說得少。尤其是運用“先-再-然後-又-”句式說話時,如果多找幾個同學說一說,然後教師在適時地幫學生一把,就會很好的突破難點。

  2、我對教學課件雖然知道適時出現,但演示還不夠熟練,還需加強基本功的訓練,學會自己製作課件,才會得心應手。

  3、同學們課堂的積極性還沒有充分的調動,這與這是一篇說理性文章,課文比較抽象、枯燥,不能很好的投入到文字中分不開的。

  三、改進措施

  1、我需要不斷的學習理論知識,用理論指導實踐。

  2、平時抽時間學習課件製作,爭取早日能自己製作課件。

  3、以後多研究說理性文章的教學方法.使自己今後教學中能夠正確把握課文的知識點.

  以上是我教學這一課的粗淺感受。

四年級語文《龍捲風》教學反思6

  本週教學內容中,有一篇文章叫《漂浮的山》,在教學設計時,為了能達到課前所制定的教學目標,我打算透過學生自主學習來完成生字的教學,讓學生反覆讀課文,在讀中領悟課文介紹了漂浮的山的幾個方面,同時引導學生學習“山”的身高和外形,瞭解列數字,作比較這兩種說明方法。可在實際的教學中,出現了很多偏差,甚至個別目標根本未能達到。

  首先,開課時的第一個問題,讓學生讀“山”,並說自己見到的山的特點,幾乎是一個無效問題,與教學內容關聯不大,原本想利用這一個問題引入課文主題,可是並沒有多大作用,白白浪費了幾分鐘。

  其次,不善於根據課堂發展的實際來組織教學。當我剛剛板書完“漂浮的山”的課題時,一個男同學文就馬上回答:這“山”指的是冰山。可是我在組織同學們學習課文時,仍然根據教學設計丟擲問題:認真讀課文,思考漂浮的山指的是什麼?這不但沒有體現抓教育契機的教育機智,根據課堂發展的實際來組織教學,而且還引起了一些負面作用,因為學生讀課文時就缺乏了思考,以讀感悟的實效性就會減弱。

  第三,沒能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課前的設計是讓學生反覆讀,在讀中瞭解“山”的幾個方面的特點,可在實際的教學中,自己卻成了課堂的主宰者。當我在讓學生找課文寫了“山”的哪幾方面時,同學們聽了我的朗讀後回答不能上來,我就馬上開始了自己的引導和講解,學生以讀感悟的教學方法成了一句空話。

  第四,課堂上做了很多無用功。

  在學習“山”的身高時,我一次次的利用板書強調南、北極冰山最高高度90m、134m,水下部分比水上部分別厚達6倍、1~2倍……而這些內容學生只要認真讀課文後就能知道,我只需要做引導他們如何運用這些說明方法就行了,可是我沒做。

  總之,這節課還有很多地方都值得認真反思。在反思中,我已深深的體會到:我們的每一堂課,不管成功否,課後都應細細咀嚼,反思課堂的每一個小環節是,不斷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提高教育教學技巧,培養敏捷的教育機智和課堂駕馭能力。

四年級語文《龍捲風》教學反思7

  關於中年級階段的作文教學一直是小學作文教學的一個難點,剛剛從低年級的看圖寫話接觸到寫一篇完整的作文,對於這個階段的學生來說是一個很高的階梯,如何安全順利的度過這個階梯,對中年級的語文老師來說也是一個難題。

  選擇蘇教版四年級上學期第四單元習作四來教學,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是蘇教版裡唯一的一次片段作文教學。而片段作文對於中年級的學生來說在他們的能力範圍之內,也是我覺得中年級作文教學的一個很重要的手段。

  中年級的學生,從直觀的看圖寫話,到中年級靠自己平時生活積累來寫文章有很大的不同,低年級只要求把圖說清楚,而上了中年級,不僅要把事情說清楚,還要通順,甚至有文采。這對他們來說有相當大的困難,而作文片段教學是一個很好的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先由老師指導、引導學生寫好一個片段,從細節,從段落整體出發,先把一個片段寫好,然後再引導學生把寫好的片段按照一定的方法和結構整合成一篇完整的作文,一步一步的走,一步一個腳印,從小到大,完成作文。

  所以,在我面對中年級階段唯一一篇片段作文的時候,我先從引導學生的興趣開始,講解分析象聲詞,並且給一些象聲詞作為學生們的生活積累(因為在第一次試教的過程中發現,學生們在這方面的積累是很少的),然後利用影片或者音像資料將學生們引入情境,再出示例文,接著讓他們自己練筆,到最後的點評。整個過程的設定難度不到,但是整體高度和我們平時教學中的高度一樣,甚至出現了很多比平時寫的要好的文章,不僅達到了最初的設想,還高出了最初的設想。仔細想來,最終原因在於,課程的設定為步步上升,就像心理學家做的那個實驗一樣。給猴子的香蕉掛的太高,它跳起來兩次都沒有夠到,它就不會再跳,而當香蕉放在它跳跳就能夠到的地方,他因為經常跳躍,於是跳躍能力就越來越高。

  透過對本習作的教學,讓我領悟到了片段作文教學的重要性。不能因為考試的時候考的是整篇作文就忽略片段作文的教學,而應該從片段作文抓起,一點一點學習和進步,從而學會寫完成的作文。

四年級語文《龍捲風》教學反思8

  《龍捲風》是一篇介紹奇特自然現象的說明文,本課教學以“體會龍捲風特異的形態和狂暴威猛的氣勢,感受那令人談虎色變的恐怖”來貫穿全文的講解,注重學生的自讀自悟,注重學生的體驗與感受。課堂氣氛活躍。對於龍捲風這一奇特的自然現象是生活在我們地區的人很少感受到的,缺乏類似的生活經驗,因此對龍捲風的感性認識是非常少的,課前,我為學生提供了有關龍捲風的影片資料,進一步增強了學生對龍捲風的感性認識。課上學生能夠大膽發表自己的意見和感受。學生大都能抓住文中描寫陸龍捲和海龍捲形態特異、狂暴威猛的詞句,聯絡上下文、聯絡生活實際大膽談出自己的體驗,因此學生對龍捲風特異的形態和狂暴威猛的氣勢產生了深刻的體驗,朗讀也達到了一定的效果。

  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學生對思維導圖的運用已初具模式,所以本節課並未對思維導圖的繪製方面過多指導,只是把它作為對整堂課所學知識的一個梳理總結,學生當堂思維梳理,準備繪製。經過課下檢查思維導圖,發現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思路清晰,有條有理。

  同時,教學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

  1、雖然引導學生抓住了課文中的重點詞語,但沒能抓住重點詞語深入挖掘。比如寫陸龍捲肆虐後大地的“面目全非”,如果再進一步追問,引導深入理解,效果會更好。

  2、時間分配不夠合理,臨近結束部分環節不夠緊湊,以致學生沒有了課上畫思維導圖的時間,還稍有拖堂。今後還要在時間把握上多加註意。

  我覺得需要改進的地方還是應該深鑽教材,認真研讀文字,根據文體的特徵上出課的味道來,同時教師要為學生創設情境抓住主要的詞句,採取不同的策略,多和學生的生活聯絡,引領學生入情入境,感同身受,產生深刻地體驗。總之讓語文教學走向體驗和表達。

四年級語文《龍捲風》教學反思9

  本篇課文以 “透過文中描寫陸龍捲、海龍捲的形態和氣勢,體會龍捲風的特異形態、氣勢狂暴威猛,談談龍捲風給你留下什麼印象?”為中心話題貫穿全文。培養學生的閱讀、感悟能力。教學時,我注重理解課文內容,瞭解自然現象對人類生存的利與弊,培養學生探索自然科學的興趣。講解時還要注意引導學生體會文章中打比方、舉例子、列數字的說明方法。

  在實際教學環節中。以一箇中心話題貫穿課文。既抓住了課文主要內容又將教學的重點呈現在學生面前,在品讀龍捲風那威猛氣勢時,指引學生由句中重點動詞“搖搖晃晃”“不斷摧毀” “隨意拋來擲去” “刺入”切入,更形象深刻體會破壞力極強的龍捲風;又從“千萬只蜜蜂振翅般的嗡嗡聲”“大象鼻子似的怪物”讓學生認識打比方的說明方法,學生第一次接觸說明文,所以我藉助熟知的比喻修辭方法進一步瞭解打比方。從自己身邊的熟悉的事物理解文字內容,這樣的設計有利於課堂氣氛活躍,在課上我班的學生能夠積極發言,大膽談出自己的看法和感受是本次研究課的亮點。即使平常成績不太好的學生,經過平時的努力、鍛鍊,也能夠信心十足地舉起手;在備課的時候,我一直在思考“怎樣讓聽者願意聽?”這個問題,所以在我注重了教學環節的過渡語言,儘量使每一句話都為課文教學服務。

  結束本課的教學後,反思自己在課堂的教學中還是存在著許多不足。例如: 在提出問題時,語速稍快。語調抑揚頓挫更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在感受龍捲風狂暴威猛的氣勢時,老師用自己更加激情洋溢的語氣來感染學生,達到學生入情入境的最佳效果;再有, 由於時間有限,急於完成下面的教學環節, 對文中海龍捲上方“直徑有二百多米”下方“直徑一百多米”這個概念解釋不夠清楚,今後還要在語言簡練、時間把握上多加註意。

  透過本次研究課,我覺得自己在教學環節、課堂語言方面有了進步。

  同時我感受到以下幾個方面需要努力:

  一、應深挖教材,更好地推敲句中字眼,無論是哪堂課,我從中感受著老師們的精益求精的態度,身教重於言教,學生們亦會如此嚴謹地學習;

  二、我認為在課堂中,一位老師應具備課堂智慧、敏感性。在參加第二次聯片教研時大談小學的孔慶賢老師,在三年級《驚弓之鳥》一課中,展現出老師特有的人格魅力,作為她的學生一定很幸福,學習的進取心更強。如何具備這種智慧?我想需要不斷地提高自身的語文修養,有了知識底蘊,才會衍生智慧;

  三,幽默也是深受學生喜愛的法寶,在第三次聯合校彙報課上,友誼大街小學的徐韞哲老師,以幽默詼諧的語言贏得在場師生一次又一次的掌聲,教室內氣氛活躍,幾乎感覺不到時間的流逝。教學設計環環相扣,做到學以致用,學生的求知慾和積極性被完全調動了起來,整堂課令人印象深刻 。此次教研活動,讓我學習到了這麼多優秀老師的教學方法,這為我在今後的教學道路上,起到了很大的幫助。

四年級語文《龍捲風》教學反思10

  本學期,我在學校“同上一堂好課”中,透過教研組兩輪磨課後,我執教了人教版小學語文第八冊第21課《鄉下人家》第一課時。文章按照房前屋後的空間順序和春夏秋三季、白天傍晚夜間的`時間順序交錯描寫,展現了鄉下人家樸實自然和諧、充滿詩意的鄉村生活,也讚揚了鄉下人家熱愛生活、善於用自己勤勞的雙手裝點自己的家園、裝點自己生活的美好品質。我帶著對鄉村生活深深的眷戀,引領學生走在鄉間小路上……

  一、抓住主線,結構清晰。

  在教學中,我始終圍繞一條主線:“鄉下人家,不論什麼時候,不論什麼季節,都有一道獨特、迷人的風景。”來進行教學。讓學生自讀課文,畫出能體現鄉下人家獨特、迷人風景的句子,有感情地讀一讀,在頭腦中想象作者描繪的畫面,然後交流品味。這樣就使整個教學結構清晰、合理,教學過程流暢。

  二、抓取重點,扶放結合。

  在這篇課文中羅列了六個不同的鄉村生活場景:門前的瓜架,屋前的鮮花,屋後的竹子,院落的雞,小河的鴨,人們夏日晚餐和秋夜睡眠。因為每一個段落都很美,但是不可能面面俱到,這就要有選擇地講讀。本課時中,我目標要落實前兩個生活場景。這兩個場景共同點是介紹了植物,因此,我抓取了第一處植物——門前的瓜作為教學重點內容進行引導,而“屋前的花”這部分內容根據他們自己的愛好,自由朗讀,做到了扶放結合,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也會下文學生自主學習作好了鋪墊。

  三、反覆朗讀,深入理解。

  新課標強調要引導學生在“讀”中感知,在“讀”中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薰陶。為了讓學生能更好地感受到鄉村生活的詩情畫意,我加強了朗讀的指導,安排了多層次的朗讀,指名讀,自讀品味,精讀感悟,配樂朗誦,把讀貫穿於整個教學的始終,有淺入深地層次性的朗讀,加深學生對鄉下人家那樸實、自然和諧、充滿詩意的鄉村生活的理解,讓學生與文章、作者的思想感情產生共鳴。以下是我在上完本課的體會。

  回顧整個學習過程,感覺效果比較理想。我在課堂學習中進行合理的組織、安排和引導,整節課學生都在自主學習、合作交流,學生的興趣也濃厚,收穫很多。比較遺憾的是,我課堂中時間有所失控。開始字詞部分耗費了太多的時間,而後面重點的讓學生讀讀、想想、說說,就展開的不夠。尤其是最後的一段顯得很倉促,未能將組內磨課時的設想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

四年級語文《龍捲風》教學反思11

  積累與運用(四)的教學內容一結束,那理所當然的該進入第五單元課文內容的學習。第五單元的第一篇課文是《我們愛祖國》,這篇文章以詩歌特有的激情抒發了心中最深厚永恆的情感——熱愛祖國。這首詩一共有8節,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為1~4節,圍繞“什麼是祖國”這個問題,詩人以行人流水般的文字,展現了祖國各個方面的風貌,視野開闊,一氣呵成;第二部分為5~8節,圍繞“什麼是對祖國的愛”這個問題,引導我們在生活和學習的各個細節中去捕捉、實現自己對祖國的愛。全詩語言優美,節奏明快,朗朗上口,極富感染力,易激起學生的愛國之情。

  我在教學這篇課文時,大部分時間都是放手讓學生閱讀,讓他們自讀自悟。當學生讀完第一節詩時,班上的肖佳文同學就問:“聶老師,一年長一歲,答案有千萬個。”這句話什麼意思?我便相機點撥,你們看,是不是自己每年都要長一歲?全班同學卻異口同聲的回答,對呀,老師。哦,對就好了,這句話講的就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見識的增加,對祖國的歷史、文化發展等更加了解,情感也就更加深厚。不信請大家以自己最喜歡的方式閱讀第2至4節,看是不是這個理兒。於是學生紛紛的朗讀起來,讀完第2、3、4、節詩,學生才恍然大悟,我們平時講的祖國就是這些東西呀!

  接著,我又問:“那什麼是對祖國的愛呢”張金玲胸有成竹的站起來說:“聶老師,我們每週都要舉行升旗儀式,這就是我們對祖國的愛。”簡阿彪同學又說:“我們現在要努力學習,將來去把我們的祖國建設得更加美好,這也是我們對祖國的愛呀!”……這時,教室裡鬧鬨成一片,學生的激情高漲了。我對他們連聲表揚,你們真是太聰明瞭,努力吧,孩子們,你們這麼愛自己的祖國,那現在就請你們來有感情的把第5~8節讀一遍讀一遍。此時,教室裡書聲琅琅,到處呈現出對祖國的熱愛。今天的這節語文課,學生不僅能聯絡生活實際體驗到對祖國的熱愛,而且大部分學生能帶著情感背誦這首詩歌。

  不足之處:在本課生字教學時,我注重了生字的認讀和識記,但由於“巍、徽”的字行較複雜,筆畫較多,我沒有單獨把這兩個生字提出來重點引導,導致學生做完作業後,有部分學生把“巍”字寫錯了,還把“徽”寫成了“微”。我想,如果要是在教學時能把這兩個字單獨提出來作為重點來引導學生認讀和書寫,那這部分孩子也不會出現這樣的錯誤呀。

四年級語文《龍捲風》教學反思12

  這篇課文講的是杏兒熟了,鄰居家的小淘氣等小夥伴來摘杏兒,不僅沒有受到奶奶的責備,還得到了奶奶送的杏兒,表現了奶奶寬厚、純樸、善良的品格。課文語言淺顯易懂,寫得形象、活潑,富有兒童情趣。課文的重點是,“我”和奶奶怎樣以不同的態度對待“偷”杏兒的孩子們。課文的難點是理解“有果子大家吃才香甜”這句話。

  本節課我主要以學生自主學習和朗讀課文為主,在自主學習和反覆朗讀中去把握內容,體會情感。

  為了讓學生感悟奶奶的慈愛、寬厚,我讓學生先找出“我”在這件事中前後態度的變化,然後透過解讀文字內容來引申出奶奶對待小淘氣的態度的詞句,讓學生與文字充分對話,在學生自主學習的情況下,學生求知慾旺盛,能積極投入到學習中去,這樣,在學生知識得到鞏固和提高的同時,學生的思維也得到了發展與提升。在交流過程中,我尊重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獨特體驗,讓學生把自己的感受透過朗讀告訴大家,在這樣的氛圍中,學生的思維充滿安全感,從而迸射出思維的火花,課堂氣氛活躍。

  “有果子大家吃才甜”是本文的中心句,學生在理解時有一定的難度,因此,教學中,我透過兩次說話訓練,將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對文字的認知和自己已有的知識積累、生活體驗結合在一起,讓學生的閱讀真正觸及心靈,自然而然的進行感悟和體會。

  另外,本單元的訓練重點是對課文內容的複述,而課文的複述對於三年級的學生來講是一個難點。因此,在設計教學時,我就有意識地不露痕跡地將文字的複述貫穿於課堂教學中。如對“杏樹”內容的複述,我要求學生以小主人的身份介紹杏樹;如奶奶如何關心愛護偷摘杏兒的小淘氣的內容,要求學生以小淘氣的身份說說奶奶是如何做的。透過訓練方式的稍微變化,不僅達到了複述的要求,也鍛鍊了學生不同的語言表達形式,提高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興趣。

  當然,本節課也有許多遺憾。本課教學目標雖然圓滿達成,學生透過重點詞句的研讀感受到了奶奶善良、樸實的好品質。然而如何正確地把握學生的思維火花,藉助學生的思維來開展課堂教學,如何將課內的深刻和課外的豐富相結合,內化學生的情感和精神世界,在三十五分鐘的課堂教學中沒有得到真正的體現。今後我將不斷去學習、努力、實踐,從而更好地開展新課程教學。

四年級語文《龍捲風》教學反思13

  《貓》是老舍先生的一篇文章,文章簡短,寫了大貓的性格古怪和小貓的淘氣可愛兩部分,字裡行間流露出對貓的喜愛之情,表達了作者愛貓愛生活的情感,在教學中我注重對以下方面進行訓練:

  1、抓詞語理解句子進而理解課文內容。在學習大貓性格古怪一段時,我抓住了“屏息凝視”這個詞,先讓學生說說這個詞是什麼意思, “凝視”是專注的盯著一個地方看,讓學生把這兩個詞連起來理解就是“有意識的抑制呼吸,眼睛專注的盯著一個地方看”,讓學生明白,貓為了等老鼠的出現,怕自己的呼吸聲嚇跑了老鼠,所以有意識的抑住自己的呼吸,眼睛專注的看著老鼠洞,生怕老鼠跑了,讓學生說,從這個詞裡你看出了什麼?學生說,在這個詞裡看出了貓的盡職。理解了詞語意思後,我讓學生也屏息凝視盯著一個地方看幾分鐘,問學生有什麼感覺,學生說,眼睛很累,覺得心裡憋得慌,我繼而啟發道:“你們看幾分鐘就覺得很累了,那貓盯著老鼠洞一連就是幾個小時,它累不累?它累了也不休息,還是依然閉息凝視盯著老鼠洞,從中你看出了什麼?”經過理解和自身體驗,學生明白了從“屏息凝視一連就是幾個鐘頭”這句話裡看出,貓真的是非常盡職,難怪老舍那麼喜愛它。

  2、體會擬人句的作用,體會作者愛貓的感情。作者在寫貓時,採用了擬人的寫法,把貓當作人來寫,突出了作者的喜愛之情。在理解“在稿紙上踩印幾朵小梅花”時,我是這樣處理的,先介紹老舍的生平:“老舍是個熱愛生活的人,他酷愛寫作,視寫作為自己的生命;他也酷愛養花,他家裡有幾百盆花,每天除了寫作就是擺弄花草,家裡的花死了,他要難過好幾天。”然後讓學生看書理解,他這麼愛寫作,當貓把他的稿紙踩髒後,他不但不生氣,反而當作梅花來欣賞;他那麼愛花,當小貓在花盆裡摔跤,抱著花枝打鞦韆,所過之處枝折花落時,他也不生氣,反而覺得它們生機勃勃十分可愛。從這些語句裡,看出作者把貓當作自己的孩子似的,看它幹什麼都覺得可愛。都捨不得責備,由此可以看出作者特別喜愛它們。

  3、注重寫法的滲透,讀寫結合。在學習小貓一段時時,先讓學生找出作者從幾方面來寫小貓的淘氣可愛的,然後說出作者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最後說說你喜歡哪句話。在此基礎上,讓學生也仿照課文的寫法,寫一種自己喜歡的小動物,可以借鑑書中的語言,因為滲透了寫法,學生很順利的寫出了片斷,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四年級語文《龍捲風》教學反思14

  一.教學目標

  1.透過詞語訓練,提高形象地運用語言的能力。

  2.透過綜合性學習,激發學生蒐集整理資訊的興趣,培養學生口頭表達和書面表達的能力。

  二.課前準備

  1.蒐集關於鄉村生活的圖片、文字以及自己獨特的感受。

  2.實物投影儀。

  第一課時 我的發現 日積月累

  複習詞語

  1.認讀詞語盤點中的詞語。

  2.聽寫詞語。

  3.同學們,在學習完這組課文後,你們一定有很多新的發現,試著說一說。

  我的發現

  今天,我們一起來讀幾個句子,看你有什麼發現。(螢幕顯示三個句子)

  1.讀一讀,注意加點的部分。

  2.看一看,你發現了什麼?(把物當作人來寫)

  3.組內交流。

  4.換一換,將加點部分換成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詞語,再讀一讀,你又會發現什麼?(如:第一句中“舞蹈”換成“擺動”)

  5.試一試,說一個或幾個這樣的句子。

  日積月累

  (螢幕上出現詩句)

  1.自由朗讀,讀準字音。

  2.同桌互讀,體會詩意。

  3.背誦詩句。回憶全詩,嘗試背誦。

  4.拓展延伸,蒐集整理。

  透過本組課文的學習,大家在綜合活動中又蒐集了課外資料,一定有很多新的收穫吧!這節課,我們就再次走進田園,去看看你們對田園生活的學習成果吧!

  口頭交流展示

  1.小組交流,互說互評。邊說邊展示自己課外學習的成果,如:蒐集的圖片、文字或自己的感受、有關農村生活的人、事或故事等等。

  2.代表交流,師生共評。評一評誰的收穫大,感受深。

  習作

  1.精彩回放:

  a.讀一讀:上節課整理的好詞佳句。

  b.想一想:作者是怎樣運用這些詞句的。

  c.寫一寫:你感受最深的內容。

  d.用一用:本組課文作者抓住生活中最平凡的事物、最普通的場面來展現鄉村生活的表達方法。

  2.學生習作:

  a.教師啟發思路。

  (將自己知道的有關農村的故事講給大家聽;把自己農村家的景象和生活描繪下來)

  b.教師個別指導。

  c.同桌互相交流。

  d.推薦代表交流。

  e.師生共同評議。

  f.獨立進行修改。

  3.展示臺:

  將自己的習作展示在“學習園地”中,請同學們觀看、評議。

  反映自己農村家的景象和生活的文字、畫面或照片。

四年級語文《龍捲風》教學反思15

  透過本節課的教學,我覺得有以下幾點還算可以:

  1、學生透過課文內容完成爬山虎的腳的繪畫工作,並且培養了他們認真讀書的好習慣。在畫爬山虎的腳時,學生能夠真正的動手去畫,體現了語文與美術學科的整合。

  2、課文在寫爬山虎的腳的時候,前後用了兩個生動形象的比喻句,開始把爬山虎的腳比作蝸牛的觸角,後來又把爬山虎的腳比作蛟龍的爪子,我把這兩個比喻句提出來,讓學生體會爬山虎的腳在生長過程中是有變化的,且讓學生體會作者的比喻句用得準確,恰當。

  3、透過本節課的學習,我給學生提供了一些植物的素材,讓學生透過自己的細心觀察,進行段式訓練,這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寫的作品給大家展示,共同進步。

  當然,我覺得以下幾點不足:

  1、首先是在兩分鐘訓練時,並沒有把學生的積極性帶動起來,使學生讀詞的聲音很小,在剛上課時,我檢測學生對於字詞的掌握情況,發現個別學生還是沒有掌握好字的讀音,這就需要我在以後的教學中要把讀準字音作為重點內容,對於個別學生要進行針對性的指導。

  2、根據我聽課之後的想法,我認為在畫圖的時候進行小組合作能夠畫出準確、恰當的爬山虎的腳來。既可以培養了他們的團隊精神,又讓孩子們體會到了互幫互助完成任務的快樂感,在這一點上需要向其他老師學習。

  3、有部分知識點講的不是很清楚,學生不容易理解,例如:在講到“一腳一腳”是否可以替換成“一步一步”時,並沒有給學生講出來,這個需要在以後的教學中需要向其他有經驗的教師學習。由於教學經驗積累尚有許多不足,教學中,我還不能對重點詞進行比較的講解。

  4、根據其他老師的評價,讓我認識到了,要結合自己的想法去講,別人的課件不是自己的想法,備課不充分導致沒用的話語比較多,讓學生的興趣降低。

  5、在分析課文時,有一個比較重要的問題我並沒有講出來,雖然我提到了這個問題,但是並沒人深入的為學生講解。那就是:課文寫爬山虎的腳,為什麼還要寫它的葉子呢?這個問題對於學生理解整篇文章的結構還是起到很重要的作用的。雖然課上我提出這個問題,但是我並沒有把這個問題說清楚,導致學生不理解。在以後的教學中,要改正以上的不足,多聽課,積累教學經驗。

  6、在上課的時候對個別學生關注的不夠,對於這方面的能力要在平時的教學時多注意。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