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物理阿基米德原理教學反思(精選9篇)

初二物理阿基米德原理教學反思(精選9篇)

  作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優秀的教學反思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初二物理阿基米德原理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初二物理阿基米德原理教學反思 篇1

  初中物理新課程強調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根本變革,轉變學生學習中這種被動的學習態度,提倡和發展多樣化學習方式,特別是提倡自主、探究與合作的學習方式,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使學生的主體意識、能動性、獨立性和創造性不斷得到發展,發展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教師在探究教學中要立足與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他們質疑、調查和探究,學會在實踐中學,在合作中學,逐步形成適合於自己的學習策略。

  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在教學中就要敢於“放”,讓學生動腦、動手、動口、主動積極的學,要充分相信學生的能力。但是,敢“放”並不意味著放任自流,而是科學的引導學生自覺的完成探究活動。當學生在探究中遇到困難時,教師要予以指導。當學生的探究方向偏離探究目標時,教師也要予以指導。作為一名物理教師,如何緊跟時代的步伐,做新課程改革的領跑人呢?這對物理教師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向傳統的教學觀、教師觀提出了挑戰,迫切呼喚教學觀念的轉變和教師角色的再定位。

  一、轉變觀念,重新定位角色

  新課程改革是一場教育理念革命,要求教師“為素質而教”。在教學過程中應擺正“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正確關係,樹立“為人的可持續發展而教”的教育觀念,完成從傳統的知識傳播者到學生髮展的促進者這一角色轉變。這是各學科教師今後發展的共同方向。在“以學生髮展為本”的全新觀念下,教師的職責不再是單一的,而應是綜合的、多元化的。

  二、終身學習,最佳化知識結構

  物理學科是一門綜合程度極高的自然學科,它要求物理教師具有豐富的物理知識和相關學科的知識,在專業素養方面成為“一專多能”的複合型人才。新課程對物理教師的知識結構和能力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師要透過不斷學習,充實完善自己。隨著科技的發展,物理研究的最新成果不斷湧現,並不斷融入到新教材中。所以,教師要學習這些新知識,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新課程注重物理的教育功能,主張透過物理教育對學生進行素質的培養。但由於長期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多數物理教師在人文素養方面普遍缺失,因此,教師要學習人類社會豐富的科學知識,不斷提高自己的人文素養;新課程對物理教師還提出了新的能力要求,如要具有與人交往合作的能力、教學研究能力、資訊科技與教材的整合能力、課程設計與開發等能力。

  在新課程內容框架下,絕大多數教師由於知識的綜合性與前瞻性不足,難以獨自很好地完成對學生課題的所有指導工作,要求教師之間必須建立起協作的工作思想。從僅僅關注本學科走向關注其他相關學科,從習慣於孤芳自賞到學會欣賞其他教師的工作和能力,從獨立完成教學任務到和其他教師一起取長補短。

  在新形勢下,教師第一次處於被學生選擇的地位,必須重新審視自己的知識結構,將終身學習內化為自學行為,時刻保持學習、研究、反思、發現、探究、創新及總結的態度,力求成為一個學識淵博、具有紮實的基礎知識和現代化資訊素質的教育工作者

  三、以人為本,創新教學模式

  俗話說:教無定法。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知識獲取、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培養,不能單一種固定的教學模式。教學模式涉及知識、教師和學生三大要素,教與學是一個共同發展的動態過程,應明確教學過程的複雜性,綜合三大要素,權衡利弊,博採眾法之長,靈活選擇教學方法。既要改革創新,又要著眼實際,積極參與創設啟發式、開放式、範例式、合作式的教學方法。

  在新課程改革中,智力因素的開發並不是素質教育的全部,學生的學習目的、興趣、意志、態度、習慣等非智力因素是推進教學程序與實現教學效果的動力系統,對學生的學習過程起著發動、維持、調節的作用。在授課中重視物理實驗和物理知識的講授,結合介紹物理學家的故事,物理趣聞和物理史料,讓學生了解知識的產生和發展,體會物理在人類歷史發展長河中的作用;善於對比新舊知識的不同點,引發認知衝突,培養學生的質疑習慣,引導學生尋找當前問題與自己已有知識體系的內在聯絡,強化問題意識與創新精神;最後還應透過比較、分類、類比、歸納演繹和分析綜合等邏輯思維方法,向學生展示知識的來龍去脈,使之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學啟于思,思啟於問”。在新課標下的課堂應是這樣:課堂不僅是學科知識的殿堂,更是人性的養育聖殿,它是學生成長的殿堂,是學生髮揮創造力和想象力的天空,學生品味生活的“夢想劇場”。在這裡學生有了探索新知識經歷和獲得新知的體驗,學習興趣、熱情、動機以及內心的體驗和心靈世界得到豐富,有了親身體驗,學習態度和責任,對物理教學反思才具有它真正功效。

  初二物理阿基米德原理教學反思 篇2

  在驗證阿基米德原理的實驗過程中,我發現了這樣幾個問題:

  (1)雖然學生能夠根據情景提出浮力大小與排開液體的多少有關的猜測,但很難進一步作出浮力大小等於排開液體的重力的假設;

  (2)如果完全放手讓學生自己設計實驗方案進行實驗來驗證假設。

  限於學生的能力,只有極個別小組能順利完成,而大部分小組連實驗方案都未弄清,只是模仿別的小組,動動手而已,這樣既浪費了大量的時間,又無法使教學目標得到落實,課堂教學效率低下。

  於是在第二個班級開展實驗課的時候在我對原先的教學設計作了這樣的處理:(1)在學生提出浮力大小與排開液體的多少有關的猜測後,由教師直接設問“那麼浮力大小是否就等於排開液體的多少?”,透過對“多少”應該是指哪一個物理量的討論,引導學生進一步作出浮力大小等於排開液體的重力的假設。

  (2)在實驗前安排學生討論、交流實驗方案,一方面透過學生間的相互交流、思維碰撞,可以逐步最佳化實驗方案;另一方面也為一部分存在困難的學生理清思路、明確操作方法。實踐證明,這些改進方案確實起到了提高探究活動的效果和效率的作用。我們深刻地體會到,探究活動的組織和對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應該循序漸進,由簡單到複雜,從有序到無序,探究活動中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如果讓學生一步進入較高的探究要求,就會使學生迷失方向。另外,在學生的探究活動中,教師決不應該是一位旁觀者,應該是參與者、學習者、組織者、指導者和評價者,學生的探究應當是在教師適時、適度的引導下進行。

  初二物理阿基米德原理教學反思 篇3

  在探究阿基米德原理的過程中,我先後在三個班級進行教學實踐。發現存在這樣幾個問題:

  一是學生沒能提出我所希望的猜想。有學生提出跟泡沫塊浸入的深度有關;有提出跟燒杯中的水有關;也有提出跟泡沫塊的體積有關等等,就是沒能提出跟排開液體的多少有關。課後反思中,就教師的啟發提問做了調整。第一次上課時問,

  (1)“你把物體慢慢浸入水中時,你有什麼感受?觀察到什麼現象。”;

  (2)“你覺得浮力的大小可能與什麼有關?”。感覺第2個問題問得太快,學生不能將觀察到的現象和手上的感受與浮力聯絡起來進行猜想。

  於是在第二次上課時,我將問題細分了,並且將第1個問題中的“浸入”換成“按入”,(1)“請你把泡沫塊慢慢按入水中,體驗你手的感受,並仔細觀察實驗現象”,看似不經意的換了一個詞,但實際上是強調了手上的感覺,以及實驗的現象,讓學生方向明確。

  隨後問(2)“請描述一下你手的感受。”“這說明了什麼?”“手受到的力有什麼變化?”“這又說明了什麼?”,透過這一系列的問題學生能很清楚的回答到“當泡沫塊慢慢按入水中的過程中受到的浮力在變大”。

  最後再問(3)“透過剛才的實驗和同學的描述,你覺得浮力的大小可能和什麼有關?”。在第三次上課時,將最後一問改成“透過剛才實驗中你的感受和觀察到的實驗現象,你覺得浮力的大小可能和什麼有關?”在層層深入的問題後,學生順利的提出了猜測。一個好的提問,能使全班學生個個都處於思考問題、回答問題、參與討論問題的積極狀態,取得最佳教學效果。而一個不恰當的提問,會使學生思想分散、矇頭轉向、無所適從、甚至打亂教學過程。因此,在以後的課堂教學中我還要加強對課堂提問的設計。

  二是在學生設計實驗時沒有頭緒,不清楚需要測量比較哪些物理量,如何收集排開的水等,花了很多時間,直接影響到整堂課的效率。要在有限的四十分鐘課堂教學時間內,進行自主探究並不是無向的,並且對於初中學生而言,教師更需要透過一定的提示,進行有方向的引導。這同樣離不開恰當的設問。最初只有籠統的一句“請大家設計一個方案來證明你們的猜測”,這個問題指向不明,一下就把學生給問蒙了,學生不知道該用什麼方法來證明。後來改為“用實驗來驗證剛才的猜測需要測量哪些物理量?”;“如何測量浮力呢?”“如何收集排開的液體並測出排開液體的重力?”。在有序的三個問題後,學生踴躍回答,並上臺來演示具體的操作,在有不足的地方時,其他同學跟著糾正,最佳化操作。在明確了實驗方案後,在接下去的學生實驗過程中,分成四組不同的情況,分別進行驗證,第一組:鉤碼浸沒在水中;第二組:鉤碼浸沒在濃鹽水中;第三組:鋁塊或銅塊浸沒在水中;第四組:鉤碼部分浸在水中。

  在學生交流彙報實驗結果和歸納結論的安排上,我也做了修改。在前兩次上課時,小組的位置是縱向的,相對距離較遠,很難達到交流的目的.。在第三次上課時,從新安排,將前後左右的四桌學生為一組,這樣能夠做到小組交流的目的,所選代表也能反映小組的實驗結果。此外,板書的設計也做了改進。在第一次課堂教學中,由於時間緊張,小組彙報實驗結果時沒有在黑板上做記錄,因此之後的實驗歸納存在一定困難;在第二次課堂教學時,先將每一組的實驗前提寫在黑板上,然後在學生彙報實驗結果時填寫完整。

  第一組:浸沒在水中的鉤碼所受的浮力等於它排開水的重力;第二組:浸沒在濃鹽水中的鉤碼所受的浮力等於它所排開濃鹽水的重力;第三組:浸沒在水中的鋁塊或銅塊所受的浮力等於排開水的重力;第四組:部分浸沒在水中的鉤碼所受的浮力等於排開水的重力。每一組同學的實驗都存在一定的侷限性。把第一組與第二組的實驗結論綜合起來,可以得出結論1:是浸沒在液體中的鉤碼所受的浮力等於它所排開液體的重力。

  結論1與第三組同學的結論歸納起來,可以得出結論2:浸沒在液體中的物體所受的浮力等於它所排開液體的重力。結論2與第四組同學的結論歸納起來,可以得出結論3:浸在液體中的物體所受的浮力等於它所排開液體的重力。在全班同學的共同努力下,歸納得出“阿基米德原理”。

  初二物理阿基米德原理教學反思 篇4

  這節課上完後,自我感覺還好,主要是從學生學習效果來看的。學生學習熱情很高,全班所有學生都投入了學習活動,都動手做了實驗,在實驗中認真觀察實驗現象,都有新的發現,都能提出有一定質量的問題。學生髮言積極,都能圍繞學習內容進行思考,表現出發現的興奮和成功的喜悅。學生都懂得了水的浮力的有關知識,部分學生表現出具有廣闊的知識面、強烈的求知慾望和積極主動的探究精神。值得特別提到的是,有些學生具有了一定的創造力,能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設計實驗,這也是學生的思維、想象高度活躍的表現。

  回顧本節課的教學,我認為很多教學目標都較好的達到了。學生經歷了阿基米德原理的探究過程,培養了發現問題的能力,部分同學具有了對實驗結論進行驗證的意識,很多同學受到了驗證實驗結論的薰陶,學生思維的嚴密性在發展。叫人興奮的是,學生對實驗研究的興趣得到了加強,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得到了發展,使學生更加關注身邊的事物的發展變化,應用知識的意識也得到了一定的發展。

  所以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充分把課堂還給孩子們,讓孩子們真正做課堂的主人,而不是僅僅關注教師怎麼教。

  初二物理阿基米德原理教學反思 篇5

  課後反思中,得到以下幾點的啟發。

  1、提高課堂提問的有效性:例如:上課時的提問(1)你把物體慢慢侵入水中時,你有什麼感受?觀察到什麼現象;(2)你覺得浮力的大小可能與什麼有關?感覺第2個問題問得太快,學生不能將觀察到的現象和手上的感受與浮力聯絡起來進行猜想。應將第1個問題中的“浸入”換成“按入”,(1)“請你把泡沫塊慢慢按入水中,體驗你手的感受,並仔細觀察實驗現象”,看似不經意的換了一個詞,但實際上是強調手上的感覺,以及實驗的現象,讓學生明確方向。隨後問(2)請你描述一下你手的感受。這說明了什麼?手受到的力有什麼變化,這又說明了什麼?透過這一系列的問題學生能很清楚的回答到“當泡沫塊慢慢按入水中的過程中,受到的浮力在變大”。即將問題明確化,提高課堂提問的有效性,加強對學生的引導,從而得出合理的答案。

  2、加強對學生實驗的引導。在學生設計實驗時沒有頭緒,不清楚需要測量比較哪些物理量,如何收集排開的水等,花了很多時間,直接影響到整堂課的效率。要在有限的四十分鐘課堂教學實踐內,進行自主探究並不是無向的,並且對於初中學生而言,教師更需要透過一定的提示,進行有方向的嚮導。這同樣離不開恰當的設問,最初只有籠統的一句“請大家設計一個方案來證明你們的猜測”,這個問題指向不明,一下就把學生給問蒙了,學生不主動該用什麼方法來證明。後來改為“用實驗來驗證剛才的猜測需要測量哪些物理量?”;“如何測量福利呢?”“如何收集排開的液體並測出排開液體的重力?”。在有序的三個問題後,學生踴躍回答,並上臺演示具體的操作,在有不足的地方時,其他同學跟著糾正,最佳化操作。適當的引導使得學生實驗有方向、有序進行,在有限的時間裡達到預期的目的,得到正確的結論。

  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能否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和提出有價值問題的多少是衡量一個人有無創新能力和創新能力高低的重要標誌。新課程要求學生多提問題、多猜想。再參與動手的實驗中能 “提出正確的問題,往往等於解決了問題的大半。”問題往往預示著偉大的發現,創新的起點不是已有的問題,而是從現象和事實中提出的新問題。

  初二物理阿基米德原理教學反思 篇6

  一、 教材分析

  《阿基米德原理》是初中物理的一個重要規律,是重要的教學內容,本節是對上節《浮力》探究結果的進一步完善和深化,是本章教學內容的核心。上節探究浮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關的實驗已使學生明確了物體在液體中所受浮力大小跟它浸在液體中的體積和液體的密度的定性關係。

  本節由“阿基米德的靈感”“浮力的大小”兩部分內容構成。本節教學的重點是讓學生經歷浮力的大小跟排開液體所受的重力的關係的實驗過程、概括、歸納出阿基米德原理,這也是本節必須完成的核心任務。我在教學中採用了小組合作式實驗探究的方式,以此來強化學生建立阿基米德原理的認識過程。

  二、 教學目標

  1、 經歷探究浮力的大小跟排開液體所受重力的關係的實驗過程,讓學生做到會操作、會記錄、會分析、會論證。

  2、 讓學生能複述阿基米德原理,並書寫其數學表示式。 能應用公式F浮=G排和F浮=液gV排計算簡單的浮力。

  三、 教學流程

  1、 創設情境,匯入新課,由“阿基米德的靈感”53頁小實驗透過讓學生展示,重現古代阿基米德洗澡情境,感受浮力大小與物體排開液體多少之間的聯絡,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

  然而學生所看到的浮力大小並不一定會與排開液體的重力聯絡在一起,所以需要我引導學生將排開液體質量的多少轉化為與浮力有對等比較關係的排

  開液體所受重力,讓學生自覺建立二者之間的聯絡,從而引出探究浮力大小與排開液體重力之間定量關係的實驗。

  2、 在上課前一天安排前置性任務,讓學生了解並領取任務一中的學習要求,透過對課本54頁實驗的自主學習,完成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設計實驗步驟及考慮需要哪些實驗器材任務。學生在完成任務時自然會對要進行的實驗有一個理性認識,以便在第二天上課前就會對所要學習的內容有個整體性的認識。

  在實驗之前,需要先讓小組將前一天完成的任務一進行交流討論,並以小組為單位統一實驗方案及所需器材,並隨機抽取兩個小組進行展示,引起全班小組的討論分析,確定最終實驗方案及所需器材。隨後讓小組組長分配實驗任務,責任到人。

  在實驗中,我會深入到每一個小組觀察指導實驗,並將學生在做實驗時容易出錯的地方總結、歸納。在學生實驗結束後,著意抽取兩個小組(特別是在實驗中所測浮力與排開液體重力有差別的小組)展示實驗成果,並由全班同學一起參與實驗評估,討論分析引起實驗誤差或錯誤的原因,最終得出實驗結論。

  3、任務二是在任務一的基礎之上,結合上節《浮力》所學知識,將第一節所學知識“浮力大小與物體浸入液體中的體積和液體的密度有關”中的“物體浸入液體的體積”改為“排開液體的體積”,透過公式間的變形,讓學生自已得出新公式F浮=液gV排,讓學生體會到前後知識的連貫性,並提升學生的創新意識。

  3、 評價反饋

  任務四中透過必做題與選做題的設計,必做題讓全體學生掌握本課的基本知識,讓小組長檢查反饋。選做題則可以讓能力更強點的學生進一步探索,提升其能力,或可以由小組合作探究共同完成選做題。

  4、 小結:由學生自己總結本節課的收穫,並讓學生對本課有一個整體性的認識。

  四、 教學反思

  這是一堂遠離本土作戰的示範課,作為孩子們的新老師,面對新學生,對學生學情瞭解不足,不能夠了解每個學生的個性特點及學習情況,因此也就不能很好的讓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個性化學習需求,在教學中沒有能夠真正實施因材施教。

  好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表現出了極強的求知慾,並沒有受到眾多聽課老師的影響,整堂課中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我作為課堂流程的組織者,只起到了一點點的引導和激勵作用,學生在小組這個模式下,發揮出了極大的潛能,透過團隊合作,出色的完成了學習任務。

  初二物理阿基米德原理教學反思 篇7

  阿基米德原理是研究浮力的大小與什麼因素有關,學生關於浮力的大小有錯誤認識,新授課的教學中應該充分利用實驗,引導學生探究、分析、排除錯誤認識,理解阿基米德原理。

  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創設情景,提出問題:浮力是有大小的,浮力的大小與什麼因素有關?

  之後出示彈簧秤和大小石塊,提問如何測出石塊受到的浮力?並應該讓學生自己動手、動腦測量得出資料,引導分析浮力大小的因素之一--------與排開液體的體積有關。實驗時取相同的銅塊和鋁塊(實驗室器材),讓學生測出浮力。結論:浮力相等。引導分析,重力不等,但浮力相等,得出浮力的大小與物體的重力無關。還能說明浮力的大小物體的密度無關的。

  浮力相等是因為物體的體積相等,從而猜想浮力的大小可能與物體的體積有關,然後再把銅塊浸沒一部分,發現兩次浮力不相等,說明浮力大小與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有關,與物體的體積無關。只有經過學生自己去實驗,去領悟,去動腦才能真正去理解它。

  初二物理阿基米德原理教學反思 篇8

  一、 成功之處

  1、 教學的三維目標得到落實,特別是情感目標達成度超過教師的預期。

  學生知道和感受了浸在液體中的物體受到向上的浮力,並能透過自主探究得到用彈簧測力計測量浮力的方法;透過探究得出了阿基米德原理,透過教師的引導知道了阿基米德的適用範圍;經歷了猜想、假設、設計實驗、選擇器材到實驗探究的過程,並在探究活動中增強了團隊意識和團隊精神。

  2、 重點突出、難點突破。

  縱觀整節課是突出了阿基米德原理的得出過程。對於設計環節中收集所排開液體的這一難點,使用了小組討論和各組交流的方法來突破,課堂中不同小組設計方法和所選器材不一樣,最後由老師綜合各組所長來定下最佳方案,也收到了預期效果。

  3、 教學環節齊全、教學思路清晰、板書內容簡潔有效、環節過渡自然。

  從引入到新課“浮力測量、探究的引導、結論的得出”直至最後的兩個精緻練習和具有預習性和鞏固性的作業,教學環節齊全。板書的內容即體現教師的教學思路清晰又能起到小結的作用。每個環節的過渡都有適當的過渡句,自然而流暢。

  二、 不足之處

  1、 引入時,一個學生說游泳時進入水中後一直下沉,實際他不會游泳。在這裡是一個進行生命教育的契機,我沒有抓住這樣一個教育機會。

  2、 在學生交流設計方案時,教師的引導不到位。應當提示學生分析所選器材的好處及不足,這樣更能給學生成功感和有更大的收益。

  3、 有一組學生的實驗資料記錄有誤,這是學生實驗時常見的錯誤。應當抓住這個機會對全體學生進行實驗素養的培養,並指導學生如何糾正彌補。

  4、 整節課時間安排略顯前松後緊,雖不是我的本意,但沒有把控好。導致後來設計交流時略顯倉促。

  5、 設計實驗交流後,由於時間緊張,自己的情緒也緊張起來,語言不流暢,這樣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情緒。

  6、 資料交流應當用實物投影更有說服力。

  7、 測浮力時有點拖踏。

  初二物理阿基米德原理教學反思 篇9

  《科學家阿基米德》這一課透過向學生介紹阿基米德阿基米德利用太陽光反射原理打敗敵人和羅馬士兵殘忍殺害阿基米德的故事,學習科學家那種愛動腦筋、沉著冷靜和熱愛科學的優秀品質,並透過結合學生小組合作探究和自主學習,培養學生的合作和勤思敏學的能力,逐步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教學中,我經過仔細琢磨,提煉出了本節課的學習提綱:首先,科學家阿基米德的一句名言匯入課文“世界上最珍貴的不是得不到和已失去,而是已擁有”,鼓勵學生珍惜當下,用最佳精神狀態投入學習。其次,看影片,瞭解阿基米德的成就,激發學生對阿基米德的崇敬之情。再次,進行提綱學習。課文透過兩個典型事件展現阿基米德的優點,於是我圍繞兩件事展開分析,分別設計了提綱中的第一題和第二題。

  第一題採用小組合作探究的形式,基本能完成學習任務,老師可以在知道的過程中幫助學生找準方向。

  第二題是自主學習,任務輕,並請各學習小組派代表表演課本劇。提綱最後一題是:總結全文,談談你有什麼啟示?此處我利用板書進行了總結。學生透過對阿基米德事件的分析,對其形象把握還是比較到位的。最後的課後小測中,除了近義詞及課本知識的概括外,學生髮揮比較好的是“勵志宣言”那道題,學生們越談範圍越廣泛,很生動,掀起了本節課的熱潮。

  在這最後“勵志宣言”環節中,由於我引導的不夠到位,學生不能很好的透過身邊的例項來體現解決生活中問題的精神。在以後的教學中要注意培養學生聯絡生活,解決問題的習慣。

  在這三個環節,我緊扣著透過科學家的故事,學習科學家的精神主線,聯絡學生實際,培養學生愛學習、愛思考、愛想象的品質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但是其中寫法歸納處,忘記了一個典型事件,這個只能以後補充了,可見教學態度的嚴謹性還需加強。在教學過程中的眾多不足,請各位老師給予指正,謝謝。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