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利亞的木匣》教學反思

《科利亞的木匣》教學反思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我們要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教學過程中的很多講課技巧,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科利亞的木匣》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科利亞的木匣》教學反思1

  1、抓住描寫科利亞亞動作的詞語,體會詞語的妙用。

  同樣是描寫科利亞動作的詞,在埋木匣與挖木匣卻截然不同,埋木匣用的是4個不同的動作詞,可以看出當時科利亞為了藏好他心愛的小木匣做事多麼小心,多麼仔細,多麼認真;而在挖木匣時用的卻是5個同樣的“挖”字,從中可以看出當時科利亞心有多急,多麼想快一點找到他心愛的小木匣,小玩具,讀起來一氣呵成。這裡可以告訴學生,並不是作者詞語貧乏,而是在不同的情境中選擇最準確、最恰當的詞語運用,才能做到用詞表情達意,進一步表達科利亞對小木匣的喜愛。

  2、加深感悟,調動學生積極思維。

  引導學生站在科利亞的角度對為什麼找不到木匣進行全面深入的閱讀思考。在提示科利亞思考過程的同時,不但使學生感悟到科利亞的聰明,而且使學生思維也得以開拓,並領悟到思考問題的方法。學生在排除多種可能性的過程中,每排除一點,就牽動對課文相關部分的閱讀感情。三種可能性全部排除,就牽動對全文各部分的閱讀感悟。在歸納得出結論、論證結論可靠性的過程中再閱讀感悟,使問題得以解決,從而使學生認識得到提高,把握了全文的整體,即新課標所說的“整體把握”。

  3、聯絡學生的的生活經驗,進行讀寫訓練。

  讓學生聯絡自己的的生活經驗,談談課文中引發的道理並寫下來。透過說寫到練,深化道理,讓學生明白透過生活中的一件小事,懂得世間的一切都在變化,面對變化著的事物,不能用一成不變的眼光去看待,要使自己的的想法和行為順應這樣的變化,啟發學生關注和發現生活中不斷變化的人和事,引導學生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解決問題。

《科利亞的木匣》教學反思2

  師:同學們,如果你們學了一篇很有趣的課文,你們怎麼做?

  生:講給小夥伴聽。

  生:講給爸爸媽媽聽。

  師:那誰願意把《科利亞的木匣》這個小故事講給媽媽聽?(找一名學生到前面來)好,現在我就是你媽媽,你講給我聽,好媽?

  生:戰爭開始的時候……

  師(打斷學生):等一下,想想回到家裡該怎麼說?

  生:媽媽,我今天學習了一篇很有意思的課文,我講給你聽聽好嗎?

  師:好。不過媽媽一會兒還要去做飯,你只用一分鐘,好嗎?

  生:戰爭開始的時候,科利亞埋下了木匣,四年後他又回來挖。他得到了一個啟示。

  師:那我還不知道科利亞是怎麼埋木匣的,他又是怎麼挖的,得到了什麼啟示。兒子,你能不能再給媽媽講一遍?

  生:戰爭開始的時候,科利亞在家門口朝菜園方面走了十步,埋下了他的木匣。四年後,他回來了,從家門口走了十步怎麼也找不到木匣。經過思考後,科利亞走了五步找到了他的木匣。科利亞從中明白了:時間在變,步子在變,周圍的一切都在變化。

  師:看我兒子多棒,這麼長的課文用幾句話就講清了。奶奶也想聽一分鐘故事,誰願意講給奶奶聽?(找一名學生上前來講)現在我就是你奶奶,奶奶我呀年紀大了,耳朵有點聾了,你可要注意啊!

  生:奶奶,我今天學了一篇課文,題目是《科利亞的木匣》,我講給你聽聽吧?戰爭開始的時候,科利亞從家門口向前量了十步,埋下了他的木匣。四年後,戰爭結束了,科利亞又回來挖他的木匣,可他走了十步之後,怎麼也找不著。後來他經過思考,走了五步找到了他的木匣。他明白了時間在變,人在變,步子也在變,周圍的一切都在變化。

  師:我孫女多有能耐!小小年紀就把故事講得這麼好。

  師:同學們,你們還不知道吧,剛才在不知不覺中,你們已經抓住了課文的主要內容。其實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並不難,只要我們先把課文讀一讀,對課文內容有了大致的瞭解,再把各個部分的主要意思連起來,這樣就可以了。

  反思:

  實踐證明,在情境氛圍中學習,學生興趣肯定能高漲起來。以上這個教學片斷中,教師便透過語言敘述為學生創設了學習情境,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對於三年級的學生來說,概括主要內容比較難,而且他們沒有興趣。透過教師的語言敘述及步步引導,使學生自然而然地走進了“給奶奶、媽媽講一分鐘故事”的情境中。在富有情趣的情境中,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不僅初步感受了抓住主要內容的方法,而且還培養了學生的說話能力,培養了學生良好的說話習慣。

  評:

  我們學校在兩年前便開始了“生活化、情境化課堂教學模式”的研究,在這兩年的摸索時間內,我們也嚐到了很多甜頭。

  1、情境化教學能更好地誘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心理學研究表明,一個人若從事他所喜歡、有興趣的事,其效率就高。學習是一件十分艱苦的事,尤其是學語文,不可能有立竿見影的成效,靠的是持之以恆的日積月累,因此,誘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十分重要。學生都有好勝、好奇的心理,特別是對新異的刺激物呈現出強烈的興趣,如果教師能在課堂上創設情境,在情境氛圍中學習,學生興趣肯定能高漲起來。反之,課堂教學總是一個模式,就會顯得死氣沉沉,學生會感到單調、呆板、無活力,學習幹勁全無,更談不上有什麼收效了。如在概括課文主要內容時,我為學生創設了為媽媽講一分鐘故事的情境,能夠讓學生在富有情趣的情境中,在教師的引導下抓住主要內容。

  2、情境化教學能更好地啟用學生的思維。

  亞里士多德曾經說過“思維自驚奇和疑問開始”。在教學中對學生提出的疑難問題,從教材內容出發,巧妙地採取與課堂情境相協調的釋疑方法,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情境是思維活躍的現實基礎,學生在課堂上能舉一反三,思維高度活躍,敏銳異常,完全在於教師在課堂創設的佳境。如在為幼兒園小朋友解決問題這個情境中,學生便碰撞出許多智慧的火花。

《科利亞的木匣》教學反思3

  這篇精讀課文講的是科利亞埋木匣,挖木匣和從中得到啟示的故事。課文重在體會事物是在不斷變化發展的道理。

  這篇課文敘述清楚,層次分明,以孩子的眼光觀察生活,體驗生活,在表達方面有獨到之處。在教學時,為了使課堂不至於過於呆板,我主要設計了以下幾個環節:

  一、抓住學生興趣,以此入手

  透過與學生的談話,我瞭解到很多同學,對本篇課文最感興趣莫過於科利亞埋木匣這一段。於是我便從此段入手,引導學生想像,科利亞都會的木匣裡都會有哪些東西?科利亞埋木匣的具體情景。甚至課堂上隨機請同學表演這一情節,體會科利亞當時的心情。

  二、探尋原因,找尋結果

  在媽媽成功地挖出木匣之後,科利亞第一次找木匣,卻沒有找到。這是本文最關鍵的部分。在這一環節中,我創設情境讓學生幫助和科利亞一起尋找原因,引發學生的興趣。以此引導學生對為什麼找不到木匣進行全面深入的閱讀思考。在提示科利亞思考過程的同時,也引發學生的思考。並以此為契機,談談對科利亞兩次挖木匣的感受。初步理解課文的含義所在。

  三、精讀啟發,深入理解

  抓住描寫埋和挖的句子去品讀。以讀來通課文,以讀來解文意以讀來悟道理。在這一過程中注重朗讀的指導。在默讀上是引導學生邊讀邊劃邊思考課文的深義,在說和悟的環節中藉助板書讓孩子對文字有深入的體會後達到語言與情感的共振,讓學生去交流。從而達到深入理解的目的。

  課堂上這些環節基本上得到實施,也出現了不少的問題,這又引發了我對本課教學的一些思考:

  1、課堂教學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

  新課程改革下的語文教學,早已不是問答式的教師提問,學生解答的的單一形式,而應該是開放的,動態的,是對當下實態的過程的有效對策。所以教學設計中應該充分體現這一點。在本節課的課堂中,我注意到了這一點,也想最大限度地放手給學生,調動其學習的主動性。

  在教學過程中,為了讓學生充分理解,我還讓請學生到講臺來表演,既是加強其理解,也是為了調動其自主體驗的興趣。自覺此環節收益不小,以後還應設計諸如此類的環節,多放手給學生。

  2、教學環節應為教學目標服務

  課堂上所設計的每個教學環節都應該為教學目標服務。

  回想自己在講述第二自然時,我讓學生來想象一下除了課文中講的那幾個東西外,科利亞的小玩意兒還可能有哪些?學生們興盎然地想像,個個都能講出許多東西。現在想來實在對課文理解沒有什麼幫助反而白白浪費了時間。既然和教學目標沒有太大的聯絡,花這麼多的時間來講讀沒有太大的價值的東西又有何意義呢?

  因此,教師對教材的把握必須準確。這就要求教師深入地鑽研教材,教師只有自己全面、深刻地把握教材,老師圍繞教材進行教學設計,才能讓課堂更好地為學習服務。

《科利亞的木匣》教學反思4

  《科利亞的木匣》是一篇含有一定哲理的課文。課文清晰地表達了故事的脈絡,是圍繞著埋木匣、挖木匣,從中受到啟示的過程敘述的。透過教學,我認為《科利亞的木匣》一課的教學應注意以下三點:

  1。圍繞問題,充分讀書

  最佳化課堂教學,以學生為主體,就要以讀為本,把教師的講解和提問的量降下來,把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進行自主的閱讀實踐。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提出的重點問題只有四個,整課書的教學就是圍繞這四個問題展開的。這四個問題是:

  1)課文圍繞著木匣寫了科利亞先做了什麼?後做了什麼?

  2)科利亞和媽媽是怎樣埋東西的?

  3)科利亞開始是怎樣挖木匣的?後來又是怎樣挖的?他為什麼開始挖不到木匣?後來又挖著的?

  4)透過這件事,科利亞有什麼收穫?

  每個問題提出後,教師都讓學生充分讀書、思考、討論交流,這就為學習效果的落實提供了保證。

  2。方法多樣,動情生趣

  最佳化課堂教學,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來設計教學,注重教學方法的多樣化、動情化、兒童化,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積極主動、生動活潑地學習。在設計中,教師要注重教學方法的靈活多樣,如讀的方式有齊讀、個別讀、朗讀、默讀、自由讀、聽讀、引讀、分角色讀等形式,使學生在不同方式的讀中感受課文的語言。

  在教學方法的設計上,不但注重了多樣性,還注重激發學生的情感和興趣。如在理解第11自然段時,教師讓學生到黑板上畫出科利亞兩次挖木匣是怎樣量步子的,然後說出為什麼開始挖不到木匣而後來挖到了。再如教師根據課文真實具體的特點,採用教師範讀、學生想象的方法,他們就像看動畫片一樣想象到了科利亞埋木匣的一連串動作。在教學中,這些方法使學生思維異常活躍,舉手發言非常踴躍,學生感到了學習的樂趣,課堂充滿活力,學生的創造力被激發出來,許多精彩的語言脫口而出。

  3.教給規律,教給方法

  概括段意是本課教學的難點,在引導學生概括段意時教師要給以方法的指導。例如:教師抓住課文中寫媽媽埋木匣的一句話的概括寫法,讓學生讀中體會,使學生知道如何概括一件事,學生就順利說出第一段的段意。這樣點規律,教方法,教師的講就講到了點子上。

《科利亞的木匣》教學反思5

  《科利亞的木匣》這是一篇精讀課文,講的是科利亞五歲的時候從家門口向前數了十步埋下自己的小木匣,四年後數了五步挖出了木匣,從這件事中感到時間在變化,自己在變化,周圍的一切都在變化的道理。課文描述的故事脈絡清晰學生能透過閱讀大致弄懂。但是課文蘊含的道理,以及怎麼從敘事中領悟道理進而明白透過敘事來講述道理這種文章體裁,對學生來說還是有一定的難度。為此我設計了三個導學活動:

  活動一: 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助學提示:自由朗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通課文。思考:課文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活動二:小組合作,交流探究

  助學提示:科里亞是怎樣埋木匣的?又是怎樣找到木匣的?用“———”畫出來。從這件事中他懂得了什麼道理?

  活動三:拓展延伸,理解作者的寫作方法

  1、課件出示填空題:

  課文記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告訴了我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練筆:

  寫一寫自己親身經歷或看到的一件小事,200字左右,並說一說這件事給了你什麼啟迪?

  從課堂中反應出學生過於機械化,給他們自主合作探究的時間太少,我自己說的太多,應該多給學生時間思考和說的時間,老師起引導作用。

  從課後作業中反應出學生在寫小練筆時無話可說,原來都是因為教材挖掘不透,導致課文主旨研究不深,才沒有把學生的思維拓展開去,這說明我對教材的把握還沒有達到深刻的程度,我們教師只有自己全面、深刻地把握教材,才能正確地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從中得到深刻的感情體驗。

《科利亞的木匣》教學反思6

  《科利亞的木匣》這篇課文篇幅較長。作者透過一個故事,告訴讀者一個道理:時間一天天過去,周圍的事物都會變化,我們做事情的方法也要變化。課文描述的故事脈絡清晰學生能透過閱讀大致弄懂.但是課文蘊含的道理,以及怎麼從敘事中領悟道理進而明白透過敘事來講述道理這種文章體裁,對學生來說還是有一定的難度。

  在課堂教學中,我把主要線索及文章的內容也分成幾個步驟來完成。每個步驟都設定了學習檢測題。學生透過我的引導,有目標地進行朗讀,直接與文字對話,一步步找到科利亞怎麼埋木匣、第一次怎麼挖木匣、挖不到木匣怎麼思考的,以及怎樣從這中間明白事物變化的道理的。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們積極參與,能儘快找到答案.有學習的成就感。而且透過循序漸進的誘導,文章蘊含的道理漸漸展現出來,學生體味到了學習的快樂。

  在教學過程中,為了讓學生體會“隨著時間過去,我們一天天長大,步子也一天天長大”,我還讓一個學生在講臺前跨步比試了一下。.課堂氣氛就活躍多了。

《科利亞的木匣》教學反思7

  教學時先讓學生自讀課文,幫助學生了解課文的敘述順序,按“埋木匣”、“挖木匣”、“受到的啟發”的順序將課文分為三個部分。然後根據這三個部分來說說文章的主要內容,這樣就降低了學生概括文章主要內容的難度。

  在體會科利亞是個怎樣的小孩時,我重點讓學生找描寫科里亞動作的詞語,從而讓學生體會詞語的妙用。同樣是描寫科里亞動作的詞語,在埋木匣與挖木匣時卻截然不同,埋木匣用的是4個不同的動詞,可以看出科里亞對子的心愛的玩具是那樣的細心,那樣的喜愛。挖木匣時只有一個“挖”字,可以看出科里亞心理的著急。在學習科里亞思考過程的同時,不但使學生感悟到科里亞的聰明,而且使學生思維也得以開拓,並領悟到思考問題的.方法。加深感悟,調動學生積極思維。拓展部分讓學生聯絡生活實際,進行讀寫訓練。

  透過說寫到練,深化道理,讓學生明白透過生活中的一件小事,懂得一些道理,引導學生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解決問題。

《科利亞的木匣》教學反思8

  學習目標

  ①認識“匣、鋸、階”3個生字。會寫“挖、鞋”等13個字。能正確讀寫“冰鞋、斧頭”等15個詞語。

  ②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③瞭解科利亞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經過,懂得一切事物在變化的道理。

  課前準備

  ①生字詞卡片。

  ②抄寫課文最後一段的小黑板。

  第一課時

  分步揭題

  ①板書“木匣”,“匣”字注音,學習“匣”的音、形、義。

  ②完整板書課題。

  科利亞是個蘇聯的。這篇課文講了他的什麼事呢?

  朗讀課文,初步瞭解內容

  ①學生自讀,把課文讀正確,想想課文講了什麼事。

  ②指名學生朗讀,糾正讀錯的地方。請學生說說課文的主要內容。(課文寫了科利亞埋木匣、挖木匣的事。)

  默讀課文,瞭解敘述順序

  ①佈置默讀。默讀課文,邊讀邊做記號,看看從哪兒到哪兒是講科利亞埋木匣,從哪兒到哪兒是講科利亞挖木匣的。

  ②默讀、思考,做記號,也可與同座討論。

  ③全班交流。

  a.哪幾個自然段講埋木匣,哪幾個自然段講挖木匣?

  b.另外的幾個自然段講的是什麼?(有的是講情況的變化,有的是講從這件事受到的啟發。)

  學習字詞

  ①出示要求會寫的13個生字,讀一讀,再組詞。

  ②觀察字形,互相說說寫這些字時要注意哪些地方。

  ③學生寫生字(兩遍),再把詞語表中列出的本課的詞語抄寫一遍。

  第二課時

  複習字詞

  ①用生字詞卡片指名認讀。

  ②聽寫本課應掌握的詞語。聽寫後對照詞語表自我批改訂正。

  突出重點,加深理解

  ①提出重點問題:科利亞是怎麼找到木匣的?從這件事他懂得了什麼道理?

  ②學生帶著這個問題認真讀書、思考。

  ③全班交流對這個問題的看法。

  ④教師出示課文最後科利亞說的話。引導學生用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或自己經歷過的事例,說說對“周圍的一切都在起變化”的體會。

  ⑤鼓勵學生把最後一段抄下來。

  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佈置作業

  ①把這個故事講給爸爸媽媽或一、二年級的小朋友聽。

  ②想一想生活中有沒有遇到過不方便的事情,你是怎麼想、怎麼做的。準備一下,到“口語交際”時和大家交流。

《科利亞的木匣》教學反思9

  本課上的不好,我因重感冒勉強堅持到教室,全讓學生自學。由於年級低有三分之一的學生和我一樣等待時間的過去。這篇課文學生要理解課文內容不難,就是透過文中故事感悟時間的變化。隨著時間的變化莫測,萬物都會變化,我眼看著學生像龍頭無首,東張西望的。於是勉強在黑板上板書了高爾基名言:時間最長而又最短……學生讀名言似乎明白了一些,班上又多了一部分孩子加入到學習中,藉此我出示了閱讀題:如果你把這個故事講給別人聽,應按怎樣的順序講:科利亞是怎樣找到木匣的?從這件事中人知道了什麼?你又知道什麼?並提示重讀11—13自然段。

  我的閱讀提示給了學生很大的幫助,學生透過再次認真讀課文,各抒己見,有的孩子說:“科利亞首先從媽媽的木匣沒有丟,還在原來的地方得出結論,自己的木匣不會丟,而且也在原地。”又有學生說,科利亞的媽媽是大人,無論多少年步子不會變大,而科利亞就不同了,他的步子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步子變大,這樣根據原來的步子是找不著的。我又問:科利亞是你們這樣想的嗎?學生齊聲回答:“是”。我讓學生讀文中11—12自然段就是答案。我出示“果然”一詞,讓學生找出文中帶該詞的句子,並讀一讀,用“果然”一詞練習說話。佈置作業,讓學生把課文最後一段抄在筆記本上,注意冒號和雙引號的用法和正確寫法。這下要複述課文容易多了,大部分學生能理成順序:埋木匣—挖木匣—受到啟發,而且有少部分學生在相關的自然段理了小標題。

  我藉機闡釋了,隨著時間的變化,不光是人的身體在發生變化,就連我們的生活水平也在提高,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種電器走進了千家萬戶,這樣我們的社會也不斷髮展,我們的知識也隨之而增長,文化生活也就豐富了等。

  這篇課文講的是科利亞5歲的時候,從家門口向前數10步埋下自己的小木匣,四年後數了5步挖出了木匣,從這件事中感悟到時間在變化,人在變化,周圍的一切都在變化的道理。其實學生要理解這道理。其實學生要理解這道理不難,如果要使學生透過閱讀能寫一篇作文,這不是難點,從語文的角度,能用我們周圍事物的變化來說明本課所闡述的道理,這是本課的閱讀重點。比如,我們周圍的一切無時無刻不在起變化,比如,由原來的土牆屋搬進了寬敞明亮的樓房;手機傳遞資訊,電腦等都走進了千家萬戶,父母的年紀越來越大……這些都是時間的證明。

  本文在閱讀與寫作的知識點上,滲透的就是“怎樣以事物為線索來寫文章”。本課是以“木匣”這線索,透過科利亞“埋木匣”“挖木匣”這件事,感悟出“周圍的一切都在變化”的道理。這就是以事物為線索的寫作方法,那麼怎樣以事物為線索來寫文章呢?這是我在本課要傳輸的知識點。無論是讀這樣的文章,寫這樣的習作,首先要找到貫穿全文的一個事物,然後圍繞這個事物設計故事情節,讓事物作為一條線,始終牽著故事情節發展。最重要的是注意事物在文章中安排得要曲折迂迴,以增強文章的感染力。

  比如:寫兩個同學之間友誼的故事片,就可以安排一個作為貫穿全文的“事物”,可以是兩個人互相贈送的“筆”“音樂盒”“藍鉛筆”等巧設故事情節。為了落實本課的主題思想,學生必須學以致用,於是另外安排了習作,以“同學或小朋友間彼此的信物”為內容自擬題目寫一篇作文。比如“一張照片”“生鏽的小刀”“紅色的毛巾”等,一定讓學生弄清以“某物為線索”這是故事串聯的“目擊物”。

  上完本課,透過作業的彌補,好點點兒。總之,這課在教學上留下了些遺憾……

《科利亞的木匣》教學反思10

  隨著教改的全面實施,瞭解新課程,走進新課程成為我們教師的一種新的追求。新課程對於我們教師來說,其實也是一次全新的考驗。

  前不久,我上了《科利亞的木匣》一課,第一課時我是這樣安排的:

  上課開始,我在簡單介紹背景之後引出課題,然後同學針對課題來提問。學生的問題有:

  1、科利亞的木匣裡有什麼?

  2、科利亞是個怎樣的人?

  3、科利亞為什麼要埋木匣?。接著,讓同學們帶著這些問題來初步感知課文。其中我安排了三次朗讀課文。第一次,讀準字音,讀通句子。第二次,讓同學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讀自己喜歡的段落。這一部分學生的朗讀方式很多,有一個人讀的,有四人小組讀的,也有分角色朗讀課文的。第三次,是請學生幫助老師完成下面的板書:()木匣→()木匣→(),讓同學再一次認真仔細地朗讀課文。在完成板書的同時,也瞭解了課文的主要內容。

  講讀埋木匣的部分,為了不使教學過於呆板,我沒有逐段逐句來講讀,而且從學生最感興趣的,科利亞怎樣埋木匣入手。出示第二自然段,聯絡學生提示的問題:科利亞的木匣裡有什麼?來找找木匣裡的東西。其中,對於“小玩意兒”還展開了想象,"木匣還有什麼東西?"學生的想象很豐富。第二步,是讓學生來看看科利亞是怎樣埋木匣的。我首先讓學生找出用了哪些動詞,學生很快找出了“放、蓋、踩、撒”這四個動詞。然後請幾位同學來讀好這句話。接著請學生說說從這裡你可以看出科利亞是個怎樣的孩子?(與前面問題相聯絡)學生回答他是個細心、善於思考的孩子。在這基礎上請同學再讀這一句,然後齊讀。這樣在學生感知的基礎上在去讀,那麼學生的體會就更深刻了。

  在講完《科利亞埋木匣》之後,我讓學生比較一下科利亞和他媽媽埋木匣有什麼不同?學生也找了四處不同。之後,我又順水推舟問:“那為什麼他倆都把木匣埋到底下呢?”學生很容易的在課文中找到答案。(聯絡剛才提出的問題)

  最後,我讓學生根據課文內容自己來畫一畫科利亞的木匣在哪裡。這一部分其實也是為下一堂課作鋪墊。學生興致很高,大部分能準確地畫出木匣在哪裡。

  這就是我的教學設計及大致的思路。

  我市教科室趙主任也聽了我的這堂課,並且用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對我這堂課作了全面深刻的評價。趙主任這種運用先進的理念的發展評價觀,讓我陷入了深思,使我不得不來重新審視我的這堂課,感觸很深啊!

  一、以學生的學習活動為線索

  好的教學設計不應該是嚴謹的教學流程,更不應該是問答式的教師提問,學生解答的單一形式。而應該是開放的,動態的,是對當下實態的過程的有效對策。是“以學論教”,以學生的學習活動為線索的教學設計。

  重審我的教學設計,如果我以學生當初提的三個問題為教學主線,緊扣這三個問題讓學生在課文中自己尋求答案,然後來討論透過讀課文你可以解決哪個問題了。這樣就可以把埋木匣這一部分,在三個問題中得到講解。既避免了學生過於被動,由老師提問學生找答案的局面,又使整堂課的內容始終圍繞著一箇中心在展開,收到了形散而神不散的效果,得以融會貫通。

《科利亞的木匣》教學反思11

  《科利亞的木匣》這篇課文篇幅較長,講的是科利亞五歲的時候從家門口向前數了十步埋下自己的小木匣,四年後數了五步挖出了木匣,從這件事中感到時間在變化,自己在變化,周圍的一切都在變化的道理。

  在第一課時教學中,我讓學生把課文讀正確,想想課文講了什麼事。學生很容易就找到了,但我主要還是把重點落實在讀準字音,分析字形記住字形和理解字意上。雖然是三年級學生了,寫拼音的能力很差,尤其是經常也出現錯別字,因此我尤其重視記字形這一塊,在教學中,我透過引導學生按漢字的特點,記字形,理解字義,培養學生識字能力。其次,用比較法記字形、理解詞義,另外還可透過教師範寫學生書空等形式讓學生記住這個字,在字義理解方面,我們也可透過多種形式達到。有了這些做基礎,學生理解起課文來也就更方便了。

  在第一課時教學中,指導學生閱讀時,先從整體入手,大體瞭解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幫助學生理清課文的敘述順序,即按“埋木匣”、“挖木匣”、“受啟發”的順序,把課文分成三層。教學重、難點放在第二課時,讓學生在初讀領悟的基礎上學習課文要講述的道理。

  在課堂教學中,按照事情發展的順序學習課文,學生透過我的引導,有目標地進行朗讀,直接與文字對話,一步步找到科利亞怎麼埋木匣、第一次怎麼挖木匣、挖不到木匣怎麼思考的,以及怎樣從這中間明白事物變化的道理的。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們積極參與,能儘快找到答案,有學習的成就感。而且透過循序漸進的誘導,文章蘊含的道理漸漸展現出來,學生體味到了學習的快樂。

  整堂課,自我感覺條理比較清晰,給足了時間讓學生邊默讀課文,邊思考問題,不足的是:感覺課堂不夠熱烈,沒有高潮掀起。另外,我的導語比較平淡,沒有很多的修飾、點綴,教學時問題解決可以採取多元化模式,如讓學生說說周圍有什麼在變化這個問題時,學生一時半會想不起來,當時如果分小組討論一下,效果可能會更好。

《科利亞的木匣》教學反思12

  在課堂教學中,學生透過我的引導,有目標地進行朗讀,直接與文字對話,一步步找到科利亞怎麼埋木匣、第一次怎麼挖木匣、挖不到木匣怎麼思考的,以及怎樣從這中間明白事物變化的道理的。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們積極參與,能儘快找到答案。有學習的成就感。而且透過循序漸進的誘導,文章蘊含的道理漸漸展現出來,學生體味到了學習的快樂。

  在教學過程中,為了讓學生體會“隨著時間過去,我們一天天長大,步子也一天天長大”,我還讓一個學生在講臺前跨步比試了一下。課堂氣氛就活躍多了。

  後來讓學生講述“周圍的事物都在變化”,她們都能把自己看到的、感受到的變化說出來。而我因此就引出了一個故事,怎樣依據事物的變化而變化做事的方法。因為讓學生自己舉例說明道理還是有一定的難度,讓學生透過我所舉的例子,明白了只有隨機應變才能做好事情。

《科利亞的木匣》教學反思13

  按照我們“六六大順”組在前些時候的四年級集備教案,我開始了我的《科利亞的木匣》的教學。但是實施下來,我發現這教案和我們兩個班的學生不太協調。

  目標上,基本是按照集備教案來確定的,在我兩個班的教學中,我都嚴格地和學生們一起去達到這四個目標,達成情況比較好。但是在具體的過程實施方面卻不盡如人意。第一課時的學習,我按照蔡老師在教研綜述上所傳授的“字詞——書寫——理解大意——分段”進行,當這些都完成了,我發現已經沒有時間進入對課文第一段的講讀了。而且我也覺得不必要一段一段來進行講解課文,這樣對學生的牽引性會很大。第一段的講解完全可以在接下來的課文學習科利亞埋木匣環節中進行。由於在第一課時的完成情況是這樣,而我也認真拜讀了第二課時的設計,我認為不太適合本班學生的教學,於是我將教學適當進行了調整。

  在第二課時中,我先是讓學生對課文大意進行了回顧,再透過讀文,並透過一個問題“讀了第一部分的課文,你都知道了什麼”,讓學生在朗讀過後自己說知道的東西。他們有的說:“我知道了科利亞他為什麼要埋木匣。”有的說:“我知道了科利亞他埋木匣的過程。”有的說:“我知道他媽媽也在埋木箱。”…… 在學生說的過程中,我們就可以把“木匣”和“木箱”進行區分,可以把第一段“科利亞剛學數數,只會數到十”進行講解,而並非如教案所示。在“挖木匣”的段落教學中,我主要透過對比科利亞和媽媽的挖木匣結果來進行。而且我還和學生一起親身做了實驗。這樣,就把科利亞在11段中的思考和本課的啟發水到渠成地流瀉,讓學生的體會一下簇擁而上。

  我記得我剛踏入教壇的時候,我們這有老師跟我說過:只要覺得是適合本班學生的,那就是最好的設計。也許在集備時候的教學設計對某些學校的學生是適合的,那隻能說明那是適合該校學生最好的設計。當然,我的教學或許有很多紕漏,但是我一樣堅信:只要覺得是適合本班學生的,那就是最好的設計。

《科利亞的木匣》教學反思14

  《科利亞的木匣》這篇課文篇幅較長。作者透過一個故事,告訴讀者一個道理:時間一天天過去,周圍的事物都會變化,我們做事情的方法也要變化。課文描述的故事脈絡清晰,學生能透過閱讀大致弄懂。但是課文蘊含的道理,以及怎麼從敘事中領悟道理進而明白透過敘事來講述道理這種文章體裁,對學生來說還是有一定的難度。

  在第一課時教學中,我讓學生透過朗讀明白了故事梗概,劃分了大的段落,從而讓學習分成階段性,把教學重、難點放在第二課時,讓學生在初讀領悟的基礎上學習課文要講述的道理。

  為了能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使學生的分析閱讀能力有所提高,同時又能讓學生置身於科里亞的生活背景,於是課堂上,我逐步提出了問題進行故事式的串講:

  1、那他是怎麼埋他的小木匣的呢?

  2、科利亞一邊埋木匣一邊心裡在想些什麼呢?

  3、科里亞挖木匣前的心情和沒有挖到木匣的心情變化。

  4、分析科利亞找不到木匣的4種可能。

  在串講問題時,學生把自己當成了科里亞,一種同感的心理讓同學們同喜同悲,感情上來了,體會深刻了,使整堂課的內容始終圍繞著中心在展開,收到了“形散而神不散”的效果。

  在課堂教學中,我把主要線索及文章的內容也分成幾個步驟來完成,每個步驟都透過我的引導,有目標地進行朗讀,直接與文字對話,一步步找到科利亞怎麼埋木匣、第一次怎麼挖木匣、挖不到木匣怎麼思考的,以及怎樣從這中間明白事物變化的道理的。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們積極參與,能儘快找到答案,有學習的成就感,而且透過循序漸進的誘導,文章蘊含的道理漸漸展現出來,學生體味到了學習的快樂。

  教學完本課,我突然發現我提出的要解決的重難點: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該怎樣把科里亞那時還小,步子也小,四年以後,他大了,步子大了一倍,應該量五步,他卻走了十步,所以他剛開始時,沒有挖到木匣子。這個現象與發展的眼光看看待問題怎樣解決呢?一時間沒有很好的落實,按照三年級的學生理解能力有限,只能粗略的提出身邊的一切都在變化,我們要學會應變,至於舉例,孩子們真的很難。

《科利亞的木匣》教學反思15

  《科利亞的木匣》這篇課文篇幅較長。作者透過一個故事,告訴讀者一個道理:時間一天天過去,周圍的事物都會變化,我們做事情的方法也要變化。課文描述的故事脈絡清晰學生能透過閱讀大致弄懂。但是課文蘊含的道理,以及怎麼從敘事中領悟道理進而明白透過敘事來講述道理這種文章體裁,對學生來說還是有一定的難度。

  在第一課時教學中,我讓學生透過朗讀明白了故事梗概,劃分了大的段落,從而讓學習分成階段性。把教學重、難點放在第二課時。讓學生在初讀領悟的基礎上學習課文要講述的道理。

  在課堂教學中,我把主要線索及文章的內容也分成幾個步驟來完成。每個步驟都設定了學習檢測題。學生透過我的引導,有目標地進行朗讀,直接與文字對話,一步步找到科利亞怎麼埋木匣、第一次怎麼挖木匣、挖不到木匣怎麼思考的,以及怎樣從這中間明白事物變化的道理的。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們積極參與,能儘快找到答案。有學習的成就感。而且透過循序漸進的誘導,文章蘊含的道理漸漸展現出來,學生體味到了學習的快樂。

  在教學過程中,為了讓學生體會“隨著時間過去,我們一天天長大,步子也一天天長大”,我還讓一個學生在講臺前跨步比試了一下。課堂氣氛就活躍多了。

  後來讓學生講述“周圍的事物都在變化”,她們都能把自己看到的、感受到的變化說出來。而我因此就引出了一個故事,怎樣依據事物的變化而變化做事的方法。因為讓學生自己舉例說明道理還是有一定的難度,讓學生透過我所舉的例子,明瞭只有隨機應變才能做好事情。

  整堂課,自我感覺條理比較清晰。給足了時間讓學生邊默讀課文,邊思考問題。不足的是:感覺課堂不夠熱烈,沒有高潮掀起。另外,我的導語比較平淡,沒有很多的修飾、點綴。教學時問題解決可以採取多元化模式,如分小組討論或是其他模式,效果可能會更好。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