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語文上冊爬天都峰簡短課後教學反思(通用10篇)

四年級語文上冊爬天都峰簡短課後教學反思(通用10篇)

  在充滿活力,日益開放的今天,我們需要很強的教學能力,反思自己,必須要讓自己抽身出來看事件或者場景,看一段歷程當中的自己。反思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四年級語文上冊爬天都峰簡短課後教學反思(通用10篇),歡迎大家分享。

  四年級語文上冊爬天都峰簡短課後教學反思1

  今天上了《爬天都峰》這一課。開課時以《黃山奇石》一課為匯入,本計劃讓學生把這篇課文回憶著背一下,結果學生都忘得差不多了,於是我只得引學生背了其中的一段,學生回憶起當時的金雞叫天都了。接著以爬的前後為線引導學生進行朗讀理解。在找自然段時,學生先講學生們說前兩段是爬山前,三到七是爬的過程,我當時覺得學生說得有道理,就很贊同,然後我們就這樣進行了練習朗讀及指導,在指導朗讀的過程中我抓住小女孩和老爺爺的對話和動作,說明他倆在比,這一點學生體會得較好,邊想象了當時的情況邊述說,不少學生都覺得這兩個人很有意思大笑起來。惹得我和其餘學生忍不住哈哈大笑,本想忍住笑再找幾個說一說,但卻和學生一樣笑得肚子疼,這時候老師不像老師,學生不像學生了,過了一會兒我忍住笑說:“看來同學們都認為老爺爺也很努力,所以他們爬呀爬,終於爬上了山頂。”然後進行讀七八九段,學生就學會了對比。

  透過這一課的教學,我瞭解到課堂必須有一個主要目標把這個目標記在心裡,讓學生每上一節課就有一些收穫。

  四年級語文上冊爬天都峰簡短課後教學反思2

  《爬天都峰》是一篇講讀課文,這課描寫了在暑假裡,“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路遇一位素不相識的老大爺,“我們”互相鼓勵,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難,終於一起爬上了天都峰的故事。我在教學這課時,從下面兩大方面著手:

  一、抓住關鍵詞句突破教學重難點

  這課的重點是“我”爬天都峰的過程,難點是讀懂最後一段中爸爸的話:“你們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會從別人身上汲取力量!” 在教學過程中,我抓住天都峰的“高”和“陡”這兩個特點,透過對“啊,峰頂這麼高,在雲彩上面哩!”及“石級邊上的鐵鏈似乎是從天上掛下來的。”等句子,如果能上遠端教室結合觀看天都峰的錄影,讓學生理解天都峰的“高”和“陡”,學生理解爬天都峰的艱難和不易會更加容易。接著以爬山的前後為線索,找出爬山前“我”的所思所想、爬山中“我”和老爺爺艱難攀登、爬山後“我們”的喜悅的心情的有關詞語、句子,引導學生進行理解體會。在理解中,我緊緊抓住小女孩和老爺爺爬山時的動作詞。如:“奮力“、“一會兒??一會兒”、“爬呀爬”、“終於”等詞語,從中體會到爬山的艱難。又從小女孩和老爺爺的兩次對話中,抓住“居然”“也要??才??”這些詞語來理解體會小女孩和老爺爺能從對方身上“汲取”力量的精神,突破了教學難點。

  二、以讀感悟,體驗情感對話

  本篇語文具有豐富的情感性,情可以感人,情可以育人,同時能給人以很多的啟迪。在教學中,我還把重點放在朗讀感悟上,以讀促思,以思促說,以說促情。在體會天都峰的“高”和“陡”這兩個特點時,我讓學生對第二段進行多次形式多樣地朗讀,在讀中讓學生體會天都峰的“高”和“陡”。如:“峰頂這麼高,在雲彩上面哩!”體會天都峰的高;透過“掛”等詞體會天都峰的陡。並且引導學生充分地朗讀“我”和老爺爺的兩次對話,揣摩“我”和老爺爺各自的內心的複雜心情,想像他們的思想起伏和鬥爭,體會他們是怎樣從對方身上汲取力量的。

  在指導朗讀的過程中,再抓住“奮力“、“一會兒??一會兒”、“爬呀爬”、“終於”等這些重點詞句進行反覆朗讀體會,讓學生聯想“我”和老爺爺登山的艱難,他們是怎樣互相鼓勵和從對方身上汲取力量,奮力攀登、勇往直前的精神。學生了解了這一點,就會明白,兩個人爬上天都峰之後,為什麼會互相道謝,學生就更易理解爸爸說的話了。同時在讀後進行討論交流:文中課題為什麼用“爬山”,不用“登山”呢?由於學生在上文已經瞭解了天都峰又高又陡,直身走很危險,大部分上山的路只能像猴子一樣爬著前行,所以用“爬山”。反過來,用“爬山”作題,也告訴了我們,天都峰是一座又高又陡的山峰。

  三、教學中的不足:

  在品析文中體現人物不怕困難的語句“我奮力向峰頂爬去”“爬呀爬,我和老爺爺還有爸爸,終於都爬上了天都峰頂。”這兩句時,由於只停留在口頭上的交流,沒有準備相應的練習進行鞏固,所以在以說促情這一環節時顯得老師講得多,學生悟得不深不透,以至於在測

  試中見到這些知識點時,學生不能靈活回答問題。

  四、今後努力的方向:

  在教學活動準備過程中,應更深入地鑽研教材,把握教材的教學要領,拓寬知識面。在活動中以學生為主體,引導學生以讀促想,以想促說,再向以說促寫過渡,加強學生讀寫能力的提高。

  四年級語文上冊爬天都峰簡短課後教學反思3

  《爬天都峰》這篇課文是按事情發展的順序,描寫了在暑假裡,“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路遇一位素不相識的老大爺,“我們”互相鼓勵,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難,終於起爬上了天都峰。課文向人們揭示了在困難面前,要有戰勝困難的勇氣和信心;在與人相處的過程中,要善於互相學習,互相鼓勵,共同進步的道理。

  本課教學成功的地方有以下幾點:

  首先是課外材料的補充和多媒體課件的有效運用。本課所涉及到的天都峰和鯽魚背,沒有親自去過的學生也許對這些景色瞭解甚少,課外材料的補充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因此,在預習本課時,我讓學生查找了有關天都峰和鯽魚背的資料,然後在課前進行交流。為了讓學生更加直觀的瞭解,我出示了天都峰和鯽魚背的圖片。這些環節,為學生理解天都峰的高和陡,以及爬風的不易,一老一小的相互鼓勵,都起到了很好的鋪墊。

  然後抓關鍵詞語感悟,悟中讀,讀中悟。課文的第二自然段寫了天都峰的高和陡。在學生充分讀的基礎上,說一說這一段寫了什麼?從哪些地方讀出了天都峰的高?陡?我站在天都峰腳下抬頭望,讓學生區分“望”和“看”的區別,“望”寫出了天都峰的高;觀插圖,找到“石級”,理解“筆陡”,畫簡筆畫更加直觀形象;“掛”?感悟高和陡;“發顫”什麼意思?為什麼發顫?寫出了作者的怎樣的內心世界?在理解的基礎上,有了自己獨有的感受,學生的朗讀水到渠成,繪聲繪色。

  最令我驚喜的是班中有學生對課文的感悟,說出了“爬天都峰”的“爬”的妙用。一個爬字寫出了天都峰的高和陡,更寫出了爬天都峰的艱辛和不易,爬上天都峰是需要勇氣的,爬上天都峰都是了不起的,一老一小的互相汲取力量,才爬上了天都峰,所以一老一小互相致謝。

  不足之處是可能學生讀得多,讀得多,說的也多,在祖孫倆的對話中,相對讀得少了些,最後導致收尾有些倉促。以後要更加準確把握教學時間。

  四年級語文上冊爬天都峰簡短課後教學反思4

  《爬天都峰》是一篇哲理意味較強的文章。要體會老爺爺與“我”對話的深義,體會成功需互相鼓勵對於還未經歷多少人生的三年級孩子來說是比較抽象的。這時此課的一大難點。也將是我下面反思的重點。

  首先說說本課的教學安排。本課我安排三個課時的內容:第一課時是初讀文章,讀寫生字。第二課時主要用於精讀課文,第三課時主要是作練習的完成與講評。

  總的來說,課堂上呈現出的總體情況是:發言的點較少,課堂氣氛略顯生硬,安靜,學生對問題主旨的領悟較慢。

  對以上幾個問題我將藉由幾個教學環節具體地說說。

  首先談談課堂氣氛這一點,其實它的背後隱藏著許多問題。我個人的感覺是:撇開這個班的學生聽課狀態比較差這些客觀原因。單就我個人的教學來說;首先,我的鋪墊工作做得不夠足。在第二課時的第二環節上,學生的模擬表演與思考已經很好地調動了大家的思維結合圖片,學生也談到天都峰的險了。但在談判“面對這麼險峻的天都峰,作者的情況如何時,”學生只能談到害怕,沒有再深入下去。而我進一步啟發如果你是作者,你會怎麼想時,學生的回答依然比較單一。我看“沒希望”了,就自己說了出來,學生似乎也沒有真正領會。

  最明顯的要體現對“老爺爺您也爬天都峰?”這兩句話的理解上。學生開始“小妹妹,你也爬天都峰?”

  還會錯了意,後來,我自己模仿了一下二人的口氣,學生才能體會到二人心裡的懷疑。但懷疑背後的敬佩學生卻未能領會。當時我在學生說出懷疑後,問學生“再想想,還有什麼?”又模仿了一次,並且加進了一點敬佩的口氣。但學生不得要領,後來我啟發學生換位思考,如果你是小妹妹,看到這樣一個老爺爺都來爬山,山這麼高,這麼陡,你心裡會怎麼想?學生還是把思想停留在懷疑上,我沒有辦法,只好又一次太心急地將答案以“是不是”的形式直接說了出來。

  後來我想,這是因為我在上課伊始對人物心理的鋪墊就不夠。所以導致學生光注意山陡了,山陡理所應當會害怕。但生就沒想到作者本身站在天都峰腳下就是要來戰勝自我的。還有我光自己模仿對話的口氣,先“啟發”了,沒有留給學生自己品味的空間,所以學生就根據前面的教學做了推斷,所以我想總的問題在於我生硬地進行一個接一個的教學環節,都沒有充分注意到環節之間的過渡與鋪墊。

  其他幾個問題與我上課時時不時要嚴肅起來整頓紀律有關。破壞了原有的較為輕鬆的上課氣氛,當然,我剛接收這個班級,沒有考慮這個班的接受情況,只是用於千人一面的教案沒有針對性的進行教學。也是導致如上問題出現的原因。

  另外,本文的主旨談判戰勝困難,我忽略了學生實際生活,沒有讓學生結合自己生活經歷來談,因此主題的揭示就顯得單薄、蒼白。

  我也有做得不錯的幾個環節:包括生字的小組自學及攀峰情景的再現及朗讀指導。我以自己的朗讀帶動起全班的氣氛。在理解的基礎上賽讀、鞏固得還不錯。

  所以我想,如果我前面的鋪墊能深入下去的話,在此基礎上的理解及朗讀會更好。

  四年級語文上冊爬天都峰簡短課後教學反思5

  《爬天都峰》這篇課文描寫了在暑假裡,“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路遇一位素不相識的老大爺,“我們”互相鼓勵,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難,終於一起爬上了天都峰的一件事。課文向人們揭示了在困難面前,要有戰勝困難的勇氣和信心;在與人相處的過程中,要善於互相學習,互相鼓勵,共同進步的道理。

  在教學中,我先讓學生齊讀課題,並明確課題中“都”是多音字,在本課讀“dū”,緊接著向學生提出了這樣一個疑問“課題為什麼用‘爬’,而不用‘登’呢?讓學生帶著這個疑問學習文字,激發探索文字的興趣。在學習課文內容時我緊扣本單元訓練重點,抓住文中重點詞句突破教學重難點。本課的重點是“我”爬天都峰的過程,難點是讀懂最後一段中爸爸的話:“你們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會從別人身上汲取力量!”

  在教學過程中,我抓住天都峰的“高”和“ 陡”這兩個特點,透過對“啊,峰頂這麼高,在雲彩上面哩!”及“石級邊上的鐵鏈似乎是從天上掛下來的。”等句子引導學生品讀感悟,結合課文插圖,讓學生理解天都峰的“高”和“陡”,理解爬天都峰的艱難和不易。

  在學習爬天都峰中這一部分內容時,我緊緊抓住小女孩和老爺爺爬山時的動作詞,如:“奮力”、“一會兒……一會兒”、“爬呀爬”、“終於”等重點詞句引導學生反覆朗讀體會,讓學生聯想“我”和老爺爺登山的艱難,他們是怎樣互相鼓勵和從對方身上汲取力量,奮力攀登、勇往直前的精神。學生了解了這一點,就會明白,兩個人爬上天都峰之後,為什麼會互相道謝,學生就更易理解爸爸說的話了。

  學完本文後,再讓學生回答文中課題為什麼用“爬山”,不用“登山”這一問題就迎刃而解了。因為學生在上文已經瞭解了天都峰又高又陡,直身走很危險,大部分上山的路只能像猴子一樣爬著前行,所以用“爬山”。反過來,用“爬山”作題,也告訴了我們,天都峰是一座又高又陡的山峰。

  本課教學中存在的不足:剛剛開學,學生上課發言不夠積極,以後還要多運用一些方法激勵孩子多思考,多發言。教師講解過多,學生主體地位不夠突出。在今後教學中,我會結合研修所學到的方法指導自己的教學,為學生創造一個民主和諧的學習環境。

  四年級語文上冊爬天都峰簡短課後教學反思6

  《爬天都峰》這篇課文描寫了在暑假裡,“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路遇一位素不相識的老大爺,“我們”互相鼓勵,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難,終於一起爬上了天都峰的一件事。課文向人們揭示了在困難面前,要有戰勝困難的勇氣和信心;在與人相處的過程中,要善於互相學習,互相鼓勵,共同進步的道理。

  本篇課文具有豐富的情感性,情可以感人,情可以育人,同時能給人以很多的啟迪。在教學中,我把重點放在朗讀感悟上,以讀促思。在體會天都峰的“高”和“陡”這兩個特點時,我讓學生對第二段進行多次形式多樣地朗讀,在熟讀的基礎上又讓學生畫一畫,畫出天都峰的高聳入雲、山高路遠,學生運用喜聞樂見的方式體會出天都峰的“高”和“陡”。同時,也達到了熟讀成誦的教學效果。

  著名語文教育家張志公先生提出了"閱讀教學要帶學生從文章裡走個來回"的觀點,即首先把語言文字弄清楚,從而進入文章的思想內容,再從思想內容走出去,進一步理解語言文字是怎樣組織運用的。在學習“我和老爺爺互相鼓勵,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難,終於一起爬上了天都峰”這一部分內容時,我抓住兩次對話,以角色體驗的方式,透過填補內心空白,讓學生透過語言的外衣,洞悉思想的本質。三年級的學生思維活躍,分角色朗讀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個個都躍躍欲試,爭先恐後來要求角色。其中一個小男孩還運用上了肢體語言,彎腰駝背,手捋虎鬚,聲音也是老氣橫秋的,雖然他這樣的舉動換來了個別學生的嬉笑聲,但是學生還是接受了他,紛紛效仿。就是這樣的朗讀引起了共鳴,既豐滿了角色形象,又豐富了學生的情感。不過,由於時間有限,對學生的重點字詞指導不到位,比如“奮力、爬呀爬、終於”等等。

  四年級語文上冊爬天都峰簡短課後教學反思7

  《爬天都峰》一課既是前面大綱中的教材中有的一篇課文,也是我們新課程中有的一篇課文。課文主要講了天都峰的高和險以及我和老爺爺相互激勵解決困難爬上天都峰的。透過對課文的`朗讀體會善於從別人身上相互學習、相互激勵、共同進步解決困難的道理。

  在這一課學習之前,我先讓學生自己有課前進行了預習,也可以稱作簡單的自學。要求是:1、自己讀一遍課文,把生字、詞語和自然段。2、再讀課文,把生字和詞語多讀幾遍,把生字和詞語記住。並且讀課文讀正確,讀流利。3、再讀課文,把課文的主要內容用以下形式說一下。(什麼時間,什麼人在哪裡幹什麼。)4、再讀課文,把自己不明白的地方畫出來,並試著自己再讀課文解決問題。

  先讓學生自己有課前進行了自學,如果學生能夠自己把課文預習好的話。上課就事半功倍了。課堂上,老師對生字和詞語進行聽寫,檢查過關(過不了關的讓組長下課後再聽寫過關,直到全部過關為止),這就節省了不少時間。然後就把重點放在朗讀感悟上。這一課中我把朗讀感悟重點放在了對天都峰的高和險上以及我和老爺爺相互激勵的話語上面。比如在體會天都峰的高和險上,我讓學生多次朗讀第二段,並在範讀中讓學生抓住重點詞句進行體會。如:“峰頂這麼高,在雲彩上面哩!”體會天都峰的高。在朗讀到“再看看筆陡的石級,石級邊上的鐵鏈,似乎是從天上掛下來的,真叫人發顫!”體會到天都峰的陡和險。在學習我和老爺爺相互的激勵話語上面,我重點抓住了老爺爺和小作者的對話進行體驗。讓學生把下面兩句話中體驗:“小姑娘,你也來爬天都峰?”和“老爺爺,你也來爬天都峰?”以及在體會爸爸的話中知道我和老爺爺是從別人身上得到力量的。“你們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會從別人身上汲取力量。”到這裡學生就能夠全部的體會到課文的用途和課文所表達的中心思想了。

  四年級語文上冊爬天都峰簡短課後教學反思8

  《爬天都峰》一課教學,有兩點我覺得很成功。

  一、針對課題提問,培養學生問題意識。“學起于思,思源於疑”實踐證明,引導學生質疑問難,能激發學生濃厚的思考興趣和創新思維。學生很樂意提問,並且一般問題都能在當時解決,這不僅鼓勵了愛提問題的同學,更激勵其他同學課前認真預習。重點問題是“他們是怎麼爬上天都峰的”,梳理出這個問題,作為重點進行學習討論。以學生問題定教學重點,大大提高了學生參與教學的積極性。

  二是運用多讀多想,讀通課文的方法,培養學生良好的讀書習慣。突出了本單元訓練重點。如第二自然段教學,透過多種讀書方式,教學生抓住重點詞句,邊讀邊想象,從中體會到什麼,有什麼感受,再用畫一畫,評一評,讀一讀的方法,一步一步引導感悟。對“小妹妹是怎樣爬上天都峰的”,啟發學生緊緊抓住重點詞語進行理解——從抽象的“奮力”,到具體的“攀著鐵鏈上”“手腳並用向上爬”,再到“終於”包含的艱辛與喜悅,有詞句意思的理解與指導,有讀的訓練,有情境、形象的想象,有情感體驗的表達。課文沒有直接、明顯地寫老爺爺怎樣受小妹妹勇氣鼓舞,下決心爬上天都峰的,對他為什麼也能爬上天都峰的理解難以具體。這一環節教學,我採用靜心讀書、獨立想象、自由練說、表演讀等方式,藉助前面學習的方法和認識基礎,啟發學生聯絡天都峰的特點、老爺爺的年紀和話語來合理想象,既擴充套件了學生思維的空間,具體理解了老爺爺的話的內涵,順利解答了問題,又較好展現了啟發想象這一“放”的教學環節,落實了學生創造思維能力培養,發展了語言。

  四年級語文上冊爬天都峰簡短課後教學反思9

  語文具有豐富的情感性,情可以感人,情可以育人。《爬天都峰》一文,在人與人,人與自然的相處中,能給人以很多的啟迪。因此,我將"體驗情感"作為自己此課的重要目標之一,並以讀促思,以思促說,以說促情,使學生較自然地將課文主人翁和作者的積極情感化為己有,並將在學生人生之路上刻下深刻的印跡。

  著名語文教育家張志公先生提出了"閱讀教學要帶學生從文章裡走個來回"的觀點,即首先把語言文字弄清楚,從而進入文章的思想內容,再從思想內容走出去,進一步理解語言文字是怎樣組織運用的。我引導學生從讀中去悟,去思,去自由表達,讓學生與文字充分對話,以達到善讀善悟,讓學生歡樂的沉醉於語文的海洋。

  言為心聲,抓住兩次對話,以角色體驗的方式,透過填補內心空白,讓學生透過語言的外衣,洞悉思想的本質。教師引導學生走進學生的內心,以真情告白的方式,強化了感受,引起了共鳴,既豐滿了角色形象,又豐富了學生的情感,鍛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在《語文課程標準》中,"體驗"與"情感"同時出現,總目標中強調"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如何透過語言,體會人物的內心,就需要充分的感悟,設身處地地發揮想象,受到文中感情的激勵,如從片斷中老爺爺和我登上山頂的喜悅中受到感染,去聯想自己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類似事情,從內心感受到戰勝困難的喜悅,真正體會感悟和朗讀緊密地結合,以讀促思,以思促說,體驗情感的過程。

  四年級語文上冊爬天都峰簡短課後教學反思10

  《爬天都峰》一文教學,我用了三課時。印象最深,效果最好的是第三課時。前面兩課時教學,我從生字詞語教學到引導學生感情朗讀,初步領悟文義,做得很慢。第三課時我下載運用了兩個課件,一個是動畫版的朗讀課件,另一個是著重於幫助理解文章的教學課件。

  上課伊始,學生因為是本學期第一次在多媒體教室上課,異常興奮,紀律不是很好。我馬上開啟朗讀課件,把聲音放大些,讓他們的講話聲音被課件裡優美的朗讀蓋住。學生漸漸安靜下來,比較投入地欣賞朗讀與畫面。接下來,我讓學生翻開書,試著和朗讀聲一起進入課文,輕聲跟讀。他們漸漸地把感情融入更多了。

  在朗讀課文後,我打開了另外一個課件,引導學生們看圖片。引導學生一邊讀有關的詞句:“我站在天都峰腳下抬頭望:啊,峰頂這麼高,在雲彩上面哩!”我著重讓他們讀出感嘆詞,並帶形體表演朗讀。接著讓他們用自己的話說說畫面上的天都峰是什麼樣,用自己的詞彙一起形容感受到的天都峰的高聳入雲,階梯陡峭。

  然後我問學生:“如果你站在山腳下,會有什麼樣的想法?”再進入課文和作者的感受比較一下是否一樣?學生在這樣的引導下,自然就進入了狀態,和作者有同感了。“真叫人發顫”“我爬得上去嗎”引導學生讀好問句與感嘆句,就能讓他們體會出作者缺乏自信、畏懼退縮的心理。

  接著我問:“‘小朋友,你也來爬天都峰?’是誰在說話?”引導學生進入到“我”和老爺爺的對話,並深入學習後面幾個自然段,讓學生讀出問句的語氣,說出問號包含的疑問。“你這麼小,也來爬天都峰?”“老爺爺,您年紀這麼大,怎麼也來爬天都峰?”表面上雙方都有懷疑,其實是向對方表示敬意。

  後面的教學就圍繞怎麼爬山以及“我”和老爺爺為什麼能爬上天都峰頂進行討論。學生從課文中找到相關的詞句就能體會到爬山的艱難和“我們”上山後的喜悅。正因為有歷盡辛苦上山後的喜悅,所以在“我”和老爺爺的交談中都流露出對對方的鼓勵的感激之情。由此,學生們領悟到:人與人的相處中要相互學習,相互鼓勵,共同進步,這樣,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難都能克服。

  本課教學雖然是承前教學,但因為有課件的加入,使得教學生動了許多。學生若是能與課文文字接觸更近,效果會出奇地好。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