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的結構》教學反思

《原子的結構》教學反思

  在快速變化和不斷變革的新時代,我們需要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反思自己,必須要讓自己抽身出來看事件或者場景,看一段歷程當中的自己。反思要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原子的結構》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原子的結構》教學反思1

  1、原子能級結構的提出

  原子能級結構的提出與以往的教材有所不同,以往的教材是從盧瑟福的原子核式結構模型與經典電磁模型的矛盾出發,給出玻爾理論基本內容和由這個理論推匯出的氫原子電子軌道半徑和能級公式。而現今教材的處理是在對氫原子光譜不連續分析的基礎上,提出能級結構的猜想。為什麼這麼處理呢?一方面是為了達到課程標準中的要求。課程標準中提出“透過對氫原子光譜的分析,瞭解原子的能級結構”;另一方面是為了避免學生對原子的結構的不理解和錯誤認識。在理解盧瑟福的原子核式結構模型與經典電磁模型的矛盾中,大多數學生沒有“做加速運動的帶電粒子要輻射能量”這樣的認識;另外玻爾理論中“軌道”的概念是不正確的,氫原子的電子是沒有軌道的,這在第二章中已經闡明,所以書中只提到能量量子化的概念。在“資料活頁”中給出了玻爾理論。

  2、原子的躍遷

  除了使學生明確原子躍遷時所遵循的規律,教師還應強調:原子無論吸收能量還是輻射能量,這個能量還是任意的,而是等於原子發生躍遷的兩個能級間的能量差。原子輻射和吸收的光子也只能是某種特定頻率的。這一點可結合前一節的“資料活頁”中的“氫的明線光譜和吸收光譜”加深學生理解。

  3、原子能級為負值

  當選取電子處於無窮遠處時氫原子的能量為零,氫原子在其他狀態的能量為負值。其中的原因是:要使原子電離(即電子處於無窮遠處),外界必須對原子做功,使電子擺脫與原子核之間的.束縛力。所以電子處於無窮遠處時氫原子的能量比氫原子的其他狀態的能量都最高。此原因可讓學生自行分析,教師可提示他們用功能關係去理解。

  4、光譜線系的形成

  原子從不同能級躍遷到某一特定能級就形成一個線系,這名話學生應理解:一個原子可以有許多不同的能量狀態,但在某一時刻,一個原子不可能既處於這一狀態也處於那一狀態。如果有大量的原子,它們之中就有的處於這一狀態,有的處於那一狀態。氫光譜的觀測就說明了這一事實:它的光譜線還是一個氫原子發出的,而是不同的氫原子從不同的能級躍遷到另一些不同能級的結果。

  5、討論與交流

  氫原子光譜的波長滿足

  《原子的結構》教學反思2

  同一個內容,多數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注重知識點的闡述,習慣性地把學生的思維引導到自己預沒的教學情境中,卻不敢像陳全明老師那樣在原子模型建立過程中讓學生反覆質疑,也許他們的教學設計看起來環環相扣,學生的回答也不乏精彩之處,卻總讓人感覺到少了點學生真正的思維空間。

  大家都說,在教學中最難得的是讓學生從無疑到有疑,那陳老師又是怎樣激發學生主動探究的學習動機與興趣,使學生從無疑到有疑,有疑而思解,解疑而得悅的呢?仔細研究陳老師的教學過程,不難發現其妙處所在。

  1、創設質疑氛圍,讓學生敢於質疑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總有懂得不透或完全不懂的問題,有的可能比較淺顯,有的則較為深刻。長期受應試教育的束縛,教師有意或無意地壓抑了學生好問的天性,致使學生產生各種心理障礙。如認為自己根本提不出問題的自卑心理,有問題但顧慮重重,擔心提出的問題不合教師的意圖而受到教師的指責,或提出的問題過於簡單,不能引起教師的重視,並擔心遭到同學的嘲笑等等。因為教師包辦太多,有些學生還產生了“我不懂,教師會講”的依賴心理。由於這些心理障礙,使得課堂無法形成濃厚的質疑氛圍,因此教師要幫助學生克服心理障礙,以增強其質疑意識。陳老師在課一殲始就鼓勵學生透過湯姆生的實驗對近代化學之父道爾頓的認識產生質疑,無疑對學生產生一個暗示:老師歡迎同學們對權威產生質疑,也間接讓學生明白一個道理,思維自疑問和驚奇開始。教學中陳老師還經常鼓勵那些積極提問的學生,消除學生的緊張感和顧慮,使那些不愛提問的學生也能勇於提出問題。

  2、培養學習興趣,讓學生樂於質疑

  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反映了學習中學習興趣、情感等良好的心理條件對學習的直接作用。只有學生對所學知識具有極大的興趣,才能產生學習、探究的動力,才能使學生知難而進,肯下功夫,勤于思考,才能有問題可提。

  本案例中陳老師採取了以下方法。

  (1)有意識地加大實驗力度。乒乓球分別撞擊鉛球和泡沫碎屑實驗及小鐵球快速繞磁鐵轉動實驗匠心獨具,不但令人眼前一亮,而且很有助於對知識的理解和對問題的解答,更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起學生的質疑熱情。

  (2)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使課堂教學生動活潑。

  (3)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努力改進課堂教學方法,基於湯姆生的實驗讓學生把自己想象中的原子模型畫下來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4)加強及時反饋,幫助學生看到優勢,找出不足。可以說自始至終,陳老師都很注重並善於營造輕鬆愉悅的課堂氛圍,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為培養學生大膽探索、主動質疑的能力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也給學生創設了樂意質疑的廣闊時空。

  3、指導質疑方法,培養質疑能力,讓學生善於質疑

  應該說,多數學生希望把化學學好,把書本知識弄懂,但往往缺乏方法,提不出問題,這就需要教師指導點撥。實踐表明,教師有意識地暴露知識的矛盾,激化矛盾,可引導學生提出問題。例如本案例陳老師在道爾頓之後丟擲電子的存在以激疑,湯姆生之後又丟擲盧瑟福的α粒子散射實驗把學生的思維引向深入。陳老師特別注意在教學中加強對教學內容的分析,挖掘其內在含義,引導學生從本質上、關鍵處提問。例如做了用乒乓球分別撞擊鉛球和泡沫碎屑的對比實驗後,學生豁然開朗,原來中心粒子雖小但質量很大。看起來學生已經沒有疑問了,為了深化思維,教師從無疑中引疑,告訴學生,原子中有原子核,幾乎全部質量集中在此,原子中帶負電的電子繞著帶正電的原子核旋轉。在“帶負電”和“帶正電”上特意地加重語氣又引發學生產生了新的疑問。

  4、引用延遲判斷原則,給學生以充分的時間質疑

  本案例中,陳老師特意引用延遲判斷原則,對學生提出的各種疑問,有些不是當即做出判斷而是透過實驗,讓學生在觀察中求結果,同時還不斷鼓勵學生產生新的想法,大膽地向同學質疑,向老師質疑,向教材質疑。在產生疑問的過程中,陳老師留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去思考,在學生表述疑問時,不隨意打斷學生的疑問,同時要求其他同學認真聽取和注意別人的發言,並提醒學生想想哪些也是自己的疑問,哪些是自己沒有發現的問題,哪些問題自己能夠解決,哪些別人的問題或見解能引起自己更深層次的思考。

  顯然,質疑要經過一個複雜的思維過程,它涉及感覺、知覺、注意、情感等多種心理因素,只有給學生充足的時間,經常給予學生鍛鍊的機會,才能逐步提高質疑能力,才能在質疑中求疑,在求疑中發展思維。

  《原子的結構》教學反思3

  從這學期開始,我們學校繼續實施以“導學案為載體,學生自主探究為主旨”的教學模式,並在基礎年級初一、初二、初三、三個年級中全面展開。對我來講,是第一次接觸,凡是得從頭開始。

  我透過以前聽說過導學案的情況,又認真學習了縣編材料——《教海引航》中有關導學案的理論知識及精神,特別是關於化學學科對於實施導學案的模式及過程或程式。學校也不時的統一列印有關材料集中學習。雖說有了大面的認識,但具體實施到每一節課中,這是一項既艱鉅又重大的工作。慢慢摸索了近半個學期,可以說現在設計一節導學案比較得心應手,但是也存在一些需進一步改進的問題,下面我就《原子的結構》這節課談談我的想法。

  一、教材分析:

  透過《水的分解與合成》這節的學習,學生已經建立起分子、原子的微觀概念,知道分子、原子很小,分子在化學變化中可以分成原子。而對於原子是否再分,學生可能產生兩種截然不同的想法:有的學生認為,既然分子可分,原子就一定可分;也有的同學認為,原子在化學變化中都不可分,原子應該是最小的粒子。對於這兩種想法,不要盲目給出結論。可以透過再現原子結構發現的歷史,使學生感受認識物質的一般規律,培養學生對科學家的崇敬之情,同時培養學生敢於對權威質疑的科學態度。所以本節的起點應建立在瞭解人類原子結構的歷史過程,使學生初步瞭解認識物質的方法,培養敢於質疑的科學態度,學習進行科學研究的方法上。

  二、建立本節學習目標:

  1、透過學習原子結構的發現史,學會用唯物主義的觀點來評價科學家在科學上的貢獻;學會科學研究的一般方法;培養科學研究的科學態度。

  2、認識原子的構成,知道核電荷數、質子數和電子數的關係。

  三、導學案具體導學過程:

  1、 課前準備:(1)分子與原子的本質區別。(2)分子與原子的聯絡。

  2、 自學:學生帶著以下問題自己學習本節內容。

  (1)原子能否再分?有哪些化學家參與了發現原子結構的過程中?

  (2)誰的觀點更科學?為什麼?

  (3)請你描述出原子的結構?

  (4)原子的結構中,粒子之間的關係又怎樣?

  (5)學生以自己發現原子結構的身份,能簡單描述過程?

  根據導學案的實施,我認為還沒有很好的達到預期的目的,可從以下幾方面加以改進:

  (一)怎樣幫助學生建立起原子的微觀結構問題——這是本節課的難點原子的結構知識在初中化學中是很抽象的一部分內容,學生很難理解。只憑課本彩圖和文字描述,學生對原子的發現過程沒有很好的在腦海中建立,只是填壓給學生,為了起到更好的效果,最好加以幻燈片或動畫演示的多媒體教學,可以這樣的問題進行設計:

  1、道爾頓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他提出了一個什麼論斷?這個論斷對嗎?

  2、你如果是湯姆森,你該怎樣反駁道爾頓?

  3、湯姆森提出了一個原子模型,符合實際嗎?

  4、盧瑟福用a粒子轟擊金箔,他的預期效果怎樣?這樣預期的根據是什麼?最終結果又怎麼樣?

  結合這4個問題的引導,以人物為敘事線索,從師生關係入手,既能引導學生一步步深入認

  《原子的結構》教學反思4

  1、這一節教學內容幾乎是全新的,只要求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即可,切勿任意拔高。

  2、本節教學中,主要以學生的探究活動為主。在學生活動中,不斷用“問題”引導他們進入思考狀態,為他們提供討論、交流、合作、表達的機會。

  這節內容雖然是認識原子,但不能侷限在原子上,應當讓學生對微觀世界有一個初步的印象,能整體全面的看問題,而不是侷限於一點。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