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解度教學反思(通用8篇)

溶解度教學反思(通用8篇)

  在不斷進步的時代,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教學,反思過往之事,活在當下之時。那麼優秀的反思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溶解度教學反思(通用8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溶解度教學反思1

  對於概念教學,一直有很多困惑,如:微觀方面分子原子的引入,元素、元素符號、化學式等的教學,溶解度的講解如何突破等。看完專題學習的影片後,有很多感觸,有佩服,有反思,更有慚愧。

  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對自己在教學時的方式及方法與授課教師作了比較,認為授課教師的教學有很多值得借鑑的地方:

  1、打破了很多老師實行的直接講授的常規,而設計成為實驗探究的形式,很有新意。

  2、透過生活當中比個子高矮,讓學生明白在進行比較時,要有變數和自變數,以及怎樣去控制這些量,達到比較的公平性和客觀性,為後面比較不同物質的溶解性作了較好的鋪墊。

  3、教師指導學生分析測定蔗糖和食鹽的溶解性大小,分析應該控制那些變數,引出定量比定性更加準確。

  4、在實驗步驟分析上,複習了天平、量筒的使用方法,看似簡單,實際上為下一步分組試驗提供了有利的指導,避免學生出現不必要的誤差,或者有部分學生不會做,浪費了探究的時間和意義。

  5、進行完這些以後,指導學生歸納溶解度的定義。能讓學生對於溶解度有了較全面的理解,為後面學習溶解度曲線問題奠定基礎。

  同時,在觀看的同時,我們幾個老師也討論認為這節課還可以改進一下,比如:在指導學生進行溶解性的探究的時候得出了一些資料,可以指導學生透過這些達到飽和溶液的資料得出溶解度的定義等。

  反思:等我們聽完專家的分析,我又感覺出了差距,原來這節課還存在這麼多的問題。除了我們找到的一些瑕疵之外,“牢牢地掌握這個定義上下功夫了,而沒有構建一個溶解度這個物理量”這一點可能也正是我在教學中也存在的問題。

  疑惑:對於溶解度作為一個比例關係的講法,是不是適用呢?如果使用會不會影響學生理解溶解度的單位、會不會增加學生學習的難度?

  溶解度教學反思2

  9月29號,四年二班的同學帶著期待的心情跟我一起準備做溶解實驗,他們的.臉上寫滿了激動、興奮和好奇...

  在上這一堂實驗課之前,我就瞭解了一下,每一個四年級的學生都知道,把食鹽放進水裡會慢慢化掉,而把沙放進水裡卻不會化掉。就像有些學生聽說過“溶解”這一個詞,但是不知道究竟什麼是溶解。這一課主要是透過觀察、比較食鹽、沙、麵粉在水中變化的不同,來發現瞭解溶解與不溶解的區別和特徵。

  本課第一部分是觀察比較食鹽、沙在水裡的變化。文中提出了四個問題,怎樣描述食鹽在水中的狀態?怎樣描述沙在水中的狀態?觀察到了哪些現象,使我們說“食鹽在水中溶解了”?觀察到了哪些現象,使我們說“沙在水中沒有溶解”?透過這四個問題,讓學生髮現溶解的主要特徵。第二部分是觀察麵粉在水中溶解了嗎?食鹽和沙在水中不同的變化是很明顯的,可麵粉的出現帶來了一個新問題:麵粉是溶解於水還是不溶解於水的?它在水中的變化到底更接近於沙還是食鹽呢?我先引導學生思考,再讓他們表達自己的想法。

  上完了這一課,我感覺學生的觀察還有描述不夠深入,整堂課有點像走過場的味道。而且在描述食鹽和沙子這一個環節不夠充分,學生不做實驗也能憑生活經驗得出:食鹽能溶解在水中,沙不能溶解在水中。我們做這一個實驗的目的就在於讓學生能夠充分地觀察到沙和鹽在水中不同的現象,並能把它描述出來,為接下來觀察麵粉,理解溶解這一概念做好鋪墊。但是學生在描述的時候,一下了說了鹽能溶解,沙子不能溶解這一結論,而我也沒有進一步讓學生說出:你看到什麼現象,說鹽在水中溶解?看到什麼現象說沙子沒有在水中溶解?其實這是很重要的。只有在對現象進行深入地分析之後才能得出結論。還有一點,這一堂課組織教學沒搞的好。學生可能在這一學期第一次進實驗室,過於興奮,往往在我講的時候,他們就已經動手去弄桌上的器材。當時的我沒有發覺,只顧著自己去講解。在課後,組裡的老師針對這個問題,給我提出了寶貴的建議:課堂中要時刻關注學生的活動,實驗課的組織教學比較難把握,需要花更多的心思。

  一堂實驗課下來了,我發現了自己在教學中自己講的太多,對學生扶得過多,學生自己探究的內容過少。在教學中還應注意對學生的實驗常規的訓練,這是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基石。

  溶解度教學反思3

  溶解度是一節的內容比較抽象枯燥,學生一般情況下不願學習,不願動腦思考,如何讓學生積極的參與到學習中來呢?教師可以在教學方式上下功夫,表演形式,故事形式、小組比賽的形式等,在教學方式上,教師所起的作用是幫助和引導。教師的職責在於幫助,幫助學生尋找、蒐集和利用學習資源;幫助學生設計恰當的學習活動和形成有效的學習方式,幫助學生髮展他們所學的東西,並由此發現自己的潛能和發展方向。使學生在愉快中學習,並有學以致用的感受。教學中我參考學習了網路資源,將枯燥的資料以故事的形式表達出來,結果學生很感興趣,教學效果良好。

  有人認為形式的花架子的東西不實用,學習需要刻苦勤奮。可是我們也是從學生時代過來的,有過切身的感受,有興趣的知識不用費力就能學好,而讓學生感到有興趣,教師就需要花費精力在教學內容的呈現形式上,讓學生感到有趣,就會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怎樣把每節內容與實際、與情境設計在一起,還有侍於我努力的去思考、去學習、和同事合作交流。

  溶解度教學反思4

  在本節內容中,雖然說難度不大,但在習題中,學生出現錯誤的時候很多,原因在於對飽和溶液和溶解度以及對溶解度影響因素的準確理解和掌握上,學生容易出現錯誤,根本在於對飽和溶液和溶解度以及對溶解度影響因素掌握和理解不是很準確,在做題的時候,感覺難度不大,自己覺得是做對了,但實際上出現了錯誤。因此在學習飽和溶液時,強調讓學生理解和掌握飽和溶液的三個條件:一定溫度、一定量溶劑、不能再溶解某種溶質。只有同時滿足這三個條件才能說是該條件下該溶質的飽和溶液。在理解固體溶解度時也強調固體溶解度的三個條件:一定溫度、100g溶劑(水)、達到飽和時溶解的溶質質量(所有單位是克)。

  在理解固體溶解度的影響因素時,強調影響固體物質溶解度的因素是溫度,並結合溶解度曲線圖分析固體物質溶解度受溫度影響的不同情況:大多數固體物質溫度越高,溶解度越大;少數固體物質溶解度受溫度影響很小(氯化鈉);極少數固體物質是溫度越高,溶解度越小(熟石灰)(並且要求學生記住特例)。

  溶解度教學反思5

  學習第九單元第二課題《溶解度》時,我的計劃課時是安排2課時。其中第一課時,我對具體的教學過程反思如下:

  “溶液的形成”進行學生自主發言式的簡單複習,接著老師提出問題“我們透過實驗,已經知道了“溶液中溶質的溶解能力與溶質和溶劑本身的性質有關。”即相同的溶劑中,溶解的溶質不同,其溶解能力是不同的。那麼,在一定量的溶劑中溶質的溶解量是否可以是無限量的呢?然後,請學生聯絡生活中衝糖水喝的事例,先進行思考和討論,再由演示實驗,說明結論。得出飽和溶液和不飽和溶液的概念。

  接著還是以學生熟悉的糖水為例,用打形象、貼切的比方,平白的敘述等方式,讓學生先從經驗上去分析,對糖水進行加糖、加水、加熱等操作,對所得糖水溶液的影響變化。有了形象的理解後,再由學生上臺具體演示以上幾種操作的實驗。其他學生觀看實驗現象,並試著說出結論。最後,師生一起總結出溫度和溶劑的量對溶液的影響,加深對概念的理解和記憶。進而對飽和溶液和不飽和溶液之間的轉換方法進行歸納。

  本課,我主要以學生熟悉的糖水為契機,由淺入深,一步一步地,引導學生把生活經驗聯絡到課堂上,拉近了學生的情感,學生較易於接受和理解。採問題式,鼓勵學生思考並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最後透過學生演示實驗,親自用化學實驗的方法驗證結論。學生掌握較好。教學效果較好。不足之處,我認為就是課堂上給做的課堂練習量不是很充足。

  溶解度教學反思6

  溶解度概念一直是初中化學教學的難點,學生難於理解,且這個概念也是初高中銜接不上的一個點,初中新課程中對溶解度的計算不作要求,老師也講得淺顯,但到了高中,又有對溶解度的直接計算,所以很多同學不能適應。因此,初中老師要讓學生充分理解溶解度這個概念的實質。以前是老師講授,然後生硬地給出溶解度的概念,不符合新課標理念,今年我改變了教學思路,設計瞭如下教學過程:

  請舉例說明:

  1、不同溶質在相同溶劑中溶解能力是否相同?例如,碘和高錳酸鉀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相同。

  2、相同溶質在不同溶劑中溶解能力是否相同?高錳酸鉀在汽油和水中的溶解能力不相同。

  3、什麼是飽和溶液?

  教師:我們把一種物質在另一種物質中的溶解能力,叫做這種物質的溶解性,透過實驗驗證,在相同條件下(溫度相同),同一種物質在不同的溶劑裡,溶解性是各不相同的,但溶解性只能粗略地表示物質的溶解能力的大小,要定量地描述溶解能力的大小,就要用到溶解度,在講溶解度之前,先請同學們設計一個實驗:若在家裡,你如何來比較白糖和食鹽的溶解能力的大小?

  學生討論提出了一些方案:

  方案1:

  取大小相同的兩玻璃杯,放入等量同溫度的水,再放入相同的白糖和食鹽,充分攪拌,使其充分溶解,再比較兩杯中剩餘固體的多少,剩餘多的溶解能力差,剩餘少的溶解能力強。

  老師引導學生討論這種方案的可行性。有的同學提出質疑,假設你加入的兩種固體都全部溶於水了,沒有剩餘固體出現,怎麼判斷呢?經過討論,同學們想到,所加的固體,一定要保證其中一個至少達到飽和,於是有的同學提出另一種方法:

  方案2:

  先稱取質量相同的兩種物質(多稱點),在溫度相同,水的質量相同的兩個杯中,分別把兩種物質加入,邊加邊攪拌,直到不溶解為止,都配成飽和溶液,再稱剩下的固體,看哪一個溶解的質量多一些,溶解多的溶解能力就強。

  到這時應該說已水到渠成,老師把握時機講解,這個溶解能力實際上就是透過水中溶解的溶質的多少來體現的,如果在上述條件下把杯中的水都換成100克,則溶解達到飽和狀態時所溶解的溶質的質量的多少就是該物質在該溫度下的溶解度。溶解度數值越大,這種物質的溶解能力越強。這時由學生討論總結出溶解度的概念。透過這個教學過程,學生自己得出了溶解度概念,體現了獲取知識生成的過程,培養了學生思維能力。

  溶解度教學反思7

  物質的溶解性是物質溶解能力的定性表示,而溶解度是物質溶解能力的定量表示。兩者既有聯絡又有區別。物質的溶解性是物質本身的一種屬性。當精確地比較不同物質的溶解能力時,就需要一把衡量的“尺子”──溶解度。

  要比較溶解能力就必須在同一規定條件下,比較不同溶質在同一溶劑中所能溶解的最多量。因此,溶解度概念既包含了物質溶解性的含義,又進一步反映了在規定條件下的具體數量,是溶解性的具體化、量化和精確化。溶解度是為定量研究各物質的溶解性而作的一種人為規定的概念。

  對於溶解度概念,我認為應先逐點分析,再讓學生總結出溶解度概念。

  透過上節課學習的物質溶解性,知道溶解度為什麼要強調“一定溫度”的條件,也可以利用形象比喻促進學生思考:用一試管水跟一燒杯水分別溶解白糖和食鹽,能否判斷白糖和食鹽哪個溶解能力更大嗎?說明要進行物質性質強弱、能力大小的比較,就應該有一個共同的標準。

  人們對固體溶質的溶解度所定的標準是“100克溶劑”,因此比較溶解度,一定要使固體物質的溶解能力達到最大值,即溶液達到飽和,否則無法比較。

  溶解度單位是:克/100克水。建議讓學生從:條件、標準、狀態、單位方面歸納。

  溶解度教學反思8

  本節課以“影響物質溶解性的因素”和“飽和溶液涵義”為中心目標,以活動與探究為載體,以問題為主線,進行了有個性、有創意的快樂探究之旅。教學時引導學生充分利用教材又不侷限於教材中的素材,親歷探究過程,給學生活動提供了許多機會和空間,讓課堂成為展示學生自我的舞臺,突出了學生主體作用;設定問題群、應用多媒體、分步突破難點,使環節緊扣、層層遞進,師、生及教材編寫者思維同步,形成共鳴,高潮迭起。

  本節課按40分鐘的教學活動時間設計,教師應充分把握好課堂環節,才能順利完成。課外探究內容對啟用思維、進一步培養求異思維、提升學生質疑能力有積極作用,學生積極性比較高,完成較好。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