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版小學二年級語文上冊《黃山奇石》教學反思範文

部編版小學二年級語文上冊《黃山奇石》教學反思範文

  隨著社會一步步向前發展,我們要有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反思自己,必須要讓自己抽身出來看事件或者場景,看一段歷程當中的自己。如何把反思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部編版小學二年級語文上冊《黃山奇石》教學反思範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部編版小學二年級語文上冊《黃山奇石》教學反思1

  低段教學以識字為主,但是我們的識字教學往往在字音、字形上下苦功夫,忽略了對字意的理解。而學生閱讀能力的起步,就在於對字意的理解,組字成詞,連詞成句,只有先讀懂字詞,才能更準確地理解句子。閱讀能力的培養,就是在低段的解字詞中逐步提高的。我們的解字詞的教學,不能依賴於“詞語手冊”等輔助書,作為教師,我們要善於利用文字資源,讓學生在語言環境中感悟詞語的意思,像“奇石”、“怪石”、“奇形怪狀的石頭”,,我們就可以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有效省時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從字理的角度來說,我們的許多漢字都是有造字規律的,只可惜我們都不是字源學家,所懂得的字理知識有限。但是有一些很常見的,而且已經被證明是一種合理的字理解詞的方法是可以一用的。像本教學片段中的“胳膊”和“脖”三個字,我們就可以像學生滲透“月”字旁的意義,這樣就能幫助學生有意識字,並且初步掌握一些識字解詞方法。中間有個小疏忽,忘了講“脖”的右邊部分了,呵呵。

  低段的學生對一個句式的掌握要藉助非常形象的幫助,我的口頭句式雖然給了他們模仿的空間,但是他們還不能靠自己的想象來連詞成句。如果我出示‘黃山的奇石’可真多,有——,有——,有——”,這樣以填空的形式來幫助一下學生,降低他們的學習難度,估計大部分的學生都可以跳一跳摘到學習的果子。

  我和學生還處在磨合期,由於對他們的學習能力,更細緻地說,我現在還不充分地瞭解他們的識字、說話、閱讀等能力的發展狀況,課堂上要注重考察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從而做到以學定教,有的放矢。

  部編版小學二年級語文上冊《黃山奇石》教學反思2

  一、教學反思

  (一)教學理念

  理解能力的提升,就需要孩子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掌握一定的方法與策略。詮釋策略教學為孩子在學習過程中,深入理解課文中出現的詞語、句子以及段落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手段。教師可以透過詮釋的方法幫助孩子在理解課文過程中出現的一系列有疑問的環節。

  (二)教學思路

  《黃山奇石》是一篇描寫景物的散文,應引導學生在朗讀中感受和體會黃山石的奇妙。透過對黃山“名字奇、樣子奇、想象奇”的詳細詮釋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進一步感受黃山之美、祖國之美。

  (三)教學效果

  總結本節課的教學,比較成功的地方有五個:

  一是在匯入環節。本節課教學的重難點就是學生對“奇”的理解。在匯入環節,老師將“奇”用這個字的字理結構透過謎語的形式表現出來,讓學生對這個字的初步認識便是從字形上理解並記憶。這一環節的設計由淺入深,對於二年級的學生來說比較容易進入狀態並激發學習興趣,同時為下面更深入地詮釋“奇”做了很好的鋪墊。

  二是在交代背景環節。在本環節中,教師沒有直接進入課文主題,而是透過一段音樂影片伴隨著老師對黃山的介紹,讓孩子對黃山有了初步的認識,並慢慢地喜歡進而開始好奇,從而激發對本節課學習的興趣。

  三是在學習課文內容環節。準確地說,是在感受黃山之“奇”的環節。在本環節中,老師透過實物對比及聯絡生活等等方式詮釋了黃山石之“奇”。比如,在介紹“猴子觀海”時,透過猴子的圖片與黃山中“猴子觀海”的石頭進行對比,讓學生一下子理解了這個名字的由來,其實是黃山石頭奇怪的樣子,加入了作者奇妙的想象,才起了這麼一個奇怪的名字。在介紹“金雞叫天都”的過程中,透過孩子聯絡生活,仔細觀察生活才明白“金雞”的含義。

  四是在課後拓展環節。黃山奇石不僅僅是課文中介紹的這幾個,還有很多很多。在這一環節,老師準備了一些別的黃山奇石的圖片,要學生髮揮想象力,為他們起名字。在這一環節,透過老師與學生的互動與交流,讓學生更深刻地理解了黃山奇石中“奇”之所在。即黃山奇石的名字奇、樣子奇,想象力更是奇妙。

  五是在課外延伸環節。這一環節雖然老師並沒有介紹更多的更深的知識,但是用圖片的形式向大家介紹了“黃山四絕”中的另外三絕,不光讓大家瞭解了黃山風景區,更激發了學生對我們祖國的秀美風光的熱愛。

  二、課例點評

  這節課關注學生核心素養髮展,對學生進行閱讀策略的指導,以詮釋策略為關鍵點,引導學生走進生活,發現家鄉之美。

  (一)教材處理

  第四單元,是一組圍繞“美麗的家鄉”而編排的課文,本單元從多個角度,讓學生們看到家鄉的美好。這樣的安排,遵循了語文教育的規律,順應了學生身心的發展特點,致力於構建開放而有力的語文教材體系,全面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養。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看到家鄉的美景,積累有關家鄉的知識,體會家鄉的親情。

  (二)教學過程

  《新課標》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學的內容也是為學生服務的,所以在“品石”過程中,也滲透了新課程理念,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充分運用詮釋策略,為學生建立輕鬆、和諧的課堂氛圍。如在為學生解釋“奇”之前,先讓學生對“奇”這個漢字有了大致的瞭解與認知。隨後在講解過程中,透過聯絡實際或者對比實物等方式,來為學生充分詮釋“奇”的意義。學生在瞭解“奇”的基礎上,進一步為學生滲透更深層次的知識,祖國的美好山河可以透過描寫具體實物來進行展現。

  (三)核心素養

  綜觀這節課,老師以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以目標,較為精準地把握教材,設計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的教學流程,把詮釋策略滲透到教學的各個環節,對於二年級學生來說,閱讀的基本能力是作為核心素養培養的一個重點,落實在課堂教學中,對授課教師是一個挑戰。

  部編版小學二年級語文上冊《黃山奇石》教學反思3

  一、學生個體的朗讀效果的不到保證

  語文課堂上,琅琅的讀書聲最美。讓學生在與文字一次次的`朗讀中不斷加深體會,只有多讀才能使靜止的文字表現他的情感,讓文字成為一幅幅鮮活的圖畫。所以,教師在課堂中的示範是非常必要的。由於學生之前未接觸此類文章,和以前所形成的朗讀的陋習。所以,造成了班級中學生朗讀水平下降。

  二、對學生的引導不夠味

  相當多的學生能讀通順,但讀不出感情,只一味的讓學生一遍一遍按自己的意思去讀,不考慮,學生是否能理解感悟,不做具體的引導,點撥,也是徒勞。這裡就要求教師掌握豐富有趣的教學手段,如:讓學生們自己表演一下,文中出現的景觀。使文中的客觀文字,變的豐富真實,同時,也激發了孩子們的興趣。必要的創設情境,引導學生想象畫面,讓學生對“景”瞭然於心。否則,很難達到好的學習效果。

  三、對識字教學的時間不夠

  由於本課出現的“我會認”的生字較多。對學生的掌握來說有一定的難度。所以在教學中,所花的時間也相應的加長。當把這些我會認的字記熟後,在帶入課文中就好學多了,而對於要求“我會寫”的生字,還是用來示範寫。請同學演板,共同觀察,糾錯而獲得正確規範的字型方式為主。寫字教學中,突出相同結構的字的這個重點。發揮學生主體性,培養學生良好的書寫習慣。

  當然,世上本無完好無缺的課,比如,學生對黃山山石“奇”理解還不夠透徹。對打比方的句式也不夠了解,時間關係,課後的生字學習批改指導未完成,但只要每堂課學生都有收穫,那就是一堂成功的課。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