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上冊語文第10課爬山虎的腳教師教學反思(精選15篇)

四年級上冊語文第10課爬山虎的腳教師教學反思(精選15篇)

  隨著社會不斷地進步,我們要有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反思指回頭、反過來思考的意思。那麼問題來了,反思應該怎麼寫?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四年級上冊語文第10課爬山虎的腳教師教學反思(精選15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四年級上冊語文第10課爬山虎的腳教師教學反思1

  10.12日週一上午第一節課,我和一班的學生們一起完成了四年級第10課《爬山虎的腳》。

  《爬山虎的腳》這篇課文講了爬山虎的葉子、爬山虎的形狀和特點以及它是怎樣用“腳”爬的,啟發人們留心細緻地觀察周圍的事物。

  首先,設定懸念:關於爬山虎的腳,你們想知道什麼?這樣激發出學生探究新知識的慾望,充分調動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然後,在閱讀中設法讓學生感受到語言文字所描繪的鮮明形象,引起學生對課文內容的關注,入境生情,促進自悟。在學生初讀課文的基礎上,我讓學生透過拿起筆畫一畫爬山虎的腳、爬山虎的葉子來解讀課文內容,這樣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氣氛,而且有助於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不足之處:

  一是沒有找到爬山虎,只通過課件演示,讓學生看,不夠直觀。如果提前讓學生觀察,尋找到爬山虎,效果會更好些。

  二是由於教學經驗積累尚有許多不足,教學中,還未能很好地圍繞中心對重點詞進行比較,理解,品味。

  三是引導學生在今後的生活中如何細緻觀察還不夠,需要引導學生們也要做個有心人,仔細觀察周圍的事物。

  四年級上冊語文第10課爬山虎的腳教師教學反思2

  《爬山虎的腳》這篇課文講了爬山虎的葉子、爬山虎腳的形狀和特點以及它是怎樣用“腳”爬的,啟發人們留心細緻地觀察周圍的事物。瞭解作者是怎樣用生動、準確的語言寫出爬山虎葉子和腳的特點,透過對詞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腳的特點,是本課的重點。爬山虎是怎樣向上爬的,是本課的難點。

  結合本課的特點,我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過程,以學生饒有興趣的說、演、畫、議,來代替教師單一講的形式,在藝術的薰陶下激發學生興趣,在相容並舉中力求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自主性、主動性、發展性、創造性,從而達到激發興趣、理解感悟的效果。

  先是在閱讀教學開始時,提問:關於爬山虎的腳,你們想知道什麼?這樣設定懸念,激發學生探究新知識的慾望,充分調動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在講爬山虎葉子這段,我主要是讓學生在讀中去領悟葉子的美,透過朗讀把葉子的美讀出來。

  再是小學生是透過形象來認識世界的,在閱讀中只有設法讓學生感受到語言文字所描繪的鮮明形象,才能引起學生對課文內容的關注,才能入境生情,促進自悟。我讓學生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讀書,採用老師引導、學生主導的方式從文中找出爬山虎腳的特點。接著默讀爬山虎向上爬的段落,邊讀邊思考爬山虎是怎樣向上爬的。在學生精讀課文後,我讓學生透過解讀文字,拿起筆採用連環畫的形式畫一畫爬山虎向上爬的過程,這樣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氣氛,而且有助於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反覆的讀、講、演、說之後再讓學生背誦重要的段落,在熟悉課文的基礎上,看著板書提示,很多學生當堂就能夠背下來了。和孩子們一起表演爬山虎向上爬的動作,最後議論把“一腳一腳”換成“一步一步”行不行?透過討論,學生不但理解了“一腳一腳”的意思,而且還讓學生真正明白了爬山虎究竟是怎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進一步體會到了作者用詞的準確和觀察的細緻。

  最後是邊讀邊滲透寫作方法。在講爬山虎的葉子和腳,以及怎樣爬的時候,順帶提及到作者怎樣觀察植物的,在教學中讓學生髮現寫的秘密。這樣比平時上作文課時單獨來講怎樣觀察植物,怎樣寫植物要容易的多,學生也不會覺得枯燥無味了。

  四年級上冊語文第10課爬山虎的腳教師教學反思3

  《爬山虎的腳》按照從整體到部分再到細節的順序,介紹了爬山虎的葉子、爬山虎的腳的形狀、特點以及是怎樣用腳在爬的,啟發人們留心和細緻地觀察周圍的事物,因此在第二組教材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本文又是一篇科學知識類的文章,知識性、教育性很強,如何引導孩子上好值得大家深思。如果等同於自然課、常識課就喪失了語文學科本來的魅力了,在教學中我儘可能的保護孩子求知、好奇的心理,啟用孩子的人生情趣,把孩子的自然能力、好奇心、新鮮感轉化為充滿情趣的人生態度。同時也要注重語言文字本身所蘊涵的深刻含義、學習遣詞造句的方法。

  另外我也注意孩子的自尊心,表演固然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感悟方法,但是如果在這個過程中孩子表演的不好,遭到大家的嘲笑,使孩子有深深的挫敗感,那這個環節捨棄也罷,所以在教學中教師的“導”是時時刻刻在變化的,我們要根據教學中每一個環節學生的學習狀態來調整自己的教案甚至自己的狀態,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地把“情趣”帶進課堂,使學生真正體會到學習的樂趣。

  四年級上冊語文第10課爬山虎的腳教師教學反思4

  《爬山虎的腳》是一篇觀察描寫爬山虎的精讀課文。作者是中國現代著名作家、教育家葉聖陶。葉爺爺在本篇課文中用細緻簡潔的文筆分別介紹了爬山虎葉子和腳的形狀特點以及它是怎樣用“腳”爬牆的,來啟發學生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要注意留心細緻地觀察身邊的事物。讀後我們也會產生探究的願望及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強烈興趣。我抓住課文第3、4自然段,透過畫一畫,演一演,學習葉聖陶爺爺細緻的觀察,有序的描寫。讓學生明白怎樣寫才能將事物寫具體,寫真實。

  在教學課文第三自然段關於爬山虎的腳的位置,形狀,顏色和第四自然段細絲的變化時,我讓學生動手畫一畫,起初大部分學生都畫得不正確,沒有弄清爬山虎腳的位置,當我讓學生在有關的語句上反覆朗讀反覆琢磨時,學生開始尋找到自己畫上的不足。這一設計竟使學生情緒高漲起來,細細斟酌之下,一幅幅形象直觀的作品就在他們手中誕生了。而第四自然段,講述的是爬山虎怎樣爬牆的,如果單單的讓學生找到幾個表示動作的詞(觸,巴,拉,貼)來說一說是怎樣爬的,學生未必能真正理解。

  所以設計教學的時候,我想到了用肢體語言來展示。課堂上,我讓學生們都把兩隻手伸出來,把自己的手臂當作爬山虎的莖,手指當作爬山虎的細絲,把課桌當作一面牆。先讓學生根據課文內容自己演練一下爬山虎是怎樣爬牆的,接著指名讓學生到黑板上來演示,先把手指肚觸著牆,胳膊彎曲,手指伸直向上拉,胳膊伸直,整個身體就貼近黑板,再經過解疑,理解爬山虎不像人一樣雙腳一前一後的走路,逐漸明白了爬山虎到底是怎樣一腳一腳向上爬的。

  人的肢體語言是最為豐富的,也是最具魅力的。這節課成功之處就是肢體語言來幫助突破教學的難點。以閱讀促寫作,以閱讀扶寫作。我想學生在習作中如果能夠熟練地運用首尾呼應的手法就可以讓文章結構緊密,內容完整,主題突出。所以,我利用文字向學生滲透首尾呼應的寫作手法。我試圖讓學生透過反覆朗讀首段與尾段的方法,意會首尾呼應微妙的聯絡。因為時間的關係,學生只將首尾段讀了一遍,還沒有在讀中有所感悟。此項教學目標沒有完成。哪個都想抓,在有限的時間又怎麼可能都落實。其實,運用了首尾呼應手法的文章很多,又何必急於在一堂課完成。在總結中,前進;在反思中,成長。

  四年級上冊語文第10課爬山虎的腳教師教學反思5

  《爬山虎的腳》按照從整體到部分再到細節的順序,介紹了爬山虎的葉子、爬山虎的腳的形狀、特點以及是怎樣用腳在爬的,啟發人們留心和細緻地觀察周圍的事物,因此在第二組教材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本文又是一篇科學知識類的文章,知識性、教育性很強,如何引導孩子上好值得大家深思。如果等同於自然課、常識課就喪失了語文學科本來的魅力了,在教學中我儘可能的保護孩子求知、好奇的心理,啟用孩子的人生情趣,把孩子的自然能力、好奇心、新鮮感轉化為充滿情趣的人生態度。

  同時也要注重語言文字本身所蘊涵的深刻含義、學習遣詞造句的方法。另外我也注意孩子的自尊心,表演固然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感悟方法,但是如果在這個過程中孩子表演的不好,遭到大家的嘲笑,使孩子有深深的挫敗感,那這個環節捨棄也罷,所以在教學中教師的導是時時刻刻在變化的,我們要根據教學中每一個環節學生的學習狀態來調整自己的教案甚至自己的狀態,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地把情趣帶進課堂,使學生真正體會到學習的樂趣。

  四年級上冊語文第10課爬山虎的腳教師教學反思6

  《爬山虎的腳》一課教學重點是瞭解爬山虎的腳的形狀和特點以及它是怎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教學難點是它是怎樣用“腳”爬的。如果,只是引導學生去讀書,劃出有關詞句進行理解,學生會感到枯燥,缺乏主動性。我就採用李青老師的教法從學生的興趣出發,先讓學生自由讀課文,瞭解爬山虎的腳的形狀和特點,然後請學生以畫的形式來彙報自己對爬山虎的的腳的瞭解,比一比誰畫得又快又對。學生一方面很喜歡畫畫,另一方面又爭強好勝,當然會激勵著他們積極主動地去讀書,去了解爬山虎的腳。有一部分學生急於求成,讀書不細心也沒關係,我又採取了評議畫好的畫的方法,來加以矯正。

  本來課前我覺得有個同學平時讀書不細心,這次一定畫不對,正好利用他來引導學生深入讀書改畫,並對那些讀書不深入的同學加以教育。沒想到,由於他課前已經找到爬山虎細細地觀察過了,所以到黑板上一畫完全正確,打了我一個措手不及。當時,我一緊張放過了這個很好的鼓勵機會。請學生評完他的畫,就到下面去找了幾個畫得不正確的,來引導學生讀書評議改畫。現在回想起來,當時應該請畫得對的那個同學指著自己的畫給大家介紹一下自己眼中的爬山虎的腳是什麼樣子的,並請他給大家講講自己為什麼能畫對,然後大加讚賞,號召大家像他一樣善於觀察,深入讀書,這樣既是對他本人的激勵,又給學生樹立了榜樣,激勵學生在後面的學習中,更能深入的讀書。

  在理解爬山虎是怎樣向上爬的時候,我則採取了讀書表演彙報的形式,先讓學生劃出文中表示動作的詞理解一下,並在下面試演一下,然後上來演給大家看,共同依據課本評議,改演。學生邊讀書邊演示,不知不覺就在實踐中突破了難點。

  四年級上冊語文第10課爬山虎的腳教師教學反思7

  《爬山虎的腳》這篇課文講了爬山虎的葉子、爬山虎的形狀和特點以及它是怎樣用“腳”爬的,啟發人們留心細緻地觀察周圍的事物。瞭解作者是怎樣用生動、準確的語言寫出爬山虎葉子和腳的特點,透過對詞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腳的特點,是本課的重點。爬山虎是怎樣向上爬的,是閱讀本課的難點。課文圍繞爬山虎的腳把意思說得十分清楚,這是本文表達上的一個特點。

  我在教學開始時,提問:關於爬山虎的腳,你們想知道什麼?這樣設定懸念,激發學生探究新知識的慾望。充分調動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小學生是透過形象來認識世界的,在閱讀中只有設法讓學生感受到語言文字所描繪的鮮明形象,才能引起學生對課文內容的關注,才能入境生情,促進自悟。於是,在學生初讀課文的基礎上,我讓學生透過解讀文字,拿起筆畫一畫爬山虎的腳、爬山虎的葉子,這樣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氣氛,而且有助於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我又讓學生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讀書,找出爬山虎怎樣爬的句子,和孩子們一起表演爬山虎向上爬的動作,最後議論把“一腳一腳”換成“一步一步”行不行?透過討論,學生不但理解了“一腳一腳”的意思,而且還讓學生真正明白了爬山虎究竟是怎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進一步體會到了作者用詞的準確和觀察的細緻。

  我教學本課的不足之處是:

  1、沒有找到爬山虎,只通過課件演示,讓學生看,不夠直觀。如果提前讓學生觀察,尋找到爬山虎,效果會更好些。

  2、引導學生在今後的生活中如何細緻觀察還不夠,需要引導學生們也要做個有心人,仔細觀察周圍的事物。

  四年級上冊語文第10課爬山虎的腳教師教學反思8

  1、巧用簡筆畫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直觀形象的簡筆畫,可以將語言文字所敘述的事物,描繪成鮮活有趣、看的喜愛、感受真切的東西,使課堂氣氛一下子變得情趣萬千,充滿了勃勃生機。如教學課文第三自然段,瞭解爬山虎的腳的位置、形狀、顏色時,讓學生找到書本上有關的語句進行填空,反覆琢磨,再發揮了學生的特長動手畫一畫。這一設計使學生情緒高漲的朗讀起來。

  2、巧用肢體語言能幫助突破教學的難點。

  俗話說得好:“人的肢體語言是最為豐富的,也是最具魅力的。”課文第四自然段,講述的是爬山虎怎樣爬牆的,如果單單的讓學生找到幾個表示動作的詞(觸、巴、拉、貼)來說一說是怎樣爬的,學生未必能真正理解。我讓學生們先找出有關的動詞,重點突出這些動詞,再讓他們都把兩隻手伸出來,把自己的一條胳膊當作爬上虎的一根莖,手當作爬山虎的細絲,手指肚當作細絲的小圓點,另一隻手的手掌當牆面,根據課文內容自己演練一下爬山虎是怎樣爬牆的。最後指名讓學生到講臺前來演示。經過同學們的演示講解,爬山虎到底是怎樣爬牆的便顯而易見了。

  四年級上冊語文第10課爬山虎的腳教師教學反思9

  《爬山虎的腳》這篇課文講了爬山虎的葉子、爬山虎的形狀和特點以及它是怎樣用“腳”爬的,啟發人們留心細緻地觀察周圍的事物。瞭解作者是怎樣用生動、準確的語言寫出爬山虎葉子和腳的特點,透過對詞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腳的特點,是本課的重點。爬山虎是怎樣向上爬的,是閱讀本課的難點。本課是很好的讀書訓練和語言文字訓練的典範,在瞭解爬山虎怎樣向上爬等相關段落上,我引導學生利用多種感官參與學習過程,透過說、演、畫、議等方式,使學生課堂小主人的地位得以凸顯,從而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

  在整堂課中,我覺得讓學生拿起畫筆,表現爬山虎爬的過程及一順兒朝下的葉子,這是個亮點。因為在課堂教學中,我發現學生參與欲很強,而且一些平時不太表現的學生,也用其無聲語言-----畫,向大家展示其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小學生是以形象思維來來認識世界的,在閱讀中只有設法讓學生感受到語言文字所描繪的鮮明形象,才能引起學生對課文內容的關注,才能入境生情,促進自悟,而動手畫一畫這一環節正是最好的表現形式之一。與之同時我還指名一些學生進行表演,把爬山虎“一腳一腳”向上爬的動作形象地再現出來,使學生真正明白了爬山虎究竟是怎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但遺憾的是,對於學生進行培養觀察興趣,做生活的有心人這一思想教育落實不是很到位,效果不理想。

  四年級上冊語文第10課爬山虎的腳教師教學反思10

  首先,在閱讀教學開始時,提問:關於爬山虎的腳,你們想知道什麼?這樣設定懸念,激發學生探究新知識的慾望,充分調動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在講爬山虎葉子的這段,我主要是讓學生在讀中去領悟葉子的美,透過朗讀把葉子的美讀出來。

  其次,小學生是透過形象來認識世界的,在閱讀中只有設法讓學生感受到語言文字所描繪的鮮明形象,才能引起學生對課文內容的關注,才能入境生情,促進自悟。我讓學生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讀書,採用老師引導、學生主導的方式從文中找出爬山虎腳的特點。接著默讀爬山虎向上爬的段落,邊讀邊思考爬山虎是怎樣向上爬的。

  再次,邊讀邊滲透寫作方法。在講爬山虎的葉子和腳,以及怎樣爬的時候,順帶提及到作者怎樣觀察植物的,在教學中讓學生髮現寫的秘密。這樣比平時上作文課時,單獨來講怎樣觀察植物,怎樣寫植物要容易多,學生也不會覺得枯燥無味。

  四年級上冊語文第10課爬山虎的腳教師教學反思11

  《爬山虎的腳》是一篇精讀課文。課文按照從整體到部分再到細節的順序,介紹了爬山虎的葉子、爬山虎的腳的形狀、特點以及是怎樣用腳在爬的,啟發人們留心和細緻地觀察周圍的事物,因此在本組教材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孔老師的這節課簡單實用,沒有花架子。所謂“大道至簡”,這種簡簡單單直奔目標的教法,這需要經過多少年的教學實踐才能沉澱出來啊!回味這節課,有以下特點:

  1、品味語言充分,營造了一種和諧、鮮活的品味語言的氛圍。師生完全陶醉在葉老樸實,凝練,充滿韻律感的語言環境中。閱讀是個性化行為,孔老師珍視孩子們的個性化體驗:

  學生甲:我覺得“新鮮”一詞用得好,寫出了葉子的嫩、綠。

  學生乙:“舒服”一詞用得好,如果用“漂亮”,不能更好體現作者的感受。

  學生丙:一陣風拂過,“拂”字用得好,表示風兒輕輕掠過,用“吹”沒有這種效果。

  2、感悟,品味充分,美讀則順理成章,水到渠成,於是便有了課堂中,學生自由讀,讀給學生喜歡的人聽,師生對比讀,各種形式,充分朗讀。

  3、給學生充分的自學時間。孔老師放手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自學,瞭解爬山虎的腳的特點。默讀後畫出來。如:可以用抓重點詞理解課文內容的方法瞭解爬山虎的腳長的位置、樣子、顏色。這一過程,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氣氛,而且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有助於學生對課文的理解,體現了學生自讀自悟的過程和以學生為主體的精神。

  四年級上冊語文第10課爬山虎的腳教師教學反思12

  一、教學敘事

  在常規課堂教學聽課中,我進行了《爬山虎的腳》一課的教學。課前我設計了以"繪畫"為主的教學自控方式,想達到的預期目標是透過讓學生繪畫爬山虎的腳,瞭解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情況,進而使學生對爬山虎的腳長在什麼地方及爬山虎腳的樣子有一個清晰的認識。

  在課堂上,我提出了課前設計的環節:學生充分的讀書,在自讀自悟的基礎上,明確爬山虎的腳長在什麼地方?長得什麼樣子?從學生舉手的情況表明,全班48名學生,有90%以上的學生都能夠找到有關語句讀出來。在文中第三自然段讀出了"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爬山虎的腳是什麼樣子?你能動手畫一畫嗎?"我的問題緊接著提了出來。同學們異口同聲地回答:"能!"在學生看來,這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情。幾分鐘過去了,教室裡開始發出同學們的交流聲。我巡視了一下,基本掌握了結果:全班幾乎有一半的學生感到為難,即便是畫出來了,畫得也不準確。於是,無休止的討論,在讀書找依據,再討論····真沒想到,一個看似十分簡單的問題,卻在學生中出現了問題。

  二、教學反思

  這節課明顯地暴露出了學生對內容不完全理解的漏洞,同時也暴露出教師在教學設計中對學生過高估計的漏洞。試想,如果教學中沒有安排這個自控,教師會以為學生對爬山虎的腳是什麼樣的已經掌握了,沒有必要在這個問題上花費時間了,而結果卻恰恰相反。透過教學實踐,也使我反思了學生畫不出爬山虎的腳的原因:對語言文字的理解不到位。

  文章第3自然段主要介紹了爬山虎的腳長在什麼地方及什麼樣子,另外,第四自然段也有一些關於爬山虎腳的樣子的介紹。但是,就是因為學生沒有讀懂第三自然段,因此,有不少學生認為爬山虎的腳就是“六七根細絲頭上的小圓片”。

  學生對植物的一些知識瞭解得較少。如:什麼是植物的"莖"?植物的"葉柄"長在什麼位置?有的學生根本就不清楚。對於這一點,課前我沒有了解清楚。

  學生沒有弄清楚爬山虎的“腳”與“細絲”的關係。如果仔細讀第三自然段,就不難發現:爬山虎的腳就是在爬山虎莖上長葉柄的地方,反面伸出的枝狀的六七根細絲。"小圓片"只不過是爬山虎在生長過程中,當細絲觸著牆的時候,細絲的頭上的變化。

  教師在備課中,對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估計過高。因為爬山虎這種植物在我們生活的周圍比較常見,我以為學生對爬山虎比較瞭解,因此在教學中,就沒有讓學生在語言文字上多揣摩,而透過很多次實踐證明,語言文字是閱讀教學的根基所在,是我們在任何時候都不能放鬆的。從而使我及時修改了教案設計,為了能使學生真正理解文章內容,確保教學質量,我又安排了一節語文課。具體做法是:

  1、重新品讀第三、四自然段,抓住重點詞語幫助學生理解內容。

  ⑴ 葉柄的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每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生長位置,爬山虎腳的樣子)

  ⑵ 細絲跟新葉一樣,也是嫩紅的。(爬山虎腳的顏色是嫩紅的)

  ⑶ 爬山虎的腳觸著牆的時候,六七根細絲的頭上就變成小圓片,巴住牆。(爬山虎的腳好像長出"吸盤"了)

  2、觀看爬山虎的圖片、錄相和投影,增強對爬山虎的直觀認識。

  3、學生觀察爬山虎的實物。看出爬山虎的腳長在什麼地方以及爬山虎的腳的樣子的。

  4、學生重新再畫爬山虎的腳,展示畫得好的學生的圖畫,進行強化。注意位置不要畫錯。(爬山虎的腳長在葉柄的反面)

  四年級上冊語文第10課爬山虎的腳教師教學反思13

  這次是到崗二以來,劉校長第一次聽我的課,心裡難免有些緊張。不過畢竟也有了10年教齡,開始講課了,心裡慢慢鎮定了下來。

  課的開始進行得還不錯,孩子們配合也很好。可是當開始學習“爬山虎怎樣用腳爬牆”的時候,卻出現了問題:孩子們對於爬山虎的腳的生長過程、位置以及爬牆的整個過程的認識很模糊,讀了半天文章還是有孩子說不太明白。讓他們在書上畫一畫腳的位置吧,也不夠準確,最後只好我親自講解了。為了幫助孩子們理解爬山虎爬牆的過程,我又找了幾個孩子上前用手來進行了演示,最後還是自己又進行了演示,這才基本明白了。

  回到辦公室,我就在想這是怎麼回事?學校裡就有滿滿兩牆的爬山虎,課前又佈置了觀察任務,孩子們怎麼就不明白呢?估計是都沒有仔細去看!第二節課語文課我到班上了解情況,果然是他們頭一天根本就沒幾個人去認真觀察學校的爬山虎,甚至有不少人就沒有看!唉,這些孩子們呀,光有聰明的頭腦,缺乏踏實的態度!

  為了彌補上節課的遺憾,我帶孩子們來到了樓下,結合著實物,把課文又重新理解了一遍,這才讓他們真正明白了爬山虎的腳是怎麼一回事。

  四年級上冊語文第10課爬山虎的腳教師教學反思14

  《爬山虎的腳》是新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四年級上冊中的一篇講讀文。本課的教學重點是理清課文敘述順序,學習作者細心觀察的方法,培養學生留心周圍事物的意識。學習本課時,我採取以疑激趣,以疑引路的方法,激發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常言道:“學貴有疑。”世界上的一切創新和發現均由疑而生,培養學生大膽質疑,勇於探索的精神,將會使學生終身受益。因此,新課伊始,我首先引導學生讀課題質疑,當時同學們積極舉手,有的說:“我們人和動物有腳,爬山虎怎麼也有腳呀?”有的說:“爬山虎的腳長在什麼地方呢?它的腳長的什麼樣的?”還有的說:“爬山虎的腳能走路嗎?”……到此,學生的學習興趣均被激發起來了,於是我提出了自學要求:“1、自讀課文,讀準生字、生詞的音。2、找一找課文從哪到哪寫了爬山虎的腳。3、帶著剛才的問題讀課文,談談讀後的感受。”此刻,學生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學習中去,朗朗的讀書聲充滿了整間教室。在自學彙報時,有的學生又提出了新的問題:“課文題目是《爬山虎的腳》為什麼還寫它生長在什麼地方以及它的葉子呢?”針對這個問題,我首先組織同學們在小組內展開討論,我以學習夥伴的身份參與其間,和同學們共同尋找答案。然後採取小組彙報的形式,各組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組和組之間互相補充。最後教師根據各組彙報的情況對此問題加以總結。在彙報中有的小組說:“正因為爬山虎它有腳,能夠往高處爬,所以才能爬到房頂上。第一自然段是告訴我們它的腳很能幹,所以要寫這部分。”有的小組說:“寫它生長在什麼地方,實際上就等於告訴我們它的腳的作用了,所以不能沒有這部分。”還有的小組說:“如果爬山虎沒有腳,它不可能爬這麼高,所以這部分也和腳有關,不能沒有。”那為什麼要寫葉子呢?有的小組說:“正因為爬山虎有腳,所以它的葉子才能鋪的那麼均勻。”有的小組說:“如果爬山虎沒有腳,它的葉子會堆在地上,亂成一團,所以葉子和腳也有關。”還有的小組說:“爬山虎葉子排列那麼整齊,鋪的那麼均勻,都是因為它的腳巴在牆上,葉子的美,是爬山虎的腳帶給的,所以不能沒有這部分。”同學們的回答多麼具體,多麼的貼切。我聽了各組的彙報,深深感悟到“疑”是智慧的源泉,“疑”是創新的動力,“疑”是開啟知識大門的鑰匙。

  透過本節課的教學,我深深領悟到,學生就像一張白紙,那麼的純真、無瑕。我們教師好比繪畫者,恰當的引領能夠在這張白紙上繪出五彩斑斕的畫面。

  四年級上冊語文第10課爬山虎的腳教師教學反思15

  《爬山虎的腳》第十一冊第五單元的一篇課文,課文講了爬山虎的葉子,還寫了爬山虎的形狀和特點以及它是怎樣用“腳”爬的,啟發學生留心細緻地觀察周圍的事物。透過對課文內容、對詞句的理解,瞭解爬山虎腳的特點,進而瞭解作者是怎樣用生動、準確的語言寫出爬山虎葉子和腳的特點,是本課的重點。而爬山虎是怎樣向上爬的,則是本課的難點。

  為了更好地讓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突破重難點,我在課前就拿了一株爬山虎到教室裡來養了,這大大地方便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有了這一觀察基礎,在教學開始,我先出示圖片,激發學生情感,然後就提問:關於爬山虎的腳,你們想知道什麼?這樣設定懸念,激發學生探究新知識的慾望,充分調動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接著,聾生是透過形象來認識世界的,在閱讀中只有讓學生感受到語言文字所描繪的鮮明形象,才能引起學生對課文內容的關注,才能入境生情,促進自悟。於是,在學生初讀課文的基礎上,我讓學生拿起筆畫一畫爬山虎的腳,這樣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氣氛,而且有助於學生對課文的理解。然後,我又讓學生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讀書,找出爬山虎怎樣爬的句子。然後在透過小組合作演一演爬山虎向上爬的動作,每組推薦一名代表上臺表演,其他學生評價,好在哪裡,不好的地方應該怎樣改。最後議論把“一腳一腳”換成“一步一步”行不行?透過討論,學生不但理解了“一腳一腳”的意思,而且還讓學生真正明白了爬山虎究竟是怎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進一步體會到作者用詞的準確和觀察的細緻。

  本堂課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在引導學生去觀察、積極發言基礎上,忽略了及時地引導學生對課文的寫作方法進行梳理,如果能有效地落實下來,再讓學生根據平時對校內植物的觀察,自己確定一個意思來寫片段;以促使學生課外去觀察植物以及去閱讀一些有關植物的資料,以便使本課的教學目標得到更好的體現。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