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下冊《宋慶齡故居的樟樹》教學反思

四年級下冊《宋慶齡故居的樟樹》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我們要有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學方式,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四年級下冊《宋慶齡故居的樟樹》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四年級下冊《宋慶齡故居的樟樹》教學反思1

  在準備備課的時候,我認真的閱讀了教材,覺得本文的內容本身並不難,意在寫樟樹,實際是借物喻人,寫出了宋慶齡如樟樹般崇高的人格風範。在執教時我抓住了樟樹的外形特點、可貴之處以及人與樹的關係展開分析。

  外形特點從“蓬蓬勃勃”入手,抓住“枝幹”、“樹葉”、“四季常青”等三個方面,讓學生從“粗壯”、“伸向四面八方”、“伸得遠遠的”來體會樟樹頑強的生命力,並對進行了了朗讀指導。讓學生透過關聯詞語“無論……總是……”想象樟樹一年四季所經受的磨難,體會樟樹卻依然蓬蓬勃勃,四季常青的特點。

  樟樹的可貴之處是在它枝枯葉落,做成傢俱之後,依然能保持香味並且驅蟲,這是其他樹木所沒有的可貴之處。從品讀樟樹的可貴,進而啟發“樹與人”的關係,這是本課的難點。人們懷著崇敬的心情前來瞻仰宋慶齡的故居”,是要表達對是宋慶齡尊敬和愛戴。宋慶齡是一個怎麼樣的女性?人們為什麼紛至沓來瞻仰宋慶齡的故居?學生對宋慶齡的瞭解畢竟是淺顯的,文中也沒有做詳實的介紹,如何讓樹與人之間架起橋樑呢?教師就得詳細地向介紹宋慶齡的生平事蹟。在這點上我做的有所欠缺。正如楊老師和我說的那樣,學生對宋慶齡還是沒有真正的瞭解,這樣的理解基礎上展開的進一步教學其實是不能真正滲入學生的心靈的,如果在課堂上多補充一點宋慶齡的偉大事蹟就好了。

  在執教本課時,我還著重滲透了詞語解釋、寫作方法、關聯詞語等方面的教學。讓學生透過造句子來體會關聯詞語的用法,並且粗略的引導學生知道具體描寫、對比以及借物喻人等習作方法,我希望學生能初步掌握,以便在今後的學習中會運用。

  課後再反思這篇課文,我覺得似乎沒必要花那麼多的時間在學習如此簡單的文字上,因為本身課文沒有一點的難度,而語文又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寫話。這裡可以提供話題讓學生選擇自己需要傾訴的話題一吐為快,或者可以設定一個說話情境:如小明的爸爸來到了宋慶齡的故居也和樟樹合了影。回去之後拿給小明看,小明就不明白了問爸爸為什麼要和樟樹合影,爸爸就說……這樣既可以寫出樟樹蓬勃、可貴的一面,又可以寫出宋慶齡堅強不屈、一生正氣的品行。

  由此再做一點聯想,我們其實在教作文的時候總是向外求作文方法和範文,其實我們的教材就是一個寶庫。因為教材中的課文就是一篇最有價值的範文。我們如何把課文中的寫法遷移到我們所教的寫作上呢?我們就要把課文教透。想辦法讓學生懂得遷移運用課文。

四年級下冊《宋慶齡故居的樟樹》教學反思2

  《宋慶齡故居的樟樹》是一篇以物喻人的敘事性文章。文章具體描寫了宋慶齡故居的兩棵樟樹的外形和生長特點,以及它具有拒蟲的香氣且能永久保持的可貴之處。文章既表達出作者對這兩棵樟樹的讚美之情,又在字裡行間滲透著作者對宋慶齡的深深懷念之情。整篇文章層次清楚,語言簡潔,重點突出。教學時我很注重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句領悟文章內涵,挖掘文章情感,一方面透過閱讀感受揣摩文字語言文字的無窮魅力,積極為學生建構與文字、作者對話的時空;一方面藉助課外資料體會品味宋慶齡崇高的人格風範和高貴的精神品質。

  樟樹的“高貴”又可以從哪裡看得出來?出示:

  ②“而樟樹本身卻有一種香氣,而且這種香氣能永久保持。即使當它枝枯葉落的時候,當它已經作為木料製作成傢俱的時候,它的香氣仍然不變。”

  ③“只要這木質存在一天,蟲類就怕它一天。”

  交流這些句子時,要引導學生邊讀邊悟。可以圍繞樟樹香氣的作用及永續性來品讀每句話,每個詞語。

  相機板書:高貴:拒蟲、香氣永久保持

  啟發感悟:課文寫的是宋慶齡故居的“樟樹”,這樟樹與宋慶齡有什麼聯絡嗎?繼續追問:文章寫樟樹的處形和內在的'品質,這與宋慶齡有什麼關係呢?這一下子,激起了孩子們的好奇:

  我又問,知道宋慶齡的請舉手。

  這時候我適時地讀了一段與課文緊緊相連的文字讀給學生聽,問:你聽明白了什麼?

  然後,我引導學生看課文中的插圖,讓他們說說感受。

  有的說宋慶齡很清秀。

  有的說相片中的她很高雅。

  有的說看起來她很高貴。

  有的說她很溫柔慈愛。

  我順勢簡要介紹了宋慶齡的生平事蹟,讓她的形象在孩子的心中明晰起來。

  然後我問孩子,現在你們明白了吧,文中樟樹與宋慶齡的關係了吧?

  孩子情感的閘門被打開了:

  有的說宋慶齡的精神就像樟樹一樣四季常青。

  有的說宋慶齡像樟樹一樣讓敵人畏懼。

  有的說宋慶齡就是一株高大的樟樹。

  樹如其人!我的教學目的達到了!

  這時,我再讓他們齊誦最後的一段。

  感情可想而知!

  再組織交流,尋找樟樹與宋慶齡之間的相似之處。學生很快找出答案:

  樟樹蓬蓬勃勃————宋慶齡的精神蓬蓬勃勃

  樟樹拒蟲,香氣永久保持————宋慶齡堅強不屈,一生正氣

  樟樹有高貴的木質————宋慶齡有高貴的品質

  相機板書:宋慶齡,精神蓬勃、堅強不屈、一生正氣

  教學隨想:語文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所以,應當重視語文課程的薰陶感染作用,應當重視語文的積累和感悟作用。就這篇課文字身而言,透過品讀,我們既要感悟到樟樹拒蟲、永久保持香氣的高貴之處,又要品味出宋慶齡精神蓬勃、堅強不屈、一生正氣的高貴品質。這個教學環節,藉助課外補充閱讀資料,意在喚醒沉睡於學生內心的精神食糧,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與健康的審美情趣,而這些也都是非常重要的教學內容。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