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園田居(其一)》教學反思

《歸園田居(其一)》教學反思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我們要有一流的教學能力,我們可以把教學過程中的感悟記錄在教學反思中,如何把教學反思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歸園田居(其一)》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歸園田居(其一)》是高中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單元的詩歌,也是陶淵明關於歸隱田園生活五首詩歌的第一首,對了解陶淵明的思想和精神世界來說是很重要的篇目。高一的學生對於陶淵明已經很熟悉了,初中的時候學習過《桃花源記》、《飲酒(其五)》等等,所以對陶淵明的人生經歷、思想以及詩歌風格已有一定的瞭解。

  我把這節課的學習目標主要設定為:多梯度誦讀詩歌、賞析景色描寫的詩句、感受陶淵明精神光輝這三個方面。整節課主要圍繞詩眼“歸”字展開,主要分為“從何而歸”、“為何而歸”、“歸向何處”、“歸後如何”四個方面,其中“從何而歸”、“歸後如何”比較簡單,“為何而歸”中加入對陶淵明時隱時仕的探討,“歸向何處”中主要賞析田園風光的描繪。

  在第一次備完課並且試講以後,組長王老師悉心為我指點,因為這一首詩歌相對來說比較簡單且容易理解,所以整堂課比較平,沒有突出重點。這節課的'重點應放在田園風光的鑑賞上,在這部分最後可以讓學生用優美的語言描繪畫面或者加上方法指導。對於學生讀的方面要充分,在聽示範讀的時候就可以佈置任務讓學生劃分節奏、體會情感。最後一個問題我設定的是“如果你是陶淵明你會怎麼做?他給了你什麼啟示?”在王老師的指導下,現在教學提倡情景式教學,於是這個問題換成了“如果你是陶淵明,現在又有一個出仕機會,你還會再去做官嗎?”

  經過磨課、修改過後,就到了公開課了,公開課上基本按照我設計的流程走,還算順暢,但是講完後我發現了自己存在許多問題。

  第一,語言需要斟酌錘鍊。語言所傳達出來的魅力對於一堂課來說尤為重要,特別是語文課。特別是對於本節課,一節詩歌鑑賞課而言,更是需要優美流暢、打動人心的語言。但是由於準備時間比較匆忙,語言顯得有些平淡和隨意,沒有展現出語文課的精彩之處,沒有很好地用語言感染學生。所以,語言還需要好好錘鍊和打磨。

  第二,重點把握不太準確。我把這節課的重點放在了景物描寫的特點上,並總結歸納了賞析景物描寫的角度。但是總結景物描寫角度放在這節課來講並不是很好,容易出現講不透的現象。這類方法總結其實放在散文中更佳,更容易讓學生一下子就理解掌握。其實學生初中就學習過陶淵明的詩歌,那本節課就要讓學生對陶淵明的認識進一步深化。這首詩其實很簡單,如果學生對陶淵明的思想及地位有深刻的瞭解,這首詩自然是不講自懂了。分析詩歌緊扣文字,《歸園田居(其一)》是陶淵明歸園系列的第一首,陶淵明此時究竟有沒有想明白?有沒有徹底放下?這個時候其實應該是還沒有的,只是後來田園的生活讓他越來越堅定了自己的選擇,最終徹底做到超脫。那學習這首詩,就可以和同系列的幾首進行對比閱讀,體會詩人在不同時期的不同思想感情。

  第三,讀沒有體現梯度性。在誦讀這一環節,我先讓學生齊讀,讀完糾正字音。然後播放示範朗讀影片,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感受詩歌節奏和情感。最後再挑一個同學起來試著讀讀。被我選中的這位同學表現得很好,讀的感情很充沛。但是我想對於大多數同學來說,這幾遍誦讀並沒有呈現出階梯式上升的效果,沒有很好地體現梯度性。誦讀對於一首詩歌來說十分重要,要做到以讀代講,以讀代練。對於讓學生充分朗讀方面,還需要不斷地改進。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