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課後優秀教學反思(精選10篇)

《湖心亭看雪》課後優秀教學反思(精選10篇)

  在社會一步步向前發展的今天,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課堂教學,反思過往之事,活在當下之時。那麼優秀的反思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湖心亭看雪》課後優秀教學反思(精選10篇),歡迎大家分享。

  《湖心亭看雪》課後優秀教學反思1

  本堂課主抓關鍵詞“痴”,以朗讀貫穿課堂,同時引用史料,基本達到了教學目的。

  匯入部分以一組西湖風光圖為例,引發學生對西湖雪景的好奇,從而引出明末清初的文學家張岱關於雪的文章——《湖心亭看雪》。

  接著簡介作者,提醒學生注意:張岱少為富貴公子,明朝滅亡後就不做官,入山著書。有著這種經歷的人,他的文章會流露出什麼情感。帶著這個疑問,和學生一起去賞讀文章。

  一是賞雪景。這是一篇非常簡短的文章,在同學反覆朗讀之後把文意疏通,便開始研讀課文。從標題入手,寫湖心亭看雪,必然要寫雪景,於是先引導學生欣賞雪景之美,從哪些詞語可以看出雪景之美?主要抓住本文的寫景句,其一為“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三個“與”字,有什麼表達效果?在解決這個問題的時候,儘管很多學生沒有見過茫茫雪景,不過,他們發揮想象,能夠領悟到萬物融為一體的蒼茫意境。其二“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也用了一個對比體味對於量詞的運用,分別改為“惟長堤一條,湖心亭一座,與餘舟一艘,舟中人兩三個”,在笑聲中,學生比較容易理解借縮小的量詞來表現人、物渺小,與蒼茫浩大的天地形成對比的藝術效果。

  二是品痴人。欣賞到如此美麗雪景的張岱是一個怎麼樣的人?同學們想用一個什麼字來形容他?學生思考片刻後異口同聲的答道“痴”。我們現在所理解的“痴”是痴呆、傻子的意思,張岱肯定是不會作此解釋的,應該是痴迷、舉止異常。從而就激發了學生一探究竟。接著,找“痴”行,初悟痴心。很多學生都找到了“獨往湖心亭看雪”這一句,我順勢一問,下雪天去外面看雪,這樣的舉動是痴的嗎?是傻的嗎?學生都笑了,此時,他們領悟過來,是在“大雪三日”的情況之下,“湖中人鳥聲俱絕”,夜晚還獨自一人去湖中賞雪,加上如此條件,才是“痴行”,同時這個“獨”字又體現出了作者的“孤獨、孤傲”。

  三是議“奇遇”,三悟痴心。主要是抓住“金陵人”之喜來分析作者之喜。但是作者只是一時之喜,他終究還是孤獨的,結合背景資料和作者生平,也就能理解張岱的故國之思了。

  最後以一副對聯的形式總結全文。上聯:臘月西湖雪大下聯:更定湖亭人痴。此時學生應該能夠理解課文了,於是以仿寫詩句的方式再次鞏固對文章的理解。

  本堂課在上課前花了長時間備課,上完課,自己覺得比較舒暢,學生也跟著老師的節奏,用一課時,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了教學任務,緊抓重點,突破了難點。像類似比較短小的文章,大可不必字字解釋,句句翻譯,抓住文章的核心,一一拓展,會受到更好的效果。

  當然,沒有任何一堂語文課是完滿的,首先,本文巧妙的將記敘、描寫、抒情三種表達方式融為一體,體現了作者高超的寫作藝術,我只是給學生總結了出來,沒有先讓學生感知再讓學生去總結,這樣的理解會更深刻;其次,對於白描手法的處理,定義給學生講的比較抽象,能夠結合例子再加以說明,學生較容易理解,但是沒有讓學生課堂上練習,檢測他們的掌握情況。

  《湖心亭看雪》課後優秀教學反思2

  語文學科既應該是培養語言能力的學科,又應該是培養情感的學科。在教學中,教師應該相信學生的潛能,要努力挖掘學生的情感因素為他們創設有趣的學習情境,創造廣闊的學習體驗空間,從中積極挖掘、發現學生思維的閃光點,引導學生獨立自主地發展思維,啟發想象,發表個性化看法。初中的語文是非常重要的,所以適當的進行教學反思是很有必要的,只有這樣才能充分提高語文教學的水平。本節課內容的選擇上較新穎,組織嚴密,條理清晰,節奏明快,體現了教師的基本功比較紮實。教學體現了新課標精神,在課堂中合作、探究性學習得到了充分的體現。使學生自主探究、合作性學習得到發揮。課的結構清晰,準備部分、各部分的銜接科學、過渡自然。整節課中學生興趣濃烈,積極主動性較高。重點、難點把握較到位,課堂環節設計巧妙,目標達成率較高。

  但仔細分析缺點還是很多的。如:課堂上細節講解還不夠,對學生的帶動性不夠充分,整個課堂的氣氛不夠活躍,學生的興奮度還不夠高,上課有點放不開。教師示範較少,學生展示空間不夠充分。各環節用時把握不夠精準,導致後面的重難點講解不夠精細。針對以上問題,我會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繼續深入研究,積累經驗,改進措施,提高效率,努力讓我的課堂更精彩。

  《湖心亭看雪》課後優秀教學反思3

  張岱是明末清初的一位散文大家,他的小品文歷來受人推崇,《陶庵夢憶》與《西湖夢尋》是兩本非常受人歡迎的書,他的文字淡雅雋永,讀後叫人回味無窮,但也就是在這淡雅雋永的文字背後,隱藏一份悠悠的家國情懷,寄情于山水是中國文人歷來的一種自我解脫的方法,當個體生命面臨不可抗爭之命運時,便會把精神寄託於紛爭喧鬧以外的青山綠水家園,在山與水的調和中覓到一份安寧,以此再來尋求更高遠的超脫,張岱就是在這種心境下完成了他的《陶庵夢憶》的,裡面的這篇《湖心亭看雪》是全書中的精品,它充分體現了中國古典散文的奧妙,把古典散文的文字美,意境美表現的淋漓盡致,這一篇文字更可以看作是描寫西湖雪景的千古絕唱。

  本文的教學設計以新課標對文言文的教學要求為依據,注重文言文的詞彙理解和積累,注重對文章的整體感知,注重透過朗讀體味文章的思想感情。根據這一原則,我把本文的教學過程分為“白文斷句——整體感知”和“賞讀文章——體會情感”兩部分。

  文言文教學是中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以讀讀背背和積累文言詞彙為主要目標。在語文課程中,文言文教學所用課時、師生所花時間都逐漸增多,主要是花在文言詞語的記憶上。在文言字詞教學中,我們大多采用藉助課下注釋和參考書、工具書理解課文意思,然後透過各種方式進行反覆記憶鞏固。這種方法對文言文初學者是必須的,也是有效的。但隨著文言詞彙積累的增加,學生對詞彙的遺忘率也逐漸增高,學生文言文學習的能力沒有提高。這主要是因為死記硬背式的教學方法使學生缺乏思考,對文言詞語沒有真正理解,效果也就達不到要求。初二學生經過一年的學習,有一定的文言詞彙積累,這時可以考慮讓學生不借助任何材料給白文斷句(在初始階段可以提示難點),也就是根據學生自己的積累和經驗給白文斷句,整體感知文章內容,再經過看書下注釋,同學互相探究討論、老師點撥理解文章意思。透過給白文斷句這一訓練,我們希望能使學生的文言文閱讀能力能有所進步。這一教學方法也得到市區教研員和聽課教師的肯定。

  賞讀環節注重透過品讀來理解文字的意思,體會作者的感情。在教學過程中,我以讀為主,以“莫說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中的“痴”為切入點,透過找“痴行”、賞“痴景”、 說“痴人”三個步驟悟“痴心”。對文中描寫雪景的句子“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人物的語言“湖中焉得更有此人!”進行賞析、品讀,使學生能較好地走進人物的內心世界,瞭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本節課的多媒體運用也力求簡單有效。課前的有關西湖的詩詞欣賞營造了良好氛圍。應該注意的是:重點字詞解釋的那張幻燈片應該給重點字詞加點,否則就會造成歧義。 下次注意的問題:

  1、備課一定要備學生,而且課前的預設要充分。

  2、教學目標一定要明確,這樣教學重點才會突出。

  3、課堂上要把握住教學契機,尤其是對學生的講評一定要到位。

  《湖心亭看雪》課後優秀教學反思4

  課堂是有缺憾的藝術,每一堂課都不可能是完美的,每一堂課都有其優點和缺點。今天課間,和學生交流一下學習心得,回辦公室又與洪姐交流一下教學心得,我反思《湖心亭看雪》的教學,覺得既有收穫又有不足。

  本單元三篇文言文三篇古詩。單元導讀中提示“學習時,要注意體會古人寄託于山水名勝中的思想感情,感受他們的憂樂情懷”,“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熟讀成誦,積累掌握課文中的文言實詞和名言警句,便體會文言虛詞在關聯文藝,傳達語氣等方面的作用”。鑑於此,我特制定《,湖心亭看雪》這一課的教學目標為:

  1、熟讀成誦,疏通文意,積累文言詞彙。

  2、品讀文中寫景的句子,學習白描的寫作手法。

  3、體會作者的“痴”,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其中目標1是學習文言文的“言”要達到的`,2和3是學習文言文的“文”要達到的要求。我們都知道:學習文言文講究“文”“言”並重。

  語文教育家,張志公說:“所謂閱讀,就是老師帶著學生走進去走出來。”文言文閱讀也是如此。反思本課教學,我感覺學習目標二的學習效果還是不錯的。

  品析本文中的寫景的句子,最精美的就是這句“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從這個描寫句中,學生欣賞到了西湖的美景。但是如何學習白描的寫作手法呢?28號培訓的時候,賈玲老師說語文教學最忌諱用概念解釋概念。於是,我借鑑了一個創新的設計環節,透過換詞,讓學生對比朗讀,來體會語言表達的效果。請看原文當中的數量詞“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我給換成標準的常規量詞“長堤一道”“湖心亭一座”“餘舟一艘”“舟中人兩三個”,讓學生對比讀讀,品味一下看是原文中的“痕”“點”“芥”“粒”給人什麼感覺,而若換成標準的常規量詞“道”“座”“艘”“個”,效果又怎麼樣?結果,我引領學生反覆朗讀,然後我朗讀,讓學生閉目想象畫面。之後學生紛紛說原文中的“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用得好用得妙。作者是,深夜裡來看雪景,根本不可能看得十分清晰。原文中的這幾個量詞,正好給人一種模糊的、蒼茫的感覺,是帶有朦朧的深遠的意境美。如果換成標準的常用的量詞,則過於生硬,看得太清晰,也與事實不符,不能表達出作者當時看雪時的情感。而這個寫景的句子,除了有這幾個簡單的數量詞之外,竟沒有一個修飾的詞。卻能讓人從中讀出風景美,意境美,詩意美,畫面美。這種,簡潔樸素,不是雕塑的手法,就是白描的寫法。學生在反覆對比朗讀和想象畫面感受中學會了,什麼是白描手法,並且悟出了這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賞“痴景”,作者在此描寫“奇景”,是為下文的敘“奇遇”和說“痴情”做鋪墊。

  可是,我對本文中“痴”字深刻涵義的理解和感受,給學生引導的還不到位。文末借舟子之口說“相公痴”,他眼中的“痴”只是自家相公與別人不一樣——大半夜的“獨往湖心亭看雪”。舟子眼中的“痴”是“痴呆”“痴傻”,他在笑話相公的“痴行”。舟子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更有痴似相公者”,“兩人對坐”在賞“痴景”,這是“兩人”與“餘”共有的“痴”——痴迷於天人合一的山水之樂,痴迷於,世俗之外的閒情雅趣。然而,除此“痴情”外,作者還有“兩人”之外的“痴心”——對故國的深深眷戀,那種遺世獨立的操守和孤高自賞的情懷。“問其姓氏”“是金陵人”,這明顯是答非所問,可作者為什麼其他的沒記住,偏偏記住了“金陵”?作者寫此篇時已經是清朝初期,而“金陵”正是明朝的國都,由此可見作者對故國的懷念“痴心”。

  對“痴”字深入感悟,才使學生能較好體會人物的內心世界,才能真正做到“文”“言”並重。而這一點我做的還不到位。“課堂是有缺憾的藝術。”我將繼續反思,認真向優秀教師學習,腳踏實地走好語文教學的每一步。

  《湖心亭看雪》課後優秀教學反思5

  教師是課堂教學程式的引導者。我在讓學生品味表現雪景的幾個詞語“一點、一痕、一芥、兩三粒”時,不是僅僅停留在書本上讓學生討論,而是讓學生結合自己的體驗去用心感受,設身處地地站在作者的角度去感知當時的意境。在課堂中,這樣的情感體驗表面上看好像有點“虛”,並沒有讓學生學到實實在在的東西,但它為學生理解文章,為學生真正地與作者交流和共鳴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文言文教學不應該追求“畢其功於一役”,想在一篇課文教學中,窮盡其所有內涵,包括字詞、句式、句子、情感、主旨等等。其實,學生是隨著其認知水平的不斷提高來不斷加深對文章的理解的。短短一篇《靜夜思》,從幼兒園就開始讀,也許,一直到了五六十歲,當自己兩鬢斑白,仍漂泊異鄉,事業無成時,才真正讀懂這首詩。所有,在文言文教學中,我們應該有一點耐心,留一點餘地。這篇文章未掌握的知識,也可以留到後面的文章去掌握;這篇文章未理解的思想,也可以到畢業以後,走上社會後去理解。

  《湖心亭看雪》課後優秀教學反思6

  本堂課主抓關鍵詞“痴”,以朗讀貫穿課堂,同時引用史料,基本達到了教學目的。

  匯入部分以一副“雪景圖”為例,引發學生對雪的感悟,說到對古詩的記憶,大家都很自然的想到了柳宗元的《江雪》,它以其清遠的意境、孤高的情懷讓世人讚歎,從而引出明末清初的文學家張岱關於雪的文章——《湖心亭看雪》。

  帶著“舟子是如何評價張岱的”?這個問題聽完影片朗讀,學生很容易就找到了關鍵句子“莫說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緊接著又用一個問題“用一個字概括呢”抓住了本課的核心詞語——“痴”。我們現在所理解的“痴”是痴呆、傻子的意思,張岱肯定是不會作此解釋的,從而就激發了學生一探究竟。

  接著一讀文,找“痴”行,初悟痴心。很多學生都找到了“獨往湖心亭看雪”這一句,我順勢一問,下雪天去外面看雪,這樣的舉動是痴的嗎?是傻的嗎?學生都笑了,此時,他們領悟過來,是在“大雪三日”的情況之下,“湖中人鳥聲俱絕”,夜晚還獨自一人去湖中賞雪,加上如此條件,才是“痴行”,同時這個“獨”字又體現出了作者的“孤獨、孤傲”。

  二讀文,品“痴”景,再悟痴心。主要抓住本文的寫景句,其一為“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三個“與”字,能否去掉了?在解決這個問題的時候,儘管很多學生沒有見過茫茫雪景,不過,他們發揮想象,能夠領悟到萬物融為一體的蒼茫意境。其二“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也用了一個對比體味對於量詞的運用,分別改為“惟長堤一條,湖心亭一座,與餘舟一艘,舟中人兩三個”,在笑聲中,學生比較容易理解借縮小的量詞來表現人、物渺小,與蒼茫浩大的天地形成對比的藝術效果。

  三讀文,議“奇遇”,三悟痴心。主要是抓住“金陵人”這個特殊的具有歷史意義的詞語來理解作者。當然這個“金陵人”的發現也是破費工夫的。請學生把目光鎖定到酒後話別這句話,問他們能不能發現什麼問題,大家都沉默不語,這時,我換一種方式——如果我問你叫什麼名字,你答你是順德人,行嗎?學生恍然大悟,找到了作者答非所問的地方,也把視線聚集到了“金陵人”,再讓學生說說金陵的歷史地位,以及見解張岱的身世,也就能理解張岱的故國之思了。再聯絡《紅樓夢》中所說——滿紙荒唐言,一把心酸淚,至此,學生較容易理解作者所說的“痴”了。

  本堂課在上課前花了長時間備課,上完課,自己覺得比較舒暢,學生也跟著老師的節奏,用一課時,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了教學任務,像類似比較短小的文章,大可不必字字解釋,句句翻譯,抓住文章的核心,一一拓展,會受到更好的效果。

  當然,沒有任何一堂語文課是完滿的,首先,本文巧妙的將記敘、描寫、抒情三種表達方式融為一體,體現了作者高超的寫作藝術,我只是給學生總結了出來,沒有先讓學生感知再讓學生去總結,這樣的理解會更深刻;其次,對於白描手法的處理,定義給學生講的比較抽象,學生較難理解。

  《湖心亭看雪》課後優秀教學反思7

  多年以來,我們的語文教學都是老師講,學生聽,沒有學生的讀,沒有學生的說,更沒有學生的思。學生終於沒有學會讀書,只是死記硬背一些東西,算為所得。宋朝教育家張載說:“學則須疑”,“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學”。朱熹說:“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他們講的都是讀書要提出問題。葉聖陶先生說:“善於讀書的人,一邊讀下去,一邊自會提出一些問題或題目來。”語文教學的目的就是要把學生培養成“善於讀書的人”,但是可惜,他們沒有提出問題的機會,甚至沒有思考的時間,只能豎起耳朵聽。甚是可悲!

  今天之所以想到了這個問題,完全來自於教學的實踐中。今天我們講了《湖心亭看雪》,這節課我們一起準備的非常充分,一個課時預計可以結束。上課了,按板按眼兒的往下進行,先是介紹了作者張岱,接著瞭解了本文的寫作背景,把文章裡面的疑難字解決掉,讀了兩遍課文之後,立刻有幾位學生舉手有問題要問。我示意他們發言,原來幾位學生看出了一個共同的問題:文章開頭說“餘獨往湖心亭看雪”,中間卻又說“舟中人兩三粒”,結尾還說“舟子喃喃曰”,究竟是幾個人去看雪了,作者是不是自相矛盾了?其他同學也都立刻對這個問題感興趣起來。本來,我安排的是疏通文意,掌握好本課的文言實詞,瞭解白描的寫作手法,最後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但是現在不行了,學生的興趣來了,按下不說的話一是影響學生的聽課情緒,二是再講作者的思想感情不會有現在這樣好的時機了。於是我終於改變了我原本設計好的教學思路。我請學生們一起議論議論,究竟是不是作者的文章自相矛盾了,然後請說說自己的見解。大多數學生認為作者並非是自相矛盾,而是另有意圖,但是究竟為什麼卻說不清楚。

  接著我引導學生從文章中找答案,看看作者是在什麼時間,什麼情況下去往湖心亭看雪的。透過理解文章大意,學生們發現是在大雪封湖三日之後,人鳥聲俱絕的情況下,晚上八點去的。為什麼晚上去?一是怕碰上別人,二是怕被別人碰上。到了亭上之後,又與巧遇的人痛飲三大杯,高興的回去了。這就很好理解了,作者為什麼在明明有人同去的情況下說是自己獨往呢?學生們很快就能說的八九不離十了,有的說作者沒把同去的人放在心上,有的說同去的人不是作者的知己,……,我一再鼓勵學生,近了,近了,真理即將大白於天下,學生的積極性就越是高漲,非想說出真理的那個人是自己。終於有個學生說出來了:是作者主觀上不想與芸芸眾生為伍,同去的人雖在,卻猶如不在,正是表現的文人的孤高自傲!

  看到我肯定的表情,全班掌聲雷動……

  本節課,關於文言實詞和寫作手法的教學任務沒有完成,但是學生們能夠質疑,能夠思考,並能夠在思考中有所收穫,實在是一件可與而不可求的幸事!或許這就是我們追求的課堂生成吧?!

  《湖心亭看雪》課後優秀教學反思8

  張岱是明末清初的一位散文大家,我很喜歡他的文章,聽朱老師的課,讓我近距離了解了張岱,從這堂課研究,可見朱老師的文學功底之深厚。

  朱老師在設計教學時以新課標對文言文的教學要求為依據,注重文言文的詞彙理解和積累,注重對文章的整體感知,注重透過朗讀體味文章的思想感情。抓住文章的兩條主線同時進入,即從人物和事件並進,層層深入,課堂進展的有頭有序,結構完整思路清晰。

  對我來說,文言文教學依然是很難啃得大骨頭,教學方法還是不夠靈活,問題的突破不夠深入,朱老師的示範課,給我很大的啟發,初二學生經過一年的學習,有一定的文言詞彙積累,這時可以考慮讓學生不借助任何材料給白文斷句(在初始階段可以提示難點),也就是根據學生自己的積累和經驗給白文斷句,整體感知文章內容,再經過看書下注釋,同學互相探究討論、老師點撥理解文章意思。教師不斷進行問題引導,深入文字,當然問題的設定要掌握一定的技巧,不能斷章取義,不能只是個形式,要落實到學生能力的提升上。

  賞讀環節朱老師注重透過品讀來理解文字的意思,體會作者的感情。在教學過程中,朱老師採用以讀為主,以“莫說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中的“痴”為切入點,透過找“痴行”、賞“痴景”、 說“痴人”三個步驟悟“痴心”。對文中描寫雪景的句子“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

  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人物的語言“湖中焉得更有此人!”進行賞析、品讀,使學生能較好地走進人物的內心世界,瞭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本節課的多媒體運用簡單有效,結合板書有效展示本課的教學重點。課前的有關雪的詩詞檢測營造了良好學習氛圍。整堂課有序有文,教與學渾然一體,高雅而不失高效。

  《湖心亭看雪》課後優秀教學反思9

  師:你認為張岱與亭上兩人是知音嗎?是從文中哪些地方讀出來的?

  生1:是知音,從文末舟子的話‘莫說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中得知。

  師:文中的“痴”,是“傻”的意思嗎?從這個“痴”字中,你能發現張岱與亭上兩人的什麼特點?

  生:從‘痴”中看出他們痴迷於天人合一的山水之樂,痴迷於世俗之外的閒情雅緻。

  生2:不是知音,從‘強飲三大白而別’中看出,張岱是一個比較孤傲的人。

  思考一:

  有位教育家曾經這樣說過:“教學的藝術全在於如何恰當地提出問題和巧妙地引導學生作答。”這位老師在《湖心亭看雪》的教學過程中,為了引導學生更深刻地體會作者張岱的性情特點,設計了一個我們意想不到的問題:張岱與亭上兩人是知音嗎?當然,學生也很聰明,很快就在老師的引導下,從不同的角度表達了各自的理解。當學生回答:“不是知音,從‘強飲三大白而別’中看出,張岱是一個比較孤傲的人。”老師若能再追問“文中還有什麼地方能看出他孤傲的特點嗎?”引導學生從明明有舟子陪同,‘與餘舟兩三粒而已’,卻說‘獨往’湖心亭看雪中讀出他是個孤高自許的人就更好了。但不管怎樣,這個問題還是激起了學生思考的興趣,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提高思辨能力。所以,我認為,課堂提問的有效性還應該體現在課堂提問的啟發性上。

  思考二:

  葉聖陶先生曾經說過:“語文這一門課是學習運用語言的本領的。”所以語文課一定要緊緊抓住課文的語言文字,突出語文教學的“語文味”,引導學生在感知課文“寫什麼”的基礎上,深入到課文內部,揣摩“怎樣寫”“為什麼這樣寫”,理解語言文字的表情達意功能,領會作者運用語言的匠心。只有這樣做,語文課才不會迷失方向,才能既符合語文學科本色特點,又有利於學生髮展的有效訓練。上述三個教學片段中,我們發現兩位老師都很注重引導學生透過語言文字去品析景物特點,這些過程都體現了濃濃的“語文味”,他們的問題設計應該是有效的。

  《湖心亭看雪》課後優秀教學反思10

  在備課《湖心亭看雪》時總想選擇一個可牽一髮而動全身的主問題作為綜合分析的突破點,引導學生理解文字。

  一般來說,文章的標題、開篇、篇末那些帶強烈感情的詞語,有一定深度的議論抒情的句子,與理解課文內容關係密切的語言點,往往是我們教學問題設定的突破點。

  思慮良久還是選擇了“莫說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為教學的突破口,設定主問題:“相公痴”中“相公”指誰?何以見得其“痴”?於是學生帶著這些問題去閱讀,便走近了張岱,瞭解到張岱的“痴”行和眼中的“痴”景;“更有痴似相公者”中“痴似相公者”指誰?他們與張岱一樣嗎?帶著這個問題學生們再次走近,認識到張岱之“痴”是痴迷於天人合一的山水之樂,痴迷於世俗之外的閒情雅緻,此時變“走近張岱”為“走進張岱”,張岱自有自己用痴情與曠達釀造的純美境界,普通人未能及也?!

  水到渠成,主問題設定卓見成效。

  其實,在日常教學中,在“突破點”尋尋覓覓中,在抓住“突破點”設定適度合理有效的主問題反覆思量中,我深切地感受到學生語文學習的積極性提升了,課堂教學的效率提高了。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