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花教學反思(15篇)

金色花教學反思(15篇)

  作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我們要有一流的教學能力,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教學過程中的很多講課技巧,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金色花教學反思,歡迎閱讀與收藏。

金色花教學反思1

  《金色花》一課雖然篇幅比較短小,但是意蘊豐贍,是泰戈爾散文詩集《新月集》中的代表作。它寫一個假想——“假如我變成了一朵金色花”(首句),並由此生髮想象——一個神奇的兒童與他母親的“捉迷藏”,描繪成一幅耐人尋味的畫面,表現家庭天倫之愛,表現人類天性的美好與聖潔。這樣一幅畫面,可以從多種角度進行觀照,揣摩其不同的意味。

  乍一看,在我們面前展現的是一幅兒童嬉戲的畫面。畫面的中心人物是“我”——一個機靈可愛的小小兒童。“我”的突發奇想,變成一朵金色花,一天裡與媽媽三次嬉戲。第一次嬉戲,是在母親禱告時,悄悄地開放花瓣散發香氣;第二將嬉戲,是在母親讀《羅摩衍那》時,將影子投在母親所讀的書頁上;第三次嬉戲,是在母親拿了燈去牛棚時,突然跳到母親跟前,恢復原形。“我”“失蹤”一天,卻始終與母親在一起,對母親非常依戀。“我”幼稚天真,卻藏著自己的秘密,惟有他母親不知道,最後母親問“到哪裡去了”,“我”說“我不告訴你”,這是得意的和善意的“說謊”,仍流露出對母親的愛戀。總之,“我”是在以兒童特有的方式表現對母親的感情。故事雖短,但是有完整的情節,情節發展有波瀾。人物在情節的發展中各顯現其性格:“我”的性格是天真活潑、機靈“詭譎”的,又是天生善良的;母親的性格是沉靜的、虔誠的,也是善良的、慈愛的。兩人的性格形成鮮明的對比。善良、善意,是母子兩人性格表現的主旋律,而“我”的“詭譎”與母親的“受騙”則與主旋律“不和諧”,產生一些微妙的變化,創造出特殊的意趣。

  給予課文的主要內容、主題和寫作構思以及作者表達的思想情感,在整個教學設計和實施實施過程中,我主要側重於從三方面引導學生閱讀理解:一是詩的語言美;二是詩的畫面美;三是詩的情感美。為了引導學生從這幾方面閱讀理解課文精美的內容與形式,我主要透過反覆多變的朗讀(聽讀、賽讀、品讀、範讀等),讓學生在朗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薰陶感情,從而讀出“語文味”,創造和諧有序的課堂。之所以採取這樣的教學手段。原因有三:其一,誦讀是我國傳統的教學方法之一,像《金色花》這樣文質兼美的散文詩,透過聲情並茂的誦讀品味,能引起強烈的藝術感染作用;其二,“新課標”明確強調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感知、品味、積累、薰陶,逐步學會欣賞,防止把理解欣賞變成支離破碎的作品分析與知識傳授;其三,“讀”是一種最普通最可行的教學手段,任何條件下,都可以透過教師的引導,讓學生在多種形式的品讀和點評中,品味語言、感悟主題。所以,我認為在語文教改中,教師應充分重視朗讀,返樸歸真,還語文課堂以“讀”的本色。尤其讓六年級學生學習理解經典名著,更應充分發揮這古老的傳統方法的優勢與作用。

  從課堂教學實踐過程和效果看,採取以指導學生反覆朗讀為主的教學手段,有效地幫助學生循序漸進全面細緻地把握課文內容,理解和體會文章中人物與作者的思想感情。課堂中學生朗讀的積極性很高,讀得也非常認真,有腔有調。雖然還有一些學生讀得不是很好。但在我的啟發誘導之下,也能大膽地用稚嫩的童聲來讀,重音、語速,情感都把握得很好。例如劉雲舒、孟潤琪等同學的精彩朗讀,贏得老師及同學們的掌聲。

  其次,是簡化了教學環節。以前教詩歌時,總是將“語言賞析”單獨安排一個環節。這次我嘗試將“朗讀”、“理解”、“品析”結合起來,取得了較好的效果。這樣的安排簡化頭緒,為學生贏得更多朗讀和思考的時間,提高了學習效率。

  不足之處是:(1)因為是第一次錄課,經驗不足,畫面切換太快。(2)學生剛剛入學不久,學習積極性很高,自主學習環節都想表現,因此,用時稍多。

金色花教學反思2

  《金色花》是七年級上冊第五單元中以“親情,家庭”為主題的一篇課文。本單元的閱讀教學,要求整體感悟課文內容,注意積累字詞。本節課的重點就是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並能感受泰戈爾散文詩的詩畫美和詩意美。

  上課之前,我對這堂課進行了精心的準備,上網查閱了大量資料,資料基本上也都把朗讀作為本課的教學重點,確定重點後,我決定把這堂課設計為以朗讀為主。因為在這之前,學生並沒有真正的瞭解過朗讀要注意的一些事項,所以我又把指導朗讀作為朗讀的關鍵,設想以此活躍課堂氣氛,讓學生較詳細的瞭解朗讀要旨。

  除了從語言上把握詩歌的美感之外,課文關鍵語句分析也是幫助理解詩歌情感的重中之重,我把這些融入課文小問題研討,期望培養學生自主、合作的學習習慣,讓學生在合作中學會分析研究。當然對課文內容的探討離不開聯絡事實生活,而且這首詩歌的母愛主題與生活緊扣,最容易從詩歌入手,讓學生聯絡實際,體悟生活。

金色花教學反思3

  《金色花》是一篇閱讀課文,但我很喜歡它。這篇課文講述的是“我”養仙人掌的經過:開始,我在陽臺上養了一些花草,只有仙人掌活了下來。它那醜陋的樣子是我忍不住大笑。然而,過了不久,仙人掌竟然開出了一場漂亮的金色花,於是,我深為自己的淺薄、庸、俗而慚愧。讚揚了仙人掌的堅強,表達了對仙人掌的敬佩和喜愛之情。

  平時,我們班的一些男生總喜歡挑別人的毛病或者總是嘲笑別人。我也很曾耐心地教育過他們,但效果不太理想。為此,我也很為難。我想,這篇課文不是很好的教育材料嗎?於是,在上課時,我有意識地讓學生默讀課文思考:“我"曾無顧忌地狂笑過仙人掌的醜陋,現在卻身為自己的淺薄庸俗而感到慚愧,這是為什麼呢?

  學生圍繞這個問題展開討論,透過討論知道:仙人掌不論生存條件多麼艱苦,它都能頑強地生長,並開出美麗的花朵。從而,知道了,我們不能看不起別人,更不能嘲笑別人,因為那樣只能顯示出我們的庸俗與淺薄;那些受人嘲笑的同學,也不要在意,你們總有一天會像仙人掌一樣開出金色的花朵。

  這節課,學生不但學到了語文知識,同時也受到了深刻的思想教育,正所謂文道統一。

金色花教學反思4

  我在決定錄製泰格爾的經典散文詩《金色花》,是在同事熱情的幫助和鼓勵中下定決心的。如果說本節課有那麼一點點可取之處,那是集體的智慧和力量的結晶。現在反思,這節課有優點,也有不足之處。

  較為成功的有兩點:

  第一,重視了朗讀。教學時,我透過多層次、多形式的朗讀(有齊讀、小組讀、個別讀等)讓學生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體會人物特點,在讀中受到感情薰陶,收到了課堂實效。

  第二,落實了基礎訓練。我的教學緊緊圍繞語言文字的訓練來設計,紮實落實基礎,使學生於聽、說、讀、寫、的訓練之中,提高了語文素養,鍛鍊了學生的動手、動筆、動腦能力。

  這節課也有很多亟待改變或提高的地方:

  1、探究的問題沒有引出來之時,教師過於著急,有時把答案呈現出來了。教師應該多些耐心,循序漸進的引導,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

  2、小組合作交流,只注重優生的展示,最好讓各個階段學生都有發言的機會,學生獨立發言,小組成員集體補充,這樣才能調動起整體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

金色花教學反思5

  本文是一首非常優美的散文詩,重點是品讀課文,把握文中深摯的母子之情。在教學中,兩個班的教學內容一樣,但是過程是不一樣的。

  54班的投影壞了,因此上課只用了學案,按照學案按部就班,問題都能夠得到解決,雖然也有合作,也有探討和展示,但是總覺得比較死板,氣氛比較沉悶。剛好兩節語文課是一、三節,第二節課的時候重新思考了一下方案。

  我把課文中的一些字詞換掉了,結尾的對話也掉轉了語序,然後再課件上展示出來,在課堂上讓學生說說改的好,還是原文好,請說明理由。同學們討論非常熱烈,在討論中,不知不覺地把學案上的問題都解決了。學生感覺時間過的很快,在課堂上也很愉快,因此,我覺得在55班的課是比較成功的。

  由此想到:對於一篇課文,我們需要不斷的琢磨,不斷的鑽研,以求找到最好的切入點,採取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將課文中的重點難點不著痕跡的滲透在教學環節當中。換字法的設想來源於韓軍博士的一堂課《大堰河——我的保姆》,此法可用於詩歌或散文詩當中,收效不錯。

金色花教學反思6

  《金色花》是詩人泰戈爾的一篇優美的詩歌,其篇幅短小,意蘊豐富,由假象“假如我變成了一朵金色花”入文。由此生髮想象——一個神奇的兒童與他母親“捉迷藏”。以兒童特有的方式表現對母親的感情,構成一幅兒童嬉戲的畫面。表現了家庭之愛和人類天性的美好與聖潔。

  在本課教學時,我緊扣教材圍大綱進行備課,教學。首先抓住本課重點難點各個擊破,授給學生知識的同時培養他們鑑賞詩歌的能力。在朗讀中去感受作者所抒發的真摯情感,體會人間摯愛親情,培養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詩的情感,詩的語境,詩的意象無不是讀出來的,讀的過程其實也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另一種形式。)其次,在學生了解把握本散文詩的寫作特色之一借物抒情的手法後,讓學生進行創意表達。

  整堂課的教學過程環節清楚:由兒歌《娃哈哈》匯入新課,用花喻人,從而使本課的難點迎刃而解了。在指導朗讀的過程中引導學生思考討論一些有價值的問題,這樣在深入探究這一環節時,學生就能水到渠成地全面準確的理解感悟詩歌內容及作者情感。又為創意表達奠定了基礎。

  我的教學策略是:引導學生一塊去感悟詩歌。藉助音樂,圖片,透過朗讀,理解,想象來逐步感悟。

  教學方法,結合自主合作,質疑的學習模式,進行朗讀,理解,感悟,表達。

  本堂課的教學不能說是一堂高質量的課堂,也有不完美的遺憾。由於朗讀環節花時過多,導致“創意表達“這一教學環節未完成。我原設計透過《金色花》的教學後,讓學生真正掌握借物抒情這一寫作方法進行作文訓練,我還準備了一篇範文《假如我變成一條毛毛蟲》進行寫作指導。從而拓寬學生的寫作思路。可惜留下的是遺憾。

  我想,只要多去專研業務,備教材,備學生,備教法,備學法,積極創新,課堂教學將會得到更大的提高。

  在此,也真誠感謝各位領導,同仁的賜教。

金色花教學反思7

  在教學過程中,我的課堂設計先以一篇感人的文章鋪墊課堂的感情基調,以朗讀貫穿始終,讓每個學生透過充分的朗讀更好的感悟文字,讀出自己的感受。中間的表演朗讀把朗讀推向了高潮。各位同學朗讀基礎不一,可以在比較朗讀中感受詩歌的情感。朗讀的難點是這段對話:“你到哪裡去了,你這壞孩子?”“我不告訴你,媽媽。”在分析人物形象過程中,我讓學生試讀,又讓學生想像人物當時的表情姿態來讀,這樣的朗讀鋪墊,讓學生更好地感受了人物間的情感,最後讀出了媽媽當時的疼愛、驚喜、責怪、牽掛等;讀出了孩子的俏皮、撒嬌、可愛。再指導學生利用學到的詩歌抒情手法現場創作口頭小詩歌,不僅深入理解了詩歌的寫作方式,更在構思中加深對父母之愛的理解,一舉兩得。最後透過全班討論發言的形式引導學生用實際行動報答父母,達到德育滲透的目的,並能影響學生以後的生活,弘揚中華美德,使文章內涵得到拓展。

  從教學的內容和組織形式來看,這堂課超越了考試的侷限,透過正規、非正式的學習活動,為學生提供全面的學習內容和學習經歷,並透過比較閱讀加大了課堂的容量。這就讓學生知道:語文有多大的外延,語文和生活的密切聯絡,語文味(詩味)怎樣獲得,從而使學生掌握學習語文和提高語文素養的方法。

金色花教學反思8

  初讀泰戈爾的《金色花》,就被其深深的迷住。這雖是一篇外國文章,但親情是永恆的,是不分國界的。文章以她的真摯而純真的情感而打動我們的心靈。

  這是一篇篇幅短小的散文詩。這節課我主要採用了朗讀教學法,借朗讀傳情,活現作品情感。朗讀形式我採用了幾種,如:個體大聲朗讀,錄音播放,分角色朗讀,集體朗讀等等。結果這為內容的學習做了很好的鋪墊。

  在朗讀中,在想象裡,三次嬉戲成了三幅靈動的畫面,把朗讀與文章的品讀的有機結合起來,努力產生雙重的教學效應,即讀得好,又品得巧。一篇小小的文章因朗讀變得搖曳多姿,生趣盎然。

  這篇文章,文意並不難懂,無須用太多的時間流連,只要巧妙的設計開頭和結尾。開頭放在引起學生對作者的喜愛上,這樣就會對他的作品有所期待。然後由讀,而誦。從而引導大家培養文學美感。

  結尾可拓展,從而引發學生的想象力,試著讓學生用自己方式的向母親表達至誠的愛意,從而達到教學的高潮而讓學生有所收穫和學習的樂趣。

  原來最自然的課才會讓學生學得自然和快樂!

金色花教學反思9

  這是一堂徒具骨架而沒靈魂的課。整節課上下來總覺得缺了點感覺,我想那就是語文味兒吧。儘管在課堂上幾次三番地想把學生帶入課文的情景中,但總是淺嘗輒止,整節課還是遊離於文字之外的。

  預設的教學重點是“讀一讀、說一說”這兩個環節,希望透過這兩個環節學生能到字裡行間去摸打滾爬,有所感,有所悟,但顯然這個目標沒有達成。繆老師和包老師一針見血地指出了其中的問題:朗讀指導不到位。

  首先是朗讀的目的不明確,為“讀”而“讀”,儘管朗讀的形式有所創新,師生配合讀、男女聲合讀等,但學生被老師驅趕地讀,只求形式不求實效。二是朗讀的形式把握不當,朗讀的形式紛繁多樣,不一而足,但各種形式的朗讀都有各自的適用範圍和功能,有一定的章法可循。特別是齊讀,是教師必須謹慎選擇的,濫用齊讀會使學生產生殆倦,壓抑課堂氣氛,齊讀應放在學生對課文的情感有所瞭解、有所感觸之後,它是教學效果的一個檢測。第三是自身的朗誦功底還有待提高,教師範讀的精神固然可嘉,但在電教裝置如此先進的今天,完全可以採用一些名家的朗誦,以提高教學效果。

  這節課的教學還給了我一個很大的啟示:傳統的未必是不好的。在我有限的視野範圍裡,語文備課主要有兩種思路:一種是環環相扣,透過逐層深入的問題解讀文章;一種是板塊分解,透過各個環節來解構文章。湊巧這次龍飛採用的是第一種形式,而我則採用的是第二種,在備課時我參考了很多資料,龍飛上課時用到的那些問題我很多次地看到,但每次心裡都很排斥,都老掉牙的問題了,拿不出手。我苦心孤詣地設計了“讀一讀、說一說、比一比、寫一寫”等環節,自以為創新高於一切,卻忽視了語文教學中一些必不可少的環節,比如整體感知。因為缺少這一環節,學生對這首散文詩的理解總是支離破碎的。板塊式教學的最大弊端在於割斷了課文中原有的情感脈絡,語文的“聽、說、讀、寫”很多時候是一個綜合體,不能截然分開。作為一名新教師,我覺得自己有必要改一改浮躁的毛病,對傳統的一些教育方法也不能一概否定,在紮紮實實的基礎上創新。

  新課標中強調語文應該注重整體感知和薰陶感染,教師應努力調動文字本身的力量,引領學生去感知文字背後魅力。這就要求教師要有良好的文字感知能力和分析能力,其中分析能力是至關重要的。大學時非常喜歡陶淵明的“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自己讀文往往囫圇吞棗,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然而現在走上講堂發現把“感覺“說出來是見很不容易的事情,而對自己沒有感覺的文章產生感覺也是件不容易的事情。說實在的,對泰戈爾的《金色花》我興趣不大,我也無法體會其中蘊含的母子情,後來查閱了很多資料,慢慢有了感覺,但始終不是自己的,我想這是我的課上不深刻的根本原因。“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只是一個笑話,作為一名語文老師,對文字的解讀能力是不可或缺的,而如何提高自己的閱讀水平是這節課留給我深思和探索的問題。

  以上幾點導致我這節課如浮光掠影一般,留給學生的東西並不多,他們隨我在地面上挖坑,卻沒有深入去取水,他們的心靈沒有得到滋養。人說文似看山不喜平,一堂課又何嘗不是如此呢,一堂課應該像一部小說一樣,有懸念、有高潮,使觀賞者不忍釋手。但顯然我若要到此境界還需要一定的時日和磨練。這次開課留給我很大的思考空間,我,將在語文教育的道路上摸索前進。

  在認真反思後,我覺得將這課堂做如下改變:匯入——錄音範讀——整體感知(五個畫面)——說說你最喜歡那個畫面,為什麼(在此過程中滲透朗讀指導)——集體朗讀——與《彷彿》做一個對比——將“寫一寫”部分留為家庭作業。

金色花教學反思10

  在《金色花》的備課中,我將餘映潮老師的板塊教學與主問題設計的理念結合在一起。對於教學的整個環節設計成三個板塊:讀一讀,讀懂內容,讀出情味;品一品,品析形象;寫一寫,傳情達意。第一環節以主問題:母子間的對話引出對文章內容和兩個角色的情感的把握,以朗讀貫穿始終,將知識能力和情感價值觀滲透其中。第二環節中加入了資料連結,因為泰戈爾的獨特身份以及其寫詩的目的性,還有當時的遭遇,必須加入宗教的介紹,但又不能深入,所以要以資料的形式來補充。第三環節主要立足文字,並從文章中走出來,指導和鍛鍊學生的寫作能力。

  語文的閱讀教學中要求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機結合,雖然現在很多人對人文性有所質疑,認為人文性不是語文學科獨有的特點,其實我認為在語文教學中不能只關注到學生的知識能力的提升而忽視情感價值觀的培養,語文學科的教學也不能只是培養一群積累知識的機器,而應該是活生生的、有情有義、有才有識的生命個體。在教授《金色花》的時候,除了一般的教學任務如知識的積累,方法的掌握外,我還特別安排了一個朗讀的環節,就是文章中唯一一句孩子和媽媽的對話,因為我發現現在的學生對於親人的愛表現的很漠然,甚至認為父母的付出是理所當然,透過朗讀不僅讓學生體會孩子和母親的個性和情感,尤其是要感受媽媽的多樣的情感,感受母子間純粹的、唯美的愛意。我還安排了一個環節:“寫一寫傳情達意”有的孩子不那麼冷淡,但又不會表達,不知如何感激父母的付出,我讓學生借鑑泰戈爾的方式,表達對親人的愛。學生借泰戈爾的筆法進行了一次精神的洗禮。有的學生切實的想到母親的手,想變成一支護手霜,讓母親的手得到滋潤不再受凍開裂。我想這就達到關注父母的目的。

  在課堂的生成過程中,也存在問題,如對語言的揣摩和品析還不夠細膩,對母親性格的把握還不夠到位。

金色花教學反思11

  《金色花》篇幅短小,而意蘊豐贍,是泰戈爾散文詩集《新月集》中的代表作。它寫一個假想——“假如我變成了一朵金色花”(首句),並由此生髮想象——一個神奇的兒童與他母親的“捉迷藏”,描繪成一幅耐人尋味的畫面,表現家庭天倫之愛,表現人類天性的美好與聖潔。這樣一幅畫面,可以從多種角度進行觀照,揣摩其不同的意味。

  乍一看,在我們面前展現的是一幅兒童嬉戲的畫面。畫面的中心人物是“我”——一個機靈可愛的小小兒童。“我”的突發奇想,變成一朵金色花,一天裡與媽媽三次嬉戲。第一次嬉戲,是在母親禱告時,悄悄地開放花瓣散發香氣;第二將嬉戲,是在母親讀《羅摩衍那》時,將影子投在母親所讀的書頁上;第三次嬉戲,是在母親拿了燈去牛棚時,突然跳到母親跟前,恢復原形。“我”“失蹤”一天,卻始終與母親在一起,對母親非常依戀。“我”幼稚天真,卻藏著自己的秘密,惟有他母親不知道,最後母親問 “到哪裡去了”,“我”說“我不告訴你”,這是得意的和善意的“說謊”,仍流露出對母親的愛戀。總之,“我”是在以兒童特有的方式表現對母親的感情。故事雖短,但是有完整的情節,情節發展有波瀾。人物在情節的發展中各顯現其性格:“我”的性格是天真活潑、機靈“詭譎”的,又是天生善良的;母親的性格是沉靜的、虔誠的,也是善良的、慈愛的。兩人的性格形成鮮明的對比。善良、善意,是母子兩人性格表現的主旋律,而“我”的“詭譎”與母親的“受騙”則與主旋律“不和諧”,產生一些微妙的變化,創造出特殊的意趣。

  在教學過程中我主要側重三點:一是詩的語言美;二是詩的畫面美;三是詩的情感美。我覺得本課最成功的地方是最後一個環節:創意表達,昇華情感美。在這一環節,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你讀了這篇文章,是否也覺得我們要為深愛著我們的母親作些什麼呢?我們用有創意的作業,來表達我們一顆感恩的心!如果你忽然具備了文中小男孩的神力,你準備變作什麼來表達你對母親的滿懷愛意?學生自由想象,用“我要變作……”說話。

  1)假如我變成了一條清清的溪流,我要在媽媽工作累時,讓媽媽來到我身邊,聽我唱一支歡快的歌曲,抖落滿身的疲憊;我要在媽媽口渴時,讓媽媽品嚐我甘甜的水,使她重新變得容光煥發!

  2)假如我變成了一朵小小的白雲,我要緊緊跟隨著媽媽,使媽媽不管走到哪兒,都免受烈日無情地炙烤。

  3)我要變成一股清風撫摸著你;我要變成水中的漣漪,當你浴時,把你吻了又吻。

  學生表現都很活躍,在練習的過程中加深了對母子深情的體驗。總結這節課的成功經驗,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一是在教學中,既鼓勵學生讀,又讓學生明白應怎樣讀、為什麼要這樣讀,使學生在充分體會詩歌蘊涵的感情的同時,還掌握了朗讀技巧,不僅讀懂了詩,也學會了怎樣讀詩。

  二是簡化了教學環節。以前教詩歌時,總是將“語言賞析”單獨安排一個環節。這次我嘗試將“朗讀”、“理解”、“品析”結合起來,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如在“吟讀”環節中,為讀好最後兩節,指導學生分析語言的句式排列;在“解讀”環節中充分利用點評,指引學生在解讀中賞析語言。這樣的安排簡化頭緒,為學生贏得更多朗讀和思考的時間,提高了學習效率。

  三是美化課堂。恰當的運用多媒體,或創設氛圍,或激發興趣,或配樂朗誦,或畫面點綴等,為課堂添色不少。另外,教師優美的語言也讓課堂富有情韻。

金色花教學反思12

  《金色花》是泰戈爾散文詩集《新月集》中的代表作。篇幅短小,而意蘊豐贍。詩歌選取了一個獨特的藝術角度,從假想寫起,“假如我變成了一朵金色花”(首句),並由此生髮想象——一個神奇的兒童與他母親的“捉迷藏”,以兒童特有的方式表現對母親的依戀,構成一幅耐人尋味的畫面,表現家庭天倫之愛,表現人類天性的美好與聖潔。

  初讀課文,在我們面前展現的是一幅兒童嬉戲的畫面。畫面的中心人物是“我”——一個機靈可愛的小小兒童。“我”的突發奇想,變成一朵金色花,一天裡與媽媽三次嬉戲。第一次嬉戲,是在母親禱告時,悄悄地開放花瓣散發香氣;第二將嬉戲,是在母親讀《羅摩衍那》時,將影子投在母親所讀的書頁上;第三次嬉戲,是在母親拿了燈去牛棚時,突然跳到母親跟前,恢復原形。“我”“失蹤”一天,卻始終與母親在一起,對母親非常依戀。“我”幼稚天真,卻藏著自己的秘密,惟有他母親不知道,最後母親問 “到哪裡去了”,“我”說“我不告訴你”,這是得意的和善意的“說謊”,仍流露出對母親的愛戀。總之,“我”是在以兒童特有的方式表現對母親的感情。

  故事雖短,但是有完整的'情節,情節發展有波瀾。人物在情節的發展中各顯現其性格:“我”的性格是天真活潑、機靈“詭譎”的,又是天生善良的;母親的性格是沉靜的、虔誠的,也是善良的、慈愛的。兩人的性格形成鮮明的對比。善良、善意,是母子兩人性格表現的主旋律,而“我”的“詭譎”與母親的“受騙”則與主旋律“不和諧”,產生一些微妙的變化,創造出特殊的意趣。

  在教學過程中我主要側重三點:一是詩的語言美;二是詩的畫面美;三是詩的情感美。教學中我主要透過靈動多姿的朗讀(聽讀、賽讀、評讀、範讀等)讓學生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薰陶感情,從而讀出“語文味”,創造詩意的課堂。我覺得本課最成功的地方是最後一個環節:“創意表達,昇華情感美”。在這一環節,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

  你讀了這篇文章,是否也覺得我們要為深愛著我們的母親作些什麼呢?我們用有創意的作業,來表達我們一顆感恩的心!

  如果你忽然具備了文中小男孩的神力,你準備變作什麼來表達你對母親的滿懷愛意?

  學生自由想象,用“我要變作……”說話。

  1)假如我變成了一條清清的溪流,我要在媽媽工作累時,讓媽媽來到我身邊,聽我唱一支歡快的歌曲,抖落滿身的疲憊;我要在媽媽口渴時,讓媽媽品嚐我甘甜的水,使她重新變得容光煥發!

  2)假如我變成了一朵小小的白雲,我要緊緊跟隨著媽媽,使媽媽不管走到哪兒,都免受烈日無情地炙烤。

  3)我要變成一股清風撫摸著你;我要變成水中的漣漪,當你沐浴時,把你吻了又吻。(泰戈爾《告別》)

  學生表現都很活躍,在練習的過程中加深了對母子深情的體驗。

  總結這節課的成功經驗,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一是在教學中,既鼓勵學生讀,又讓學生明白應怎樣讀、為什麼要這樣讀,使學生在充分體會詩歌蘊涵的感情的同時,還掌握了朗讀技巧,不僅讀懂了詩,也學會了怎樣讀詩。

  二是簡化了教學環節。以前教詩歌時,總是將“語言賞析”單獨安排一個環節。這次我嘗試將“朗讀”、“理解”、“品析”結合起來,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三是美化課堂。恰當的運用多媒體,或創設氛圍,或激發興趣,或配樂朗誦,或畫面點綴等,為課堂添色不少。另外,教師優美的語言也讓課堂富有情韻。

  不足之處是教師的示範朗讀由於普通話不夠標準,影響了朗讀效果,以後在這方面還須努力。

金色花教學反思13

  《金色花》是詩人泰戈爾的一篇優美的詩歌,其篇幅短小,意蘊豐富,由假象“假如我變成了一朵金色花”入文。由此生髮想象——一個神奇的兒童與他母親“捉迷藏”。以兒童特有的方式表現對母親的感情,構成一幅兒童嬉戲的畫面。表現了家庭之愛和人類天性的美好與聖潔。

  在本課教學時,我緊扣教材圍大綱進行備課,教學。首先抓住本課重點難點各個擊破,授給學生知識的同時培養他們鑑賞詩歌的能力。在朗讀中去感受作者所抒發的真摯情感,體會人間摯愛親情,培養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詩的情感,詩的語境,詩的意象無不是讀出來的,讀的過程其實也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另一種形式。)其次,在學生了解把握本散文詩的寫作特色之一借物抒情的手法後,讓學生進行創意表達。

  我的教學策略是:引導學生一塊去感悟詩歌。藉助音樂,圖片,透過朗讀,理解,想象來逐步感悟。

  教學方法,結合自主合作,質疑的學習模式,進行朗讀,理解,感悟,表達。

  在教學過程中我主要側重三點:一是詩的語言美;二是詩的畫面美;三是詩的情感美。教學中我主要透過靈動多姿的朗讀(聽讀、賽讀、評讀、範讀等)讓學生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薰陶感情,從而讀出“語文味”,創造詩意的課堂。我覺得本課最成功的地方是最後一個環節:“創意表達,昇華情感美”。在這一環節,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

  你讀了這篇文章,是否也覺得我們要為深愛著我們的母親作些什麼呢?我們用有創意的作業,來表達我們一顆感恩的心!

  如果你忽然具備了文中小男孩的神力,你準備變作什麼來表達你對母親的滿懷愛意?

  學生自由想象,用“假如我變成了……”說話。

  1)假如我變成了一條清清的溪流,我要在媽媽工作累時,讓媽媽來到我身邊,聽我唱一支歡快的歌曲,抖落滿身的疲憊;我要在媽媽口渴時,讓媽媽品嚐我甘甜的水,使她重新變得容光煥發!

  2)假如我變成了一朵小小的白雲,我要緊緊跟隨著媽媽,使媽媽不管走到哪兒,都免受烈日無情地炙烤。

  3)我要變成一股清風撫摸著你;我要變成水中的漣漪,當你沐浴時,把你吻了又吻。(泰戈爾《告別》)

  學生表現都很活躍,在練習的過程中加深了對母子深情的體驗。

  總結這節課的成功經驗,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一是在教學中,既鼓勵學生讀,又讓學生明白應怎樣讀、為什麼要這樣讀,使學生在充分體會詩歌蘊涵的感情的同時,還掌握了朗讀技巧,不僅讀懂了詩,也學會了怎樣讀詩。

  二是簡化了教學環節。以前教詩歌時,總是將“語言賞析”單獨安排一個環節。這次我嘗試將“朗讀”、“理解”、“品析”結合起來,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三是美化課堂。恰當的運用多媒體,或創設氛圍,或激發興趣,或配樂朗誦,或畫面點綴等,為課堂添色不少。另外,教師優美的語言也讓課堂富有情韻。

  本堂課,也有不完美的遺憾。由於朗讀環節花時過多,導致“創意表達“這一教學環節略顯倉促。我原設計透過《金色花》的教學後,讓學生真正掌握借物抒情這一寫作方法,透過對學生當堂寫作的片段的點評,對學生進行寫作指導,從而拓寬學生的寫作思路。可惜留下的是遺憾。

  我想,只要多去專研業務,備教材,備學生,備教法,備學法,積極創新,課堂教學將會得到更大的提高。

金色花教學反思14

  我所上的《金色花》一課採用多媒體教學,課後獲得些許的讚揚。反思本節課一個個真實的情景,對於如何上好一節合格的語文課、建構活力課堂頗有感悟。

  1、讀出“語文味”,創造詩意課堂

  程少堂老師認為:所謂語文味,是指在語文教育(主要是教學)過程中,在主張語文教學要返樸歸真以臻美境的思想指導下,以共生互學的師生關係為前提,主要透過情感激發、語言品味、意理闡發等手段,讓人體驗到的一種令人陶醉的、富有學科個性和教學個性的審美快感。

  在《金色花》一課中,我主要透過靈動多姿的朗讀(聽讀、賽讀、評讀、範讀等)讓學生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薰陶感情,從而讀出“語文味”,創造詩意的課堂。學生讀得非常認真,雖然讀得不是很好。於是在我的啟發誘導之下,有不少的同學大膽地用稚嫩的童聲來讀,重音、語速,情感都把握得很好。例如馮爾學當讀到“我不告訴你”時,那稚嫩的略帶撒嬌的童聲引起在場聽課老師及同學們的笑聲。

  2、關注動態生成,把握瞬間精彩

  著名教育家葉瀾教授在“新基礎教育”探索性的研究時,就提出:一個真實的課堂教學過程是一個師生及多種因素間動態的相互作用的推進過程。他還指出:“要從生命的高度、用動態生成的觀點看課堂教學。課堂教學應被看作是師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經歷,是他們生命的、有意義的構成部分,要把個體精神生命發展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應該關注生長、成長中的人的整個生命,追求課堂教學的動態生成,用“動態生成”的觀點來引領課堂教學,讓我們的課堂教學煥發出生命的活力。

  上《金色花》一課時,我在課的結尾設計了一個環節:以“假如你在媽媽生日的這一天具備了文中小男孩的神力,你會變成什麼呢?” 請學生傾訴內心至愛。有一個男孩子說,會趁媽媽出去的時候,偷偷地把地板擦得乾乾淨淨,把家裡的東西擺放得井井有條。也有同學說,希望變成一架飛機(一艘輪船),讓媽媽乘坐到世界各地去旅遊。也有同學說,希望變成一棵樹,春天勤生綠葉,長得枝繁葉茂,夏天母親可以在樹下乘涼,為她遮風擋雨,秋天樹上的果實成熟了,母親可以摘下解渴,如果她需要錢了,就砍掉自己身上的樹枝去賣……我以及聽課的老師都被同學們的真情深深打動了。在這種氛圍中,許多上課很少主動舉手發言的同學都紛紛發言表達對母親的愛。此時下課鈴聲響起,我說出了此番結束語:同學們,沐浴著母愛成長的你們要懂得加倍地回報,去愛你們的母親,愛你們的同學,愛你們的老師,愛祖國和人民。願你們在被愛與給予中擁有一個豐富美好的人生!”

  在這裡,學生在老師營造的和諧的對話氛圍中,與本文對話、與自我對話,敞開心靈,思緒飛揚,從而在薰陶感染中建構起新的思想鏈條,提升了學生的人文素養。

  李鎮西老師曾經說過:“在課堂上,沒有純粹的理念,一切細節同時都是理念。”從這個意義上說,本人所上的《金色花》一課在許多細節處理上反映了教師的理念仍有待轉變。如:問題的探究未夠深入,學生的思維仍受著老師的操縱。我想,要上好一節合格的語文課,讓我們的語文教學煥發出生命的活力,讓學生感受到語文的魅力,歸根結底還是要轉變理念,提高自身素質,讓語文課因每一個富有個性的“我”而精彩吧。

金色花教學反思15

  我在《金色花》一課的教學中,我透過“讀出自己”、“讀出問題”這些環節的設計調動學生自身的生活體驗,讓學生進行個性化閱讀,不斷與文字進行生命的對話,張揚個性,使學生既有讀書之樂,又有發現之喜。而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充當學生的引導者、合作者,為學生搭建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平臺,為學生創設與文字對話、思維碰撞的空間。在課堂教學中,始終讓學生參與,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教師只是組織者、引導者。學生談感受,學生互相評議,學生談生活。學生一旦被尊重,被推上主人的位置,他就會有精彩的表現。在談與媽媽的點滴故事中,有位學生談到早飯後媽媽的叮囑,多麼實在,多麼動情。可見學生真正體會到媽媽對自己的關愛。相信,在平常瑣事中,他也會認為媽媽的嘮叨其實是一種幸福。在此基礎上,老師恰如其分的地引入歌曲《燭光裡的媽媽》,音樂的渲染,將學生的情感帶入更高、更濃的境界。以至於孩子們異口同聲地喊出了“媽媽,我愛你!”的肺腑之言。至此學生真正被深深感動了。

  作業的佈置是對媽媽表達自己的愛或為母親做一件事。目的是讓學生學會感動、學會表達愛,作業看似簡單,實則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所疏忽的。作業的佈置正是給孩子創造一個向媽媽表達愛的機會。

  總之,這堂課我以朗讀貫穿始終,讓學生透過充分的朗讀感悟課文,體會文中的母子深情。透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模式,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培養學生大膽質疑,發表見解的能力,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展開合理的想象,開拓學生思維,讓學生理解尊母、愛母這一偉大主旨,並付出實際行動。今後我不僅繼續貫徹這一教學理念,還要在引導學生質疑創新上多做嘗試。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