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反思15篇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反思15篇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課堂教學,寫教學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們的教學記錄下來,教學反思我們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反思1

  古詩是中華文化的精粹,可以說詩中情濃,課中亦情濃。我整堂課的設計都力求圍繞一個情字。

  首先是理解詩題整體把握情。開頭音樂的渲染,地理位置的版畫,李、孟關係的瞭解都使學生對時代背景、寫作背景有個比較全面的瞭解,為後面深悟詩情奠定基礎。其次是賞析詞句深入體驗情。這一環節以李白、孟浩然關係為鋪墊,將體驗情感的過程推向高潮。再次是反覆的誦讀,最終悟詩情。這一環節“讀”佔鰲頭。激情的引讀、個性化的練讀、充滿激勵的範讀、情緒高昂的賽讀等都使師生情感得到進一步昇華。

  回顧上過的一節課,似乎總有遺憾,課上還有一些地方對學生估計不足,對教材吃得不透。有時表面看似“開放”,但學生的思維沒有真正放開;有時放得太開,收不回來;有時甚至還是老師領著學生的思維走。

  曾老師曾對我說過這樣的一句話:“備課有多深,上課就能走多遠。”當時不太明白話中蘊含的道理,自上了這堂課後對這句話有了新的認識。上古詩前要做大量的準備,查閱相關資料,蒐集圖片,製作課件,有時候一張圖片都要做再三的斟酌。教師教學能力的積澱會促進學生學習習慣的積澱,做一名新教師,應在生活中多積累,多觀察,多思考,用全部的精力、經驗、心血、時間來備好每一節課,使每一節課都成為精品。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反思2

  在這節課上,我並沒有單純地逐字逐句地講解,而是更多地利用創設的情境,抓住對重點字詞的理解去理解整首詩的大意,新課標也明確地指出了對於閱讀詩歌,大體把握詩意即可。而且,四年級的學生已經有了學習古詩的一定基礎,完全可以透過突破重點字詞的理解去解讀詩的大意,所以我把重點落在想象詩歌描繪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上。

  根據上述對教材和學生的分析,所以我制定了第一個教學目標,就是突破重點字詞,理解古詩的大意。第二個目標,就是領會古詩意境,能有感情地朗讀古詩,這也是本首古詩的教學重點。古詩的學習,更應注重對詩人內心情感的體驗。大家都知道,文章是作者有感而發的心靈獨白,那麼詩更是如此,尤其在短短的幾個句子裡,所包含的情與感,更是顯得沉甸甸的。所以,引導學生去理解和體會詩人那時那刻的內心世界,是學生真正讀懂古詩的關鍵。第三個目標,是注重古詩的朗讀和積累。古詩是很具有一種韻律之美的,多讀古詩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學生的語感和朗讀水平。小學是基礎教育,多積累古詩是為他們未來的學習打基礎的,小學生是記憶的最好時期,就更應該讓他們多積累古詩,讓他們透過反覆的誦讀,轉化為內在的修養。

  為了達成以上的教學目標,我在課前就預先製作了一個多媒體課件,讓學生課前蒐集了李白與孟浩然、黃鶴樓、廣陵等的相關資料,整個教學流程就按照“情景匯入,瞭解背景,課題質疑、自學釋疑,感悟詩境、誦讀詩文”來進行。

  一、情景匯入,瞭解背景

  在上課前,講李白和孟浩然的故事,順勢就進入本節課的學習。

  [反思]在這一板塊中,迅速帶領學生進入本節課的學習。交流資料,達到資源共享,從而使學生對古詩的寫作背景有了一定的瞭解,讓他們真正地走近詩人,體驗其人、其境,併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為後面的學習奠定基礎。

  二、課題質疑、自學釋疑

  在這一個板塊中,第一步就是讓學生首先緊扣一個“送”字引導學生提問題(誰送誰?在哪送?送到哪?何時送?怎麼送?)第二步就讓學生運用邊讀邊想的方法,藉助註釋和收集的資料,在小組中自行解決以上問題。

  [反思]在這一環節中,我充分信任學生,讓學生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透過自學與小組學習相結合,讓學生充分地發表自己的見解,訓練學生自學和口語表達能力,為進一步的學習打下基礎。

  第三步就是讓學生彙報自學情況。在學生彙報的過程中,根據學生在自學中遇到的困難,我就重點引導學生理解“何時送”和“怎麼送”這兩個問題。

  在處理“何時送”這個問題時,我注意引導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感悟煙花三月的美麗,體會作者對友人在這麼美麗的三月到揚州去的喜悅和羨慕之情。同時也注重引導了學生入情入境地讀。

  [反思]讀書要展開想象,這是讀書的好方法。本詩中“煙花”一詞是學生感悟的難點之一,在教學中就透過讓學生用優美的詞句來表現三月的美麗,不但拓展了學生想象的空間,還訓練了語言,促使學生調動自己的語言積累並之得以活化。同時又輔以課件展示煙花三月的美麗,讓學生感到三月的美麗,美得並不空洞,為學生入情入境地讀奠定了基礎。

  三、感悟詩境、誦讀詩文

  在本環節中,學生透過第二板塊的學習對詩的意思已經大致瞭解了,所以透過學生再讀詩句,就肯定會在詩中看似矛盾的地方質疑。果然不出我所料,學生很快就在看似矛盾處提出了問題。比如:“這時長江裡只有孟浩然的一條船嗎?李白為什麼只見‘孤帆’呢?”“為什麼帆船會走到天空裡去了呢?”等問題。

  在解決深層次的疑難後,我再引導學生個性化的朗讀最後兩句詩句,用自己的情感去誦讀古詩,用自己的聲音抒發自己的情感,就使孩子們與作者的情感水到渠成地產生了強烈的共鳴,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反思]我這樣處理,主要是促使學生多角度、全方位思考問題,充分發表自己的看法。抓住關鍵詞語‘孤帆’‘碧空盡’深入理解,進而領悟全詩情感,看似意料之外,卻又在情理之中,以便孩子們更深入理解孟浩然和李白之間的深情厚誼。

  總之,在課堂上,我本著充分相信學生,努力給他們營造一個寬鬆、和諧的環境,給他們自讀自悟的機會,爭取使學生都“動”起來,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去,達到“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目的。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卻出現了很多不如人意的的地方,比如:1、語言不夠精煉,沒有經過精雕細作。2、節奏顯得前松後緊,整體把握不夠好。3、對於難點的突破,由於時間的關係,現得比較匆忙等。但我相信,隨著經驗的積累和不斷地學習,以及個性化教學風格的形成,以上這些不足會逐步得到克服。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反思3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李白所寫的一首七言絕句,短短的28個字表達了一種對友人的依依之情,同時又有一種開闊大氣的意境。

  這節課的目的,讓四年級學生在原有學習古詩知識的基礎上,既想教給學生一種學習古詩的方法,又希望學生能透過充分的自學預習,透過生生之間的交流,合作學習初步理解古詩內容,透過朗讀和交流理解詩人的思想感情。在教學設定上先讓學生逐步理解字、詞、句,再整體把握這首詩的內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進行感情朗讀。

  在操作過程中,對各個環節的時間安排不夠好,在解釋字、詞、句上佔用的時間過多,有點拖沓,導致在朗讀方面的用的時間較少。在表揚學生方面做得比較好,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鼓勵學生積極交流。同時注意了對個別學生方言的糾正。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反思4

  “文包詩”把學生學習古詩的難度降下來,也能讓學生樂於學習古詩,因為是在敘述一定的故事,而就因這孩子喜歡的故事,就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學生有心去學,那就變得簡單了。課文用優美的語句,真摯的情感,精彩的對話向我們展示了李白送孟浩然的情景,文中文很美,圖也很有意境,真是圖文並茂,抓住這個特點,讓學生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這是很好的教材。

  那如何處理這“文”和“詩”,孰重孰輕?這需要教師的引領。在上課伊始,匯入非常重要,因為“良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如何讓學生很快走進課堂,走進文字,並能對文字產生興趣,這在課堂的匯入上要下一番功夫。用比賽激趣,我國有很多詩人,你知道誰?學生可能會談到李白,那你會背有關他的古詩嗎?看誰背得多?那今天我們又要來學一首李白的詩,自己來讀讀課題,你知道什麼意思嗎?文中就有答案,就請學生翻開書大聲的讀讀課文,看自己弄否弄明白這題目?學生很高興的讀課文,這樣的激趣應該是有效的。

  明白課題之後,看看這課的生字,本人認為在小學階段,紮紮實實學習識字寫字是非常有必要的,為學生以後的語文學習打下基礎。當然,在高年級的課堂教學中可以換種教學方式,但識字寫字教學是一定要有的。可以讓在課前預習,在課堂中抓住重點字詞,讓學生來理解新字新詞,比如你在什麼時候就會這些字的說說看,對了,“生活處處都有語文”,只要細心觀察,就一定會有收穫的。

  看看這些生詞,你發現了什麼?能連起來說段話嗎?課文生字學完了,我們來讀課文,誰願意齊讀課文的,那就站起來一起來讀,不願意也沒關係,如果你想讀了,需要等大家讀完這段之後,你才能來讀。如果你讀累了,就可以坐下來休息,等想讀課文了在繼續。那下面的文字,我想當齊泯王了,一個一個來讀,誰願意的。“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書就要多讀幾遍。這麼美的文章更要多讀。說說你都讀到了什麼?說說看,那你知道本文主要寫了什麼?你能根據課題來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嗎?學生描紅練字。

  在精讀課文時,讓學生默寫生字,這是很有必要的,紮紮實實的學語文。透過上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嗎?這是讓學生對上節課內容的回顧,也為下面教學打下基礎。在體會古詩的含義時。我先從古詩入手,讓學生讀讀古詩。把詩句中不懂的地方標出來邊讀邊想,在帶到全文中去思考,靜心默讀,這樣一定有收穫。讓學生交流一下,自己是如何讓把原來不懂的內容讀懂的。(結合課文內容,利用工具書、、、)這些都是理解課文很好的方法。詩句的前兩句是寫餞行話別的情景,它與課文的哪幾節相對應?後兩句呢?小組交流,可以任意選擇一至三節或四五節為學習內容,並在小組中頭論討論1.你對文中內容印象最深刻?2.你還想提出什麼問題供大家思考?全班交流,重點引導學生讀好李白與孟浩然的對話,體會他們的依依惜別之情。人是有請,景也有情,課文中描寫了哪些景色?從中你感受到什麼?這叫“觸景生情”借景抒情。因為心情不一樣,景色也在自己的心中就有不一樣的,你在以前有這樣的感受嗎?試著寫一寫。李白這是因情而動,因為離別的不捨和傷感,按耐不住內心的情感,於是寫下來這千古名詩。情動而辭發。很多文中都是內心所感所想,那就讓我們再一次來讀讀這課文,這古詩,感受那真摯的情感。

  最後齊讀古詩,能背下來嗎?我們來朗誦比賽,看看誰朗誦的有感情。課堂伊始從比賽中來,這又在比賽中去,這去來的中間,是學生情感的放飛,思維的古今的碰撞和交流、、、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反思5

  上週二的課例研討,我挑戰自己,選擇了古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我在備課時對這首進行解讀,觀看了3個教學實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李白為孟浩然所作的一首送別詩,從李白、孟浩然兩人關係來看,雖帶有一絲依戀,幾許惆悵,更多的是李白表達自己的敬仰與嚮往,是一種富有詩意的送別。也正是基於這一點,文章充滿了詩情畫意。

  因此,我設計教案時,一二句從感受煙花三月的美好,著重體會兩位詩人之間是詩意的送,浪漫的別。後兩句,抓住“孤”和“唯”來體會詩人之間的依依不捨之情。

  古詩教學應以讀為本,讓學生在讀中感知,在讀中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體會詩中的意境,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促進學生對古詩優美語言的感受、積累、內化。因此,本節課讓孩子們熟讀成誦也是目標之一。

  這節課上完,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

  第一,我自己的情感不夠投入,朗讀不到位,所以不能利用自己的語言將學生帶入情景中,這點,我今後還要多加練習朗讀。

  第二,對詩意的講解過於瑣粹。四年級的孩子具有初步獨立閱讀的能力,在解釋詩意時不宜太碎,可以讓孩子們自讀,藉助解釋理解詩意,有不明白時老師做指導解讀。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反思6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反思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們:

  大家好,今天能和大家一起研討古詩的教學模式,我感到萬分榮幸,在這兒,我要感謝我們學校領導給我的這次寶貴的鍛鍊機會,感謝局領導一次又一次的悉心指導,感謝四年級教研組的老師們給與我的支援和幫助,還要感謝在座的老師們給與我的鼓勵,這節課我執教的是四年級上冊《古詩兩首》中的第一首《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是一首千古傳誦的名篇,重點是引導學生感悟詩歌的內容,品味古詩的意境,體會朋友間的情誼。這節課下來,我的總的一個感受就是:“怎一個情字了得!”大家都知道,短短的二十八個字,卻寄情於景,為我們用語言文字描繪了一幅江畔送別圖,我自己在備課的時候,無數次的誦讀的時候,都被詩中情深深感動了,怎樣把這種情感傳遞給學生呢?劉勰曾經在《文心雕龍》裡說過這樣的一句話:“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所以在預設教學設計的時候,我是這樣想的:在感悟準備階段,讀懂詩題,整體把握情,在讀悟階段,想象意境,賞析詞句,體驗情,最後在感悟的形成階段,反覆誦讀體會情。從今天的課堂效果看,基本達到了預期目標,學生透過誦讀理解感悟到了詩歌的內容,透過品悟交流體會到了朋友之間的深情厚誼,有效達成了三維目標。我以為比較突出的有:

  一、注重多種形式的讀。

  語言學家呂叔湘先生還曾經說過:“學習語文主要是讀,聽別人讀,自己讀,七讀八讀,課文讀熟了,內容也就理解了。”所以,我還設計了多種形式的讀,默讀、朗讀、齊讀、引讀。做到讀有層次,讀有要求,讀有指導,讀有評價。以讀悟情,以讀入境。尤其是引導學生讀後兩句的時候,我創設情境發自內心的引讀,使學生不禁進入詩中意境,為情所動,隨情而讀!

  二、注重讓學生入情、入境地感悟。

  本節課的教學我沒有停留在傳統教學中字、詞、句的解析,也沒有停留在讀、背等應付考試的知識點的掌握上,而是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讓學生帶著獨特的個性色彩在生動感人的離別場景中讀悟結合,品味別意,感悟真情,感受祖國語言文字的無窮魅力。要讓學生從短短四句詩中去體會詩人的情感,感悟詩歌的意境,無疑是有很大的困難。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深入文字,超越文字,發揮想象,用自己的語言、動作、神情等,去再現這感人的“話別場面”。學生透過想象當時分別的情景,走進了詩句,走入了詩人的內心,品味到了詩人豐富的情感世界,感受到了兩位詩人濃厚的友情。

  然而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課後靜靜地反思,覺得在初讀環節,還應再多找幾個學生讀讀,擴大學生的朗讀面;在學生想象朋友告別的情景時,還應再深入些,還應再多找些學生想象當時告別的畫面,使學生更深刻地體會他們分別時的依依惜別之情,最後我想說,反思是為了提高,展示是為了做得更好,希望大家提出批評指正意見,謝謝大家。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反思7

  四年級上冊《古詩兩首》中的第一首《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一首千古傳誦的名篇。教學的重點是引導學生感悟詩歌的內容,品味古詩的意境,體會朋友間的情誼。詩的起句“故人西辭黃鶴樓”緊扣題旨,點明送行的地點及自己與被送者的關係。第二句“煙花三月下揚州”,緊承首句,寫送行的時令與被送者要去的地方,這清麗明快的詩句,正表達了詩人內心的愉快與嚮往。但李白又是富於感情的詩人,當友人揚帆遠去的時候,惜別之情油然而生。詩的第三、四句正是寫李白送別詩友時的惜別深情。

  在本課的教學中,我也嘗試運用“板塊教學”理論,在教學過程設定上設計了五大板塊:初讀詩文,整體感知——自主感悟,理解詩意——品讀詩句,體會詩境——賞讀全詩,背誦全詩——延伸拓展,積累詩歌。

  在教學時力求做到以下幾點:

  1、層次分明,循序漸進。

  2、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如在自主感悟,理解詩意這一環節,我讓學生透過自學與小組學習相結合,讓學生充分地發表自己的見解,訓練學生自學和口語表達能力。

  3、注意引導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如感悟煙花三月的美麗,體會作者對友人在這麼美麗的三月到揚州去的喜悅和羨慕之情。再如創設情景,讓學生先朗讀古詩再觀察圖畫最後音樂渲染,想象詩人與友人分別時的情景:如果你就是李白,你會對即將離開的孟浩然說些什麼?孟浩然又會說些什麼呢?

  4、加強了課內外的聯絡,開闊學生的閱讀視野,增加閱讀的積累,感受古詩的悠遠流長。在“延伸拓展,積累詩歌”這一板塊時,我補充了《別董大》、《芙蓉樓送辛漸》、《送元二使安西》等幾首送別詩,擴大閱讀面。

  存在問題:

  1、在初讀環節,還應再多找幾個學生讀讀,擴大學生的朗讀面。

  2、節奏顯得前松後緊,整體把握不夠好,造成學生賞讀全詩的時間不夠,背誦古詩的積極性不高。

  3、雖然注意讓學生透過想象當時分別的情景,但還不夠深入,應進一步走進詩句,更深刻地體會詩人與友人分別時的依依惜別之情。

  4、教學語言不夠精煉,有時喜歡重複學生的話。

  反思是為了提高。在這裡寫下自己的反思,希望大家提出批評指正意見,使我在今後能做得更好。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反思8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四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一首千古傳頌、膾炙人口的送別古詩,詩中描寫了送別好友時的依依惜別之情。這次之所以選擇這首古詩作為教學內容,是因為我不知道古詩要怎麼教。說實話,特別感謝年級組的姐妹們,一次次聽我試講,一次次幫我出謀劃策,讓我在這次活動中學到了太多太多。

  課堂中,我首先出示李白畫像,請學生介紹李白,並背誦學過的李白詩句,在複習回顧中引進新內容;出示詩題後,請學生談談知道了什麼,還想知道什麼,理解詩題中涉及到的人名、地名及其他字詞;接著引導學生把詩讀正確、讀流暢,在讀會的基礎上放手讓學生借用註釋、插圖、字典等資料理解詩意,在此過程中我講的很少,只在學生理解不到的地方稍作點撥,引用地圖、相關詩文等予以拓展、引導;理解詩意後,用劃朗讀節奏、重音的方法把詩讀出韻味來。為了更好地品味詩情,借用影片資源,直觀感受離別情景,從而引發想象,感情朗讀古詩;最後由這首離別詩拓展開去,回憶學過的其他送別詩,鼓勵學生蒐集更多送別詩,進一步感受友人之間真摯的情誼。

  這份設計側重從蒐集整理資料、潛心品析吟誦、發揮想象拓展等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讓學生在讀詩的過程中,自由地、充分地與文字進行對話,在師生互動的閱讀實踐中披文入境,“讀”佔鰲頭;讓學生讀出自己的理解,讀出自己的體驗,讀中悟美,讀中悟情。

  遺憾得很,由於執教者的原因,許多細節處理不當,尤其在指導朗讀、品味詩情的環節,非常草率地走了下過場,沒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反思9

  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第七冊第六組課文的主題是“人間真情” ,精讀課文《古詩兩首》安排了兩首千古傳誦、膾炙人口的送別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其中的一首。

  本詩是李白出蜀壯遊期間的作品。開元盛世,陽春三月,文人知己,江南名樓,繁華都會——這樣的創作背景使盛唐詩人筆下的這次離別在感傷之外,更充滿了少年人青春昂揚的氣息,充滿蓬勃的生命活力,色彩明麗,體現了盛唐獨有的精神風貌。因此,在“送別詩”中獨放異彩,是歷來傳頌的名篇。

  引導學生誦讀是經典詩詞教學之根本,誦讀是不可替代的融通語言和精神的言語感知活動,“讀”是主線,要貫穿於整個教學過程。讀準、讀通、讀出節奏、讀出詩韻、讀出詩情,層層遞進,顯象得意。隨著對古詩語言逐步深入的品味,隨著放飛想象產生的多彩體驗,學生的古詩誦讀能力漸漸趨於個性化,成熟化。

  重視在教學過程中幫助學生歸納、積累學習的方法,以培養學生今後獨立閱讀古詩的能力。各個步驟結束時及時總結並寫在黑板上,成為板書的一部分。

  注重氛圍的創設,注重引導每一位學生主動參與。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反思10

  這是一首七言絕句,短短28個字表達了朋友間依依惜別的深情。透過組內交流課執教這一課,我的收穫還是不少的,有喜有憂:

  在教學中注重體會一:煙花三月下揚州——三月的揚州煙霧迷濛、繁花似錦。在這春光明媚的陽春三月,是大家相聚的大好時光,可好友即將遠行,分別時的戀戀不捨使人感到憂傷。陽春三月的美景與故人離別時的憂傷形成了強烈的對比,為後面學生的想象做好鋪墊。在交流過程中,我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抓住“煙花三月”的傳神,來引發學生對春天美景的遐想,聯想長江兩岸的一片春意,“形真”而“意遠”。藉著一喜一憂讓學生說說、演演臨行前,李白的心情如何?又會對孟浩然說些什麼?讓學生透過感受、理解,再用言語、行動表達內心情感,融理解、感受、運用於一體。這是反思一。

  老朋友乘船漸漸地遠去,“我”望不見老朋友了,只能望見滔滔江水向天邊奔流。作者心中“流”的僅是長江水嗎?這又是一個研讀點。在教學中,我巧設疑問下“金鉤”,透過情景描述,誦讀激情,啟發誘導,學生感悟充滿了靈性、洋溢著人情,教學也由此走向成功。

  師:滾滾東流的僅僅是長江水嗎?

  生:流的不僅是水,還有李白心中的那份情,一份依依惜別之情。

  生:是呀,流的.還有李白對孟浩然的思念之情。

  生:還有李白的祝福之情。祝老朋友此去能一帆風順,萬事如意。

  師:這一份份情誼,都像這滾滾長江水一樣,流向廣陵,流到孟浩然的心上……

  一個“流”字,流露了真情,流出了真心。此時此刻,難道我們還能說作者心中流淌的僅是長江水嗎?透過這樣設問、點拔、交流,學生深深感悟到的是作者對老朋友孟浩然的依依惜別之情。這是反思之二。

  據史料記載,李白與孟浩然的關係非同尋常,相似的經歷和遭遇,致使兩人成為生死之交。他們一生中雖然相聚次數不多,但每次相聚後的離別是那麼的依依不捨,《送孟浩然之廣陵》也不例外。春光明媚的三月,老朋友在黃鶴樓與“我”告別,坐船順長江水東流而下,越去越遠。長江上果真只有“孤帆”嗎?其實,陽春三月,長江上千帆競發,不會只有一條船。可作者為什麼把孟浩然的船稱為“孤帆”?這是因為在作者看來,故人是隻身而去,我不能陪伴,他是多麼的孤單。這個“孤”不是客觀情景,而是作者的主觀感受,正是這個“孤”顯出兩人情誼之深。所以,“為什麼把孟浩然的船稱為孤帆?”是教學的研讀點之一,是引導學生挖掘、體驗詩句豐富的人文內涵,促成學生思維向縱深發展的一個關節點。可當時我沒有發現、把握這一教學契機,引發學生深入感悟。致使教學索然無味,人文薰陶和感染不能潛移默化。這是反思之三。

  語文教育首先是人文教育,人文思想滲透在字裡行間,對學生進行人文薰陶,他們的自悟是根本,但教師引導是關鍵。以上教學片段不正是有力的說明?教師巧妙的啟發、引導,融情感於詩句之中、讀者心中。所以教師須研讀教材,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使自已擁有足夠的人文意識和人文積澱,在語文知識教學、能力訓練中有意識地貫徹人文精神,潛移默化,春風化雨,人文之光自可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反思11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李白為孟浩然所作的一首送別詩,但它卻不同於“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這樣一種深情體貼的送別。從李白、孟浩然兩人關係來看,雖帶有一絲依戀,幾許惆悵,更多的是李白表達自己的敬仰與嚮往,是一種富有詩意的送別。也正是基於這一點,文章充滿了詩情畫意。

  在教學中注重體會一:煙花三月下揚州——三月的揚州煙霧迷濛、繁花似錦。在這春光明媚的陽春三月,是大家相聚的大好時光,可好友即將遠行,分別時的戀戀不捨使人感到憂傷。陽春三月的美景與故人離別時的憂傷形成了強烈的對比,為後面學生的想象做好鋪墊。在交流過程中,我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抓住“煙花三月”的傳神,來引發學生對春天美景的遐想,聯想長江兩岸的一片春意,“形真”而“意遠”。藉著一喜一憂讓學生說說、演演臨行前,李白的心情如何?又會對孟浩然說些什麼?讓學生透過感受、理解,再用言語、行動表達內心情感,融理解、感受、運用於一體。

  教學中注重體會二:“帶著朋友的句句叮嚀,孟浩然毅然乘船東去,只留下李白一人獨自站在江邊遠望,遠望……他望到些什麼?”以一個問題為發散點,給學生們營造自主學習的氛圍,學生可以根據對詩文的理解,從各個方面去思考,感悟,從而啟用學生的思維,提高了學生的閱讀興趣和能力。當學生提到“孤帆”一詞時,我馬上設疑:“這時長江裡是不是隻有孟浩然的一隻船?為什麼只見“孤帆”?

  站在岸邊看好友孟浩然的船隻由近而遠心裡會想些什麼?”這樣用三個帶有層次性的問題,引發學生思考,目的是開啟學生思維,實現學生與文字對話,與詩人對話。學生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去理解,去領悟,用自己的語言去溝通,去表達。最後讓學生透過朗讀把李白的戀戀不捨傳遞給遠方的孟浩然,讓他們的友情天長地久,引領學生達到聲如耳聞,形如目睹,景如親臨,情同身受的意境,與文章達到共鳴。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反思12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李白所寫的一首七言絕句,短短的28個字表達了一種對友人的依依惜別之情,同時又有一種闊大深遠的意境。這是唐代時期非常盛行的送別詩中的佳作,讀來很有韻味。

  上這首詩歌前,我的本意既想教給學生一種學習古詩的方法,又希望學生能發散思維,大膽想象詩人與朋友分別時的畫面。於是,在在教學設計上,我從題目入手,抓住一個“送”字,讓學生提出自己的問題。學生覺得就一個字來提問非常新奇,紛紛舉手想要發言,在熱鬧的發言中,我步步啟發,引導他們提出了“誰送誰”、“在哪送”、“送到哪”、“何時送”、“怎麼送”、“為什麼送”六個問題,讓學生圍繞這六個問題去反覆讀詩,一一解決。在解決問題的過程當中,引導學生理解整首詩發生的背景、體會煙花三月的美景、感受詩人李白的難過和對友情的珍重並進行感情朗讀,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非常的高。

  有人說:詩歌是無聲的音樂。因此在課堂中要讓學生享受古詩的韻律美,畫面美以及整體美,以達到情感薰陶的目的。“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文心雕龍》。要使學生披文以入情,教師就必須創設一定的教學情境使學生披文入境,進而入情。在 “悟詩情”教學環節時我讓學生先朗讀古詩再觀察圖畫最後音樂渲染,透過移情,換位思考:“如果你就是李白,李白就是你。你會對即將離開的孟浩然說些什麼?”學生的情感體驗被調動起來,紛紛發表自己的觀點,課堂上流淌的是詩意的語言,湧動的是真實的情感,碰撞的是思維的火花。

  在此基礎上,我讓學生們積累背誦。同時指出:我們的現實生活中,也有許多的聚散離別,請你用幾句話,寫一寫與親人或好友離別時的場景或心情,並恰當運用學過的詩句來表達。這樣的教學,不僅增加誦讀積累的數量,也是一種初步的對比學習,激發並培養學生對古詩詞的興趣和熱愛。最後的練筆意在讀寫結合,古為今用。

  當然,這節課上也有不足之處。例如,課前學生收集的東西較少,一節課下來總覺得學生了解有關這首詩方面的資訊還是太少,沒有拓寬學生視野。這也許需要我們在今後的教學中更應該注意這些,這樣一來既便於老師把握課堂教學,又利於學生的進步,拓寬學生視野。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反思13

  語文新課標指出:小學生要閱讀一定數量的古詩文。因此,教材中適當編排了一些古詩詞。怎樣進行古詩詞教學最有效呢?下面我以自己執教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為例,說說如何把“讀”作為詩詞教學的主旋律。以便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人教版四年級語文上冊《古詩兩首》中的第一首。這是一首千古傳誦的名篇,重點是引導學生感悟詩歌的內容,品味古詩中描繪的情景,體會朋友間的情誼。這節課下來,我的總的一個感受就是:“怎一個情字了得!”大家都知道,短短的二十八個字,卻寄情於景,為我們用語言文字描繪了一幅江畔送別圖,備課的時候,我無數次的誦讀,都被詩中的情景與飄逸深深感動了,怎樣把這種情感傳遞給學生呢?劉勰曾經在《文心雕龍》裡說過這樣的一句話:“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所以在預設教學設計的時候,我是這樣想的:在感悟準備階段,創設情境,讀懂詩題,整體把握情,在讀悟階段,想象意境,賞析詞句,體驗情,最後在感悟的形成階段,反覆誦讀體會情。從課堂效果看,基本達到了預期目標,學生透過誦讀理解感悟到了詩歌的內容,透過品悟交流體會到了朋友之間的深情厚誼,瞭解了李白的詩風,有效達成了三維目標。我以為比較突出的有:

  一、注重多種形式的讀

  語言學家呂叔湘先生還曾說過:“學習語文主要是讀,聽別人讀,自己讀,七讀八讀,課文讀熟了,內容也就理解了。”所以,我設計了多種形式的讀,自由朗讀、分組讀、男女生讀、齊讀、默讀、引讀。做到讀有層次,讀有要求,讀有指導,讀有評價。以讀悟情,以讀入境。尤其是引導學生讀後兩句的時候,我創設情境發自內心的引讀,使學生不禁進入詩中意境,

  為情所動,隨情而讀!

  二、注重入情、入境地感悟

  本節課的教學我沒有停留在傳統教學中字、詞、句的解析,而是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讓學生帶著獨特的個性色彩在生動感人的離別場景中讀悟結合,品味別意,感悟真情,感受祖國語言文字的無窮魅力,感受李白詩歌的豪邁飄逸。要讓學生從短短四句詩中去體會詩人的情感,感悟詩歌的意境,無疑是有困難的。因此,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深入文字,超越文字,發揮想象,化身李白設身處地的感悟。

  1、想象“盡”、“唯”的情誼,進入詩境,感悟詩情。

  (配有“送別”的音樂,化身李白、設身處地的感悟)

  “盡”的是什麼?不“盡”的又是什麼?

  是啊,朋友隻身一人離開了,望著滾滾長江水,李白我目送著孤獨的小船漸漸消失在水天相接的盡頭,我的心?我的思念?

  我佇立江邊,久久地凝望,此時此刻,朋友啊,你的離去,就是我唯一的?以後?

  想象中品讀“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讓學生在讀中知道,“孤帆”不是說浩瀚的長江上只有一隻帆船,而是詩人的全部注意力和感情只集中在友人乘坐的那隻帆船上。另一方面:詩人在黃鶴樓邊送行,看著友人乘坐的船颳起風帆,漸去漸遠,越去越小,越去越模糊了,只剩下一點影子了,最後終於消失在水天相接之處。而詩人仍然久久屹立。此時,只看見那滾滾的江水向東流去?誦讀這兩句詩時既要有節奏又要音斷氣連,尤其是“流”字拖長音,有孤帆遠去之感。透過想象和誦讀,感受詩人對好朋友的深情厚誼,體會詩人駐目神馳的情態和悵然若失的心情,此刻李白的心也早已隨友人一起去了。再次讓學生感情朗讀“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教學到這裡時學生的感悟已水到渠成:流就是留,是不捨,是牽掛,是羨慕,是詩人對好友綿綿不絕的情誼。

  2、融想象中誦讀“煙花三月下揚州”,配樂想象“煙花三月”的揚州什麼景象?。

  以古詩“江南春”為憑藉,瞭解揚州——美麗的江南城市,是當時最繁華的都會,尤其春天的揚州到處柳絮如煙,繁華似錦。孟浩然此去揚州要做什麼?心情怎樣?設想他的心情自然輕鬆、愉悅。想象你是孟浩然,帶著你即將下揚州的心情讀詩題呢?在這富有詩意的陽春三月,李白送別好友去那個令人神往的揚州,心情會怎樣?那肯定是即有惜別之情,又有羨慕之情。這個時候,假如你是李白,帶著送別好朋友的惜別之情、羨慕之情讀詩題。讓學生再讀: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朗讀是對作品的再創造,在誦讀時要先把握作品基調。“人生自古傷離別”,許多人認為離別是傷感的,而本首詩中的孟浩然並非如元二出使荒僻的安西那般無奈。揚州是當時最繁華的都會,眾多才子佳人聚集於此,作為“風流天下聞”的大詩人孟浩然,此行的愉悅心情可想而知。而喜愛遊山玩水的李白自然為好友高興,在情深意重的惜別之中,也流露出了一絲羨慕與嚮往。因此,瞭解背景,為“入情入境的誦讀”打下了基礎。正是:未成曲調先有情,學生自然學的有情趣。

  三、注重古詩的積累

  課堂教學中始終以古詩誦讀貫穿其中,創設了濃濃的古典詩詞氛圍。解題時推薦學生閱讀崔顥的“黃鶴樓”;品讀感悟時又出示了“江南春”、“江夏行”, 以古詩解讀詩意,體悟詩情;總結作業設計時再次重溫了“贈汪倫”,推薦誦讀王勃的“杜少府之任蜀州”。在此基礎上,我讓學生們積累背誦古詩,課餘蒐集整理送別詩或者李白的詩歌,語文課讀的任務落實紮實有效,同時也開啟了學生主動積累古詩的興趣之門。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反思14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小學語文S版六年級下冊課文,為唐代大詩人李白所寫。這首詩表達了詩人送別好友時無限依戀的感情,也寫出了祖國河山的壯麗美好。詩的前兩行敘事,後兩行寫景。詩人巧妙地將對好友的一片深情寄託在對自然景物的動態描寫之中,將情與景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含吐不露而餘味無窮。學習這篇課文旨在使學生透過誦讀感受朋友之間深厚的友誼,同時繼續積累詩句、培養學生對詩歌的熱愛之情。

  教學這首詩,我依然採用學習古詩的“四部曲”進行。所謂“四部曲”指的是“解詩題、知作者、明詩意、悟詩情”。圍繞這幾個環節對本節課進行了以下的設計。

  先是匯入新課。在這個環節,我採用的是談話匯入,透過課前交流,師生成為平等的對話者,而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拉近了學生與文字的距離,以最佳的狀態進入到課堂學習中,自然匯入本節課的學習。

  第二個環節是“解詩題,知作者”。引導理解“之”、“廣陵”和題目的意思,並瞭解詩題中出現的“三名”——名樓黃鶴樓、名人孟浩然,名地廣陵。通過出示課件讓學生完成填空,交流查詢到的李白及這首詩的背景資料,以便更好地理解這首詩。考慮到學生手上的資料匱乏,難以找到更多更好的資料,我還準備了李白與孟浩然的故事,巧妙地用匯入古詩的方式講給學生聽,即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又能讓學生更好地瞭解李白與孟浩然的友誼。

  接下來是初讀古詩。讓學生畫出詩的節奏,並用多種方式的朗讀,讀出詩的節奏與韻味。

  第四個環節是“學古詩,明詩意”。主要引導學生運用之前學到的學習古詩的方法(如查詢註釋、查閱資料等)理解古詩。並透過小組討論交流對詩句的理解,進而全班交流,()達到理解詩意的目標。新課標在對古詩文閱讀的評價建議中指出:“考察他們能否憑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詩文大意。詞法句法等方面的概念不作為考試內容。”放手讓學生憑藉課文的註釋,聯絡上下文進行學習,讓學生在說說詞語、詩句的大概意思的實踐中提高閱讀古詩的能力。

  第五個環節是“齊探究,悟詩情”。首先引導學生感悟“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師匯入:浩浩蕩蕩的長江水自西向東,順流而下,到達廣陵,黃鶴樓在西,揚州在東,所以詩人說“故人西辭黃鶴樓”;孟浩然從黃鶴樓去揚州是順流而下,而且詩人辭別的時間在春意正濃的三月,所以詩人說“煙花三月下揚州”。詩句信手捏來,豪不雕琢。然後透過引導學生根據情境模仿句子寫詩。如:“故人辭別廣州城,煙花三月上(到)連南”“故人辭別小山城,煙花三月回廣州”等。既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又能培養學生對詩歌的興趣及寫作能力,讓學生覺得寫詩並不是很困難的事,拉近了學生與詩歌的距離。接著讓學生透過“寒冬臘月”“炎炎六月”“陽春三月”與“煙花三月”作比較,體會“煙花三月”的意境美和語言美。最後出示課件創設情境,展示一組美麗的春天圖片,讓學生欣賞,增加感性認識,再讓學生用優美的詞來表現三月的美麗,再過渡到描寫春天的詩句,不但拓展了學生想象的空間,還訓練了語言,促使學生調動自己的語言積累並使之得以活化,豐厚了語文的積澱,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理解後兩行詩時,抓住“孤帆”設疑:“長江是大唐盛世主要的交通渠道,江上每天都有很多帆船來來往往,可為什麼李白卻只看見孟浩然的“孤帆”?引發學生思考,感受,理解,領悟。

  有人說,詩歌是無聲的音樂。因此在課堂中要讓學生享受古詩的韻律美,畫面美以及整體美,以達到情感薰陶的目的。在“悟詩情”教學環節時我用音樂渲染,感情朗讀,創設一定的教學情境使學生披文入境,湧動的是真實的情感,碰撞的是思維的火花。

  除了在課堂上創設情境調動學生情感,我還收集了李白一年後再次為這次送別寫的一首詩《江下行》,透過拓展延伸,讓學生進一步感悟李白與孟浩然的深情厚誼,依依惜別之情也進一步得到昇華。另外,這樣不僅增加誦讀積累的數量,拓展學生的閱讀面,培養學生積累的意識,也是一種初步的對比學習,激發並培養學生對古詩詞的興趣和熱愛。

  本節課,按照本人的設想,已經達到既定的教學目標,教學時間的安排也合理。能夠讓學生透過嘗試寫詩,並給詩歌換一個詞,讓學生去感悟詩歌的意境美和語言美,激發學生熱愛詩歌的情感,本人的教學風格得到體現。但是,這節課的不足之處也是很明顯的。

  首先,在課堂上,我本著充分相信學生,努力給他們營造一個寬鬆、和諧的環境,給他們自讀自悟的機會,爭取使學生都“動”起來,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去,達到“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目的。但是學生互動似乎不夠大膽,課堂有點沉悶,小組合作學習也不是很積極的交流,自己完成了就不理別人,幫助學習有困難的同學的習慣沒有落實到位。

  其次,本人的語言表達能力還有待提高。北京清華大學附屬小學校長,全國著名特級教師竇桂梅指出:語言,是教師安身立命的根本。任何學科的教學,教師和學生之間溝通的紐帶都是有言語編織的。語文學科的教師更要規範、熟練、巧妙地駕馭語言。我們很多教師在平常的教學中,由於不注意口頭語言的規範性和藝術性,養成了重複羅嗦的語言習慣。

  語文教師要用語文的方式去表達,使自己的語言“語文化”。其實,跟我們要求學生寫作文要有文采,用上一些好詞佳句使文章變得生動具體等的道理是相通的。反思我的語言缺點,我是屬於寧可“寫”而不喜歡“說”的人,說話往往是前面一句還沒說,後一句已經蹦出來,說出來後才發現前一句還沒說,然後再去補充,因此讓人覺條理性不強,也不夠規範。此外,重複羅嗦、說話藝術性不強的毛病也是存在的。這是我以後需要加強訓練的。

  此外,學法的指導、教學技巧也有待進一步提高。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反思15

  六年級學生已經初步具備蒐集和處理資訊的能力,學生能借助課文詞語註釋、工具書……初步理解詞意和詩句的意思,也積累了不少的古詩和掌握了一些學習古詩的方法,但他們對詩句所表達的意境和詩人所表達的感情還需要教師引領他們去體會和感悟。所以在《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節課上,我去除繁瑣的講解詞意、詩意;以“關鍵詞”入文,為體會詩境、感悟詩情的切入口;透過創設情境讓學生在看畫面、想畫面、角色體驗中,感悟詩情、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進一步理解詩意和體會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體會朋友之間的深厚情誼。教師透過讓學生藉助課文詞語註釋、工具書……,讓學生同桌交流預習的成果初步理解詞意和詩句的意思.?詩中“煙花三月”的美,李白送別時間的長是學生學習此詩中的重、難點,透過讓學生聯絡生活中的送別情境,想象李白在送別孟浩然的情景,讓學生體會到李白送別時間的長,朋友間無限依戀的情懷。整個教學流程就按照“一、故事匯入、解讀課題,二、初讀詩文、感知詩韻,三、學生同桌交流預習情況嘗試讀懂詩意,四、創設情境、進入詩境,角色體驗、體會詩情,五、反覆誦讀、體驗詩情,六、課外拓展”來進行。現將每個教學環節反思如下:

  一)、故事匯入、解讀課題

  本課教學課始以“故事激情”為切入點,讓學生從故事中瞭解到李白與孟浩然的關係和這首詩的背景,對學習古詩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為後面的學習奠定基礎,為學生理解課文體會詩情做好了鋪墊。

  二)、初讀詩文、感知詩韻

  本環節讓學生在一遍遍的自由誦讀、齊讀和在教師範讀中,將詩讀正確、讀通順和初步讀出詩的節奏與韻味。

  三)、學生同桌交流預習情況嘗試讀懂詩意

  本環節讓學生藉助工具書、讀註釋、看插圖等已經掌握的學習古詩的方法,揣摩句意、理解文字,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培養學生合作學習和自學古詩的能力。在這一環節中,我充分信任學生,讓學生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透過自學,讓學生與同桌充分地發表自己的見解,訓練學生自學和口語表達能力,學生在自學中遇到的困難,可先跟同桌進行探討,為進一步的學習打下基礎。

  四)、創設情境、進入詩境,角色體驗、體會詩情

  在賞析:“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這兩句詩句時,理解“煙花三月”是這首詩的一個難點,創設情境讓學生感受“煙花三月”,並讓學生用積累的詞語形容春天的美景來引發學生對春天美景的遐想,使學生對其內涵有了廣度和深度的認識。在教學中就透過讓學生用優美的詞句來表現三月的美麗,不但拓展了學生想象的空間,還訓練了語言,促使學生調動自己的語言積累並之得以活化。同時又輔以課件展示煙花三月的美麗,讓學生感到三月的美麗,美得並不空洞,為學生入情入境地讀奠定了基礎。並創設情境對話:當與好友告別時,假如你是李白會跟“孟兄”說什麼呢?讓學生透過對詩句的理解結合插圖,由學生生活體驗入手,展開想象李白與孟浩然分別的情景,讓學生在角色體驗中感悟到詩情。讓學生透過感受、理解,再用言語、行動表達內心情感,融理解、感受、運用於一體。透過這一問題引發學生思考,目的是開啟學生思維,實現學生與文字對話,與詩人對話。學生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去理解,去領悟,用自己的語言去溝通,去表達。最後讓學生透過朗讀把李白的戀戀不捨傳遞給遠方的孟浩然,讓他們的友情天長地久,引領學生達到聲如耳聞,形如目睹,景如親臨,情同身受的意境,與文章達到共鳴。

  在賞析:“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這兩句詩句時。老朋友走遠了,此時此刻李白在想什麼,他的感受又是怎樣的呢?我透過引導學生觀察圖片感受送別的現場,透過“老朋友的船走遠了,看不見了,李白也該回去了吧”

  “李白一直看著老朋友坐的船漸漸走遠了,消失在藍天的盡頭從這你體會到了什麼?”“假如你就是李白,站在黃鶴樓邊,心中會想什麼?”這三個問題,讓學生較深入地感受到李白和孟浩然之間的深情厚誼。透過創設情境讓學生欣賞歌曲《煙花三月》,感受詩人與好友分別時的心情、感受,拉近學生與文字的距離,引導學生對文字深入的理解,讓學生和詩人引起情感的共鳴,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體會詩情。在解決深層次的疑難後,我再引導學生個性化的朗讀最後兩句詩句,用自己的情感去誦讀古詩,用自己的聲音抒發自己的情感,就使孩子們與作者的情感水到渠成地產生了強烈的共鳴,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五)反覆誦讀、體驗詩情

  語近情遙、含吐不露。是這首詩的特點,李白巧妙地將依依惜別的深情寄託在對景物的動態描寫之中,一切景語皆情語。古詩教學應以讀為本,讓學生在讀中感知,在讀中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體會詩中的意境,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促進學生對古詩優美語言的感受、積累、內化。讓學生再三品讀,在朗誦中讓學生用心靈去擁抱語言,和詩人的心靈直接交流,更進一步整體的、深刻的體會詩情。使學生用自己的情感去誦讀古詩,用自己的聲音抒發自己的情感,感悟到詩中所蘊含的濃濃的惜別之情,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六)、課外拓展

  課中,我安排了李白在一年後所作的《江下行》“去年下揚州,江送黃鶴樓。眼看帆去遠,心逐江水流”做為拓展學習擴大閱讀面,加強了課內外的聯絡,這樣課內外有機結合,加深學生對詩人的瞭解,更進一步體會詩人與好友孟浩然的深情厚誼和對朋友的離別依依不捨的感情,並延伸了教材內容,使學生的心靈也得到洗禮和啟發。既幫助學生感悟課文內容,又使詩歌中的所表現的情景、所抒發的情感在學生心中變得“充實”“厚實”起來,對調動激發學生情感起到了很好的推波助瀾的作用。)

  總之,文字中的人物和描寫的情景時空跨度大,加之學生對人物以及古詩的背景瞭解又淺,學生就很難與文中人物心同此情,意同此理。如何讓學生正確理解,讓詩歌中的景象在學生心中豐盈起來,讓學生在情感上與李白產生共鳴。我透過把課外資料引入課堂和創設情境,盡力拉近文中人物與學生的心靈距離。在課堂上,我本著充分相信學生,努力給他們營造一個寬鬆、和諧的環境,給他們自讀自悟的機會,爭取使學生都“動”起來,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去,達到“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目的。課堂上也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