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下冊第一單元教學反思

五年級下冊第一單元教學反思

  身為一位優秀的教師,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透過教學反思可以快速積累我們的教學經驗,教學反思要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五年級下冊第一單元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五年級下冊第一單元教學反思1

  第一課時

  對稱是一種最基本的圖形變換,是學習空間與圖形知識的必要基礎,對於幫助學生建立空間觀念,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力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本冊第一次教學軸對稱圖形,教材中安排了形式多樣的操作活動,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結合教材的特點,設計了三次操作活動,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逐步體驗軸對稱圖形的基本特徵。

  一、創設情境教學,請會摺疊衣服的同學上臺來展示一下疊衣服的方法。從而引出課題。

  1、出示軸對稱物體:xx、飛機、獎盃、讓學生觀察它們有什麼共同特點?學生觀察發現,它們的兩邊都是一樣的。

  2剪小樹:透過不同剪法師生共同評價得出這些圖形兩邊都一樣的,所以先把紙對摺,然後再剪,剪定後再展開,就是這棵小樹了。這是本節課第一次操作活動,安排在學生觀察生活中的對稱現象後,目的在於讓學生在操作中初步感知軸對稱現象。學生這次操作活動看似一次無目的操作活動,但要一棵小樹甚至一個漂亮的窗花,不去尋找規律,也是非常困難的,透過學生的交流,能初步感知到兩邊一樣的圖形可以對摺起來再剪,這就是軸對稱圖形特徵的初步感知。

  二、動手畫一畫,折一折,透過把同學們看到的物體畫下來得到下面的圖形(xx、飛機、獎盃等)進行分組操作討論,得出結論——圖形對稱後,兩邊完全重合了,從而得出什麼樣的圖形是軸對稱圖形。這是本節課的第二次操作活動,安排在學生對軸對稱圖形的特徵有了初步感知之後。學生此次操作是由目的性,有導向性的操作,目的是在操作活動過程中,探究圖形對摺後摺痕兩邊的部分完全重合這一基本特徵,在此基礎上解釋出軸對稱圖形的概念。

  三、想辦法做出以各軸對稱圖形、並分組展示自己的作品。這是本節課達三次操作安排,且是在學生對軸對稱圖形有較為正確系統的認識之後,意在操作活動中鞏固深化對軸對稱圖形的認識,學生這次操作活動手段是多樣的,作品也是豐富多彩的。

  三次的操作活動目的不同,所產生的成效也截然不同,學生在這次活動中,透過有序、有層次的操作更加深對軸對稱圖形特徵以認識,充分概念之軸對稱圖形的基本特徵。本節課最大感受是由於課前準備充分,所有的練習和操作活動較為自然的串聯在參觀的情景中,課堂結構緊湊,學生興趣濃烈,讓學生用不同的方式、以不同的角度體會軸對稱圖形的特徵。

  第二課時

  旋轉,是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一個重要內容,它對於培養學生空間觀念,促進學生的空間知覺的認知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上課之前,我查閱了大量的資料,創設了合適的生活情境,讓學生初步感知旋轉現象,突出了數學來源於生活這一本質。

  如:在本課開始時,我先用“俄羅斯方塊”這個遊戲引入,讓學生覺得十分新奇有趣,然後從生活入手,如:遊樂園的生活場景,直觀感受纜車、摩天輪、旋轉木馬、大風車的運動方式,初步瞭解了物體的平移和旋轉的運動特徵;再從一些身邊的常見現象,(如:自己在原地的轉動,轉門的旋轉,方向盤的轉動)使孩子們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興趣濃厚。

  在接下來的教學過程中,我先從鐘錶的指標旋轉開始,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體驗了線段的旋轉;然後再讓學生觀察並說一說風車的旋轉,體驗了整個圖形的旋轉現象,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發展了學生的思維,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望。

  但是也有很多的不足之處,在學生合作前,我覺得我的組織還可以更加到位一些,應強調學生聽清要求,合作起來會更方便,效果會更佳。還有我對於學生的評價語言有些單調,對於學生的鼓勵也還有不夠完善之處,我一定會在以後的教學中更加努力學習的。

  第三課時

  在《欣賞與設計》這一課教學中,我反思本次教學活動,發現成功與遺憾並存,成功之處在於:

  1、注意抓住學生的心理特點,結合生活實際為學生創設新穎、生動、富有情趣的生活情境,讓學生在現實情景中學習數學,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

  2、在教學活動中,注重師生之間民主和諧的關係,為學生提供一個寬鬆的課堂氛圍,使學生能暢所欲言,積極主動地學習;

  3、充分並恰到好處地運用資訊科技,把學生在課下收集的過程、收集到的一些物品等製成相片,演示出來,透過多種形式對學生的感官進行刺激,從而吸引學生注意裡,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使學生產生學習數學的願望;

  4、在教學設計的最後環節中,我由圖形的美引申到生活中要做到語言美、行為美、心靈美、既關注學生知識的掌握情況,更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5、注重學生之間的個性差異,在設計圖案這一環節並不是統一要求全部學生都使用彩筆繪畫、塗色,而是為學生提供了多種選擇,他們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喜歡並適合自己的工具,完成各自的作品。

  本次教學活動的遺憾主要在於,教學引入部分學生收集到許多用各種圖形組成的圖案的物品,在展示時耽誤了一些時間,導致最後環節設計圖案的時間有些緊張,而且用彩筆的學生因工作量大,在設計時也耽誤了一些時間。所以在展示、欣賞環節沒能充分把學生的作品一一展示、彙報,顯得較為倉促。另外,如何引導學生利用標準的數學語言進行表達,以及在教學時“放”和“收”的度把握得不夠好。

  第四課時

  透過檢測,學生的掌握情況不錯,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很高,我想真的是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遠比教給他一個具體的知識要重要得多。學生透過自己複習獲得的知識經驗要比在老師的帶領下複習深刻的多。把課堂還給學生,把複習總結的自主也還給學生,學生的學習體驗會深刻的多,複習會有更大的收穫。

五年級下冊第一單元教學反思2

  第一單元課文的主題是《走進西部》。很多孩子,一說西部,有些發呆。可以看出,孩子們對西部地區瞭解甚少。所以,講課的時候面臨著種種的困難。現將總結。

  成功之處:

  1.孩子們進入角色較快,能較好地去預習。如:預習字詞這方面尤為突出。所以,我每次講第一課時,很順手,並且,能順利地完成任務。

  2.教師備課也算合格。(呵呵)以前的我,講新課之前,備課稀裡糊塗,對課文的內容理解不透徹,而且從來都不會去看看課外材料。可是,現在呢,隨著年齡的增長,也明白了,教一節課,是需要何等的難。需要精力,需要認真,這樣才能授課不受阻礙,學生能在教師的引導下,自由學習。

  不足之處:

  1.孩子們預習有個致命的缺點——每次預習,不讀課文,拿起英才教程一頓抄,覺得這樣做大功告成。可惜,孩子們的做法錯了。預習,必須要讀課文,對課文不瞭解怎麼去預習。

  開家長會,我也強調了這一點,希望有所起色。可是,最近的觀察,似乎沒有什麼效果。

  2.家長的責任心造成預習效果不理想。本來家長(個別)的文化素質低,再加上他們維持一家人的生計,忽略了孩子的存在。這樣以來,孩子基本上“散養”的狀態中完成老師佈置下去的任務。你說說,這樣的做法,不僅當老師的難受,而且作為家長的更是對不起孩子。你把孩子帶到了這個世界上來,為何又不讓他去看看這個世界的光彩呢?作為他們的老師,我是無比的鬱悶!

  改進措施:

  如果,小組合作學習這種模式在課堂上體現淋漓盡致的話,必須,家長和教師溝通好,督促孩子好好預習。也許,剛開學,所以孩子們不在狀態、也許教師也不在狀態,也許,家長更是不知所措。總而言之,我是希望,孩子和老師、家長能儘快進入角色,為後面的教學鋪好路!

五年級下冊第一單元教學反思3

  第一單元安排了五篇民間傳說和英雄傳奇故事。這五篇課文分別是蒙古族、藏族、哈薩克族、彝族和壯族的民間傳說故事,透過閱讀讓學生充分的感受到我國各族人民的勇敢、純樸、善良的美德,同時也會感受到少數民族文化的無窮魅力。

  本單元的以“要用心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感受多的民族文化的無窮魅力”為專題。教學中緊緊圍繞著這個專題展開,結合每篇課文課後的思考題,引導學生抓住課文的重點部分,理解課文內容,體會課文所表達的思想感情;讓學生透過感悟、理解、有感情朗讀,來品味優美的詞句,感受民間故事的無窮魅力。教學中注重學生基本技能的訓練,比如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在課文的學習中讓學生用自己總結的話語來敘述,儘量做到精簡準確,大多數學生能夠做到,極少數的同學還很欠缺。針對學生語言表達能力欠缺的實際情況,在教學中加強了學生的朗讀指導,即使孩子們已經是五年級的“大”學生了,也還是運用了領讀的方式對重點、有難度的字詞句進行指導,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另外,增加了快速默讀的要求,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快速的閱讀,教學中特別提醒學生“快速默讀的前提是理解”,以防止學生圖快而忽視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撿了芝麻丟了西瓜,得不償失。

  縱觀第一單元的教學,達到了預期的效果,但總的來說還不是很令人滿意的。學生經過愉快的寒假,心還沒有很好的收回到學習上來,學習狀態很令人擔心,經常有人上課開小差,不能集中精力專心聽講。部分學生在學習態度上也不是很端正,佈置的學習任務馬馬虎虎,不認真的完成。對於課前的預習也只是胡亂的弄上一通,也不知是在做什麼,常常讓課程無法按時的完成,同時作業質量也極差。這些現象的存在,將極大的影響到以後的語文教學。

  經過對本單元教學的反思,讓我清醒的認識到,在以後的教學中除了要注重本單元的訓練重點之外,還必須進一步加強學生的習慣的培養,讓學生有一個好的學習習慣。同時也提醒自己要加強備課,仔細的鑽研教材,努力學習一些教育教學的理論知識來指導教學中遇到的問題。“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繼續努力吧!!

五年級下冊第一單元教學反思4

  設計鑲嵌圖案教學反思

  本課為了讓學生充分體驗到鑲嵌圖形的這一特徵,安排了拼一拼,做一做,等一系列活動,讓學生多種感官參與教學活動。在新課教學時並沒有採用傳統的灌輸手段,而是把學生看作是課堂的主角,讓學生透過觀察鑲嵌平面圖形的特徵,大膽地加以猜測,說出這些圖形都是鑲嵌的,並透過小組動手操作來驗證它們為什麼是鑲嵌的,採用拼的方法來驗證,讓每位學生都參與活動,從只重視知識的教學轉變為注重學生活動的課堂生活,給學生多一點思維的空間和活動的餘地;在拼的過程中引導學生觀察圖形的特點,透過操作發現圖形不重疊擺放的、把平面的一部分完全覆蓋的,讓學生反覆地操作體會,再配合教師的示範演示,初步感知什麼是“不重疊擺放的、完全覆蓋的”;最後教師在學生動手操作、形成初步感知的基礎上配合課件動態出示“鑲嵌”的概念,讓學生了解這些圖形的基本特徵,形成感性的認識。

  在本課中,有很多活動都是採用小組合作的形式,在動手操作時也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組裡交流。在引出鑲嵌圖形時,也是透過小組合作,在操作、交流中感知,這樣儘可能地將每個人的收穫變成學生集體的共同精神財富。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軸對稱圖形教學反思

  本節課最大感受是由於課前準備充分,所有的練習和操作活動較為自然的串聯在情景中,課堂結構緊湊,學生興趣濃烈,讓學生用不同的方式、以不同的角度體會了軸對稱圖形的特徵。

  圖形旋轉教學反思

  本課先讓學生由感性的旋轉的認識轉入到探索旋轉的規律及認識,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學生容易接受。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再說旋轉過程中,部分學生能想到順時針和逆時針旋轉,並說得很完整。但對旋轉變換,尤其是旋轉角度的表述不夠準確。不能很好地確定90度的具體位置,在今後的教學中,要有意地對這方面加強訓練。

  欣賞設計教學反思

  今天這節課看似簡單的教學內容,平淡無奇的教學設計卻在學生們張揚的個性中變得有生有色起來,在課堂上孩子們不迷信教材,不盲從別人的觀點。在許多圖案的分析上都存在激烈的爭論: 爭論1:銅鏡中的圖形到底旋轉了4次還是3次?爭論2:旋轉與對稱的爭論?爭論3:平移與對稱的爭論?孩子們敢於質疑的精神正是本節課最有價值的地方。

  圖形的變換練習課教學反思

  本節課透過有層次的多種形式的練習,讓學生進一步的掌握軸對稱圖形的特徵和性質,理解、掌握旋轉現象的特徵和性質,學會運用對稱、平移、旋轉設計美麗圖案。就平移、軸對稱和旋轉這三個知識點來說,學生對平移、軸對稱變換的表述是比較準確而流利的,但對旋轉變換,尤其是旋轉角度的表述不夠準確.在今後的教學中,要有意地對這方面加強訓練.

最近訪問